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湖山志 本書特色
國美離開孤山已六旬。那湖山不老,風光依舊,雖舊址不在,卻根基未動。如是湖山,不僅是家園,更是心性。它存于我們的生活周遭里,存于我們的歷史記憶內,更存于我們從藝的風姿綽約之中。戊戌孟春,美院五百余師生,相約重返孤山。師友攜手而行,從白堤和西泠橋聚攏。冷雨拂熱面,春光沁赤心。眾人會于羅苑至平湖一帶湖岸,仿九十年前的盛會,應華夏命脈的邀約,留影湖山,留影歷史,留影國美“不知所窮”的人文山水的詩性。湖山當長歌,記憶到永遠!作者基于校友會會刊《湖山志》匯編成此書。本書主要包括六部分內容二十幾篇文章。
湖山志 內容簡介
《湖山志(第3輯)》是中國美術學院校友學術交流和互動的重要平臺,是讀者了解中國美術學院校友動態、學術追求、名家風采的重要窗口。該書匯集一二十位作者**寫作的校史、學術、隨筆等類型的文章二十余篇。這些文章結構嚴謹、文筆流暢,集學術性與資料性于一體,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書稿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讀者通過該書能夠了解中國美術學院的歷史、學術追求等各方面的情況,是一本適合廣大的藝術愛好者、實踐者和研究者閱讀的圖書。
湖山志 目錄
孤山的湖山許江
師道
呈請國立藝專改為“國立藝術學院” 陳之佛
懷同樣心愿者,無別離——2020屆畢業典禮講話 許江
建立起獨立的精神生活——2020級開學典禮致辭 高世名
課徒
潘天壽先生談個人創作經驗(1956.2.16) 史一筆錄
訪潘老,記所談(1961.9) 史一筆錄
油畫經驗談顏文操講授 油畫系學生筆錄
趙延年先生授課錄輯要(1978—1980) 朱維明筆錄
識見 中國畫學專題
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 潘天壽
中國繪畫臨摹之研究 吳笫之
中國畫的變 呂鳳子
壬午重慶畫展自序 傅抱石
中國繪畫思想到宋代 鄭午昌
國畫之民學 黃賓虹
憶舊
訪1947屆校友劉文選先生劉文選劉元璽
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 汪誠
氣象、筆墨、韻味——憶陸儼少先生給1983級國畫班的山水畫示范 潘豐泉
又想起了史巖先生孫振華
悼懷 楊筠 陳佩秋 劉文西 徐君萱 張洪祥
清明垂楊柳 亭畔望春暉——懷念楊筠先生 盧家蓀
長無絕兮終古——懷念陳佩秋老師 徐建融
劉文西逝世一周年祭 陳光健
我心目中的 徐君萱 金一德
與張洪祥先生相處的歲月 白仁海
鉤沉 藝術運動暨林風眠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專題
藝術運動社宣言
致全國藝術界書 林風眠
從亞波羅的神話談到藝術的意義 林文錚
談林風眠先生 高世名
附錄
中國美術學院歷屆院校級行政主要負責人名錄 劉元璽整理
中國美術學院歷屆院校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名錄王福年 劉元璽整理
捐贈作品目錄 張素琪 趙怡整理
捐贈文獻目錄 張素琪 趙怡整理
湖山志 節選
共同的生活催生共同的關懷。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和平環境中的青年體察某種痛徹的殘酷,抗疫英雄的義舉又讓大家洞見人性的美麗。庚子年的疫情讓人們與這種殘酷與美麗相伴,并在兩者的磨礪中感念生與死,感受人生的痛點。設計藝術學院幾位女生悉心制作了一臺宴席。那八道餐盤各有不同,有如穿山甲的鱗片,有如猴子的長尾,有如蝙蝠的撲閃的翅膀。餐盤塑造成近兩年重大疫病傳播的動物宿主的可視現象。在這餐盤設計的后邊,既蘊涵著對于人類無節制的口腹之欲的警示,又表達對于野生動物的生存關懷。這臺頗為肅穆的宴席,討論的不僅是公共衛生的危機,更是人與動物之間的生存倫理的大課題。