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7229
- 條形碼:9787547617229 ; 978-7-5476-172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多種養老形式中,養老需求成為家政服務行業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養老照護服務也成為現代家政服務的重要內容。本書稿《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重點闡釋了社區與家庭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圍繞社區與家庭安全概論、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社區安全應急準備、家庭安全應急準備、自然災害應對、人為災害應對、安全隱患防范、安全應急管理展開。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 內容簡介
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多種養老形式中,養老需求成為家政服務行業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養老照護服務也成為現代家政服務的重要內容。本書重點闡釋了社區與家庭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圍繞社區與家庭安全概念、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社區安全應急準備、家庭安全應急準備、自然災害應對、人為災害應對、安全隱患防范、安全應急管理展開。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 目錄
目 錄
總序
**章 社區與家庭安全概論
**節 社區與家庭的概念
第二節 社區的要素、結構和功能
第三節 安全、社區安全與家庭安全
第四節 社區與家庭中的典型安全問題
第二章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理論
**節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宗旨
第二節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第三節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組織
第四節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運行
第五節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措施
第三章 社區安全應急準備
**節 社區應急預案制定
第二節 社區應急資源準備
第三節 社區應急教育與宣傳
第四節 社區應急培訓與演習
第四章 家庭安全應急準備
**節 家庭應急預案制定
第二節 家庭應急需求準備
第三節 家庭應急疏散準備
第四節 家庭應急教育與宣傳
第五章 自然災害應對
**節 地震與火山災害應對
第二節 雷暴與暴雨災害應對
第三節 洪水與泥石流災害應對
第四節 颶風與龍卷風災害應對
第五節 霧霾與沙塵暴災害應對
第六章 人為災害應對
**節 消防安全應對
第二節 食品安全應對
第三節 生活安全應對
第四節 交通安全應對
第七章 安全隱患防范
**節 了解常見的安全隱患
第二節 安全社區的指標與確認程序
第三節 智能防范安全隱患
第四節 社區安全保障辦法
第八章 安全應急管理
**節 社區與家庭應急管理
第二節 應急預案編制與實施
第三節 自救互救組織及作用
第四節 安全評估與持續改進
叢書后記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 節選
探索社區的組成部分,對于理解社區的含義以及掌握社區的內容和管理非常重要。雖然學者們對社區的構成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來說,社區主要包括五個要素: 地域、人口、生態、結構和社會心理。 (一) 地域要素 社區是一個有著地域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換言之,社區有一定的界限,如范圍、位置和形狀。社區研究不同于其他社會學研究,因為它考慮了地域空間因素。因此,地域是社區概念的一個主要因素。由于社區是一個區域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既可以大如城市,又可以小如村莊,所以對于社區邊界的定義則變得比較困難。然而,社區研究主要采用實證研究法,其研究的范圍往往較小,如村莊、中小城鎮、城市的一個地區。 (二) 人口要素 社區人口是社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任何社區都是由一定數量的人組成的。社區人口通常包含三個方面: 居民人數、人口組成和人口分布。居民人數是指社區居民的人數。人口組成是指社區內不同類型的人口及其人數占比。人口分布是指社區居民在整個社區的空間分布。通過社區人口普查,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社區的人口情況。 (三) 生態要素 生態要素主要與社區的地理和資源條件有關。地理條件包括社區的地理位置、地貌、水文、氣候等;資源條件則涉及社區的土地、水、礦藏等。一個社區內人口及其活動的空間分布通常不是雜亂無序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性;有些活動往往集中在社區的特定部分。 (四) 結構要素 社區結構涉及社區內不同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如果把社區看作一個社會單位,它其實是由許多不同的社會團體或組織組成的,主要包括家庭、鄰里、學校、醫院、工廠、企業、黨政機關等。研究社區的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研究社區結構。 (五) 社會心理要素 當我們談到社區的結構時,通常是把社區看作由社會團體或組織組成的社會單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區也是由個人組成的。在社區研究中,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社區的個體心理因素: 首先是社區對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的影響;其次是社區中個人對社區的認同感。 二、 社區的結構 結構是系統中各要素排列和組合的形式。因此,社區的結構是指組成社區的各種要素內部及其互相間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或構成方式。如前所述,人口、地域、生態和心理等要素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自身具有一定的結構,互相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結構,從而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社區。以根據人口要素形成的人口結構為例,由于居民的職業、家庭、年齡、民族等差異,人口結構呈現多元化狀態。同時,社區也會因地域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區結構。在社區地域上,地理方位、社區位置和社區活動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狀況會導致區位結構的差異性,如城市中心區的高層建筑對其他建筑的采光、視線的影響等。總之,社區結構是由社區的構成要素的不同作用方式形成的。以下介紹社區的幾種宏觀結構。 (一) 社區的經濟結構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經濟結構是在社區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基本系統,它影響或制約著社區其他方面的發展。社區的經濟結構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構,特別是社區的經濟結構作為其居民共存的物質保障,代表了社區的發展狀況。一般來說,社區的經濟結構越平衡、越合理,對社區的發展就越有利;反之,如果社區的經濟結構不平衡、不合理,不僅會給社區居民帶來許多困擾,還會導致整個社區的發展逐步惡化。 (二) 社區的政治結構 社區的政治結構是指社區居民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關系,反映了社區居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體現了社區居民的利益和地位的分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框架下,社會政治結構總是在不斷地適應社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在社會階層結構、社區權力結構、政治制度結構、政黨和政治組織之間的聯系等。在微觀層面,社區的政治結構是觀察政治民主和政治治理的有效視角之一。 (三) 社區的文化結構 社區的文化結構附屬于社區的經濟結構,且不同的社區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社區的文化結構總體上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說,社區的文化結構包含社區內存在的各種倫理道德、價值觀、宗教信仰等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社區內的語言、個人和群體意識、各種文化載體或機構等。社區的文化結構是觀察社區居民素質的重要參考框架。 三、 社區的功能 任何一個社區的存在都會對社區居民和所在區域的社會產生影響和作用,只不過這種影響和作用有強有弱罷了。