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及其應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0576
- 條形碼:9787520390576 ; 978-7-5203-905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及其應對 內容簡介
從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到法治思維、法治認同的語詞變化,并非僅是概念的轉換,而是中國法治實踐需求轉化下的法學認識轉向,是對法治本質、中國法治路徑的爭鳴與反思。它標志著中國法治從建構理性向實踐理性的轉化,標志著從國家中心向公民中心的轉化。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然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所取得的進步不相協調的是,“人人皆媒”的新媒體時代下的法治熱點事件似乎并未點燃公眾對國家法治的接近尊重與認同,反而通過這些熱點事件的發酵,使公眾對國家法治陷入群體性的質疑與非議之中。這其中種種已超越傳統意義下的法治內在建構視野,而需要在現代性的視野之下重新審視法治、公眾與新媒體三者之間關系,以求得法治效果與公眾法治認同的統一。本書對法治認同及新媒體基本范疇闡述的基礎上,分析了研究主題涉及的理論基礎即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交往行為理論以及人本主義和人民主權理論,并通過案例分析法和實證研究方法剖析了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具體困境與生成原因,繼而從法律、新媒體和公眾三個層面論證了公眾法治認同重塑路徑。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及其應對 目錄
一 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綜述
三 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與可能創新點
**章 法治認同及新媒體的基本范疇
**節 法治認同的概念界定
一 法治認同的內涵
二 法治認同的特征
三 法治認同的構成要素
四 法治認同與相關概念辨析
第二節 法治認同產生機理與認同標準
一 法治認同產生機理
二 法治認同的標準
第三節 法治認同形成過程
一 法治認知的獲取
二 法治情感的產生
三 法治評價的形成
四 法治行為的踐行
第四節 新媒體相關問題概述
一 新媒體概念與分類
二 新媒體的特征
三 新媒體網絡輿論的生成規律
四 新媒體網絡輿論的功能與效應
第二章 新媒體背景下法治認同的理論基礎
**節 公共領域:法治認同形成的場域
一 公共領域理論概述
二 新媒體公共領域的興起與形成
三 新媒體公共領域之于法治認同的價值
第二節 交往行為:法治認同形成的路徑
一 交往行為理論的概述
二 交往行為中的交往理性——法治認同形成的邏輯前提
三 交往行為中的共識——法治認同形成的基礎
四 交往行為——法治認同形成的實踐途徑
第三節 人本主義:法治認同的主體性來源
一 人本主義:人是法治實踐的主體
二 人本主義與法治認同
第四節 人民主權:法治認同的正當性基礎
一 人民主權:法治的正當性來源
一 人民主權與法治認同
第三章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
**節 新媒體對公眾法治認同的作用
一 提供公眾法治認同平臺
二 豐富公眾法治認同途徑
三 提高公眾法治認同深度
四 增強公眾法治認同實效
第二節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個體法治認同的困境
一 法治認知的偏差——冗余信息
二 法治情感的消解——“抽象的憤怒
三 法治評價的偏見——公眾的非理性
四 法治行為的背離
……
第四章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重塑路徑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及其應對 節選
法治評價是個體法治認同形成過程中一個重要心理活動,是社會主體中的個體在法治認知獲取和法治情感形成的基礎上,以一定的視角和標準在一定的視域中對法治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所做的價值判斷。下文在對法治評價的概念以及特征的論述基礎上詳細地分析了法治評價形成的具體過程。(一)法治評價及其特征評價是一種把握世界價值與意義的人類認識活動,其關注的不是“是什么”的問題,而關注的是世界對于人類的意義與作用的問題:評價是人的主觀認識活動。①法治認同是社會主體在其法治認知與法治情感的基礎上關于法治對于人的價值與意義的一種心理認識活動。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社會主體對法治進行評判。這種評判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根據社會主體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對現存法治及其運作所作的評判。其次,將現存法治及其運作與同時存在的其他類型的法治及其運作進行比較,并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予以評判。*后,對將要形成的法治所作的評判。 根據以上關于法治評價的概念,認為法治評價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法治評價是社會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所做的評判。評價主體不可能排除自身進行評判,是在社會主體自身的法治認知和法治情感的基礎上以法治是否可以滿足自身利益需求為出發點,進行法治評價。法治是否滿足自身利益是法治評價的根本出發點。其次,法治評價具有實踐性。這種實踐性主要是指評價的出發點即評價主體自身的利益是現實的利益,這種利益來源于實踐生活。如果法治評價脫離于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法治評價將變得沒有現實意義。