這樣的宴席以罕見的寓言特色讓我們側目,《野生獵場》的點題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人類共同的餐桌與生活。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第二工作室的《逝者獨行》,以細密的手法,鐫刻著某種面向逝者的眾人禮儀。紛繁兀立的眾人意象有如戰陣,那真實的黑線強化了銅板腐蝕的版魅,突出了作品的儀式感。設計藝術學院的又一組女生在“37。2”的人的體溫臨界線的標題下,展開一系列關于“死亡”的考察,比如關乎人的生命極限的各種數字;不同年代人類死亡原因的考察圖表;不同名人的特色墓志銘。當這幾位女生以青春冷靜的語調述說“死亡檔案”時,我特別地感受到那黑白冷調的視覺傳達所包蘊的關懷與批判的力量。 共同的生活還帶來共同的視野。纖維藝術系不少同學從關注織物進而關注植物,這里既有綴滿珠寶的綠植青藤,又有對橙色橘皮的跬積與針納;既有對腐壞水果的收集,又有叫賣未來的罐頭草皮。這種對植物速朽現象的凝視包蘊著生命考古的前瞻思考,甚至帶出一系列青春考古的實驗作品。對于親人體味的收藏,對于粉色母愛的反思,對于不同家人的舊衣物的集體性重織,這些都讓纖維進入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內部去重新感受織物的生成。今年的服裝因為疫情,不能現場表演,卻以絢爛冶艷的方式,制成文明盛墟之上的太空大片。這些服裝有的如丐裝披掛,有的像鮮肉包裹,有的則直接是硅膠塑形,其中獲獎的一件是由數百個易拉罐的拉口與黑線編織而成的黑騎士的戰袍,特別地蘊蓄著都市廢墟上的牧歌野趣。這種都市消費的批判傾向,在主題片中成功地轉化而成全球性的迷霧與絢爛相間的“桃花源”。設計藝術學院的三位“科幻宅”,堅定地以小說、短片、模型的多元方式,去描繪未來世界的想法,并以一個解凍人的構想,面向未來的科幻提出批評性思考。這次畢業展還呈現趨向科技的傾向。纖維藝術系的《熵》與《天書》,通過設置模數化的規則,由觀者的介入,進行重構、交織,生成無盡結果的意圖。雕塑系《地圖切片》的沙沙作響的鐵書,設計藝術學院《千。骨》的如若翼翅的傳動裝置,都代表著方興未艾的科藝融合的風向。公共藝術系的學生在象山藝術公社的碩大空間里,完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光的劇場。那光有如切片將劇場塑成縱橫交織的菱形,影像從這些界面上翻滾而來,閃爍而去,預示著公共空間和公共影像的迷幻未來。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共同關懷,以跨越媒體的綜合方式,消解著傳統介質的界別,共同營造著一種自由想象、真情翔飛的青春無敵的創造性生活。 共同的生活更讓我們感受和珍惜共同性的根基。《文賦》有言:“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美術無論如何變化,它的繪畫的根基,它的寫生造型的根基,它的觀物、筆色、體象的根基是必須執守的。國畫系《木石有情》的扎實而生動的匠者造型,《青城幽澗》的延綿十三米的煙水云山的精細構架,書法系《日常書寫》追摹古人手札的方式所積累的日常手札書寫,插畫專業《牡丹亭》的天花曼妙、煙雨飄飛的精到描畫,雕塑系《藏民系列》的人物組雕,各以精妙的繪制,代表了年輕一代對于傳統語言的品質追求。手工藝術學院琳瑯滿目的架上,也提出面向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與思考。象山泥的大地肌理的燒塑,如炻器的攪泥制作,傳統斗拱向著現代體飾的轉換,共同構成了某種東方意蘊的造物秘籍。在中國的固有文化里,人所*為關注的是作品的品格。這一品格中融人了中國人的品評思想,融人了老莊的專注而又放逸的藝術精神,融人了中國火熱的現實生活大地的磅礴力量。這些作品只若壓艙之石,讓我們的藝術教育之舟在藝海蒼茫中勇立潮頭、穩穩前行。 P12-13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