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學城市:文化想象與本土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7533
- 條形碼:9787547617533 ; 978-7-5476-175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城市:文化想象與本土實踐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本書從文學的視角審視城市軟實力中的重要資源、潛能和活力,并通過理論闡釋、城市實踐、上海經驗和全球前沿四個方面來討論城市軟實力,特別是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路徑和動力來源。
文學城市:文化想象與本土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社科院“中國城市文學研究”團隊組織編纂的《城市軟實力研究系列》之一。時至今日,隨著中國城鎮化和以超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的高歌猛進,巨大而生動的中國城市創新實踐必然呼喚中國特色的城市文化研究。本書聚焦上海在向國家化大都市邁進的征途上,可茲借鑒的紐約、倫敦、北京、臺北的經驗,如陳平原的《“五方雜處”說北京》、林強的《中山北路的時空考古——臺灣地區當代散文中的臺北形象研究》等。本書可提供對中國城市、特別是上海城市發展的預判和借鑒。本書適合相關研究人員閱讀,也可用作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
文學城市:文化想象與本土實踐 目錄
理論視野
城市文學:一個有意義的文學命題 蔣守謙
城市文學:無法現身的“他者” 陳曉明
一、無法建構的“他者”史:怪影重重
二、革命對城市的驅魔:鄉土的勝利
三、歷史永不終結:城市他者化的延擱
“文學中的城市”與“城市想象”研究 張鴻聲
一、 “城市文學” 與 “文學中的城市”
二、 “文學中的城市” 與 “城市想象” 研究
三、 文學中的 “城市想象” : 研究的對象 、 方法與策略
囚禁在現代性下的城市文學——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文學研究的反思 張惠苑
一、現代性下的禁錮:以城市文學定義的爭論為切入口
二、斷裂中的反思:現代性下城市文學的困境
批評實踐
“五方雜處”說北京 陳平原
一、為什么是北京
二、作為旅游手冊的北京
三、作為鄉邦文獻的北京
四、作為歷史記憶的北京
五、作為文學想象的北京
六、作為研究方法的北京
以拒絕“都市”的姿態走向都市
——沈從文的“都市”語義及其“京派”身份再省 葉中強
一、“都市”語義考源:“知識階級”與“新式女人”
二、他者都市,抑或都市中的“湘西”?
三、身份再省:“京派”抑或“海派”?
文學城市:文化想象與本土實踐 節選
城市文學:無法現身的“他者” 陳曉明[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本文原載《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 當代“城市文學”是中國社會轉型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城市化發展迅猛,城市成為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集散中心,其發展方向是后現代消費性城市。按照鮑德里亞的看法,這種城市更重要的是符號生產的中心,城市成為傳媒與文化的生產基地。因此,隨著城市文化的興盛,“城市文學”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參見拙作:《表象與狀態:后新時期城市小說概論》,《文藝爭鳴》1994年第4 期。]。“城市文學”表達了當代人渴望了解城市,表現城市文化的歷史愿望。 準確地說,只有那些對城市的存在本身直接表現,建立城市的客體形象,并且表達作者對城市生活的明確反思,表現人物與城市的精神沖突的作品才能稱之為典型的城市文學。按此標準,在當代文學史中,這樣的作品顯然少而又少。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城市相關的作品倒是不少,但與城市構成內在關系的還并不多見。顯然,按我們給出的定義來看,我們現在討論的“城市文學”更側重于關注那些表現大都市的作品,關于大都市的生活經驗具有更強烈的城市感,小城市與鄉村相去未遠,其現代感并不強烈。正因為這些,城市文學也經常被稱之為“都市文學”。 城市文學承載著新興的文學觀念、生活經驗以及新的美學范式進入文學場域,它令人興奮、激動和不安。它顯然遭遇到主流的鄉土文學的抵抗和排斥,在這場角逐中到底何者會獲勝?城市文學可以存在下來嗎?如果鄉土中國文學依然力量足夠強大,那么“城市文學”還不能占據要津。如果我們看到鄉土文學本身的主導地位乃是歷史的特殊情勢造成的結果,那么,城市文學的勝利結果也必然是同歸于盡。因為鄉土文學走向終結,城市文學也就不存在了。到那時,文學就是文學,無法也無必要劃分為鄉土/城市。中國的城市文學始終是生不逢時,它遭遇鄉土中國永不衰竭的歷史力量,盡管它也具有強大的歷史活力,但它只能是遭遇主導歷史排斥的“他者”,一個“大他者”[“大他者”是齊澤克提出的概念,這個概念顯然是對拉康理論發揮的結果。“他者”的概念同時吸收了列維納斯的觀點。拉康式的齊澤克的主體是無法完成自身的存在者,主體是被“大他者”質詢的對象;而“大他者”反倒是一個巨無霸式的不在場而又能撕裂主體的一種絕對之物(參見[斯洛文尼亞] 斯拉沃熱·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季廣茂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頁)。在我這里,“大他者”反倒是無法實現自身的主體的那種存在者,主體是無限大的在場的主導歷史。因此,我的他者概念更接近列維納斯的原意。這個他者既是被主體排斥的,也是無法實際為主體的,但它又是不可抗拒的要反過來質詢主體,由于這個他者也帶著歷史的合法性力量介入主體的歷史,因而它是“大他者”。]。由于這個他者也帶著歷史的合法性力量介入主體的歷史,它又是不可抗拒的要反過來質詢主體,因而這個他者是“大他者”。“城市文學”在這種角逐中,其本質是一場后現代與現代(以及前現代)的角逐。然而,這種替代性的、不斷變革和前進的觀念,又是典型的現代性觀念,后現代也要借助現代性的觀念來獲得它的未來。
文學城市:文化想象與本土實踐 作者簡介
徐錦江: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包亞明: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