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新加坡(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4421
- 條形碼:9787522504421 ; 978-7-5225-044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新加坡(精裝) 本書特色
“熱帶地區不可能出現高效率經濟體。” “沒有經濟腹地的城邦在充滿敵意的地緣政治中必然萎縮。” “威權體系與市場經濟無法共存。” 新加坡用崛起的奇跡,打破了上述經濟學預言。 毫無自然資源的彈丸之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差異巨大,鄰國虎視眈眈,面對這樣的情況,新加坡如何揚長避短,實現不可思議的崛起? 作者抓住的關鍵詞是海洋與人才。新加坡緊臨全球海運要沖馬六甲海峽,但地理優勢本身并不是主角,只是一個舞臺。在高度實用主義與生存至上的原則指導下,新加坡人致力于人才培養,打造本土精英群體,他們利用海洋優勢,使新加坡沿著貿易—制造業—服務業的經濟價值鏈向上攀爬,成為全球商業中心之一。
新書--新加坡(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新加坡從14—15世紀迄今的歷史。作者追尋抵達新加坡的移民、海盜、商人與征服者的腳步,描述這個擁抱多元民族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貨物、資金與觀念的小島,如何揚長避短,發揮海洋優勢,締造世界發展領域的奇跡。正是不拘泥于成規的高度務實主義,使得新加坡從一個骯臟不堪、充滿騷動與對抗的彈丸之地變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詞。
新書--新加坡(精裝) 目錄
引? 言
**章? 起? 源?
海? 人?
*早的“新加坡”?
歐亞大陸的樞紐?
華人、海洋和東南亞?
中國航海文化的英雄?
第二章? 以帆為翼?
北歐追隨大西洋諸國?
英國在亞洲海域的勝利?
新加坡*初的創痛?
第三章? “遠東女王”?
新加坡的魅力?
“牛車水” ?
華人與英國人?
鴉片與帝國?
“退潮”時期的中國?
脈動的港口?
第四章? 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
“骯臟的溝渠” ?
修建克拉運河? ?
連線世界?
新加坡的優勢?
港口的回應?
錫礦和錫罐?
橡膠震撼世界?
沿岸航行?
海洋高速路?
環球旅行者?
苦? 力?
都市文化?
“巨大的可能性”?
第五章? 烏云、雷電、暴風雨(1918—1942)?
石油崛起?
高高在上的殖民者?
日本人登場?
越來越不安?
“無底的戰艦”?
“戰爭中*糟糕的一天”?
盟友間暗流涌動?
“在家是綿羊,在外是惡狼”?
“內塔吉”的遠行?
朝陽暮落?
第六章? “走在剃刀邊緣”(1945—1965)?
痛苦的復蘇與自由的追求?
新加坡的“白衣人”取代殖民統治者?
為新秩序奮斗?
創造經濟?
“動手劃船”?
第七章? “被趕出來”?
吳慶瑞建設裕廊?
“戰略實用主義”?
新式學堂?
獅城之獅?
擁抱海洋革命?
與大不列顛告別?
一座新城市的誕生?
第八章? 來到當下?
環境保護?
造水中心?
隱患? ?
“頭腦服務”?
美化社會?
“亞洲”價值觀?
新加坡控制?
言論界限?
互聯網的聲音?
第九章? 全球樞紐? ?
