-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海外漢學譯叢:天朝的封建官僚機制--古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3791
- 條形碼:9787559843791 ; 978-7-5598-4379-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外漢學譯叢:天朝的封建官僚機制--古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1. 在中國漢學研究乃至西方漢學研究界,白樂日先生具有重要地位。如果全面認識法國漢學研究乃至西方漢學研究,就一定不能忽視法國社會科學領域所取得的諸多成就,而白樂日先生正是其中的先驅。白樂日先生的漢學研究至少在法國漢學界首次引入了社會科學的視野與方法。 2. 本書是作者一生中重要漢學研究的精華,系法國漢學從人文科學延伸到社會科學的重要里程碑之作。白樂日這位眼界高遠的歷史學家,以鮮活的學術研究風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賦,論述了古代中國這一世界大型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 3. 白樂日先生于1954年憑借其對“中世紀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研究獲得儒蓮獎,奠定了其在西方漢學界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國內出版界并沒有白樂日先生相關研究的中文譯本出版,本書是對該缺憾的彌補。
海外漢學譯叢:天朝的封建官僚機制--古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系法國漢學家白樂日先生去世之后,1968年由戴密微等漢學家將其重要研究成果結集出版的專題性論著。按照作者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本書分為社會與官僚制度、漢朝末年的危機、經濟史和現代時間四個部分。這位眼界高遠的歷史學家以鮮活的學術研究風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賦,論述了古代中國這一大型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至少在西方漢學領域,**次有人認真地研究了中國歷史的經濟結構。白樂日先生的漢學研究在法國漢學界首次引入了社會科學的視野與方法。該著作是法國漢學從人文科學延伸到社會科學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海外漢學譯叢:天朝的封建官僚機制--古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精裝) 目錄
**部分 社會與官僚制度
/ 001
第1章 中國社會的重要特
征 / 003
第2章 中國官僚君主專制
/ 015
第3章 中國官僚社會的長
期穩定性 / 025
第4章 “以史為鑒”的官僚
制度實踐(專志、全書與會典)
/ 043
第二部分 漢末危機 / 071
第5章 漢朝末年的社會危機與政治哲學 / 073
第6章 在“虛無主義的反抗”和“神秘主義的逃亡”之間:公元3世紀中國文人思潮 / 114
第三部分 經濟史 / 143
第7章 中國土地問題 / 145
第8章 公元4至5世紀中國韃靼政權與漢族政權下的土地制度轉變 / 184
第9章 公元4至14世紀的中國土地制度 / 200
第10章 中國的集市 / 218
第11章 中國城市行政與司法制度史 / 230
第四部分 現代時間 / 245
第12章 傳統中國的政治理論和行政實踐 / 250
第13章 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誕生 / 327
第14章 歷史中國和新中國:延續與斷裂 / 354
白樂日著作年表 / 363
譯后記 鑒天朝,知天下——天朝的封建官僚機制 / 369
海外漢學譯叢:天朝的封建官僚機制--古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精裝) 節選
第1章 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 “發現中國”也許與“發現美洲”同樣重要,但是發現中國的過程并非突然,這是在好幾個世紀里逐漸完成的。首先,西方人的好奇心追逐著一個神奇的中國。這個傳奇般的國度激發了西方的殖民和傳教事業。早期的東方學貪婪地抓住這個新的研究對象以窺究竟。因此,它的語言、信仰和習俗很自然地成為東方學早期研究的中心。 更加密切的接觸和常駐遠東的傳教士向驚詫不已的歐洲展現了一個理性主義的中國,后者被理想化為開明專制的形象。此時,中國的哲學和宗教體系被譯介到西方,擴大了西方的視野。之后,在19世紀,沿著科學進步的足跡,漢學家開始列單編目,為已有研究增添了歷史、文學、戲劇、民俗和神話等新領域。熱情的收藏家、研究者和考古學家也補充了藝術和考古學的內容。由于現代科學必然要求劃分不同的學科,所以漢學也變得豐富多樣,不斷增加有關中國的知識。但是,在這個漫長且費力的發現過程中,盡管漢學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就,并在研究工具上不斷完善,但是它的方法仍然受到西方狹隘的主觀視角的支配,集中體現了征服者的利益。從中國光譜傳來的光線被19世紀偏見的厚玻璃過濾,并且產生了變形。