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鐵馬秋風集:企業如何向軍隊學打勝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6229
- 條形碼:9787521736229 ; 978-7-5217-362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鐵馬秋風集:企業如何向軍隊學打勝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企業管理者、創業者、學者、機構等1.《善戰者說》作者宮玉振新作,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華為管理顧問田濤作序推薦。 2.本書直擊企業痛點。沒有企業不想贏,不想打勝仗,而軍隊的目的就是打勝仗,向軍隊和戰爭學對抗、學管人、學帶團隊、學戰略,更直接更顯成效。 3.來自商學院和企業實踐的緊密結合,把當年金戈鐵馬的戰場,變成如今商學院學習如何打勝仗的課堂。作者在北大國發院開發了一系列與軍事與戰爭有關的現場戰略體驗課程,包括山東的馬陵道與孟良崮、貴州的四渡赤水、川西北的雪山草地、湖南的曾國藩與湘軍、甘肅的河西走廊等,將打仗與企業管理直接對接。 4.緊密貼合主題,可讀性和指導性強。作者兼具軍事學和管理學學術背景,對軍事和管理都有深入研究。書稿每個部分緊密貼合主題,旁征博引,通過戰爭、著名戰斗、兵法、商業競爭等案例的引用和深度分析,闡述了如何將戰爭的智慧應用于商業競爭。
鐵馬秋風集:企業如何向軍隊學打勝仗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善戰者說》之后,宮玉振教授又一部關于管理者如何向戰爭學習的力作。 軍事和管理分屬不同的領域,打仗的事情,可以用到企業管理中嗎? 戰場和商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兩個領域都充滿了對抗;兩個領域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兩個領域都需要對勝利有強烈的信念和意志;因而兩個領域都需要清晰的戰略、強大的組織、很好的領導力以及團隊的執行力。因此,戰爭和軍事就可以為商業世界的管理者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從戰爭看競爭,從軍事看管理,從而更好地理解決定競爭勝負的那些本質的要素。 本書分為四部分,從孫子兵法到西方戰爭理論,從古代軍隊如何打仗到紅軍為何能打勝仗,分別闡述企業向軍隊學什么、從戰爭視角如何理解管理學、競爭中的取勝之道,以及作者與宋志平、陳春花、楊壯、謝絢麗、樊登等諸多企業家、學者、管理者就軍事與管理的探討,以期對企業管理者如何從戰爭與軍事中感悟管理與競爭之道,提供更多啟發。
鐵馬秋風集:企業如何向軍隊學打勝仗 目錄
推薦序一 企業家如何培養戰略性思維 宋志平
推薦序二 在悖論中前進 田 濤
前言
企業向軍隊學什么
新手重打仗,老手看組織
管理毀于“形式主義”:企業向軍隊學打勝仗三忌
打勝仗的組織:曾國藩打造鐵血湘軍的拙誠之道
價值觀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軍隊為什么會成為勝利之師
四渡赤水:不確定環境下打勝仗的戰略決策
遠離短期目標的陷阱:確定戰略目標的三條原則
平庸的方案產生不了偉大的勝利:如何構思一個好的行動方案
上級的命令,該怎么執行
逆境中打勝仗的戰略與領導力:長征啟示錄
科林·鮑威爾的7條領導法則
漢塞胡天:絲綢之路與企業家的生命重塑
管理學的戰爭視角
管理者為什么很難看清真相
從戰爭理論看企業競爭的本質屬性及指導原則
《孫子兵法》與中國特色的戰略管理學派建構
從孫子兵法“全勝”理念看管理者的自我提升
取勝之道:一個基于《孫子兵法》的企業競爭理論體系
中國傳統競爭哲學的鉆石模型
中國傳統領導力的哲學基礎
競爭中的打勝仗之道
切忌用上一場戰爭的思維打下一場戰爭
經典商戰案例背后的取勝之道
坐看興廢眼前來
困境中戰略突圍的本土智慧
柔道戰略:弱小企業應對強大對手的取勝之道
美軍精英部隊的執行準則
軍事與管理的對話
孫子兵法與現代商戰:與樊登對談《善戰者說》
對話宋志平:孫子兵法與商業實踐中的管理方略
對話楊壯:中西領導力的差異與融合
對話謝絢麗:如何理解中西方競爭戰略的異同
逆境領導力對話錄:企業家的胸懷是委屈撐出來的
七問宮玉振:企業家該如何向成吉思汗學習打勝仗
代后記 浮躁時代,不如安靜讀書
鐵馬秋風集:企業如何向軍隊學打勝仗 節選
