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域探險記(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2909
- 條形碼:9787559842909 ; 978-7-5598-429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域探險記(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簡明扼要地記述了斯坦因三次中亞探險考古的主要過程和重要收獲,復原了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的西域歷史圖景。全書輔以大量珍稀考古實景圖片、文物圖片和遺址平面圖,圖文并茂,貫通了遺跡和歷史的文明脈絡,揭開了引人入勝的古跡神秘面紗,讓考古報告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西域探險記(精裝) 目錄
**章??鳥瞰西域 ??…………………………………………………… 1
第二章??西域往事 ??…………………………………………………… 14
第三章??翻越興都庫什山 ??………………………………………… 32
第四章??首次沙漠探險 ??…………………………………………… 57
第五章??發掘尼雅遺址 ??…………………………………………… 70
第六章??重返尼雅遺址 ??…………………………………………… 94
第七章??發掘米蘭遺址 ??………………………………………… 107
第八章??古樓蘭探險 ……………………………………………… 122
第九章??橫渡羅布泊 ……………………………………………… 138
第十章??古代邊境線 ……………………………………………… 157
第十一章??古長城遺址 ??………………………………………… 170
第十二章??千佛洞石窟寺 ??……………………………………… 187
第十三章??密室中的發現 ??……………………………………… 199
第十四章??南山探險 ……………………………………………… 211
第十五章??從額濟納河到天山 ??………………………………… 220
第十六章??吐魯番古遺跡 ??……………………………………… 229
第十七章??從庫魯克塔格山到喀什 ??…………………………… 245
第十八章??從喀什到阿爾楚爾帕米爾 ??………………………… 257
第十九章??阿姆河上游行紀 ??…………………………………… 273
第二十章??從洛山到撒馬爾罕 ??………………………………… 285
西域探險記(精裝) 節選
第二章 西域往事 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由于東西方文明的交互影響,西域曾上演了無數的歷史故事。 漢朝時,為了抵御匈奴人的襲擾,經過不懈努力,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終于收復了南山北麓地區。這個故事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大約在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夠與他們聯手抗擊匈奴人。此前,強勁的游牧部落組成大的部落聯盟,不斷南下,劫掠中國北部地區,已長達數百年。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約20年,大月氏人被匈奴人驅逐,離開南山北麓故土向西遷徙,*后在阿姆河畔建立了新的國家。 張騫出使西域,歷盡了艱難困苦(一度為匈奴所虜,囚禁長達十年),*后到達大月氏。不過,大月氏人已經安于新的領地,不愿意返回故土,向匈奴人尋仇報復。張騫出使的目的宣告失敗。然而,張騫這次出使卻正式開辟了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直接交流往來的新紀元。 張騫出使在外13年,后來取道塔里木盆地返回漢朝。張騫出使時隨行的有100多人,歸來時僅剩下一個同伴。回到長安后,張騫對他到過的西域各國,以及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波斯、印度等都有詳細的報告。漢朝人由此得知,在邊陲的“蠻夷之外”,還有十分開化的民族。 張騫是中國了解外部世界的**人。此后不久,漢武帝便認識到,與西域各民族交往,在通商貿易和政治軍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加上漢朝在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治理下已經安定鞏固,經營西域便成為國策。 推行這項政策的*直接目的是開通一條經過塔里木盆地到達阿姆河流域的大通道。西漢時期,從中國到西亞有人居住的地方,河西走廊的南山北麓是天然通道。然而,這里一直被匈奴人占據,致使東西方阻隔。漢朝人開通這條通道的努力便表現在抵抗匈奴人方面。漢武帝不斷大規模派遣軍隊進攻匈奴。 他的努力很快得到回報。在取得幾次大的勝利之后,匈奴人退回了沙漠以北地區。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擺脫了匈奴人的控制,西漢王朝設立酒泉郡管轄這一地區。 