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九重葛與美少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2998
- 條形碼:9787510892998 ; 978-7-5108-929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九重葛與美少年 本書特色
☆ 本書是李渝生前*后出版的作品。從 1965 年實驗性質濃厚的青春少作,經反思家國歷史的代表作“溫州街”系列,再到 2010 年晚期以流暢文字回歸傳統故事,收錄篇章的時間將近半世紀,是一部全面呈現其創作軌跡的小說集。 ☆ 李渝走過生死幽谷后交付的這部珍重之作,字里行間的搏斗,不僅是美學上的,更比以往作品逼近其生命情境。融入自身經驗,讓現實與幻夢如曼陀羅般糾纏于故事之中,并在日常塌陷的邊緣,展現藝術向上升華的可能。
九重葛與美少年 內容簡介
十五篇小說,述說著那以想象、自然、動物、宗教、藝術力量所拯救的人生。瘋魔的內心、生死的交關,我們看著一個個受困現實之人,遭逢挫敗,但也走向救贖。是啊,如果你注意,將有美的善的真的物事引領前路,就算你的心神軀體再灰暗敗毀、低蕩無告,存活下去,總會留下一點為生命而努力的痕跡。 從透露青春氣息的冒險少作,到跋涉人生幽谷之后的回首,始終不散的,是文學,也是李渝的堅韌意志:“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地過下去,那么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頑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九重葛與美少年 目錄
1 【推薦序】*后一朵的火焰:讀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
17 待鶴
61 給明天的芳草
85 夜渡
105 三月螢火
129 建筑師阿比
147 海豚之歌
161 叢林
177 倡人仿生
187 亮羽鶇
193 杰作
207 收回的拳頭——溫州街的故事
219 似錦前程——溫州街的故事
229 金合歡——溫州街的故事
241 失去的庭園
249 水靈
259 【跋】*后的壁壘
263 【李渝創作·評論·翻譯年表】
九重葛與美少年 節選
【推薦序】*后一朵的火焰:讀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 鐘秩維(臺灣大學文學院博士后研究員) 小說家李渝在二〇一三年夏日推出了全新的小說集《九重葛與美少年》[1],輯錄了李渝自**篇小說《水靈》(一九六五)以降,各個階段的作品;這些作品大都歷經了反復的改寫,甚至重寫,小說家的用心和堅持可見一斑。 《九重葛與美少年》故而可謂是一本從頭、重新寫起的小說集。而不論就內容本身的完整度,或者形式、敘述方法的突破性,它都堪列入今年度(二〇一三),甚至新世紀以來的華文小說中*有原創性的作品之林。 倘若要簡單概括《九重葛與美少年》的特色——本小說集是一次文字和形式都高度知性化,敘述在鄉愁的反思與重新記憶的政治之間辯證、推進,故事境界從而被引領至抒情時刻的領悟之小說書寫——大概是再貼切不過的說法。這里所謂的“反思”與“重新記憶”包括了透過外省族群/離散/學院精英/女性的視角,回過頭來述說五六十年代的臺灣往事(例如《給明天的芳草》《收回的拳頭 》)、 七十年代海外“保釣 ”運動的經歷(《待鶴》),乃至當代臺灣各種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三月螢火》和《海豚之歌》等等)。而與此同時,李渝亦頻頻重訪其人以前的小說坐落過的場景,《九重葛與美少年》中的有些橋段甚至是由小說家過去作品的情節重新編寫而來——比如《待鶴》一篇,罹患精神疾病的“我”輾轉求醫、屢見精神治療奇觀的歷程,早期小說《夜煦》(一九八九)其實已經有頗為類似的記錄——借由諸如此類的重返、反省,李渝顯然很有意識地在“拉長視的距離”,以求將閃現于生活的長河中之愛的軌跡與啟示,“離去了猥瑣,‘轉成神奇’”[2]。總而言之,《九重葛與美少年》中“重新記憶”的程序使得這部小說集核心的地景,“溫州街”,成為重層的、紛紜的大小敘述相互闡發的一個“時間的地點(spot of time)”[3];敘述游走于這些牽連在一起的線索之間,一方面向外(臺灣文學,以至于臺灣史),另一方面亦向內(李渝個人的寫作史,乃至小說文本自身)折疊出復雜的皺褶。 而再次卻顧所來徑,李渝此番投注了更多的視線在比較庶民,或者說底層的面向上;比如《收回的拳頭》與《似錦前程》里對于溫州街的違章建筑,垃圾小山的景象和氣味,與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及面包西點等之交代。同 時敘述者也悄悄提醒讀者,行走于溫州街甚至可能遭遇色情危機的!包括蟄伏在角落的露陰狂,乃至公車癡漢鬼祟的揉挲等下流行徑,也都是五六十年代溫州街都市風景線的一拼圖。