宮玉振教授是軍事學和管理學的兩棲學者,在從軍事看管理方面有著獨樹一幟的視角,他也是少有的能在課堂上把戰爭的戰例和企業的案例講通的教授。他致力于打通軍事和管理這兩個不同領域的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企業家可以向軍事和戰爭借鑒學習經營管理之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軍事和商業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如果我們能夠把軍事里的東西、戰爭里的東西、軍隊里的東西,很好地引入企業,我們就可以培養出一大批更優秀的企業家。而宮玉振教授的這本新書又一次為我們打通了戰場和商場的界限,為我們制定企業戰略提供了一個思想寶庫。——宋志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發展與改革研究會會長讀《鐵馬秋風集》,我將其與任正非的講話文稿進行比較,任正非很具鼓動性的感性詞語包裏著深刻的理性,而宮老師頗具哲理性的語言遮掩不住軍人的激情。他們都曾經是軍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是一種以經營活動為指向的商業軍隊。組織力與領導力的相輔相成,鍛造了一支超大規模商業團隊的超強執行力,這是軍事管理帶給華為的深刻影響。事實上,許多美國著名的大企業都從軍隊管理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宮老師是軍事理論專家,給企業管理者講軍事管理,但全書從頭至尾是節制的、警惕的,倡導企業和企業家向軍隊和軍事家們學習軍事管理,又告誡讀者不要走向軍事管理膜拜,不要走向盲從與極端。——田 濤華為公司高級顧問管理毀于“形式主義”:企業向軍隊學打勝仗三忌軍隊從誕生那天開始,其天職就是要準備打仗,而且還必須打勝仗。可以說,數千年來,軍人們圍繞戰略、組織、領導力以及執行力等所做的所有思考,都是圍繞著“打勝仗”這條主線展開的。在“打勝仗”方面,沒有任何其他的組織會比軍隊更加專業。這也是那么多處于激烈競爭環境的企業,紛紛向軍隊學打勝仗的原因。華為、阿里的成功,更是鼓勵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提升管理水平、突破競爭困境的希望投向了軍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企業學習和借鑒軍隊打勝仗的經驗,從而提高打勝仗的信心和能力,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商業與軍事畢竟是不同性質的領域,企業與軍隊畢竟是不同性質的組織,更不用說任何學習都必須基于學習者自身的客觀實際。企業如果不是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而是機械、盲目、片面地去學,反而難見成效,甚至事與愿違。任何事情都存在著過猶不及的風險,不少企業家在這個問題上陷入了嚴重的誤區,甚至為此付出了無謂的代價。總結這些企業的失敗教訓,我認為,企業向軍隊學打勝仗有三忌:一忌生搬硬套,形式主義;二忌急功近利,機會主義;三忌簡單粗暴,片面主義。一忌生搬硬套,形式主義一提到向軍隊學打勝仗,很多人就會想到軍事化管理,包括員工搞軍訓,高管用軍語,稍微進一步的是搬用軍隊的體制編制,包括總部制、大區制,還有中國特色的政委制等。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但其實大多淪為口號、淪為形式。時間一長,沒有太大效果,領導者也就只好灰心喪氣,偃旗息鼓。軍隊作為一個整體,從技術裝備到戰略戰術、編制體制,都是為了適應此時此地的作戰需要,解決此時此地所面臨的戰爭問題。換言之,軍隊的管理方式與行為偏好,都是有其背后的深層邏輯與約束條件的。邏輯一變,條件一變,軍隊的做法就會隨之改變。一般來說,裝備的發展決定了戰爭形態的演變,戰爭形態的演變決定了軍隊戰略戰術的演變,戰略戰術的演變又必然要求體制編制的變革。所以,軍隊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即使是軍隊自身,照搬過去的戰略戰術或者別人的體制編制,不符合戰爭的時代要求,不符合自身的客觀實際,同樣也打不了勝仗,何況是企業這樣不同領域的不同性質的組織。對于企業來說,不顧自身的發展階段,不顧管理對象的不同,不顧所處行業的特點,一哄而上,盲目跟風,生搬硬套軍隊的做法,往往學到的東西只能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主義的,與企業自身的管理實踐根本就是兩張皮,這樣做反而會扭曲了企業的管理,未受其益,先蒙其害。所以,向軍隊學打勝仗,并不意味著盲目地學習。軍隊在打勝仗方面的探索與經驗當然可以給企業提供啟發,但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向軍隊學習,也并不是所有的軍隊或者軍隊管理的所有方面都應該成為企業學習的對象。古今中外的軍事歷史上,從來就不乏因為封閉、僵化、保守、失去變革的動力與能力,從而失去戰斗力,在實戰中敗得一塌糊涂的軍隊。把軍隊的所有做法變成神話,只能與向軍隊學打勝仗的初衷南轅北轍。實際上,對于企業來說,借鑒軍隊怎么做固然重要,思考軍隊為什么這樣做、其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才更為關鍵。想清楚軍隊為什么這樣做的邏輯與機制,弄明白這樣做的前提與得失,掰開了,揉碎了,并切切實實地結合企業自身的客觀實際與所面臨的問題,才能從方法論的層面為汲取和借鑒軍隊的探索與經驗提供指導,才能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以及如何去學。