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課融合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403
- 條形碼:9787519504403 ; 978-7-5195-044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課融合研究 內容簡介
“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是高職院校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更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自身特色、增強學生獲得感的需要。本書分內涵探究篇和實踐融合篇,前者充分挖掘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后者則闡述新時代工匠精神系統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方法。
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課融合研究 目錄
緒論
新時代工匠精神內涵探究篇
**章工匠精神詞源探究與界定不足
第二章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傳統內涵
**節中國古代工匠與工匠地位
第二節傳統視域下的“工匠精神”
第三章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革命內涵
**節勞工神圣——傳統工匠文化的一次改良
第二節中國共產黨對傳統工匠文化的革命改造
第四章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當代內涵
**節改革開放對中國勞動環境與觀念的影響
第二節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外來內涵
**節天職觀和新教倫理對西方職業觀念的形塑
第二節德國工匠精神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三節美國工匠精神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四節日本工匠精神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六章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本質與未來
**節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本質
第二節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未來
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政課融合篇
第七章“大思政”格局與高職工匠精神培育
**節高職院校新時代工匠精神內涵認知調研
第二節“大思政”格局下高職工匠精神的培育思路
第八章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課的路徑
**節理論路徑:“四維四觀”設計
第二節實踐路徑:“八個統一”與“尋匠悟道”
第九章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課的內容耦合
**節工匠精神培育與“基礎”課程的有機融合
第二節工匠精神培育與“概論”課程的有機融合
第十章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融合
**節作為思政課重要組成部分的實踐教學
第二節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對接
第十一章工匠精神培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節作為教改理念和策略的課程思政
第二節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索
第十二章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課融合研究 節選
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課融合研究緒論緒論黨的十八大以來,“工匠精神”逐漸成為風靡中國的詞匯和概念,它不僅被納入政府公共政策話語體系,與中國產業升級換擋、國家自信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甚至與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等宏大目標關聯緊密,而且幾乎在不到十年間,高頻次地出現在眾多企事業單位的價值追求之列。若說“工匠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精神符號,實無夸大。2016年,“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后十九大報告、“十四五”規劃等不斷提及,全國各行各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弘揚工匠精神。不同人基于不同立場、背景與訴求,對其進行不同的界定。各類團體組織,根據機構內在或外在的需要賦予其內涵。這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工匠精神”是個被隨意解讀的概念,那么它就會像網絡流行語一樣,用不了多久就會消失于無形。這絕非國家倡導工匠精神的初衷。政府話語中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其內涵與本質,應該需要嚴謹構建與解讀,工匠精神的弘揚與落實則值得系統探究。筆者來自高職院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承擔起培育并弘揚工匠精神的使命,是筆者的團隊從2016年就開始關注的話題。因為無論是從實現政府“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目標、“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的要求來看,還是從行業專家就高職教育目標與本質的研判來說,加強工匠精神教育都是高職院校的重要工作。正如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前會長李小魯所認為的: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工匠精神培育,應該成為高職教育內涵化建設的重要標志。話題的實踐價值與重要意義驅使筆者做了一些前期相關調研,發現在高職教育領域同樣存在對工匠精神不作嚴謹界定和探究,只談其重要性的現象。可是如果不對工匠精神內涵進行歷史性、現代性和系統性的挖掘,就不能回答如下一系列疑問:工匠精神只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嗎?工匠精神培育就是回到過去,學習忠孝誠信的執著嗎?工匠精神是中國特色文化還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塑造具有何種影響?工匠精神在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表現形式有本質差異嗎?這些問題的實質是沒有做好基礎性理論研究工作。2018年,筆者和項目團隊成員對全國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所高職院校開展了定量調研,結果發現:工匠精神培育已列入多數高職院校的頂層管理文件,但是落實程度和落實質量參差不齊。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高職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渠道,但是如何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通過何種有效的方式貫徹,怎樣實現系統可持續性,實際的探索并不理想。本書旨在做精細化的理論內涵探索和實踐融入路徑的探索,希望能為高職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獻出綿薄之力。一、問題之提出及其研究意義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它表明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成就基礎上,中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條件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因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貫徹“質量**、效益優先”的新發展理念,進行供給側改革,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的研究與弘揚,對于質量強國,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培固民族價值共識,具有重要意義。