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迷茫年少時:我的“文革”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44313
- 條形碼:9787010144313 ; 978-7-01-01443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迷茫年少時:我的“文革”記憶 本書特色
十年“文革”是動亂,是浩劫,恐怕這是鐵板釘釘的結論,在動亂中長大,浩劫中我們失去的是對個人和國家來說都是寶貴的青春。“文革”結束以后,也看了很多很多關于“文革”的各類文章、影視文學作品,那十年中發生的事好像永遠也看不完,作者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相信能夠彌補某些空缺,如那時城市里的學生生活、復課鬧革命、高中階段、青年工人、知識分子的所思所想,等等。
迷茫年少時:我的“文革”記憶 內容簡介
本書從個人的視角介紹了武漢地區在1966-1976年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許多資料根據作者當年的日記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書稿中涉及“文革”時期武漢地區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如武漢地區在“文革”初期“破四舊”的實況和“大串聯”情況,武漢“720事件”,“教育革命”中的中小學狀況以及“文革”后期知識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變化,等等。口述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正史記載的不足,對中國當代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稿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世紀60-70年代中國基層社會的變遷。
迷茫年少時:我的“文革”記憶 目錄
曇華林小學
從花園山說到吃
歌舞升平的日子
學習的榜樣
迷惑
惶恐
我的同桌
童年夢醒
第二篇 野少年的腳步與疑惑
破滅的滋味
破“四舊”
大串連
大串連的余聲
紅袖章
武斗1
武斗2
夏夜的星空
迷路的鴿子
逍遙的圍棋
渡江悲劇
毛蛋
“拐子”
第三篇 復課的喧鬧與悲涼
茫然的校園
不認爹的D同學
大街上的喧鬧
憶苦思甜
陰暗角落
說點父親
上了幾天課
五七干校
送別
第四篇 高中生的希望與無奈
新的希望
幾次勞動
高中不如初一
下農村同學帶來的震撼
與當兵擦肩而過
巴黎公社與國際歌
干部子弟
被扭曲的靈魂
不務正業
第五篇 年輕人的追求與成長
收音機
票及“三大件”
戰斗的1973年
良師益友
天南海北
承受羞辱
北京來的代培生
反“開后門”
混亂的1974年
聽老師們說笑話
書信摘錄
大學夢
批判的1975年
青工
音樂與詩
尋找新生活
驚心動魄的1976年
后記
迷茫年少時:我的“文革”記憶 節選
曇華林小學 在武昌城中,有一條名氣頗大的小街——曇華林。50多年前我走進了這條小街,進入的曇華林小學。到了六年級,中國歷史上特殊年代的大幕徐徐拉開,當年遇到的很多事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現在回想起來就像前不久剛發生過一樣,一幕一幕是那樣的清晰。 曇華林小學的前身是清朝武昌衛衙門遺址,相當于城防司令部。進人民國后的1913年,在該遺址上辦起了湖北女子職業中學。1945年改為曇華林小學。 1961年我上學的時候還不到7歲。學校已經開學了,幼兒園里那些比我大的小朋友都上學去了,我還留在幼兒園大班。有一天,幼兒園的園長把我帶到曇華林小學二樓老師的辦公室,辦公室有好幾個老師,園長找到兩個老師后,大概是跟她們說我上學的事。說完以后兩個老師就坐下來,把我叫到面前問我一些問題。估計是老師對我還算滿意,看著幾個老師商量以后,就由其中的一個老師把我領到樓下的一個教室里。同學們正在上課,在帶我來的老師把我交給上課老師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有我幼兒園一個的小朋友坐在里面,居然情不自禁地大聲叫他的名字,但是馬上被老師制止了。我沒有書包也沒有書,就暫時安排在*后一排的座位上。 園長看我坐下來就離開了。六年以后當我再看到她時,她已經是才從井里打撈上來的一具水淋的尸體了。 我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心,我也開始當小學生了。后來我經常想,一般情況下早一年晚一年上學無所謂,關鍵是如果沒有幼兒園阿姨的努力,我肯定就是晚一年上小學,那樣我就不可能參加“大串連”,不可能參加“文化大革命”的很多事,那就是走的另外的路,認識另外的同路人,所有的事就完全不一樣了。人的一輩子很多事都是在陰差陽錯中過來的,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到了高年級,我才知道曇華林小學是武昌區的重點學校,我們班是重點班。這不是王婆賣瓜的說法,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們班經常有公開課,就是其他學校的老師到我們班來一起聽老師講課,看同學們回答問題。外面來的老師把教室擠得滿滿的,他們經常是露出滿意甚至驚訝的表情。公開課上多了,我們也習慣了,看見有其他老師來,無非就是坐得更端正一點,上課不講話,積極舉手發言,內心還多一點自豪感,我們也知道,有那么多雙眼睛在看著我們。 我們班的同學基本上都住在武昌曇華林附近,班上老師的子女比較多,附近幾所中學和本校校長、教師的十幾個子女都在我們班,還有工人、農民、干部和醫生、教授、工商業者、地主、資本家、自由職業、店員、城市貧民等家庭的孩子,還有的在填寫成分時填的什么獨立勞動者、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等等,五花八門。當然,還有什么“右派”甚至“壞分子”之類。那時我們根本就不在意這些,但想不到這各種各樣的成分,以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卻成為無形的印牌掛在他們身上。 盡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當時沒有人很在乎誰的家庭怎么樣。*多也就在心里知道誰的爸爸是實驗中學、十四中學、二十二中學的校長、教導主任。大家更在乎的是班上那些左臂上帶著三個杠或二個杠的同學,她們分別是少先隊的大隊長、中隊長、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等等。 說曇華林小學,不能不說到十四中,因為十四中也在曇華林這條小路上,離我們學校很近,學校里很多同學的哥哥、姐姐都在十四中上學,從地緣、人緣上十四中就像我們小學的兄長一樣。十四中學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為湖廣總督林則徐所建,1905年左右被張之洞改為學堂。 當我還在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就常聽同學們說,哪個同學的哥哥或者姐姐考到實驗中學或者十四中了,誰的哥哥或姐姐怎么“杠”。我沒有哥哥沒有姐姐,只有妹妹和弟弟。我內心其實是很羨慕那些有哥哥姐姐的同學,好像他們有人帶著,有人幫助,有人保護。我沒有也只能是在看見同學和哥哥姐姐在一起時偶爾投去羨慕的一瞥。當然,也有好處,我可以更自由的玩,反正我在班上成績不差。玩,對我來說是簡直就是奮不顧身的事。 同學們關系很融洽,幾個關系好并且是同路的同學上學放學經常邀著一起到什么地方或者到哪個同學家里去做作業,作業很快就能完成,剩下的時間就是大家一起玩了。曇華林一帶的好房子真不少,但是都比較陳舊。有些同學家就住在兩層樓的小洋房里,有的住的則是深宅大院。當然,一般都是好幾家一起住。不過,那時候我們不可能對這些房子有什么興趣,只是后來才知道原來曇華林曾經有那么多名人住宅,有那么多近代史上的故事。甚至有人評價曇華林“形象地展示著中國近代革命史、教育衛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筑史、宗教文化史和武昌城邑文明史,內涵深厚且密集,資源豐富又集中,不僅為武漢其他城區所沒有,在全國也屬罕見”。是不是這樣不知道,但是起碼這樣的評價不會離譜。我后來看過福州的三坊七巷,感覺與曇華林相比是各有千秋。 P3-5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