尤其是在我國社會轉型的大巨變時期,社區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促進我國民主與法治的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章人英等學者提出,社區的功能是指社區成員、社區本身和社會所發揮的功能之和。換句話說,社區的作用不僅由其自身關系的結構決定,而且還要受到社區與外部環境關系結構的制約。社區的內部和外部關系結構都會影響社區功能的運作。于燕燕提出,社區具有“協管功能、民主自治功能、監督功能、文化功能和場域功能”。奚從清和沈泰方則認為,社區具有五種功能,分別是滿足生活需求功能、社會化功能、社會控制功能、社會參與功能和社會互助功能。夏建中提出社區主要有五個功能,包括“生產—分配—消費”功能、社會化功能、社會控制功能、社會參與功能和相互支持功能。吳凱松等學者則將社區功能分為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其中,內部功能又分為住房、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社區互助等模塊;外部功能則分為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參與和社會民主、社會服務等模塊。 綜合各學者的觀點,我們把社區的功能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 滿足居民需求功能 社區是居民安居樂業的場所。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滿足居民的日常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滿足居民的安定居住需求、休閑娛樂需求以及其他基礎生活需要。一個良好的社區應該為居民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生活方便、文明和諧、基礎設施齊全的生活環境,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居住、休閑和娛樂需要,讓社區居民在此環境中過著安居樂業的正常生活。 (二) 支持互助功能 社區居民長期生活居住在一個共同的地域,進而形成了一種密切的地緣聯系。這種地緣聯系在實際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助與支持關系,體現在社區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照顧、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慰藉。支持互助功能不僅表現在情感及心理上的慰藉和鼓勵,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幫扶和困難救濟,即我們所講的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社區成員之間在精神情感層面的支持慰藉和鼓勵,不僅可以促進社區成員情感的交流,還可以緩解社區成員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生活壓力下產生的緊張心理;而平常的物質幫扶和困難救助可以解決社區成員的燃眉之急,可以幫助他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危機。“遠親不如近鄰”“好親戚不如賴鄰居”,這些就是社區鄰里之間互助支持的形象寫照。總之,社區成員之間的支持互助不僅能夠增進社區成員之間的身份認同和心理認同,還能增強社區成員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三) 文化教育功能 社區成員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逐漸形成了社區群體生活的一些共同規范和標準。這些共同生活規范和標準形成的過程,事實上是社區文化教育功能的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個人能夠了解所在社區的情況,逐步養成一些行為方式,樹立起共同的價值觀念。在社區幼兒園和小學,小朋友從小就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與他人相處,在與鄰居、伙伴、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交流中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社會化的過程。文化教育功能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熏陶教化作用。社區為社區成員,特別是青少年兒童提供體驗社會生活的空間。二是宣傳教育作用。社區通過利用其固有的設施和媒介,包括宣傳欄、板報等,宣傳黨和國家的各種方針政策、思想路線;通過舉辦各種培訓班和知識講座,為社區成員提供各種教育服務,擴大社區居民的知識面,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三是文娛體育健身作用。社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喜聞樂見的文娛體育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同時,利用社區的各種體育設施,吸引群眾積極參加健身運動,增強個人體質,提高免疫能力。總之,社區的文化教育功能能夠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使社區成員團結在一起,使他們不斷認同共有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 (四) 政治穩定和民主自治功能 社區是社會民眾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開展居民自治的主要活動場所。作為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社區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安全與進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必須以社區的穩定和發展為基石。沒有這個基石,社會的安全和穩定發展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所以,社區不僅承擔著協助政府管理基層的社會控制職能,還擔負著促進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民主政治生活、提高社區自治能力的任務和責任。 (五) 經濟安全與發展功能 社區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經濟行為。這種經濟行為不僅體現在生產環節,還體現在分配、交換、消費環節。通過這四個環節,社區能夠滿足成員的基本經濟需求,維系社區的存在和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的安全穩步發展。 (六) 服務保障功能 社區的服務保障功能是指社區在政府的資助和政策的扶持下,通過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會福利關懷,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社區的這些服務具有公益性特征,其主要通過一些無償性服務和以微利為目的的便利性服務來實現。這些服務的形式和層次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社會工作者、醫護人員、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士用其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為社區居民提供諸如衛生保健、社區矯治、家政服務、養老康復等多種專業化服務,也有社區內一些民間組織成員和志愿工作者提供大眾化、非專業化的援助服務活動,如對殘障人員的清潔衛生、采購、洗浴等活動。在社區的所有功能中,社區的服務保障功能是社區*重要和*基本的功能。因為只有把服務保障工作做扎實了,才能真正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只有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化解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才能真正保持這個地域社會和微觀社會的穩定,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與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我國,社區的服務保障功能的實現是以街道辦事處或鄉鎮政府為主體,以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為依托,以居民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主要方式。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社區的各種服務保障功能將逐漸完善和健全,服務的形式和內容也將更加豐富和多樣。
社區與家庭安全管理 作者簡介
鄧彥龍。副教授,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主任,南京大學訪問學者,國家輿情分析師。 著有《危機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曾在《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生態經濟》《華東經濟管理》《商業經濟研究》《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生態經濟(英文版)》等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