直到20世紀初,當中國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積極參與者,發現這一東方動蕩社會之中國的事業才*終完成。 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熟悉中國的學者都急切地想知道,這一動蕩騷亂的狀態將把中國引向何處?但是,該問題馬上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這個既古老又現實,并在時間延續性上獨一無二的東方*大的社會以往是如何發展的?在這個本質上與西方不同的社會中,主導發展的規律有哪些?這些規律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 因此,我們可以把漢學看作不同學科的集合,它包含了語言學、民族學、考古學、政治史、藝術史、宗教哲學史、科學史和社會學等。中國這一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次大陸就是上述學科的共同關注點。很自然,這些不同分支的出現、發展和各自的重要性受制于研究主體(即西方及其科學)和研究客體(即中國)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然而,這個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正處于一個交會點,這是因為客體自身不僅沒有停滯不前,反而在以驚人的發展速度轉變成主體。朝夕之間,中國已經從中世紀帝國演變為世界強國,如果我們從詞源的角度把“強國”理解為充滿力量、有著無限可能的政權的話。 然而,當西方面對獨立中國這一無法忽視的因素時,中國自身也在覺醒,中國人也開始意識到并且反省自己的社會。我想指明的是,中國人開始重新發現他們自己的國家。這一發現之路并非一條筆直的大道。1912年,中國的一代新人致力于現代化,甚至過于投入到仿效西方技術、吸收西方思想和采納西式方法的事業當中去。他們在美國的學院和歐洲的大學里如饑似渴地學習,以至于沒有時間和興趣去關注中國自己之事。 自18世紀以來,中國漢學一直在退步。但是和西方漢學相比,無論是在傳統上還是在潛力上,中國漢學都要有力得多。而且,在新中國愛國主義的強烈推動下,中國漢學將會重新關注中國問題,追問國家的過去和未來。 因此,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東方和西方都各自從自負中走出來,開始克服既敵對又相同的自我優越感。中國和歐洲學者幾乎同時發現了中國社會之存在,或者進一步說一個特殊類型社會之存在。它不同于其他已知的社會,受不同的規律支配,并且按照自主的方式發展。它似乎被西方的入侵突然打斷,在當時的中國人眼中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呈現出現實中國混亂無序的巨大問題。 以上簡單概述了中國社會問題所處的條件和背景。漢學中這一特殊研究分支的方向和方法既受到政治現實的影響,又受到現代人文科學的影響。這表明我想研究的對象非常復雜,盡管在此我只是呈現了它的某些方面。很明顯,在這篇遠算不上全面的文章里,也許只能涉及中國社會過去和現在的部分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面對的是汗牛充棟的中國古代文獻,而且它們還幾乎尚未被編目;另一方面,有關新中國的問題總是與國際政治相關,這就讓問題更加復雜。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重點選擇對漢學和20世紀社會學皆有意義的某些問題。 如果通覽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會對一種永恒的、穩固的和持久的現象感到驚訝,我把它稱為“官僚體制”。它*明顯的特點就在于“文人官僚”組成的統治階級從未退出過歷史舞臺。從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建立秦帝國到1912年清帝國覆滅,都是由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君子”們組成的統治階級掌管著中華帝國的命運,控制著中華帝國的話語權。從基層機構到窮鄉僻壤,從文學到藝術,這些士大夫一直活躍在中華文明的每一個角落。如何定義這個中國獨有的、占據統治地位的社會群體呢?它是國家、種姓還是階級呢? 這個社會階層的首要特點源自一個驚人的對比,即個體成員的動蕩生活和脆弱命運與整個階級的恒久存在和穩定延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受君主專制國家權力的支配,*高級的官員們亦可能朝不保夕,今天得以封侯拜相,明日便做階下之囚。但是,整個官員群體和官僚制度依然圍繞君權而運作。整個“二十四史”就是這一官僚制度的真實寫照,里面充斥了無數官員被斬首、被賜死的故事。總而言之,對這些事件做一個統計可能很有意義,盡管目前這項工作還有待完成。
海外漢學譯叢:天朝的封建官僚機制--古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精裝) 作者簡介
[法]白樂日,1905-1963,法國漢學家、社會學家。1954年獲得法國漢學儒蓮獎。白樂日主要是在馬克思主義和韋伯思想的影響下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與經濟。 佘振華,四川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法國 科學研究院(CNRS)訪問學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