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多維視角下語用學探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971497
- 條形碼:9787563971497 ; 978-7-5639-71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維視角下語用學探究 內容簡介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它和人類社會同步產生。然而,作為專門研究語言運用的科學——語用學,其歷史卻十分短暫。20世紀30年代,美國邏輯學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作為符號學分支的“語用學”概念,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它仍然被歸屬于修辭學的范疇。20世紀70年代,在奧斯汀、格賴斯等語言學家對語言的封閉性研究提出了疑問,直到《語用學雜志》在荷蘭問世之后,語用學才真正成為語言學體系中的一門新興獨立學科。 語用學作為語言學各分支中一個以語言意義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領域,是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學問,它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語用學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價值性而不同于語法研究,它是關于人類語言本身的研究。 《多維視角下語用學探究》從多維視角對語用學進行深入的解讀,首先介紹了語用學理論、語用學哲學思想與歷史回顧,然后講述了言語行為理論、語用預設,*后重點分析了會話視角下的語用研究、跨文化視角下的語用研究、禮貌的語用研究,以及語用教學與語用能力培養等內容。該書在建構新型語用學理論等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多維視角下語用學探究 目錄
**節 語用學基本概述
第二節 語用學的研究方法和意義
第三節 語用學語境論
第四節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語用學
第二章 語用學哲學思想與歷史回顧
**節 中國語用學哲學思想與歷史回顧
第二節 西方語用學哲學思想與歷史回顧
第三章 言語行為理論
**節 言語行為理論的起源
第二節 施為句
第三節 行事行為理論
第四節 行事行為的分類
第五節 間接言語行為
第四章 語用預設
**節 預設的概述
第二節 語用預設生成的認知理據
第三節 預設在語言交際中的價值
第四節 交際中的預設策略
第五節 語用預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五章 會話視角下的語用研究
**節 會話結構
第二節 會話結構的語用研究和話語分析
第三節 會話的局部結構
第四節 會話的整體結構
第五節 會話的動態語用研究
第六章 跨文化視角下的語用研究
**節 跨文化語用學概述
第二節 跨文化語用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節 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第四節 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的趨勢
第七章 禮貌的語用研究
**節 會話的禮貌原則
第二節 禮貌原則的局限和新構想的提出
第三節 會話的禮貌策略
第四節 禮貌和文化價值
第八章 語用教學與語用能力培養
**節 語用習得特征及影響因素
第二節 語用習得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三節 語用教學促進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多維視角下語用學探究 節選
英國哲學傳統中的語用學思想始于洛克的符號行為哲學。洛克是繼笛卡爾開創認識論的哲學研究傳統之后,*早對認識論做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在營造自己的經驗主義認識論體系時,對語言的功用、缺陷、人們的濫用,以及對語詞意義的來源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探索。洛克認為,語言*根本的作用是用作人類社會聯系的工具;強調語詞的功用在于表達觀念、傳遞思想。語詞的功能發揮是通過有關實物的那些名稱來表示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以傳遞人們的意念這一言語的真正目的。不過,要達到傳遞思想,語詞還必須發揮另一個功能,即在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架設起理解的橋梁。要架設起理解的橋梁,語詞必須具有傳達觀念和刺激觀念這兩方面的作用。