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土壤修復技術與方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9278912
- 條形碼:9787109278912 ; 978-7-109-2789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土壤修復技術與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在介紹土壤組成與性質和土壤主要污染物的基礎上,研究了土壤污染的修復技術和方法應用,內容力求全面、新穎、富有啟發性,文字通暢,圖表形象直觀,可讀性、學術性和可操作性強,希望能以更寬泛的視角、更多元的觀點、更開放的心態不斷深化對土壤修復技術應用的理解和認知,使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注意吸收國內外土壤污染研究的新方法和研究成果,力圖把知識介紹、原理闡述和實際應用案例相結合,突出。本書可供環境科學、生態學、環境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的學生使用,也可為土壤修復領域、環境保護領域從業人員提供指導和參考。
土壤修復技術與方法土壤修復技術與方法 前言
土壤是“生命之基,萬物之母”。土壤是自然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
學物質的堆放、油田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事故性排放,以及農田土壤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常常導致土壤污染。污染土壤中的某些化合物質的含量或濃度已經達到可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和環境產生危害的程度。常見的土壤污染有石油污染、有害或有毒化合物污染及重金屬污染等。重金屬及某些有毒化合物由于不易被降解,逐漸在土壤中積累下來,同時,它們經食物鏈傳遞后含量會積累,即生物放大,從而對人類造成危害。土壤環境保護事關廣大人民群眾“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根據2014年我國環境保護部和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環境狀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污點位超標率達16.1%,在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同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更加令人擔憂。面對土壤污染的嚴峻局面,國家立法速度明顯加快。環境保護部除了在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又于2015年1月對標準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公布了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征求意見稿)》。2016年5月28日,印發并實施了《土壤污染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該文件制定的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21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除了立法,人們也認識到,要做好大氣和水環境的保護工作,必須同時做好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與方法研究,因為土壤環境質量的研究與保護將有助于整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與提高。保護土壤環境、治理土壤污染,既要立足自主創新和科步又要借鑒和受收其他國的經驗和好的做法。土壤修復是使遺受污染的土壤鐵復能的技術措施,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是發達國家均制定并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來,歐美諸國已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開展土壤污染修復的研究,化學與生物相結合的土壤修復技術已成為國外研究的熱點。土壤生物修復技術括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生物聯合修復等技術,入21世紀后快速發展成為綠色環境修復技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持支撐年來,有關生態修復類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實際教學工作和土壤學研究工作中急需一本既能反映環境土壤學新成果又能兼顧農林、綜合、工科的參考書。因此,作者編寫了《土壤修復技術與方法》一書。
本書分為8章。章為土壤及土壤污染,簡述了土壤的性質及土壤污染的基本知識。第二章概述污染土壤修復的基本問題,主要內括土壤污染物的來源與檢測、土壤污染的危害與、土壤污染物的遷移與轉化、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與選擇、污染土壤修復標準與目標制定。第三到第六章是本書的主體內容,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聯合修復技行了闡述。第七章研究廢棄土地修法,涉及固體廢棄物地、廢棄礦區地、城市工業廢棄地的修法。第八章針對退化土地的修法展開闡述括退化農田、退化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的修法。
本書在介紹土壤組成與性質和土壤主要污染物的基礎上,研究了土壤污染的修復技術和方法應用,內容力求全面、新穎、富有啟發性,文字通暢,圖表形象直觀,可讀性、學術性和可操作性強,希望能以更寬泛的視角、更多元的觀點、更開放的心態不斷深化對土壤修復技術應用的理解和認知,使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注意吸收國內外土壤污染研究的新方法和研究成果,力圖把知識介紹、原理闡述和實際應用案例相結合,突出。本書可供環境科學、生態學、環境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的學生使用,也可為土壤修復領域、環境保護領域從業人員提供指導和參考。
本書在撰寫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了許多同類、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參考文獻,在此對相關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作者的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土壤修復技術與方法 目錄
章 土壤及土壤污染
節 土壤的概念和性質
一、土壤的概念
二、土壤的性質
第二節 土壤污染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二、土壤污染的特點
三、土壤污染的類型
第三節 土壤環境背景值與土壤環境容量
一、土壤環境背景值
二、土壤環境容量
第二章 污染土壤修復概述
節 土壤污染物的來源與檢測
一、土壤污染物的來源
二、土壤污染物的檢測
第二節 土壤污染的危害與
一、土壤污染的危害
二、土壤污染的現狀
三、土壤污染的
第三節 土壤污染物的遷移與轉化
一、土壤污染物的遷移方式
二、土壤污染物的轉化