同樣的日常觀照也作用于小說所呈現的當代浮世繪——《九重葛與美少年》的內容似乎也是**次,李渝小說的主題這樣地貼近當下時空環境的動態——《三月螢火》述說流連咖啡館的中年編輯,其人事業之失志及婚姻的失意;《建筑師阿比》揭露了美國社會對于弱裔族群的歧視,乃至于性別偏見;《待鶴》敘述者“我”在精神科診接連遭遇的荒唐失序;《叢林》呈現今日臺北都會的生活實態從粗野到細致的品味光譜;至于《海豚之歌》則是批判水族館的機械化管理,以及百年儀典之大而不當——凡此種種都直接暴露了太平洋兩岸其當前此刻的社會矛盾。而就著這份對于當代處境性的認知,李渝為《九重葛與美少年》沉淀下底氣——索漠的余生、世代的速迭、意義的消殞,以及*重要的,書寫的徒勞。 彰顯了這層底氣,始能見出李渝“重新記憶”工程的深沉寄托。簡言之,小說家之意圖不僅是在當代各種意識形態的視域之外,再做私家版本的溫州街史料補遺;相對地,其人的志向更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現代史”提出另類的(alternative)認識論方案;其二則關系到當前此刻的文學處境,李渝要問的是“寫作”在一切都朝視覺(化)轉向的現在,它仍有什么樣的可能性。李渝以小說寫下一個又一個當代“傳說”作為她對這兩個大哉問的回答。扼要言之,輯錄在《九重葛與美少年》之中的小說有一些共通的特質,包括它們都帶有某種超現實的詭譎元素,或者說都沾染著“傳奇”的色彩;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重新記憶”的過程中,輾轉流連于不同的個體之記憶,報刊史料、研究論著等大小敘述之間,孰為“真”、孰為“假”早已模糊了界線。而處在這個失焦的點上,李渝志不在新探“真實”或/與“虛構”的老問題,也不樂意加入后現代對于本源、對經典的耍玩。對治中國藝術史的李渝來說,真真假假何嘗是在當代才變得難以區辨?早在十二世紀宋徽宗的《瑞鶴圖》里,紀實或者幻想就已經是疑點重重。然而“當神話和現實同時出現而無法辨分時,藝術家以真實明確的圖錄繪述感動”,確實“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祝福”[4]。換言之,在李渝看來,孰真孰假不只是延宕寫作——寫作對其人而言,更是一種介入性的“行動”[5]——的語意游戲,它更是靈感能夠啟動的契機;而是假是真其實也不妨礙抒情時刻的達成,重點在于吾人是否仍信任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感動。 這份感動或可被稱為力比多(libido)或者情動力(affect),在《九重葛與美少年》的小說文本中,它常以某種情感、情色,或情欲(但不同于前述的色情)——以下權以“愛欲”統稱——的迷魅誘惑來曝現。例如《叢林》,這個故事一方面講述“我”少年時曾前往美軍“招待所”應征工作的叛逆行為;而另一方面,啟動“我”追索這段記憶者,乃是聲稱來自臺北林森北路的臺美混血兒福克納,故事時間的當下他剛剛抵達美國,打算尋找未曾謀面的非裔生父。又或者如《三月螢火》中的男性被敘者,與《倡人仿生》里偶人柳,其之英挺的身體感與俊美氣質所激蕩升起的愛欲想象,分別是激勵漫長余生(前者),與接續被湮沒的歷史(后者)之推動力。而*能說明《九重葛與美少年》所展現的愛欲及其效果的小說當是《夜渡》。這篇小說講的是敘述者“我”在田野現場與各種文獻論述中穿梭,以求解釋中國西南水域源源不絕的自殺現象之故事。小說的末尾,李渝寫道—— 環繞史政經社等等論述的大道理是否觸及的都是事態的表層,那內在的跡象,隱藏的沖動,其實不過來自一種天生的性情,直覺的感受,自然的生活,來自一種簡單的宿命論,和由這些種種醞釀而成的抑郁癥呢?[6] 但是,這樣的宣稱不意味客觀意義上的實際從此不必認真計較,寫作只要單純訴諸直覺,或者憑借感性就大功告成。恰恰與此相反,《九重葛與美少年》不論就文字質地而言,或者從敘述的方式來看,都有一股雋永的知性力量作為其支撐。而這里所說的知性指的不單單因為李渝在行文的字里行間穿插了豐富的跨領域知識性素材,它更由寫作者的李渝將這些被征引的知識與小說中的其他元素——如那股啟動敘述的愛欲——綜合在一起的心智的想象力來彰顯。例如以下這一段來自《建筑師阿比》的文字—— 阿比設計出螺旋式升級法,用精密的數字計算出磚石向上疊高時,層與層之間可容許的細微錯差,層層連續延進、相互依搭,漸次凌空而升,形成無梁覆斗形結構。[7]
九重葛與美少年 作者簡介
李渝(1944—2014),生于重慶。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博士。曾任教于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臺灣大學“白先勇文學講座”客座教授。 1983 年獲“時報文學獎”甄選小說首獎,2014 年獲“金鼎獎”圖書類出版獎文學圖書獎并入圍“臺北書展大獎”小說類。 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夏日踟躇》《賢明時代》《九重葛與美少年》、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小說與藝術評論《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行動中的藝術家》《拾花入夢記》、畫家評傳《任伯年》,并有譯作《現代畫是什么?》《中國繪畫史》。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