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5042
- 條形碼:9787507555042 ; 978-7-5075-550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 本書特色
理解美學歷史流變,快速掌握美學含義。 廣告創意、城市景觀、家居園藝、手機樣式、動漫游戲,處處都可見美感元素,但你知道什么是美嗎? 7天時間,每日精要學習美學起源、發展、理論人物及學科分支; 3分鐘重點回顧,隨時復習當日學習內容; 用美學看世界,發現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 內容簡介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以7天時間為安排,透過單元規劃,一日一個層次,從美學基本概念、美學史、美感元素、創造與模仿等循序介紹;讓美學這個看似常見,實則模糊的概念,轉化為一般讀者可以理解、實際運用,并從中獲得進一步思考可能的學問。 每日規劃3分鐘重點回顧,學習吸收無負擔;按照時間及議題,詳盡整理美學的發展與流變,幫助讀者快速掌握美學歷史。即便只是運用零碎時間,閱讀本書都能迅速掌握美學梗概:速成、速效、有趣,易吸收!全面啟動你的美學元素執行程式!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 目錄
**章 美學導論 \ 001
從日常生活的“美”到美學思考 \ 003
“美”是什么?VS “美”表現在什么東西上?
──從柏拉圖的《對話錄》談起 \ 004
本書內容與各章的關系 \ 010
美學主要議題總覽:
美/藝術/美感經驗/創造性(或創意)/模仿/形式 \ 013
美學人物、學派與經典 \ 015
延伸閱讀 \ 018
推薦影片 \ 019
3 分鐘重點回顧 \ 020
美學大師語錄 \ 022
第二章 美學的發展與演變:
古代到中世紀的美學 \ 023
美學的內容與研究對象 \ 024
美學的歷史 \ 026
古代美學: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智者/蘇格拉底/柏拉
圖/亞里士多德/賀拉斯/普羅提諾 \ 027
中世紀美學: 奧古斯。旭R斯·阿奎納 \ 045
延伸閱讀 \ 051
3 分鐘重點回顧 \ 052
美學大師語錄 \ 054
第三章 美學的發展與演變:
近代、現代和后現代美學 \ 057
近代美學: 文藝復興/ 法國理性主義美學與新古典主義美學:笛卡爾、布瓦
洛、休謨/ 近代德國美學:從啟蒙運動到德國古典美學:戈特舍德、萊布尼茨、
沃爾夫、鮑姆嘉通/ 德國古典美學:從康德到黑格爾 \ 058
現代美學:直覺表現主義美學:克羅齊/實用主義美學:杜威/符號學美學:
卡西勒/結構主義美學:列維-斯特勞斯/現象學美學:英伽登和杜夫海納
/詮釋學美學:伽達默爾 \ 083
后現代美學:蘇珊·朗格的符號論美學/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羅蘭·巴
特/社會批判理論美學:馬爾庫塞、本雅明、阿多諾 \ 095
延伸閱讀 \ 105
推薦影片 \ 106
3 分鐘重點回顧 \ 107
美學大師語錄 \ 110
第四章 美感經驗與形式 \ 113
誰對美感有貢獻:美感態度、美感對象與美感經驗 \ 114
理論派別:主觀派、客觀派、互動派 \ 115
形式:五個含義 \ 130
延伸閱讀 \ 140
推薦影片 \ 141
3 分鐘重點回顧 \ 142
美學大師語錄 \ 144
第五章 美學的創造與模仿 \ 147
創造性(創意)概念的發展與演變 \ 149
模仿概念的發展與演變 \ 158
模仿說的理論及其演變 \ 162
藝術中的創造與模仿 \ 164
創造是打破之前固有的聯結并建立一個嶄新的聯結:
意想不到的聯結 \ 166
延伸閱讀 \ 168
推薦影片 \ 169
3 分鐘重點回顧 \ 170
美學大師語錄 \ 171
第六章 美學的實踐與應用 \ 173
啟動“美學思維”的執行程序 \ 181
結論與分享 \ 185
3 分鐘重點回顧 \ 187
美學大師語錄 \ 188
附錄1 美學家、學派及理論一覽表:以時間來區分 \ 189
附錄2 美學家、學派及理論一覽表:以議題來區分 \ 192
參考書目 \ 194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 節選
“美感”是什么? 在邏輯上要為美下一個定義,的確是很難的;也就是說“美”是很難“思考”的,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美的感受能力。也許我們說不出“美本身是什么”,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分辨、感受哪些東西美、哪些東西不美;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大希庇阿斯篇》:當我們說“美女”“ 美景”“ 美事”這些“美的人、事、物”或“美的載體”之時,其實已預設了一種對“美”的標準(也就是美的定義),然后我們會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某些人、事、物是否為美。