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如何修證佛法(NHJ)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11456
- 條形碼:9787520711456 ; 978-7-5207-1145-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何修證佛法(NHJ)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佛法、中國哲學、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本書是南懷瑾先生的重要著述之一,他結合自身經驗,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進行了精辟的講解和具體的指引。
如何修證佛法(NHJ) 內容簡介
南懷瑾先生在臺北時,曾以“如何修證佛法”為主題,開設系列講座,共二十八次。這些講座的內容,經記錄整理,便形成了本書。書中以“見”(見地)、“修”(修證)、“行”(行愿)為重點,以《楞嚴經》《法華經》《增一阿含經》《起世經》《華嚴經》《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宗鏡錄》《指月錄》《密宗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佛典為資料,結合自身經驗,對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簡潔明了的闡述,既有要點提示,又有例證說明,是南先生的重要著述之一。
如何修證佛法(NHJ) 目錄
十版前言
九版說明
編輯說明
**講
本講緣起○釋迦悟了什么○參考經典○解脫和悟道○倒因為果○見地修證及行愿○四加行
第二講
偽經之辨○《楞嚴經》的密因○心與緣○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五十陰魔○色陰
第三講
走火入魔○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第四講
水老鶴○識陰○五陰及邊際○妄想本空○四大解脫○佛說《法華經》○拈花微笑
第五講
《法華》和《莊子》的寓言○五千比丘離席○分段及變易生死○ 彈指八萬四千劫○《序品》———東方現瑞○《比喻品》———火宅三車○《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
第六講
《法華》與寒山○衣中寶○少欲及無欲○佛法與皇帝○永恒不變存在的真理○大醫王○多寶如來和張商英○龍女成佛
第七講
十念法門○安般、止觀、煉氣○《安般品第十七》○正意、正身、正言○出息入息○氣與兩腿○羅云念安般
第八講
修持證果○初禪到四禪○結使和大阿羅漢○念身與白骨觀○念佛與凈土宗○念法與學理實踐○念僧念圣賢僧○念戒守戒○念施念舍○念天及天堂
第九講
孟子的浩然之氣○見思惑和結使○《楞嚴經》中的十種仙○六欲天道○斷欲及煉氣調息○瑜珈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講
聽息數息的問題○精氣神樂明無念與三界○空假中三止三觀○密宗及修氣○修脈○生命和宇宙法則
第十一講
達摩的理入行入○二祖安心○四祖與各宗派○五祖的時代○六祖的時代○即心是佛的流弊○小釋迦仰山○臨濟四料簡
第十二講
參話頭○觀心法門○三際托空○再說臨濟四料簡○永嘉說三身○禪與《指月錄》○生死問題○溈仰的對答○夾山悟道
第十三講
思想念頭的流動○三際托空與現在心○四料簡與火候○軍事藝術和禪○夾山度洛浦○《宗鏡錄》悟道十問○洛浦三關○說臨濟○說曹洞
第十四講
不二法門與自然外道○真空頑空○真有假有○一切唯心和身心○說洞山○易卦和五位君臣○三種滲漏○說曹山○如來禪與祖師禪○五代的人才
第十五講
如何去身見○鳥飛式○再說修氣○睦州的草鞋○說云門○三平偈○法身兩般病○陳尚書宴云門
第十六講
顧鑒咦○法眼宗○見桃花悟道○圍起來打○四禪四大和三大劫○身心健康的修道○性相二宗○五遍行及五陰○意識和余力
第十七講
說圓悟勤○聞思修是什么○信之難○說定○昏沉定世間定○修定○修空與枯禪○修有與緊張○調整色身
第十八講
水火風三劫○三界天人○宇宙的災難○人類自身的災難○心法與色法○人體的三界○無住無著無愿○心體及其作用○心、意、識○變化氣質
第十九講
**障礙———身見○色身轉變○不是絕對的時間○三災與修持○四大種與色法○相續心○四禪八定和精氣神○善人的凡夫禪○輕安、定、非定
第二十講
什么不是定境○專一作意○世間定及非世間定○有心地無心地○生起和圓滿○六位無心地○有余依及無余依涅槃
第二十一講
佛法在世間○《禪宗直指———大事因緣》○雪巖欽公案○高峰妙公案○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講
明心見性與三身○呂純陽與黃龍南○重要的資糧○不能得定與出定○定境中的退位○現觀與圣教量
第二十三講
幻相和眼通○四加行位○聲聞乘的四加行○獨覺乘的四加行○八萬四千對治○習氣次第斷過○大般若大火炬○大乘的三有和涅槃○把握行蘊
第二十四講
往生兜率天○**義○四正斷○未生令不生的不善○菩薩道的加行○鈍根菩薩○四十六種魔○六度菩薩行○四種魔境
第二十五講
李長者的《合論》○妄念和情○性與情○濟顛和林酒仙○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第二十六講
困在感覺境界○變成習慣的思○再說行陰○心不相應行法○說識陰○融通妄想與顛倒妄想○心行五陰解脫○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講
一知與色身○一知與思○修持的初步○作意、假觀、所緣○假想產生的魔境○守著靈明清凈○不守靈明清凈○漏○任脈的變化
第二十八講
只有行愿○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打開心結○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動搖心行○如何轉變氣質○四重恩三途苦○檢查再檢查○行行重行行○
附錄一:見思惑與三界九地、斷惑證真之關聯
附錄二:三界天人表
如何修證佛法(NHJ) 節選