因此,企業向軍隊學習打勝仗,應該是思考其邏輯、借鑒其方法,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其做法、套用其形式。這樣的學習,才是有針對性和創造性的,才可以真正落地并取得成效。阿里的政委體制之所以相對成功,就是這個原因。不少企業學阿里的政委體制卻學不來,也正是因為光看到做什么,卻沒有真正想明白為什么。向軍隊學習,*忌諱的就是學個皮毛,僅得其形,未得其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惜的是,很多企業向軍隊學打勝仗,就是停留在這個層面,因此也就很難學到點子上。二忌急功近利,短期主義打勝仗需要戰斗力,而戰斗力的生成絕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戰略意識的養成、組織與團隊的建設、領導力的鍛造、執行力的打造,都是如此。戰爭中從來沒有真正偶然和僥幸的勝利,所有的勝利都建立在扎實準備的基礎上。練兵千日,方能用兵一時。所以孫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是“道”“天”“地”“將”“法”這五大基本要素。他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負之政。”在戰爭中,恰恰是這些*基本的要素,才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力量。抓住這些基本要素,持之以恒地從這些要素入手,在基本面上去夯實軍隊戰斗力的基礎,提升軍隊戰斗力的水平,對于打勝仗來說比什么都重要。因此,真正持續性的勝利,一定是建立在長期主義的基礎之上的。戰爭*忌諱的是什么?勝則一日千里,負則一敗涂地。黃巢也好,李自成也好,張獻忠也好,之所以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暴起暴落,成不了事兒,就是因為只知攻城破寨、走州過府、招兵買馬、隨掠而食,卻沒有長遠的眼光,沒有扎實的投入,從而陷入了所謂的“流寇主義”。流寇所有的勝利,都是無根的勝利。因而流寇也就注定只能是歷史的匆匆過客,總是擺脫不了止于草莽的宿命。然而在向軍隊學打勝仗的過程中,許多企業恰恰有意無意忽略了這一條。很多企業之所以想起來要向軍隊學習,是抱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抄捷徑心態,以為有一種打勝仗的靈丹妙藥,可以立竿見影,組織上迅速擴張,市場上攻城略地,文化上脫胎換骨。這是一種典型的短期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心態。打勝仗,尤其要持續地打勝仗,是沒有速效藥的。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管理者恰恰是抱著這樣一種速成的浮躁心態來學打勝仗的。今天的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變成正規戰、陣地戰、攻堅戰、持久戰,越來越進入結硬寨、打呆仗的階段,對企業基本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也就是說,機會主義的時代正在讓位于戰略管理的時代。企業管理者都想打勝仗,但戰爭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企業要想打勝仗,就必須從決定勝負的*基本要素入手,老老實實地沉下心來,一點一點地把打勝仗的基本面做好,這樣才能奠定持續打勝仗的根基。否則,所謂的打勝仗,就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三忌簡單粗暴,片面主義如果你問一位沒有軍旅經驗的人,哪句話*能代表他所理解的軍隊管理的特質,十有八九他會回答“沒有任何借口”,或者說“保證完成任務”。普通人*容易陷入的誤區,就是把軍隊的管理簡化成通常所理解的軍事化管理,進而以為軍事化管理就是絕對服從,就是嚴格的紀律,就是無條件執行,就是上對下的控制,就是令行禁止,就是令出如山倒。這也是很多企業家熱衷于軍事化管理的基本出發點。這樣的軍事化管理確實可以讓企業家過一把發號施令的癮,然而這實際上是對軍隊管理的片面化理解,老板可以一時爽,卻并沒有抓住向軍隊學打勝仗的精髓。軍隊當然要強調服從,要強調紀律,要強調完成任務,但這只是軍隊管理的一個側面,而絕非全部。真正保證軍隊打勝仗的機制,遠遠比這些要復雜得多。戰爭的特點是什么?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人的理性總是有限的,沒有人從一開始就能看到結果,沒有人對大勢的理解能夠一步到位,更沒有人會一次性看清所有的過程和細節。戰爭必須有計劃。沒有計劃或者計劃漫不經心,從來都是戰略的大忌。但是在戰爭史上,完全按照計劃來實現的戰略,只能是例外,而不可能是常態。這是戰爭中*大的悖論。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組織與執行就不可能完全是控制型的、指令型的,或者是絕對服從型的。