也許我們無法從學術(特別是“哲學”)的角度去定義“美”,但這并不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美的感受,因而不影響我們去欣賞美!而這種“對于美的感受”,我們可以稱之為“美感”。 以賞梅為例:“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們看到梅花冰清玉潔的樣貌,心中會有一種“異常的快適”。這種快適和“收到匯票”之快適不同,因為它不是源自利益之快感;這種快適也和“得到滿分”的快適不同,因為它不是一種成就感;這種快適也和“聽到下課鈴”“下班”的快適不同,因為它不是一種從上課、上班的壓力中被釋放出來的解脫感;看到梅花的快適,是一種“美感”,而美感并不是上述的種種快感,雖然上述的種種快感和美感一樣,也都是一種“快適”。 “美學”是什么? 關于美學的起源、發展和演變,在本章中只簡單作導論性的說明。如上所述,感受美和思考美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美感并不等于美學;人人都有美感,人人都能審美,但未必人人都能“思考”“研究”美,換言之,未必人人都從事美學活動。不過,一旦我們能從日常生活中的美感現象中進一步去思考諸如“美是什么”“美有哪些類型”等問題,我們就進入了美學的領域。 簡單地說,美學就是思考和研究“美”和“感”的學問。不過,它并不等同于美感教育(或“美育”)。美感教育是培養美感能力或涵養的學科,而美學的目的是思考和研究“美”和“感”。這兩門學科雖然不同,但也是密切相關的:美學研究是美感教育的基礎,而美感教育則是美學的實踐。美學注重的是對美感的研究和認知,而美感教育則著重培養美感的能力。 雖然漢語早就有“美”和“學”這兩個字,但卻沒有“美學”這個詞,美學一詞是日本人對于德文“Ästhetik”的漢字翻譯。漢語沿用美學這個譯名,來指稱那些對于“美”和“感”加以研究的學問。 “美學”這個名詞及這個學科是怎么出現的呢?基本上,從西方古代的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或之前更早的思想家就已開始討論“美”“ 藝術”等問題,但并沒有專門為討論“美”或“感性”的學科確定一個名字。 直到1735 年,哲學家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 年)寫了一本名為《詩的哲學默想錄》(Tacit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out Poetry )的書,美學這一學科的主要內容才出現。 在《詩的哲學默想錄》里,鮑姆嘉通首次提出了一個重要想法,那就是古典哲學只關心理性和可理解的事物,幾乎完全忽略了感性和可感知的事物;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一個新的哲學分支——“感性學”的大膽設想。照他的看法,感性學就是“詩的哲學”,它涉及的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隨著鮑姆嘉通的這個想法日趨成熟,他在1750 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美學》(Aesthetica ;感性學)。從美學史來說,這個年份以及這本著作的意義非比尋常,鮑姆嘉通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哲學家,后 來卻以“美學之父”的名望而蜚聲美學史;因為他是首位為美學正名、劃定了美學的邊界,為這門面目不清、位置模糊的學科奠定了堅實根基的哲學家。 鮑姆嘉通所謂的美學,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這個詞源于希臘文的A??σθητικ????(Aisthetikos),意思是“感覺”“感性”,它是源自希臘文的動詞A??σθ??νομαι(Aisthanomai),意為“我感覺”“我知覺”。因此,美學原來的意思是指“感性學”或“研究感性的學問”,德文當時寫法是“Æsthetik”,后來則寫作“Ästhetik”;其他歐語也是類似的拼法:法文是“Esthétique”,英文是“Aesthetics”,意大利文是“Estetica”,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則是“Estética”,俄文則是“Эстетика”( stetika)。日本人*早將此門學問譯為“審美學”(森鷗外譯),現在比較通用的是“美學”(中江兆民譯),早期中文學界則有音譯為“伊斯特惕克”者,如今多半沿用日本人的譯名“美學”;而這門學問研究的范圍,就以“美”和“藝術”這些問題為主,成了我們今日所知的美學內容。必須注意的是,“美”在美學中并不是唯一的主題(雖然它是重要的主題),美學的內容還包括“藝術”“ 愛”和其他感性相關議題。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 作者簡介
《給忙碌者的7天美學課》作者賀瑞麟:中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大學副教授。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