傳達觀念是說話人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刺激觀念則是在聽話人心中引起語言所表示的有關事物的聯想。洛克注意到語詞具有這種言語交際中的雙重作用。洛克還從語詞的正確使用人手,分析了語言自身的缺陷。他認為,文字的缺陷在于意義的混亂,而原因不在文字自身,而在它們所表示的觀念。語詞意義的含混和不確定性是語詞的缺陷。他指出,語言是觀念的標記,語言的意義就是它所標記的觀念;而且觀念具有私人性、個別性和任意性;事物本質的揭示和人類目標的實現是通過人類觀念的符號進行人際間的思想交流。洛克提出了消除語義含糊的五條規則,并提出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日常用法就是語言的通俗用法;而語言的哲學用法是指用語言來傳達事物的精確觀念,并用普遍命題來表示確定而分明的真理。 沿著洛克的思路,經驗論哲學家霍布斯、貝克萊和休謨與常識論哲學家里德將對語言使用的認識與社會理論結合起來,從社會行為的角度揭示語言的本質,形成了語言和社會的語用學哲學。經驗論之后英國語用學進入語境中的分析哲學。這一傳統哲學包括劍橋學派的形式語義學和語用學,其創立者有弗雷格、羅素和穆爾。認識論經由英國哲學家羅素繼承和發展,羅素于1905年發表的《論指稱》一文成為分析哲學正式形成的標志。他強調要把邏輯分析看作哲學固有的方法;主張創造理想的人工語言,用來保證命題的句法形式一定與它的邏輯形式相一致;提出了摹狀詞的指稱理論、指稱的意義理論。羅素的邏輯分析方法影響了20世紀初的語言學,為后來的奧斯汀研究言語行為,突出說話人的意圖,表達說話人的目的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牛津學派的日常語言哲學的奠基者為賴爾、奧斯汀、斯特勞森等,他們發展了包括言語行為理論在內的語言使用觀念。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通過他的講課和其學生的課堂筆記流傳開來,牛津大學逐漸成了宣傳日常語言哲學的大本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的意義要在其使用中才能把握的觀點直接導致了奧斯汀把語言當成一種行為,從而創造了言語行為理論。至此,以羅素、前期維特根斯坦及邏輯實證主義為代表,試圖以經驗來驗證命題的真假值問題,把語言看成一種靜態的邏輯符號的邏輯實證學派,被著眼于語言的各種功能、強調語言使用的日常語言學派取而代之;同時,也揭開了語用學研究發展的序幕,人們的注意力從語言的研究轉向了言語的研究,轉向了對語句的研究。而牛津學派在這方面起領軍帶頭作用。傳統的分析哲學認為,語言的功能是表達思想或敘述事實,語言是表達思想的手段,語言只具有描述的功能。與此觀點相反,牛津學派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種言語行為,描述事實或者陳述思想只不過是其中一種言語行為。語言交流中*小的、*基本的意義單位不是語詞或語句,而是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的思想使語言哲學家們從一種全新的角度來探討語言的意義問題。由于牛津學派從行為角度研究語言意義,并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們可以將牛津學派稱之為行為語言學派。奧斯汀認為.語言是哲學家的工具,哲學家應當仔細檢查他們所使用語詞的日常意義。奧斯汀的哲學思想的發展表現在20世紀60至70年代著重探討言語行為理論本身,并從言語行為討論語言的意義、指稱等問題;其思想表現在著作《言語行為:語言哲學論》和《詞語和意義:言語行為理論研究》。20世紀80年代起他側重討論作為言語行為基礎的意向結構,出版了《意向性:試論心智哲學》和《以言行事行為邏輯基礎》等論著;20世紀80至90年代轉向研究心智哲學,出版了《心、腦與科學》和《心、腦與行為》等論著。奧斯汀發現,說出語句就是實施行為。他把這類句子或語句叫作施為句或施為語句。這使施為語句與以描寫或斷定為目的的陳述語句區別開來。奧斯汀指出,施為語句要成功地行使施為功能,就必須滿足某些條件。他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的“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觀念,使人們關注話語意義之外的“言外之意”,并對這些概念進行了區分。“以言指事”是言語行為“言說”的一面,即說話人說出合乎語言習慣的有意義的話語。而“以言行事”則是說話人表達交際意圖和目的的一種行為,意圖包含在所說的詞語之中,又游離于詞語之外,它賦予語句一種以言行事之力。言語行為和任何人類的行為一樣,除了有執行動作部分“以言指事”之外,還必須有意向、目的。“以言成事”指“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對受話人產生的效果。奧斯汀對西方哲學以及語用學的發展貢獻在于:通過言語行為理論和意向性的研究,推動了語用學的發展。塞爾也強調言語行為的意向性,強調語言哲學與心智哲學的密切聯系,把語言哲學看作心智哲學的一部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