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策展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20122
- 條形碼:9787514620122 ; 978-7-5146-2012-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策展哲學 本書特色
◎《策展哲學》是藝術前沿領域不可錯過的理論著作。 創造性地提出“策展性”概念。以引人深思的寓言文字開始,提供了一系列新任務、期望和可能性,以使當今的策展意義更加深刻。書中提到庫拉捏人的寓言,是“策展性”這個詞的神話起源;羅馬人的故事中,“公共事務館長”是早期策展人的故事。透過“博物館熱”的現象看本質。 ◎《策展哲學》為理解策展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概念和方法。 書中的六個主題展現了思考“策展性”的方式,啟發讀者對策展進行解構性的思辨。諸如,啟發讀者重新思考“未來如何到來”以及“為什么我們今天仍需要藝術”等這類問題。 ◎《策展哲學》是策展研究從哲學借智的范本。 將當代哲學思想和理論帶入對“策展性”的討論之中,使人們能夠超越對展覽項目的簡單描述,并對其進行反思。“策展性”將成為表達未來的方式。探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策展活動質疑霸權主義結構,捍衛鮮為人知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生產。 ◎哲思,隱喻,《策展哲學》帶來思維的樂趣。 激發策展人謹慎的好奇心。人們信賴的基礎設施(博物館、展覽、學術、建筑等)是有效的遏制形式,需要通過轉移知識、感知和想象,從這類限制中解放出來。與當代性互動,以創造新的出發點。策展人是愉快的“越獄者”。 ◎作者、譯者都是科班出身,理論扎實,實踐經驗豐富。 作者讓-保羅˙馬丁是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視覺文化和哲學”教授,并與伊爾˙羅格夫共同創建金史密斯學院“策展/知識”項目,著有《策展哲學》及《作為倫理的策展》。譯者王乃一是策展人,MediumMedia聯合創始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V&A/RCA History of Design博士候選人,英國中英文化協會兩屆學術獎金的獲得者。 ◎系列叢書,敬請期待。 中國畫報出版社“博物館管理學叢書”之一。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策展理論研究系列叢書”之一。
策展哲學 內容簡介
《策展哲學》是英國倫敦金史密斯學院視覺文化系“策展/知識”項目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合集,創造性地提出“策展性”概念,書中的六個主題展現了思考“策展性”的方式,啟發讀者對策展進行解構性的思辨。本書在一種全新視角下探討“如何思考策展”這一議題,展現了從逸事到理論、從個人到哲學等多個審視角度。不同維度的探討使人們對策展產生了全新的思考。突然間,策展變成了一種活動,涉及所有人(藝術家、策展人和觀眾),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 《策展哲學》將當代哲學思想和理論帶入對“策展性”的討論之中,使人們能夠超越對展覽項目的簡單描述,并對其進行反思。本書理論具有前瞻性,其理論框架對思考策展及其意義來說必不可少。
策展哲學 目錄
001 序
005 前言
**章 送別(Send-Offs)
021 策展性,來自空中飛人
029 策展哲學論綱
037 未來從何而來?
041 擴展域
049 親愛的藝術,謹啟
第二章 人類行為學(Praxeologies)
057 策展人渡河:有生于無
063 生成策展人
071 精疲力竭的策展
077 厄洛斯、瘟疫、嗅覺:策展性的三個寓言
第三章 運動(Moves)
091 當前任務:超越主權的桎梏
095 簡單的操作者
103 策展性的三個短鏡頭
107 我想成為我思想的見證
111 背叛與策展性:為策展委員會提供的證詞
第四章 異端(Heresies)
119 問題作用何在?微觀政治與藝術教育
125 力所能及
131 剩余樂趣的政治
第五章 重塑(Refigurations)
143 現代藝術:理念與收藏的時空
149 兩種激發媒介:廣播和展覽
153 陌生地域內:對地點關聯性和策展性的引論
161 非博物館
第六章 舞臺(Stages)
169 策展、戲劇和圖式:走向感性舞臺
175 策展語境
183 幕后與過程:揭示策展項目的空間裝置
191 這與我們無關
195 后記 策展性
199 撰稿人
207 參考文獻
策展哲學 節選
我們希望談論策展:關于它的潛力和視野。 我們希望談論策展:關于它所基于的知識和它所生產的知識。 我們希望談論策展:關于它的社交性、集體性和樂趣性。 我們希望談論策展:關于其致力作為一種公共活動的形式,保證看、讀、說、信息交換的進行。 我們希望談論策展:因為它一直在尋找新穎的方法來以其他方式實例化我們的世界危機,尋找其他方法來應對當前的困境。 我們希望談論策展: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在其協議中看到了一種可能,其他工作方式的可能性、關聯和認知的可能性。 我們希望談論策展的愿望使我們建立了一個聚合空間,一個由實踐導向的博士生課程,名為“策展/ 知識”(Curatorial/Knowledge)。許多年輕的策展人和藝術家都來參加討論,并著手進行自己的研究。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和同事也參加了研討會,討論了他們的復雜性實踐和思維過程。 從“策展/ 知識”項目伊始,就有人開玩笑地說:“我們的計劃是停止人們的策展!”幾周后,有人更加激烈地說:“所以我們同意這個項目不是關于成為更好的策展人嗎?”事后看來,這些實際上是相當實質性的陳述。意識到策展行為、課程、駐留計劃和獎項的激增,導致了大量展示行為,其中許多并未得到充分考慮 。它們還認識到,所有這些策展行為并不是建立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上的,這可能使其從業者有勇氣去抵抗需求,簡單地為日益繁榮的景觀和娛樂市場提供越來越多的刺激。 