十九大報告還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望歷史,中國有非常悠久的匠人文化,但是匠人文化是否就是今天我們要培固的工匠精神?專注、守正、精益求精是傳統匠人文化的內核,但是它的保守性、內向性和階級性,真的適合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嗎?真的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積極力量嗎?無疑,工匠精神要想真正成為當代中國人的職業價值指引,必須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構建,對此學術界和教育界責無旁貸。2017年,教育部關于教育系統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提出了六點要求,分別是“學起來”“教起來”“傳起來”“研起來”“干起來”“實起來”,客觀上為高職院校學習與弘揚工匠精神指明了方向。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工匠精神,教育界立刻刮起培育工匠精神的旋風,但至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系統地、有計劃地開展工匠精神培育,以及為什么高職院校更應該加強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培育應該和高職教育的哪些目標相契合,該通過哪些途徑、采用什么方式達成契合目標等,則缺乏系統理性科學的探究。結果“學起來”“傳起來”是有了,但是“研起來”“實起來”方面有待加強。調研發現,思政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陣地,但是工匠精神與思政課融合研究與實踐,尚且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教育容不得浮躁,需要理性探究工匠精神的內涵,調研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現狀,思考高職院校可以在哪些方面將工匠精神培育真正落實下去。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工匠精神”一詞屬新詞,高頻使用是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之后。但是與之相關的敘述與研究呈現井噴式增長,2020年稍有回落。從2016年到2018年,絕大多數的期刊研究論文,對“工匠精神”只作簡要界定,似乎工匠精神是一個人人皆知的約定俗成的概念。還有不少文章將工匠精神等同于提高企業效益的工具或手段,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停留在功利性的價值指標。還有些個人或機構用“短、平、快”的方式,趁著“工匠精神”熱,迅速出版了多本與之相關的圖書,多采用國外一些知名企業的管理案例,輔之以少部分國內知名企業或成功人士的案例,結果在管理領域吸引了不少受眾。不能說這類圖書毫無價值,畢竟它們能讓那些對工匠精神毫無了解的人形成宏觀概念,但是它也可能造成人們對工匠精神理解的簡單化或片面化。從社會現實出發,固然不能完全離開功利性目標談職業動力,即使員工是為自身利益而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對企業來說也是福音,但是這種動力是否可以經受非物質的考驗?是否可以持續,*終指向何方?如果不對工匠精神的內涵外延深入探究,將工匠精神解讀簡約化,無視其本質與靈魂,僅僅通過列舉一些國內外成功人士和成功企業的案例,能否持久激發員工的職業熱情?事實上未必。這類現象被李小魯批判為“過于庸俗表淺”。李小魯:《對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當代職業教育》2016年第5期。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肖群忠教授、劉永春博士專門撰文論述過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湖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職業教育專家莊西真教授從地域、時空、領域、層次四個維度分析了工匠精神內涵。吳潛濤:《勞模精神的內涵、時代價值與弘揚路徑》,《工會信息》2014年第10期;莊西真:《多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剖析與解讀》,《中國高教研究》2017年第5期。這些研究對工匠精神內涵的深入探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從2018年開始,筆者團隊開展工匠精神內涵構建研究與相關實踐探索,也是基于這一現實——中國工匠精神研究還有深入系統的空間。2016年之前,雖然直接與工匠精神關聯的研究較少,但是相關研究還是不少的,以與職教相關的職業道德研究為例,便有百年歷史。早在20世紀初,我國近代職教創始人黃炎培就非常推崇在職教中貫徹“尊重勞動”“職業平等”“為群服務”等理念。黃炎培:《黃炎培職教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在中國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早期,共產黨人展開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研究與宣傳,特別是將反對剝削、“勞動光榮”等理念注入生產與學習中。參考20世紀30—60年代出版的《陜甘寧邊區教育資料》、《人民日報》。改革開放之后,高職教育復興,*初走了一段“重器輕道”的片面道路,到21世紀初,教育界開始認識到這種培育方式的局限性,學者們呼吁在高職教育中加強素質教育,張鈴:《加強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當務之急》,《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特別是職業道德層面的素質培育,翟惠根:《創新型德育芻議》,《教育與職業》2006年第5期;孫曉玲:《基于職業素質的高職職業精神內涵論》,《職教論壇》2012年第6期。這些研究要么強調個體道德修為對職業與勞動的積極影響,要么從服務雇主的角度探究人才培養的目標改進,為當前工匠精神培育奠定了基礎,但是職業勞動的時代與社會意義,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宣傳與研究中有所體現,而改革開放后的研究則少有關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宣傳與研究非常重視勞動的社會價值與意義,但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勃興,人們更為熱衷勞動的經濟價值,有關勞動社會價值的研究相對衰弱。進入21世紀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國家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關于勞動社會價值的探討又日益增多。吳潛濤、莊西真等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倡導“勞模精神”,引領勞動價值回歸。莊西真:《倡導勞模工匠精神引領勞動價值回歸》,《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年第34期。之后,學術界有關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與意義探究走向內涵探究階段。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培育如何落到實處,從而有別于籠統的職業道德培育,這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不足,多位學者撰文呼吁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職教論壇》2014年第8期;馮昭奎:《“創客”當學“匠人精神”》,《中國質量報》2015年12月15日版;馮昭奎:《“工匠精神”:日本制造業發展的動力》,《中國與世界觀察》2015第3—4期。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培育的具象問題似乎日漸明晰。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倡議,引發高職研究者的極大關注,2016—2018年是中國高職“工匠精神”研究的小高峰,在“中國知網”檢索以“高職工匠精神”為主題的論文顯示:2016年有159篇、2017年有551篇、2018年有584篇、2019年有1072篇,2020年有所回落,也有900多篇。