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借來的時光: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為何變老的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1092
- 條形碼:9787572011092 ; 978-7-5720-110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借來的時光: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為何變老的科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普通讀者【全球進入老齡化背景下的一本及時的書】 據《2019年世界人口數據展望報告》,全球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并且這種趨勢還將加劇。衰老已經是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如何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和醫療壓力,不僅僅是公共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考慮的關乎切身利益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如何避免陷入疾病纏身的老年泥淖,要做到這一點,建立關于衰老的完備的知識體系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而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及時的書。 【顛覆成見,重塑關于衰老的認知】 許多人都認為是身體的衰老帶來了病痛,而不良的生活習慣亦會損害健康。實際上,我們目前的許多認知都過于簡單,殊不知,某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一次小小的感冒,一次受傷,也就是任何炎癥,都會對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進而加速老化。類似地,節食也絕非“少吃”或“不吃”這么簡單,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節食對于延長壽命也未必有效,甚至適得其反。諸如此類誤解還有很多,書中一一列舉,并且舉出了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對于重塑我們關于衰老的認知頗有幫助。 【以宏大的視野展望未來對抗衰老的可能性】 雖然主題關于衰老,但書中并未籠罩上灰暗的色調,而是不斷地根據人們的常識引出科學界新的抗衰老研究成果。無論是關于普通人的衰老過程,還是因為基因缺陷導致的提早衰老,科學家們都已經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讀者的信心也會加強。 另一方面,本書還花了一定的篇幅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自然環境是人類可以去適應并與之達到平衡的,而環境污染在破壞自然的同時也會逐步摧毀人類的免疫平衡,這也是本書再次給人類敲響的一記警鐘。
借來的時光: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為何變老的科學 內容簡介
世界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2019年世界人口數據展望報告》,到2050年,65歲以上人口的數量可能將達到5歲以下兒童數量的兩倍多,而且還將繼續增長,這種情況對社會造成的壓力已經非常明顯。 為什么我們會變老?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追問,但至今仍未達成一致。無數相關理論爭相涌現,有人認為我們的身體只是因為生活的顛簸而磨損,就像鞋子會穿舊、汽車會生銹一樣;還有人相信衰老和死亡是由基因設定和控制的。 在《借來的時光》一書中,蘇·阿姆斯特朗講述了科學家如何探索并試圖理解衰老的機制,如何尋找延緩衰老、預防與衰老相關的嚴重疾病的方法。她專注于內因來尋找答案: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身體中*基礎的細胞和基因水平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我們的皮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皺紋,為什么我們的傷口愈合時間比小時候要長得多,為什么我們在談話的關鍵時刻會突然說不出話來。這本書探討了這些問題,記錄了對重要老年學專家的訪談,并講述了一些人特殊的衰老經歷。
借來的時光: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為何變老的科學 目錄
001??前??言
009??第1章/什么是衰老?
025??第2章/磨損和消耗?
037??第3章/端粒——測量細胞壽命
051??第4章/細胞衰老——功能失調,但并非一無是處
067??第5章/未老先衰
081??第6章/軟體動物“明”及其他模型生物
097??第7章/刻入基因
117??第8章/節食更長壽?
133??第9章/免疫系統——先頭反擊力量
143??第10章/免疫系統——專家接管任務
151??第11章/病毒反擊
159??第12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雪上加霜
171??第13章/表觀遺傳學和實足年齡——時間的兩面
181??第14章/干細胞——回到起點
193??第15章/血液中的某些秘密?