鳴? 謝
注? 釋
新書--新加坡(精裝) 節選
引? 言 我們為什么要關注新加坡? 英國人常說,對于新加坡獨立后取得的成就,英國功不可沒,并以此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自己在這里遭遇災難性潰敗的痛苦記憶。盡管大多數美國人不知道新加坡位于世界何處,但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領域,美國的利益皆與新加坡緊密相關。美國對這個小國的投資竟是對中國的兩倍。在這層商業聯系下,新加坡對美國而言兼有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美國很早便取代英國成為全球海域的守衛者,維持馬六甲海峽暢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國人應當感激新加坡提供的戰略性資產。現在美國海軍不再擁有菲律賓蘇比克灣的基地,而新加坡則成為一個極佳的替代。新加坡港得天獨厚,足以容納美國*大的航空母艦,幾艘新的瀕海戰斗艦即部署于此。新加坡為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提供了唯一的支持。在美國聲稱要“重返亞洲”的形勢下,其中的意義尤為重大。 隨著民族國家執政效率的下降,新加坡證明城市可能是人類的救星。一些人以新加坡的繁榮為例,指出“小規模”可能是未來發展的新潮流,而在某些國際事務中(譬如環境保護),城市扮演的角色將比國家更重要。城市歷來就是誕生思想和生產產品的中心。在美國,大城市即在國民經濟領域占有很大權重。 1995 年 5 月,時任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部長和衛生部部長的楊榮文在東京發表了一次極有先見之明的演講。談到城市的未來,他說:“下個世紀,城市將成為衡量經濟生產、社會組織和知識生成的*有效的單位……這個發展方向類似于‘民族國家’概念興起之前的歐洲。” 4 他應該再補充一句,那時也正是威尼斯、熱那亞、阿姆斯特丹等海運城市顯著繁榮的時代。新加坡現在正積極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國際化都市,不只作為區域商務中心,更要作為世界海運之都,一個“新時代的倫敦”。 世上沒有烏托邦,但新加坡在當代的成就卻如烏托邦一般鼓舞人心。我們欽佩它逆流而上、克服逆境的勇氣。許多人一邊批評新加坡在政治上實行威權主義,一邊欽佩其領導人的實質性成就,包括促進人民福祉,向社會開放新思想、創造新機遇,消除威脅社會和諧的因素等等。正如古老的雅典城邦,新加坡政府認為社會福祉必須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現在,許多局外人也贊同這一立場。 新加坡的階段性危機 早在 700 年前,新加坡便頻頻面臨來自敵對鄰國的騷擾,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并失去了其作為樞紐港口的重要身份。 1819 年,英國人首次抵達新加坡,迎接他們的是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熱帶環境的生存條件極差;如何在一個頑固守舊又充滿敵意的叢林中定居,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新加坡的開發眼看就要胎死腹中。 出于歐洲地緣政治的考量,倫敦揚言要與新加坡的創始人們斷絕關系,當新加坡形成一定規模,方才遲遲接受這一發展迅速的帝國新前哨。一代人過后,英國于1839—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擊敗中國,戰利品之一是貧瘠的香港島。這里迅速成為英國的一個主要港口。此前被譽為“通向中國之門戶”的新加坡已是名不副實,其在對華貿易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畢竟,開發新加坡的主要原因和這里未來繁榮發展的首要希望,都被寄托在對華貿易身上。 19 世紀初,全球商品貿易的波動,尤其是橡膠(新加坡主要轉運商品之一)的市場需求震蕩,顯示出新加坡經濟嚴重依賴自己無法控制的國際市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毀滅性創傷及日本的野蠻占領再次慘痛地表明,面對外部世界的打擊,新加坡一直以來都脆弱不堪。 1965 年,獨立的命運出乎意料地降臨在新加坡身上。之前兩年,新加坡曾與馬來西亞短暫聯盟,但期間充滿混亂,*終宣告瓦解。許多人認為這個新國家無法生存下來。在國內,失業率飆升,社會陷入混亂,罷工中斷生產,暴徒涌上街道,很多人開始對共產主義產生興趣;在國外,新加坡還面對一個咄咄逼人的鄰居——印度尼西亞。 需要養活的人口很多,但可供利用的資源有限。對這個脆弱的新興政治體而言,首當其沖的挑戰是如何為一個種族、宗教和語言多元的城市,創造出一種國家意識和一套穩定的經濟體系。 時任總理的李光耀也曾將“現代海洋城市國家”視為笑話,而構建國家認同成為始終困擾著新加坡的難題。李光耀對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期許甚高。建國初期,他巧妙地將“自由”作為一種心理激勵,為民眾注入活力,同時逐漸建立起政治控制,部分延續了英國殖民政府的威權統治機制。經濟增長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緩解了社會緊張局勢。然而, 1971 年英國撤軍,對新加坡的國家安全和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當時,英國的軍事基地帶來近五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每 10 名新加坡工人中就有一名受雇于英軍。 如今,新加坡是世界上貿易依存度*高的國家,極易受制于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由政府精心打造的生存至上的心態,促使新加坡繼續追求教育成就、提高軍事實力、樹立勤儉的生活理念、尋找富有競爭優勢的經濟領域,并期望在世界舞臺上扮演更大的角色。 以“雄心”和“焦慮”這兩個詞概括新加坡的努力,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新加坡領導人一直利用焦慮引導國民接受政府尋求的變革及采用的策略。正如前總理吳作棟所言:“新加坡的成功不是一種必然。若要維持發展現狀,人民必須團結如一,豐富自身的競爭力與相關價值,在面對大海洶涌浪濤時方可砥礪前行。”
新書--新加坡(精裝)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約翰·佩里(John Curtis Perry),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海洋史教授、全球海事研究中心主任、東亞與太平洋研究專家。 譯者簡介 黃麗玲,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國際關系雙學位。之后獲頒耶魯大學全額獎學金,修讀東亞研究碩士。現為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為華人移民史、文化研究、城市空間、影視文學與當代政治。 呂家銘,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后赴劍橋大學修讀亞洲及中東研究碩士。現為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