一直以來,我們希望以“挑釁者”(provocateurs)而不是“學者”的身份參與討論—— 我們了解,歷史和其他專業知識很容易轉化為市場驅動景觀的合法性, 因此無法提供我們繼續進行自我反思的思辨,認為該領域是否需要變得不僅僅是一系列專業協議。 除了這些以市場為導向的景觀之外,還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策展行為,這使人們懷疑在所有這些閃光之下真正發生了什么。這些活動具有多種形式:例如,我們已經經歷了在該領域興起的“教育轉向”,棄置場所的(重新)復活以及現有機構的(重新)介入。我們還目睹了對談話、交流、討論和閱讀的堅持,人們通常將活動本身理解為使事物可見、可知和相關的實質。 因此,我們討論的關于“在這個領域工作意味著什么”是基于這相對的兩極 之間進行的—— 差異日益突出的兩極:一方面,迎合不斷擴大的市場;另一方面, 在藝術和藝術教育領域內不斷發展的激進主義精神。 *初,我們認識到區分“策展”(curating)和“策展性”(the curatorial)的必要性。如果“策展”是與組織展覽和其他展示方式有關的一系列專業實踐,那么 “策展性”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它探索了整個策展過程之中所涉及的有意或無意之舉,并將其視為知識的事件(an event of knowledge)。因此,要想將“策展”與“策展性”區分開來,就意味著要強調從事件的策劃到實際事件本身的轉變:其創建、敘事和呈現。“策展”發生在一個應許(promise)之中;它制造了一個應許的時刻,即將來臨的救贖。相比之下,“策展性”的存在是為了擾亂這一過程;它打破了這個階段,卻產生了敘事;這種敘事發生在話語發生的那一刻,在事件交流的那一刻,正如米克˙巴爾(Mieke Bal)曾經觀察到的那樣,“看,就是這樣”。 因此,“策展性”是一種干擾、一種話語、一種敘事。在這種干擾下,作品不再是某種互斥的過程,不再是由某種內在的知識模式引起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歡 呼,相反,它們參與了另一個過程—— 促使我們反思,鼓勵以另一種方式思考或感知世界的過程。從對世界的反映到促使人們對世界進行另一種反思(不可避免地引發改變世界的方式),藝術作品反映了無數種牽涉世界的方式,不僅作為被動接受者,還作為一個永遠與自身背離世界的主動參與者。這個世界總是脫離聯合,不合時宜,但始終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我們不希望在二元對立的范式(如藝術與藝術歷史,藝術實踐與理論)中探討“策展性”,因此我們引入“哲學性”(the philosophical),并不是作為金科玉律或闡釋一切的敘述,而是引入了一種略有差異的反思模式。這使得能夠引入一種維持 一定主權的關鍵優勢,而這脫離了日常需求的當務之急。轉向“哲學性”的舉動, 并不是一種等級制的自負,也不是一種學科或實踐相對于另一種學科或實踐的特 權。僅僅是因為意識到,通過將一些當代的哲學和理論思想帶入“策展性”的討論 之中,我們打開了以某種方式進行反思的可能性,這超越了對策展實踐和經驗的簡 單描述。鑒于策展領域不斷向外擴展的趨勢,以及其在視覺藝術和其他文化實踐模 式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們看來,現在勢在必行的是發展一種超越專業語境的外在話 語,并使其自身受到當今時代錯綜復雜的、道德驅動的思想挑戰。 感謝參與研討會的所有參與者、嘉賓及主辦機構,感謝他們持續地為正在進行的討論做出貢獻。尤其要感謝金史密斯學院視覺文化系,其不斷實驗的精神使我們能構建“策展 / 知識”項目,進而探索我們所處文化的緊迫性。自“策展/ 知識”項目創建之始,我們便陷入了一個持續不斷的討論之中,并且我們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些討論在許多方向上蜿蜒而行。我們可能沒有對策展領域做出很大的改變,但是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關于“策展性”的討論, 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構成了挑戰。 接下來的章節包括了“策展/ 知識”項目在*初 5 年中的一些研究。本書并不旨在對知識體系進行完整而權威的描述,但我們希望它會鼓勵這種解構性的思辨,而這一直是我們研究中*有成果和*令人愉快的部分。 讓-保羅˙馬丁(Jean-Paul Martinon)和伊爾˙羅格夫(Irit Rogoff) 于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視覺文化系
策展哲學 作者簡介
讓-保羅·馬丁(Jean-Paul Martinon),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視覺文化和哲學”(Visual Cultures and Philosophy)教授,并與伊爾·羅格夫(Irit Rogoff)共同創建金史密斯學院“策展/知識”(Curatorial / Knowledge)項目。著有《策展哲學》(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及《作為倫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譯者: 王乃一,策展人,MediumMedia聯合創始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V&A/RCA History of Design博士候選人,英國中英文化協會(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兩屆學術獎金的獲得者。自2017年起,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開設“當代設計策展”和“設計批評與策展研究”方向課程,從事設計策展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