205??第16章/破碎的大腦
217??第17章/阿爾茨海默病——一個做出貢獻的家庭
229??第18章/阿爾茨海默病——淀粉樣蛋白的挑戰
243??第19章/這是環境在作怪,笨蛋
259??第20章/要治療的是人,而不是疾病
271??第21章/對衰老的研究——從實驗到生活
287??參考文獻
306??致謝
借來的時光: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為何變老的科學 節選
早在1935年,紐約伊薩卡市(Ithaca)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就發現了生物衰老奧秘中的一個關鍵因素,盡管它對整個研究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要在半個世紀之后才能獲得人們的廣泛認可。美國生物化學家兼營養學家克萊夫·麥凱(Clive McCay)和他的同事們對生物的成長速度、體形和壽命之間的關系感興趣,當時他們正忙著用一群老鼠做這方面的實驗。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如果老鼠得不到足夠的基本營養供應,不但成長得比正常情況下更為遲緩,而且成年后也顯得發育不良,此外它們往往容易患病并過早死亡。但科學家們想知道:如果你給老鼠提供保證其發育成熟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但只是通過減少它們的熱量供應來延緩這一過程,那情況又將如何?這些動物的體形,是否*終仍能長到像那些飲食不受限制的同類一樣大小?并且,無論其成年之后的體形如何,這樣的成長速度是否會對它們的壽命產生影響? 在一項為期4年的研究中,72只嚙齒類動物被分為兩組(每組36只動物),每組攝入的熱量被限制在不同的水平;再加上一個對照組,其中包括34只同類動物,但它們的熱量攝入不受限制,并且可以隨意進食。結果,科學家們發現它們之間的壽命出現了明顯差異。一些飲食受到*嚴格限制的老鼠,其壽命居然是對照組同伴的2倍多(一般說來,這種情況在公鼠身上比在母鼠身上的表現明顯得多。對此,請容我稍后詳談)。 麥凱是康奈爾大學的畜牧學教授,他的實驗室主要致力于研究提高美國牛肉和乳制品的產量。但麥凱本人對造成衰老的生物機制很感興趣。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實驗室中對老鼠的研究發現,除了能促進畜牧業的產量之外,也給自己研究另一個愛好提供了極佳的工具。他曾在1939年的一篇論文中相當清醒地寫道:“給動物提供除熱量之外的全部飲食,可以延緩其發育過程。這種方法能夠讓動物壽命延長,可用于研究衰老現象。” 2010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學院的羅杰·麥克唐納(Roger McDonald)和喬恩·拉姆齊(Jon Ramsey)在對熱量限制(calorie-restriction)出現以來的75年研究情況進行回顧時,提出了一個頗有爭議的觀點。他們認為熱量限制“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幫助人們對衰老和長壽的生物過程進行整體理解”,甚至將其描述為“生物學或醫學領域*偉大的發現之一”。話雖如此,熱量限制的想法還是花了相當漫長的時間才得到人們的認可:因為,直到麥凱的論文在《營養學雜志》(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刊登了大約40年之后,才有人意識到他對老鼠的實驗與衰老機制有關,并開始展開這方面的研究。這些新的擁護者中就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特立獨行的病理學教授羅伊·沃爾福德(Roy Walford),他后來成為熱量限制的新代言人。 沃爾福德*初使用這種方法是為了培育一批健康而長壽的老鼠,并借助它們來研究免疫系統。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實驗室和其他幾個實驗室希望向人們傳達這樣的信息:熱量限制(或像其熱衷者們所熟知的那樣簡稱為CR)不僅可以延長嚙齒動物的壽命,還能延遲——甚至在很多時候還可以大大延遲——與衰老相關的虛弱現象和其他病癥,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和神經退化癥狀。換言之,熱量限制為老鼠提供了更長時間充滿活力的生活,并且讓它們遠離病痛的干擾(盡管如此,但實際上,今天的研究人員會指出:你往往無法判斷一只進行熱量限制的老鼠到底死因何在,它似乎是一下子就喪失了活力:前一天還好端端的,第二天就死掉了,其間沒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病理癥狀) 。 