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挺進歐洲的匈奴: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49561
- 條形碼:9787507849561 ; 978-7-5078-495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挺進歐洲的匈奴: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 本書特色
展示匈奴人在亞洲的奮斗史以及西行以后在歐洲所向披靡的征戰
講述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次深犁
挺進歐洲的匈奴: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 內容簡介
千百年來,中原王朝如走馬燈般興衰絕滅,而在北方草原上,也上演著同樣的劇情,游牧民族如風一般襲來,又如風一樣消失。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這些游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書通過講述匈奴族從出現到消亡的歷史大事件,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曾經跨進歐洲大陸,讓西方人聞風喪膽的匈奴帝國。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從冒頓到阿提拉,匈奴人的出現,是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次深犁。馱著戰國、秦漢,蹄踏著新莽、西晉兩個政權,狂飆卷起歐洲諸多民族大遷徙的硝煙,一代天驕——匈奴,這個曾經無比鼎盛的王朝如何走完其輝煌的歷程,像一顆無比耀眼的巨星,隕落在恒久的歷史天空……
挺進歐洲的匈奴: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 目錄
序篇
找尋兩千年前失落的華夏兒女
**章 朔漠黑暴:來自高原的沖擊波
一、中亞高原: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區
二、速度與開放:游牧民族的先天優勢
三、依賴英雄:草原帝國的致命弱點
第二章 蒼狼長嘯:蒙古高原的**個主人
一、草原人文:匈奴民族的社會生活
二、三“花”怒放:多業并舉的經濟形態
三、祖先、自然:神秘的精神世界
上部
成王敗寇:被迫遠徙的北匈奴
第三章 “師夷制夷”:長城兩側的攻守易位
一、胡服騎射與李牧大捷:夾縫中生長出來的
“師夷”高手
二、從“秦人”到“漢人”:風水輪流到匈奴
三、鐵馬金戈40年:一番大戰之后,依舊南北各自天
第四章 五單子并立:沒有核心家族的尷尬政局
一、戰略目標瞄準西域:可怕的右傾錯誤
二、從五強爭霸到三國演義:奇異的權力斗爭結局
第五章 西域:匈奴與羅馬的**次親密接觸
一、主動低下高傲的狼頭:向羊臣服的呼韓邪
二、狼族同盟:神秘的驪軒兵團
第六章 回光返照:兩漢之交的短暫復蘇
一、昭君出塞:從此匈奴歸漢家
二、頑固的正統捍衛者:王莽的倒行逆施
三、腹背受敵:低飛遠走的北匈奴
第七章 *后一個匈奴:留在中原之匈奴民族的
*后下落
一、披著羊皮的狼:戴著劉家面具的漢(前趙)
二、殘暴的野狼:赫連勃勃和他的大夏國
三、一心向佛,傾心教化,徹底褪去狼皮的沮渠
蒙遜:夾縫中成長起來的北涼政權
……
中部
氣若游魂:內外交攻的羅馬帝國
下部
碾軋歐洲:西遷后重振雄風的匈奴帝國
尾聲
阿提拉的子孫們
參考書目
挺進歐洲的匈奴: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 節選
《挺進歐洲的匈奴: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 冒頓登位后,正是東胡強盛時期。東胡聽說冒頓殺父登位,想趁機攻打匈奴,討一點便宜,于是派使者對冒頓說,希望得到頭曼的千里駒。冒頓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紛紛表示千里駒是匈奴的國寶,匈奴自從得了此馬,國家興旺發達,此馬乃吉祥之物,萬萬不可送給東胡。冒頓卻說:“東胡是我國強鄰,兩國和睦相處才是頭等大事,一匹馬何足掛齒,給他吧。”于是把頭曼的千里駒送給了東胡。東胡認為冒頓懼怕他們,不久又提出想得到冒頓一個美貌的閼氏。冒頓又問群臣,左右大臣都憤怒地說:“東胡欺人太甚,竟然索要大王的閼氏,請您立刻下令出兵攻打他們。”冒頓說:“為了一個女人得罪鄰國,太不值了,給他吧。”于是又把自己寵愛的閼氏送給了東胡。 東胡得到單子閼氏后愈發驕橫起來,準備向西侵略。東胡和匈奴之間有1000多里的荒蕪地區,無人居住。