數據來源:“中國知網”數據庫,截止時間:2021年2月25日。從目前看來,這股研究熱遠未過去。2014年,王麗媛*早在《職教論壇》撰文呼吁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她的貢獻在于初步論證了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未涉及高職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困境和可能路徑。2016年,黃君錄在《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16年第8期。一文中闡述了工匠精神的歷史意蘊與當代內涵,在分析當代意蘊時提到當代工匠精神必須包含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前者對工匠精神的界定。2016年,胡冰、李小魯在《高教探索》上撰文,一針見血地指出“高職教育所關注的‘工匠精神’是為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新人才觀而提出的”,但是其培育卻存在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性缺失。他們認為,如果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離開兩大緯度——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有可能淪為空談,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則無從養成。他們認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發掘學生兩大理性方面具有重要使命。胡冰、李小魯:《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對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高教探索》2016年第5期。幾乎與此同時,張坤晶發文指出“高職思政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主陣地,兩者的有效融合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未來發展,更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張坤晶:《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職教通訊》2016年第6期。同年,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陸文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工匠精神的理論研究》陸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工匠精神的理論研究》,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一書,為高職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提供了基本研究框架。此后,有關高職思政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研究和實踐探索陸續增多,到2021年2月初,直接相關的論文有80多篇。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幾個方面: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聯系;工匠精神與思政課融合的方式方法與路徑;高職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課融合存在的問題與困境。這些研究有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宏觀角度如聯系國家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微觀角度如緊貼思政課課程特色,分析可以融合的具體方面。周少斌、張翠英、田文艷的研究團隊在其承擔的教育部2016年度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重點選題)——“行業類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研究”中,闡述高鐵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及融入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的路徑。他們的研究有兩點比較新穎,一是讓高職思政教育有了較為鮮明的工匠精神特色,二是讓課程思政有了有力的抓手。周少斌、張翠英、田文艷:《對話與塑造——高鐵工匠精神融入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這客觀上為高職高專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做了較好的引領。綜合來看,前人研究緊跟熱點,即時捕捉到高職德育改革增效的方向,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弘揚和方式創新有積極參考價值。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幾個問題:(1)對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學術界定不夠。工匠精神不是頂時髦的帽子,是否能扣在德育頭上需要謹慎論證。比如它是純粹的舶來品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近現代世界文明的融合物?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哪些方面?它的哪些方面適合于德育?它與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培育有著怎樣的聯系?(2)有些高職研究者陷在高職圈子關注具有社會意義的話題,易造成研究思維同質化,在思政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研究方面,造成的問題是缺乏一定的價值開放性,就重要性談重要性,理論說服力欠佳,實際可操作性一般。(3)宏觀分析多,細致研究少,比如不少文章提到了思政課與高職工匠精神的融合,但是在如何融合方面多泛泛列舉式呈現,深入系統的探究比較少。(4)多中觀學理層面與“應然”層面分析。不少研究是從高職的市場導向、類別特色等中觀層面探究必要性,使得工匠精神培育過于工具化。任何價值都是社會性價值和時代性價值,價值觀念的培育不能離開社會發展,也不能不結合特定時代而進行理想化倡導。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有新內涵,如何從“新時代”的高度理解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意義與要求,如何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視閾內構建中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如何結合高職院校學校特色、專業特色、所在地區的經濟文化結構特色進行工匠精神的弘揚與實踐,這是黨的十九大交給高職院校的新命題,值得仔細研究。國外較早系統探討職業倫理,且至今仍然發揮重要影響的著作是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德]馬克斯·韋伯著,于曉、陳維綱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87年版。。有形象展示職業精神狀態的著作,如哈伯德的《把信送給加西亞》[美]阿爾伯特·哈伯德著,余小譯:《把信送給加西亞》,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亞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Alec Foege, The Tinkerers:The Amateurs,DIYers,and Inventors ……
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課融合研究 作者簡介
孫曉玲,法學博士,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曾獲省級教學類比賽“一等獎” 、“深圳市優秀教師”、 “全國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骨干”等獎項榮譽。 主持和參與省部級項目十項,出版專著兩部,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