除了沿著這條大道向西域的軍事推進,漢朝還派遣使節前往塔里木盆地內外諸國進行政治活動,*遠的地方竟然到達巴克特里亞和波斯。這些使節攜帶漢朝出產的珍貴絲綢和其他物品,向西域諸國顯示漢朝的國力和富庶。從此以后,絲綢便經由安息和敘利亞輸送到地中海沿岸國家。而號稱“絲綢人”的漢朝人的名聲,很快響徹了希臘和羅馬。漢朝的這種絲綢貿易在經濟方面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在此后的幾個世紀里,絲綢一直被作為中國獨家生產的珍貴商品進行出口貿易。 漢朝向西發展的開拓者張騫被皇帝授予“大行”之職,于公元前115年第三次奉使歸國后,大約一年便逝世了。自從張騫鑿空以后,漢朝與西域的交往日漸頻繁,“使者相望于道”,往往達數百人。 為了獲得*大的貿易利益,就必須利用這條通道為漢朝的商品,特別是貴重的絲綢織品尋找到新的市場。漢武帝發起的經營西域的重大舉措,除了政治目的,還與貿易等經濟利益有關。但是,聯合大月氏和天山以北的烏孫夾擊匈奴,即使不是為了與西域交往,那么此后漢朝使節在西域遭遇的麻煩,也會迫使漢朝采取措施,對匈奴進行遏制。因為在剛開始經營西域的幾年時間里,漢朝使節在塔里木盆地遭到了嚴重困擾,各國臣民和酋長常常拒絕供給漢朝使節給養,甚至直接攻擊他們。更為糟糕的是,天山北部的匈奴勢力并未破滅,匈奴的騎兵經常出現在樓蘭等地,“遮擊使西國者”。 鑒于這種局面,漢朝很快便作出了使用武力保護沿南山北麓交通路線的決策。進行這樣的軍事行動,漢朝不是沒有準備的。早在**次征服這條天然大通道之后,漢朝就已經開始沿線修筑屯戍設施,并把秦始皇防御匈奴修建的長城向西延伸修筑下去,以保障其大規模的西進政策。 歷史上,為了謀求貿易利益和進行文化交流而動用政治力量和采取軍事行動加以保障的事例比比皆是,屢見不鮮。漢朝從實行經營西域政策開始,便決定了他們對西域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塔里木盆地那些零散狹小的綠洲。但是,這些地方距離漢朝實在太遠,后來大宛人不尊重漢朝使者的行為進一步惡化,直至演變為劫殺漢朝使者的重大事件。 為了維護漢朝聲威,討伐行動勢在必行。公元前104年,漢朝派遣一支遠征軍討伐大宛。然而,這次軍事行動*終以失敗告終。遠征軍橫越鹽澤(即羅布泊),途中艱難萬狀,精疲力盡,減員嚴重,在未到達大宛之前,部隊便已耗盡全部給養,到達大宛邊境時,首次攻城便大敗而歸。為雪洗前辱,漢武帝傾全國之力再度遠征大宛。公元前102年,李廣利將軍率領6萬多人的軍隊,并輔之以龐大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統,西出敦煌,再次討伐大宛。 這一次,漢朝憑借有效的組織能力戰勝了遠征所有困難。 李廣利將軍率領3萬多將士直搗大宛國都城,以絕對優勢迫使大宛國投降,取得完全勝利。漢朝的聲威因此大振,塔里木盆地各綠洲小國相率稱臣于漢朝。自此,漢朝管理這條天然通道和塔里木盆地綠洲長達一個多世紀,一直到公元初年漢朝內18亂,西漢王朝終結時為止。 漢朝在這一地區的統治之所以能夠如此長久,與其說是由于武力強大,不如說是由于外交手段運用得當,以及優秀文明的巨大影響力。 從古代文獻記載頻頻提及的“絲織品”,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漢朝的這些手工業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向西方輸出。自然,那時漢朝一定也帶回不少外國的物產,其中以東伊朗的產品*為突出。關于西方物產的傳入,在中國古代眾多文獻中都有記載。 塔里木盆地的考古發掘結果表明,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當地文明受中國、波斯和印度三種文化影響,而具有多文化融合的特征。可以說,西域交通開通之時,即是這種文化融合的初始階段。從公元3世紀左右廢棄的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塔里木盆地各綠洲的居民使用的是一種印歐語系古代語言,說明他們很可能是同一個民族,說同一種語言。 在極度干旱的地區,因為嚴酷自然環境的局限,只有較大的人類團體依靠組織嚴密的灌溉體系才能生存。這些靠社會秩序、制度賴以生存的定居民族,特別善于吸收和傳播來自遠東以及西方的各種優秀文化。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似乎也是上天專門為這種重大的歷史作用而特意安排和準備的。昆侖山和天山之間的廣大地區,雖然沒有可以用作牧場的土地,但是大自然也給予特別的關照,使其不致成為大規模民族遷徙的通道和因而產生各種動亂的歷史舞臺。 …………
西域探險記(精裝)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進行考古探險。根據其考古探險經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巫新華,1963年生,博士,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中心主任,現任新疆考古隊隊長,組織翻譯外文新疆考古基本資料近2000萬字。出版專著(譯著)有:《吐魯番唐代交通路線的考察與研究》《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