第四節 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與選擇
一、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
二、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類型
三、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選擇的原則
第五節 污染土壤修復標準與目標制定
一、污染土壤修復標準分析
二、污染土壤修復目標的制定
第三章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
節 微生物修復技術
一、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基本概念
二、微生物修復的原理和方法
三、微生物修復類型
四、微生物修復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
第二節 植物修復技術
一、植物修復基本概念
二、植物修復類型
三、植物修復的原理和方法
四、應用于土壤修復的植物種類
五、植物修復的優缺點
六、植物修復污染土壤在實際工程中應考慮的因素
第三節 動物修復技術
一、蚯蚓的能
二、白蟻和螞蟻的能
三、原生動物的能
四、螨類的能
五、線蟲的能
六、彈尾目昆蟲的能
第四節 生物修復工程設計及應用
一、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工程設計
二、污染土壤生物修復主要工藝
三、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應用
第四章 污染土壤物理修復技術
節 土壤蒸氣提取技術
一、土壤蒸氣提取技術的原理
二、土壤蒸氣提取技術適用條件
三、SVE過程的數學模擬
四、SVE工程設計
第二節 電動修復技術
一、電動修復技術的原理
二、電動修復技術的適用條件和特點
三、電動修復技術在不同污染物類型土壤中的應用
第三節 熱脫附技術
一、熱脫附的原理
二、熱脫附的系統構成和主要設備
三、熱脫附的典型分類
四、熱脫附技術的關鍵參數
五、典型熱脫附系統
六、熱脫附技術應用
第四節 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
一、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原理
二、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系統構成
三、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關鍵參數
四、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應用情況
第五節 物理分離修復技術與熱解吸修復技術
一、物理分離修復技術
二、熱解吸修復技術
第六節 固化/穩定化修復技術與客土法修復技術
一、固化/穩定化修復技術
二、客土法修復技術
第五章 污染土壤化學修復技術
節 化學氧化/還原技術
一、技術原理
二、關鍵控制參數
三、氧化劑/還原劑的種類
四、工藝設備
五、應用情況
第二節 溶劑提取技術和化學淋洗修復技術
一、溶劑提取技術
二、化學淋洗修復技術
第三節 光催化降解技術與微波化學處理技術
一、光催化降解技術
二、微波化學處理技術
第四節 土壤性能化學改良修復技術
一、中性化技術
二、有機改良物料修復技術
三、無機改良物料修復技術
四、氧化還原技術
第六章 污染土壤聯合修復技術
節 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
一、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的概念
二、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的基本原理
三、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
第二節 動物-植物聯合修復等技術
一、動物-植物聯合修復技術
二、生物-物理聯合修復技術
三、植物-化學物理聯合修復技術
四、物理-化學聯合修復技術
第七章 廢棄土地修法
節 固體廢棄物地修復
一、固體廢棄物的概念
二、固體廢棄物的來源與分類
三、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綜合利用
四、固體廢棄物地的處置技術
第二節 廢棄礦區地修復
一、概述
二、廢棄金屬礦區地修復
三、廢棄非金屬礦區地修復
四、廢棄礦區地生態恢復
第三節 城市工業廢棄地修復
一、城市工業廢棄地的概念
二、城市工業廢棄地的生態恢復
三、城市工業廢棄地生態恢復實踐
第八章 退化土地修法
節 退化農田修復
一、荒漠化農田修復
二、鹽堿化農田修復
三、污染農田修復
四、肥力下降農田修復
第二節 退化濕地修復
一、濕地的概念及退化的原因
二、退化濕地修復的基本策略
化濕地的生態恢復工程與技術
四、退化濕地的生境恢復技術
五、退化濕地的生物恢復技術
六、濕地生態系統結能恢復技術
第三節 退化草地的修復
一、草地退化的概念及退化的原因
二、草地恢復治理對策
第四節 退化林地的修復
一、概述
二、森林生態恢復技術
參考文獻
土壤修復技術與方法 節選
土壤及土壤污染
土壤是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林業生產所必需的重要自然資源。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和動物居住的環境因子,在保護環境和維持生衡時,需要考慮水土保持以及土壤和水源污染的問題,這同樣地也涉及土壤知識的運用。農作物從土壤中吸取養分、水分,從空氣中吸收CO2,利用太陽光輻射行光合作用,生產各種生物產品。這些產品是人和動物的食物,而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以及植物的殘留物又通過各種途徑歸還給土壤。由此可見,土壤是構成農業生產的主要環境條件之一,是農業生態系統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土壤的形成和發展也依賴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的作用,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如破壞植被加劇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惡化,不合理灌溉使次生鹽漬化范圍不斷擴大,是工業生產中三廢的超標排放導致土壤的污染,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了土壤有害物質的含量,惡化了植物育的外界環境條件,這不僅降低了植物生產的量和質,而且嚴重影響人類和畜禽的健康,因此,土壤污染已成為一項公害。在環境科學中,土壤污染的已日益為人類所重視,土壤污染與已逐步形成一門獨立學科,它是土壤學與環境科學交叉的學科,主要研究土壤污染的起源況、變化過程和規律,污染物對土壤性質的影響,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污染物對人類和畜禽健康的影響,理土壤污染的理論和措施,從而為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提供科學依據。
節土壤的概念和性質
一、土壤的概念
關于土壤(Soil)的概念,不同學科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不同的解釋。抱有地質學觀點的學者把土壤看成是陸地表面由巖石風化產生的表土層;抱有化學觀點的人則認為土壤是含有有機質及礦物質養料的風化層;抱有物理學觀點的人認為土壤是具有一定形態、顏色及層次分明的固體、液體及氣體的混合物;生物學家認為“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物地球化學的能量交換、物質循環(轉化)活躍的生命層”;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