我們再來討論“八還辨見”。 “見”是什么?現在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么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佛說一切眾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為什么?因為“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著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后在里頭“想相為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才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里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里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里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里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像筒子里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里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向外亂跑,然后眼睛閉著,“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鐘頭,叫作“參禪”,把這個樣子“以為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認識不清楚,還以為自己在修道,還以為心在這個身體上。如果心真在身上,那么你死了時,心不是就找不出來了嗎? 佛把這些話講得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他說,阿難,你們就不曉得,打坐時開眼、閉眼都沒有關系,不要守著身體。你們就不知道,以身體為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整個太空都在你的“心”里頭,那么這個軀體又是什么呢?“想相為身”而已啊!這就是見地。 現在在座有許多老修行,工夫做得不錯了,你們在打坐時,有沒有守著身體在轉呢?若沒有,是不是見地已達到了“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境界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佛說我們眾生那個本體,如大海一般,不知比太平洋大多少,你的身子在那里不過是一小點,我們反而把那個大的拋棄了,只守著那一小點,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生命。大家都抓住這一小點在搞,“聚緣內搖”,如搖棉花糖一般,越搖越大。禪宗祖師云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事實上,這個“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的妙明真心就在你身上,只是被色身及其他業力——色雜妄想蓋住了,要把它找出來。現在講了《楞嚴經》,是不是都懂了?你都體會了沒有?“外洎山河虛空大地”,是不是參究了?證到了?要做工夫證到才行。 一邊抄筆記,一邊聽我講,注意!如何修持到六根并用,一心清凈,這才是學禪。美國及日本的禪宗,專門參究那些公案及話頭,野鴨子飛過來,飛過去,那個與禪有啥相干?那只是教育法上偶然的一點機趣而已。又如惠明問六祖:師父,五祖告訴你些什么秘密呢?六祖說:哪里有什么秘密!密,不在我這里,在你那里。這句話就是個大秘密。 《楞嚴經》里,佛講這內外七處都不是心,佛說以你自己為本心,向外面擴展,擴大到整個虛空,都是你心里頭的東西。換句話說,內外七處也都是心,懂了吧?這是如來的密因,你們大家都沒參出來。但內外七處都是什么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體。起用的時候,是他身體的色身、報應身的作用;歸體的時候,就是法身的清凈。 云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里,將山門來燈籠上,作么生?”將外面的燈籠拿到大殿里做得到,把山門拿來放在燈籠上,做不做得到?這是禪師的說法,他在那里亂說,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的,像演電視一樣,結果看一看在座,大家沒一個懂,只好自己再說了,“逐物意移”,又說“云起雷興”。 中國的文化,講出來就是文章,所以出家人要注意,把文學底子搞好。云門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講一句,你們的心便向外面跑了。這就是《楞嚴經》里“趣外奔逸”的意思。云門祖師說了上面那些話之后,看看大家,沒有人懂,于是說:“云起雷興”。他看學生們答不出來,所以只好代他們答了。 我有一寶,就在里頭,抓不出來,分不開。再引用雪竇禪師的話,他作了一首詩: 看看看古岸何人把釣竿 云冉冉水漫漫 明月蘆花君自看 看!不是向外看,是向內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頭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鉤,沒辦法。禪的境界是,當你萬緣放下,把身心都丟開了以后的那個東西。明月下面看蘆花,蘆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對白的,還有什么?一片都是白,空空洞洞,要你去找。 又如臨濟禪師上堂說法:“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這就是說,你們找不到這個無位真人的人,還不懂的人,拿出來看看。這個時候有個出家人站出來說:“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禪師聽他一說,下座抓住他說:“道!道!”也就是說:你說!你說!“其僧擬議”——那出家人想說時,臨濟禪師放手嘆道:“無位真人是什么干矢橛。”說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這就叫上堂法語。看禪宗公案,要像看電視劇一樣,把整個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讀。 至于“八還辨見”,還是講見地,到后面才講到修證工夫的路子,佛把*高的秘密都講出來了。所以,我們天天帶著《楞嚴經》,沒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負了佛恩。
如何修證佛法(NHJ)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享譽國內外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家,出身于溫州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鉆研精深,體認深刻,于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自青年時代立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志向后,南懷瑾先生講學六十余年不輟。他以“經史合參”的方法,講授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典籍,講解不受教派、門戶的限制,打通各家學說,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又每每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軌,讓人受益匪淺,深受海內外各界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