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跨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972104
- 條形碼:9787563972104 ; 978-7-5639-721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研究 內容簡介
當今社會,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各個領域,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多。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超過一億人正在進行系統的漢語學習,國家漢辦外派的教師數量正在逐年增加,而來華留學生人數也在逐年上漲。但是世界各國文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異,因此,正確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外派漢語教師在國外進行的漢語教學,還是針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的漢語教學,成功、得體的跨文化交際都會對教學結果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錯誤的跨文化交際很可能導致對外漢語教學的失敗。 《跨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研究》主要從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結合筆者本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碰到的一些問題和案例,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進行論述,并針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給出建議。
跨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研究 目錄
**節 對外漢語教學改革研究
第二節 會話含義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三節 對比分析法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四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
第五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
第六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熟語教學
第七節 地方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第八節 學習策略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九節 網絡語言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十節 字本位與認知法的對外漢語教學
第十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
第十二節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二章 對外漢語教學應用研究
**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體態語的應用
第二節 DDL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漢語勸阻句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四節 傳統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五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媒介手段的應用
第六節 現代教育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七節 中國音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八節 語境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九節 翻轉課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十節 漢英語言對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十一節 體態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十二節 逆向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借鑒及應用
第十三節 體驗式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十四節 游戲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十五節 漢字理據屬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十六節 沉浸式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三章 跨文化與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理論探究
**節 短期對外漢語課堂內外的幾個跨文化問題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與滲透
第四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研究
第五節 對外漢語教師在厄瓜多爾的跨文化適應
第六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傳播問題分析
第七節 漢語國際傳播中的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八節 從外來詞的跨文化翻譯看跨文化教學
第四章 跨文化與對外漢語教育教學實踐探究
**節 提高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對策
第二節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側重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跨文化研究
第四節 中文歌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
第五節 中國古代文學在對外漢語中的跨文化教學探討
第六節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對外漢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研究
第七節 從跨文化視角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及實踐機制
第八節 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定式及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應對策略
第九節 跨文化傳播視角下對外漢語教材的演變與發展
第五章 跨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育教學能力培養
**節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第二節 跨文化交際之對外漢語教師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
第三節 軍校對外漢語教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第四節 間性文化觀視角下對外漢語教師話語的跨文化意識培養
參考文獻
結束語
跨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研究 節選
《跨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研究》: 1.稱呼語的誤用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說話方式或語言使用習慣上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差異,意識不到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就會不自覺地受到本民族語言使用習慣的影響和干擾,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犯“文化錯誤”,讓對方感到迷茫或困惑,甚至引起相互之間的誤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面對的關系圖式基本一致,稱謂方式大同小異。但不能小瞧這“小異”,這可作為一個鏡像,折射出不同國家在文化上的差異。比如漢語中由詞頭“老”構成的稱呼語,老王、老李、老劉等是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后來由此衍生出“老外”這個詞語,統稱外國人,在實際使用中并不能讓外國人愉快地接受。在2000年,畢繼萬先生就這個詞語的使用專門發表文章,明確提出:“老外”一詞還是慎用為好。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這個并不受外國人歡迎的稱呼語竟然進入部分教材,讓留學生很無奈,在教學中往往需要花時間去解釋。2007年東南大學還出版了一本《老外在中國》的漢語教材,網絡媒體方面也出現英語脫口秀《老外看東西》《老外在中國》等欄目,而中央電視臺首個以外國人為主體的紀實性專題節目的名稱卻是《外國人在中國》,語體很正規,很得體。筆者認為“老外”一詞還是得慎用,它仍舊是一個值得商榷的稱呼語。 2.問候語的范圍 問候語是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言語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問候語表面看是一種禮貌語的使用,似乎沒有什么有價值的信息,但是它傳遞的信息是潛在的,表示雙方的友好關系的建立或延續。漢語的一些詢問式的問候語常常因與對方文化因素的差異,造成一些本不該發生的誤會。比如,你到哪里去?你吃了沒有?今年多大啦?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你的爸爸收入高不高?你的媽媽為什么不工作?你怎么還不結婚?等等諸如此類的詢問語,讓大部分留學生覺得中國人喜歡探聽隱私,甚至覺得很不舒服。再有,在教學中當請學生介紹“我的家”之類的話題時,有的教師非得糾正學生表達中的“我家有爸爸、媽媽、哥哥、我,還有小狗皮特”這樣的句子。在西方人眼里,小狗就是他們家庭的一分子,自然是“我家”的一個成員。再有,漢語教學中,我們也常常面對這樣的句型練習:你好,好久不見,你的身體好嗎?我很好,你呢?……其實這樣的句型是英文翻版,并不是漢語的常用問候語。達到較高漢語水平的留學生很快發現,在與中國人的溝通中,中國人并不喜歡這樣的問候語,大多數中國人與普通人交流時并不是很樂意把自己的身體狀況作為一個話題來談論。諸如此類的問候語,在漢語教學中,我們主張求同存異,盡量使用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語句,以確保交流的質量。 3.態勢語的界定 在人際交往中,交際者的風度美、氣質美、形象美等,都必然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態勢語的運用不是一般的信息傳遞,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一種情緒和情感、態度和興趣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應,是語言交流的*好補充,而且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溝通手段。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間隙的大小取決于溝通情景及交際雙方的關系。交際距離遠近又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習慣、性別、政治地位的影響,因而人際交往距離的遠近就有不同的觀念。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示彼此的親近,長輩在夸贊對方孩子的時候,伴隨的體態語常常是撫摸對方孩子的腦袋或摟抱孩子等動作,這在歐洲人眼中是不尊重孩子的舉動,因為他們的傳統教育是,只有父母才可以撫摸或摟抱自己。未經許可,外人不得隨意撫摸或摟抱對方的孩子。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清楚地了解什么行為是對方比較忌諱的,哪些行為是對方接受和認可的。只有正確掌握并辨析彼此文化上的種種差異,規范個人的行為舉止,才能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需要。他認為人類獨有的空間表現為四個區域:①親密距離;②個人距離;③社交距離;④公眾距離。對外漢語教學中,通常使用的是公眾距離,有的教師忽略了這個界定,引起了學生的不快,就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當然,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于交談雙方的關系、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只有當交際雙方了解了彼此所需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空間需求時,才能有意識地選擇*佳的社交距離,更好地開展跨文化的人際交往活動。 ……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