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1216
- 條形碼:9787532181216 ; 978-7-5321-812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本書特色
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環境、中國傳統生態思想淵源、中國傳統生態行為踐行、中國傳統人居生態營造、中國傳統人居生態典范等分而論之,合為《中國傳統生態智慧》。本書探討了以儒釋道為征程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養扎實,文字流暢,是一部既具有學術性又有一定大眾接受度的讀物。
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從自然、經濟、社會三個層面對中國傳統生態的自然人文環境作闡述。接著,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生態思想淵源作逐一論述,包括易學、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農家、楚騷、禪宗諸家生態思想。*后,深入探討中國傳統生態的行為踐行,包括復用、節用、蓄藏、和諧、恒道五個事理方面。同時,把與人類*為密切的人居作為生態行為踐行的個案,從傳統人居生態營造和生態典范兩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學養扎實,文字流暢,是一部既具有學術性又有一定大眾接受度的讀物。
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目錄
緒 論
一、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及觀點
二、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特質
**章 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環境
一、自然:地理環境,豐富多元
二、經濟:農耕游牧,融合互補
三、社會:血系宗法,倫理維系
第二章 中國傳統生態思想淵源
一、易學:一陰一陽,反復其道
二、儒家:仁民愛物,以人為本
三、道家:道生萬物,道法自然
四、墨家:兼愛非攻,節儉不靡
五、法家:好利惡害,既智且仁
六、農家:粟而后食,適時而作
七、楚騷:民神同位,草木知情
八、禪宗:自然本性,萬物融通
第三章 中國傳統生態行為踐行
一 復用:再造再生,循環互利
二、節用:安分知足,節約儉省
三、積蓄:尚力尚勤,積漸蓄儲
四、和諧:和合共生,萬物親和
五、恒道: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第四章 中國傳統人居生態營造
一、觀念:天人合一,天地同構
二、選址:藏風聚氣,陰陽相濟
三、格局:聚族而居,尚中致和
四、用材:因時因地,自然親和
五、結構:格物窮理,誠實木構
六、裝飾:悠然純樸,察于天地
第五章 中國傳統人居生態典范
一、城鎮:相土嘗水 象天法地
二、村落:順應自然,擇吉而居
三、住宅:因地制宜,因材致用
四、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節選
“在中國歷史上,農耕生產依賴土地,農耕民族對土地的價值有著深刻的 認識,形成了于農耕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組織與倫理習尚。游牧生產依靠于水草, 游牧民族為著水草的肥美而終年遷徒,形成了流動性的社會組織和簡潔意重的 禮俗。”b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盡管長期存在著中原和周邊相對立的思想觀念 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相互間的接觸,但其間以遷徙、互市、和親為中介的交住 和互補,乃至通過戰爭而數度完成的農業區和牧業區統一的偉業,實際上是游 牧與農耕兩種不同社會經濟文化的碰撞,也由此成為相互間不斷借鑒與融合的 主流。 “中國古代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間關系的基礎是經濟上的互補性,這種互 補性關系的形成是由不同文化所分布的自然環境決定的。而不同生態環境下生 計方式的差異又決定著互補關系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c 一方面,北方游牧民 族周期性的南下所帶來的北方民族那種充滿活力的剛勁氣質和歐亞大陸的異域 文明,一次次成為中原穩健儒雅的農耕文化的補強劑,并被融化吸收。盡管相 互間一次次的逐鹿中原,必然會給雙方,尤其是給中原帶來痛苦和災難,甚至 造成社會的停滯或倒退,但*終,也確實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一次又一次地變異 更新。另一方面,在農耕文化的氣氛中,游牧民族反復地內聚和進入中原,自 身反倒是一次次被中原同化,并*終融入其中。如匈奴、突厥、丁零、吐谷渾、 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游牧民族,其建立的北方政權或統一王朝的基 本政治制度和禮樂文化,或多或少都基于中原農耕文化基礎之上。盡管這些政 權都保存有許多明顯的本民族性,但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在“愿意讓步和合作, 以及不遺余力建立起來的一個穩固的”集權體系,以及對宗教信仰的寬松態 度a 上。這也極度地外展了華夏農耕文明的傳播界限。 游牧與農耕兩個民族間的撞擊與爭鋒,從根本上講也不同于外族的侵略。 其間的對壘與沖突,往往以遷徙、聚合、和親為結局。古代華夏文明的發生、 起源和許多文化方面的肇啟,都可以追溯到黃帝或黃帝時代。在特殊的歷史和 文化背景下,黃帝推進著統一的多民族中國歷史的發展。《山海經·海外北經》 記載了炎黃兩個部落的戰爭,《山海經·海內經》中還詳細敘述了炎帝、黃帝、 舜的世系,這些實際上反映了炎黃兩個古族逐漸融合共同構成為華夏族的史實。 不論是海內還是海外,“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臺”(《山海經·大荒西經》), 由此可見,作為凝聚古代華夏和中華民族團結精神紐帶的黃帝,其在先民心目中 的崇高地位。秦漢以后,長城地帶不僅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長期對壘的界標, 同時也是二者之間通過戰爭、遷徙、讓步、和親、互市、合作等中介形式,實 行經濟互補和文化互鑒交融的紐帶。戰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漢唐開辟 通西域的“絲綢之路”,都可以說是兩種文明間的精妙結晶。 在民族關系上,中國古代歷來推崇文治教化,主張協和萬邦。《尚書·堯 典》中說,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由此以后,這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傳統,也成為 中國文化的基因與核心價值之一。事實上,從公元前三千年開始,一直到公元 十五六世紀止,人類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是在農耕與游牧這兩大世界的對壘 與融合之中過來的。總之,在長達數千年漫長的中國歷史上,農耕文化與游牧 文化作為兩種*基本的經濟類型,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壯大的 源泉。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長期的相互搏擊沖撞和交匯融通,不僅鑄就了中華 民族經久不衰的內聚偉力,同時也構成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作者簡介
宋國彬,男,1970年生于湖北蘄春,碩士,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訪問學者,現為黃岡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導,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藝術設計專業委員會會員。主要從事藝術設計及教學研究。主持或參與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