片面地理解軍隊的管理,甚至簡單粗暴地把服從、紀律、控制等管理元素極端化、絕對化,是陷入了又一個巨大的誤區。實際上,即使對于軍隊這種以等級制為特征的組織來說,官僚化和剛性化也向來是打勝仗的大忌。僵化的軍隊在動態而不確定的戰爭環境中注定會遭遇失敗。尤其是在當代戰爭中,軍隊戰斗力的主要來源,不是呆板的服從,而是迅速的響應能力。在今天的軍隊中,傳統的集中化、指令性的管理模式正在轉型為去中心化、涌現性的管理模式,敏捷型組織已經是軍隊組織發展的基本方向。好的軍隊必須適應多種作戰環境、多種作戰條件、多種作戰形態,這就要求軍隊的組織與管理必須是柔性的、靈活的、敏捷的、適應性強的,這樣才能充分激活下屬的活力,充分發揮團隊的主動性,從而可以在動態而復雜的環境中迅速調整、迅速響應,創造性地完成各種作戰任務。孫子曾經提出,好的下屬的特點是“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從戰爭規律上來分析,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君主說不打,也可以堅持打;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君主說一定要打,也可以不去打。進不企求戰勝的美名,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只求保全民眾,而符合君主的利益。這樣的下屬,才是組織的寶貴財富。領導都喜歡忠誠的下屬,戰爭環境中忠誠尤其重要。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忠誠。一種忠誠是對領導的話言聽計從,領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絲毫不敢違背領導的決定。這是僵硬的忠誠,是低級的忠誠,是平庸的忠誠,是缺乏擔當的忠誠。本質上,這種只對領導的命令負責的忠誠,是一種*自私的忠誠,是一種偽忠誠。還有一種忠誠,不是簡單地忠誠于領導的決定,而是從整個組織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可能未必事事順著領導,可能他的行為會有違領導的指示,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是從組織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的。這樣的忠誠,才更符合組織的利益,才更有利于達成領導期待的目標。這種忠誠才是*可貴的。這種人真正把自己的命運與組織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因而把組織的利益看得高于個人的得失。這種忠誠,才是真忠誠。太聽話的下屬,從來就不是*好的下屬。真正好的下屬,一定是從全局的高度去思考自己的任務,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組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得失,不是僅僅局限于領導給自己的命令。在這樣的背景下,服從也好、紀律也好、控制也好,就不可能是絕對的,而只能是相對的,是為更好地完成任務服務的。片面地強調這些要素,以為這是軍隊管理的精髓甚至全部,是軍隊之所以能打勝仗的原因,從而把這些要素絕對化,只會使企業的管理更快地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背道而馳,從而離打勝仗的目標越來越遠。
鐵馬秋風集:企業如何向軍隊學打勝仗 作者簡介
宮玉振軍事學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EMBA學術主任。曾任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副研究員、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著有《管理的歷史維度》、《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取勝之道:孫子兵法與競爭原理》、《曾國藩領導力十二講》、《大道至拙:曾國藩與中國式領導力》、《美國陸軍領導力手冊:在任何情況下實施領導的技能、策略與方法》(譯著)等十余部,主持和參與十余項國家和全軍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先后獲國家圖書獎特別獎、軍事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一等獎、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優秀成果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雙學位優秀教學獎、EMBA優秀教學獎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