再次,法治評價具有歷時性。任何法治評價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和完成的。在人類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會主體自身的利益訴求也不同,因而會形成不同的法治評價。因此法治評價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內容。法治評價是法治認同形成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過程,因而也就決定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下社會主體形成不同程度的法治認同。*后,法治評價具有主觀性。法治評價是社會主體形成法治認同的一個環節和過程,是一種心理和觀念活動,因此法治評價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法治評價是社會主體在自身的法治認知和法治情感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強烈的個性主觀色彩。評價的主觀性決定了社會主體對法治有著差異性的評價。(二)法治評價形成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視角進行分析,法治評價的具體形成過程遵循以下路徑:確定法治評價的目的和評價的參照系統→獲取法治信息→形成價值判斷。”①這一過程是社會主體在法治認知和法治評價的基礎上發生的。通過對這一過程的詳細闡述,進一步論證了個體法治認同的發生和形成過程。獲取法治信息這一具體環節在前文已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1。法治評價目的和參照系統的確定 首先,法治評價的目的。法治評價的目的是指社會主體為什么要進行法治評價。社會主體進行法治評價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其一是法治介入社會生活的方式和程度,特別是法治及其運作對人的現實生活的影響;其二是人的需求與利益能否得到滿足。“需要和手段,作為實在的存在,就成為一種為他人的存在,而他人的需要和勞動就是大家彼此滿足的條件。”②社會主體進行法治評價的目的主要是衡量法治是否可以實現自身的現實利益。任何時代的法律都是不同利益個體之間和群體之間利益博弈的結果。法治在對不同的利益、相互沖突的利益進行確認和調整時需要遵守一定的利益平衡價值標準,從而對多元沖突的利益進行平衡與保護。如果法治從根本功能和價值上不是社會主體利益的反映或者說法治并不能調整現實社會中的利益沖突與矛盾,不能發揮社會關系調整器的作用,那么社會主體也無從評價法治,更談不上認同法治。所以社會主體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對法治進行評判的,評價的目的是衡量法治是否可以實現自身的現實利益。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文化環境下,主體會對法治做出不同的評價,但是評價的目的基本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盡管每個社會主體都是從自身實際利益出發評價法治,但是并不意味著社會主體之間的評價立場完全不同。由于社會主體之間生活實踐的共性以及法治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所以不同社會主體的評價立場有重疊和共性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法治認同是社會主體共識的結果和體現。 其次,法治評價參照系統的確定。“法治評價就是人們對法治及運作和其他事物相比能夠滿足主體什么需要和利益,法治評價參照系統主要包括評價的主體、標準、視角和視域。”①法治評價主體是社會主體,主要包括公民個體、群體、組織、民族和國家等。本書的社會主體主要是公民個體。法治評價主體自身的知識背景和知識體系以及價值觀念深刻地影響著主體的法治評價。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時代,主體的評價活動受到這個時代的知識水平與體系的影響和制約。②每個個體的教育背景和知識體系結構的不同,決定了個體之間的法治評價的不同。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不同主體,其法治評價的標準也不同。法治評價視角指的是主體在社會實踐中基于一定的目的而選取的評價角度,也即主體的需要和利益與法治及其運行的結合點。“評價視角的確立,是評價可能進行的前提。在評價活動中,因評價者所選定的視角不同,價值客體向評價者顯現出不同的景致。”③法治評價的視域是主體選擇的與評價客體(法治及其運作)的比較范圍。評價視域選取的不同,評價的結論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把當代中國的法律規定及其運作方式與中國古代的相關法律規定及其運作相比;把當代中國的法律規定方式與西方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及其運作相比。法治評價的標準是評價主體自身的利益和需求,此內容在法治評價的特征中已經闡述,在此不再贅述。總之,評價主體、評價視角、評價標準以及評價視域四個要素共同構成了法治評價參照系統,這些要素共同作用于法治評價形成過程。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及其應對 作者簡介
高穎,寧波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在《云南社會科學》《情報理論與實踐》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篇。參與國家社科青年項目1項、教育部青年項目1項、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1項。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傳媒法。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