在沃爾福德開始對熱量限制展開研究時,人們傾向于認為:延長壽命的方案必須在動物尚幼時就著手實施。事實上,研究人員曾試圖大幅減少成年老鼠的熱量供應,結果導致這些老鼠很快生病并走向死亡。然而,沃爾福德和他的研究生里克·溫德魯奇(Rick Weindruch)嘗試著在3個月內逐漸減少成年老鼠的熱量供應,從而成功地讓它們的壽命延長了20%。沃爾福德認為這相當于給自己提供了一個鐵證,他據此推斷:對老鼠(并且顯然也包括對水蚤)起效的東西很可能對人類也有作用。于是從1984年起,他開始在自己的飲食中進行熱量限制。本來,男性每日攝入的熱量建議值約為每天2500卡路里,但沃爾福德將他的攝入量限制在1600卡路里左右,并精心調配飲食結構,以確保自己不會營養不良。 沃爾福德生活得多姿多彩:他剃了光頭,蓄著下垂的小胡子,騎著摩托車出行,經常每隔一段時間就從繁忙的實驗室工作中抽身出去參加各種冒險活動。當記者們饒有興致地圍著這位科學家采訪時,他告訴媒體自己希望至少能活到120歲。 沃爾福德曾到非洲大陸徒步旅行,也曾圍著一條腰布穿越印度,在他去世之后,許多為其寫書立傳的作家無法回避他的這種怪異行為,于是他們解釋說沃爾福德當時這樣做是為了“去測量圣人的直腸溫度”。沃爾福德在向《洛杉磯時報》闡述他的“人生路標理論”時指出:多年來一直在實驗室里辛勤忙碌,即使*終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也會讓人變得渾渾噩噩,不知人生滋味幾何。因此他覺得“在時光荏苒之中穿插一些新奇刺激的活動”還是很管用的。 在這些冒險活動當中,*受人關注的是他作為一個八人小組的隨隊醫生的那段經歷:這個小組中包括四男四女,他們于1991年打著進行科學研究的旗號,躲在炎熱的亞利桑那沙漠中的一個人造生態園中,與世隔絕地生活了兩年之久。該生態園取名為“生物圈2號”(Biosphere 2),可謂一個原型空間站,旨在測試在其他星球上長期居住的可行性。“生物圈2號”其實是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占地1.27公頃,籠罩在一個玻璃穹頂之下,里面包含5種天然生物群落(分別代表熱帶雨林、稀樹草原、沙漠、海洋和沼澤),以及一個農業站和生活區。進行這項實驗所需的技術設備就放在一個地下室里。 “生物圈2號”設計為具有自我維持功能,其中空氣、水和有機物質能被回收利用,食物也可以在他們自己的農場生產。然而,這被證明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兩年以來,這個偽空間站的工作人員所帶來的3800種動物(包括昆蟲)就損失了20%以上,并且他們呼吸的氧氣濃度低得令人沮喪——已經下降至正常水平的14.2%。但與我們此處討論內容*為相關的是,8名組員也努力生產自己的食物,而沃爾福德由于要負責保證他們的健康和福利,不得不進行嚴格的飲食限制。他制定了一種飲食方案,為他們提供保證生存所需的全部營養,但每人每天能夠攝取的熱量不到1800卡路里。 無論如何,持續存在且難以忍受的饑餓感給他們帶來了生存壓力,并讓“生物圈2號”居民之間的情緒緊張的狀況進一步加劇。每個人都消瘦了很多,但讓沃爾福德興奮的是他們在生理方面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改善,而這些現象先前已經在研究嚙齒動物的熱量限制時得到證實,包括血壓和膽固醇水平顯著降低,以及身體對葡萄糖的處理更有效率。他們當時并沒有生病,盡管后來發現熱量限制會對免疫系統產生抑制作用,使人們抵御病毒或治愈傷口的能力降低。 ……
借來的時光: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為何變老的科學 作者簡介
蘇·阿姆斯特朗是愛丁堡的一位科學作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她曾為包括《新科學家》在內的各種媒體機構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她定期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撰寫關于婦女健康問題和艾滋病蔓延的文章,并在海地、巴布亞新幾內亞、烏干達、泰國、納米比亞和塞爾維亞等國家的前線做報道。 作為主持人、作家和研究員,蘇·阿姆斯特朗參與了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臺的幾部大型紀錄片的制作,節目重點關注衰老生物學,以及吸毒、酗酒、肥胖、艾滋病、克雅氏病(俗稱“瘋牛病”)、癌癥和心理壓力等問題。她此前出版的圖書《p53:破解癌癥密碼的基因》(P53:The Gene that Cracked the Cancer Code)受到“BMA圖書獎”評委會的高度贊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