東胡派使者對冒頓說:“兩國之間有一片緩沖的空地,貴國人從來不去那里放牧,請你送給我們吧。”冒頓又一次詢問大臣們的意見。吃過兩次虧的大臣們很多已經對冒頓失去了信心,認為他是個窩囊廢,阻攔也沒用。于是一些大臣說:“既然是荒棄之地,留著也沒用,為了兩國友好,給他算了。”不料冒頓大怒道:“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能隨便放棄呢?”把主張送地的大臣立即處死。隨后冒頓召集全國丁壯,浩浩蕩蕩殺向東胡。 幾次得手的東胡早已不把匈奴放在眼里,毫無防備,結果被冒頓打得大敗,東胡王也做了刀下鬼,東胡的所有穹廬帳幕皆被毀壞,人口和牲畜全被擄走。冒頓又趁熱打鐵,向西打敗了月氏,向南吞并了樓煩王和白羊王的土地,北服渾窳、屈射、丁零、鬲昆、新犁諸部,又全部收回了被秦將蒙恬所奪取的匈奴土地,進而侵入燕、代兩地。冒頓的勢力迅速壯大,建立起東盡遼河,西至西域,北抵貝加爾湖,南臨黃河,一統千胡百國的匈奴王朝,與中原大漢王朝同時登上了歐亞大陸的舞臺,史稱:“北有引弓強國,南有冠帶之邦。” “一將功成萬骨枯”,冒頓為了自己,可以弒父,可以殺妻,較之一般的戰場英雄更能忍、更殘酷,也更“偉大”。冒頓的行為在漢人眼中禽獸不如,在匈奴人眼中卻是英雄行為,因為他們有自己特有的英雄觀。 從現存的陰山等地的巖畫中可以發現,*晚在5000年前,北方草原部族已經掌握了馴馬的技術。對馬的成功馴化,給草原帶來了劃時代的變革,使草原經濟逐漸由畜養轉變為游牧,點燃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燦爛火炬。由于馬的騎乘,草原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被徹底改變。特別是馬的迅捷和靈活,給游牧民族的軍事帶來了空前的活力和優勢,也賦予了他們戰斗的人生。但是,馴馬的成功也給游牧民族帶來了一個糟糕的副產品。 為了將來適應馬背上的生活,草原的孩子從小就開始演習騎術。《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過早的馬背生活塑造出他們精力充沛、吃苦耐勞、能征善戰的特質,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向其他類型文明演進的機會。長年的逐水草而居,頻繁的流動和遷徙,使游牧民族無法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狹窄的馬背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由此衍生出來的是單調而缺乏變化的“馬背文化”。 特有的生活方式使草原民族的社會形態的演進較之定居民族相對遲緩。當定居者已經進入典章完備、鐘鳴鼎食的古典國家形態時,很多游牧民族尚未走出蒙昧狀態,帶有鮮明的原始軍事酋長制度色彩的英雄觀念在此時應運而生。 蒙古高原除了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等少數地區外,大多數地區只有幾寸的薄薄土壤,要想讓其幾千年如一日地長草,人必須和草原和諧相處,不竭澤而漁。所以,要在茫茫草原上生活,必須有嚴格的紀律約束。沒有紀律,游牧區域會發生重疊,羊群會過分啃食,破壞草原生態,還會引起不必要的部族內部矛盾和爭斗。而游牧區域的劃分,必須依靠一位大家都信服的領導者。草原上的野獸大多成群行動,靠個人是無法對付狼群和抓捕黃羊的,集體圍獵是主要的狩獵方式。沒有紀律,輕則會放走獵物,重則會被自家人的弓箭射傷。于是,狩獵的領導者就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的生活方式,使部落進入原始社會晚期的軍事酋長制階段后,不是繼續向前發展,而是不斷地強化酋長的作用和地位,使之向絕對獨裁的領導者方向發展,進而萌發出草原民族特有的英雄觀念。 ……
挺進歐洲的匈奴:從大青山到阿爾卑斯 作者簡介
張金奎,1973年生于北京市順義區,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明代軍事史、社會史,先后出版專著《明代衛所軍戶研究》《明代山東海防研究》,合著《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等,以及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 羅三洋,1979年生于安徽,畢業于德國海德堡大學,現任北京曹雪芹學會理事。先后出版專著《柔然帝國傳奇》《袁本初密碼:東漢帝國掘墓人與三國大勢揭幕者袁紹》《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羅馬的黑人皇帝》《古代絲綢之路的絕唱:廣東十三行》,譯著《哥特史》(列入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