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樂譜輯錄(附光盤)/來自田野的聲音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匯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0969666
- 條形碼:9787810969666 ; 978-7-81096-96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樂譜輯錄(附光盤)/來自田野的聲音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匯編 內容簡介
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是“冀中笙管樂”樂種的代表性樂社之一。有名音樂學家張振濤曾言:“屈家營音樂會已經成為20世紀末民族音樂學發展史中一個必須敘述的事件。”多篇以屈家營音樂會為對象的研究文獻展示了其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村口雄偉的音樂廳矗立在廣袤的冀中平原之上,那是樂社、政府、學界等多方群體共同參與與建構的歷史見證。不僅如此,樂社保存著謄抄于20世紀40年代的樂譜,并按照傳統的傳承方式進行工尺譜念唱及器樂的教學,至今保留著大量的曲牌和完整的音樂知識體系。
本書收集整理了樂社目前仍然能夠熟練掌握的曲牌,并對其工尺譜的念唱進行記譜,以工尺譜、五線譜和簡譜相對應的形式進行展示,希望以此能夠更好地保護、傳承及推廣這些珍貴的傳統音樂。附:屈家營音樂會記譜說明
本書根據兩個錄音版本進行記譜,其一由王先艷于2012年6月7日、8日錄制于屈家營音樂會音樂廳;其二錄制于1993年,由已故的林中樹先生于2012年6月7日提供給王先艷,并授權用于記譜與圖書的出版。本次出版的樂譜中《普庵咒》套曲、《紂君堂》套曲中的部分段落是根據1993年錄音版本記譜,其余根據2012年錄音版本記譜,全部樂譜均收錄在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古樂新生――屈家營音樂會璀璨征程》一書當中。在此基礎上,本書對此前樂譜中的一些錯誤進行了修改,并加入了與五線譜對應的簡譜。另外,《古樂新生――屈家營音樂會璀璨征程》一書的主編對民間手抄樂譜的部分曲牌名字進行了修正與調整,本書保留了該書所選用的曲牌名。
由于五線譜是固定調性質的記譜,而簡譜是首調性質的記譜,因此,在此對記譜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簡要說明。,包括屈家營音樂會在內的冀中笙管樂,其樂譜傳承了以“合”為調首的傳統工尺譜記譜特征,“合”字對應律呂體系里的“黃鐘均”,學界稱之為“半固定調性質”的記譜體系。如果要體現這一特征,樂譜中五線譜的調號應以“合”為標準,即使在一些“上字調、凡字調”的樂曲中仍應保持與“合”相對應的調號,但這樣會導致五線譜與簡譜之間調號的不一致,因此,考慮到視譜的便利性,本書將五線譜與簡譜的調號相統一。第二,由于是根據樂師們念唱記譜,其樂譜并沒有保證音高的意義,樂譜中的調號只是如實記錄錄音中該次演唱時的音高情況。第三,同一樂曲里時值較長且明顯的轉調在調號中有所體現,但為了簡譜實際演唱中的便捷性,樂曲中短小的轉調(或離調)則沒有標注。
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樂譜輯錄(附光盤)/來自田野的聲音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匯編 目錄
2.烈馬
3.三公贊
4.沙落
5.折桂令
6.綿搭絮
7.賀三寶
8.金字經
9.送圣記
10.大鬧天宮
11.討軍令
12.頭記鵝浪子
13.二記鵝浪子
14.三記鵝浪子
15.四記鵝浪子
16.五記鵝浪子
17.六記鵝浪子
18.頭記張公趕子
19.二記張公趕子
20.三記張公趕子
21.四記張公趕子
22.趕東山
23.大煞尾
24.八普
25.五圣佛
26.哭城
27.琶琶令
28.九門皮
29.翠花盆
30.妻上夫墳
31.四上啡
32.玉芙蓉
33.海青頭記
34.海青二記
35.海青三記
36.海青四記
37.小花園
38.普庵咒(套曲)
39.紂君堂(套曲)
40.雙燒樓二記
41.情愛玉貴人
42.西文經四記
附錄:屈家營音樂會古樂譜影印件
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樂譜輯錄(附光盤)/來自田野的聲音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匯編 作者簡介
張伯瑜,出生于1958年。1982年他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學,1987年獲學士學位,1989年獲碩士學位,1991年留學芬蘭圖爾庫大學,1995年獲副博士學位,1997年獲音樂學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回國任教至今,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他曾于1998年任丹麥亞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員,2000-2001年任美國福特基金會亞洲學者,2005-2006年任中美富布賴特學者。張伯瑜現為中國音樂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音樂學會副會長、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人文學院學術顧問(2010-2104)。其所授課程主要有“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北歐音樂”“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音樂專業英語文獻閱讀”“音樂學專業研討”等。 完成的主要科研課題有“變革社會中的中國傳統音樂”(中央音樂學院2000)、“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教育部2002)、“云南個舊市大屯鎮洞經音樂調查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7)。此外,他還為中央音樂學院建立“中外樂器展演中心”,并創辦“世界音樂周”。 王先艷,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土家族,1981年1月24日出生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自幼學習音樂,1997-2001年期間就讀于重慶市藝術學校,主修鋼琴專業,2001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分別于2006、2009、2012年獲得該校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后任職于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擔任音樂學教師。 擁有較為豐富的田野工作經驗,在國內多個地區以及北歐和尼泊爾、老撾、日本、蒙古、俄羅斯、緬甸、印度、伊朗等國家進行過多次實地考察,對全球化進程中的音樂文化及其社會語境有著一定的認知。目前開設課程有《工尺譜常識及念唱(器樂類)》《區域音樂賞析》(合作)、《區域音樂研究》(合作)、《世界音樂文化鑒賞》等。獨立承擔《傳統器樂類工尺譜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3WYC042]、《傳統器樂類工尺譜體系及其念唱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項目,項目編號:SM201410046002)、《現代化進程中絲綢之路上伊朗、印度、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狀況研究》(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優秀人才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3D005010000001),作為團隊成員參與兩項國家科研項目及三項北京市級團隊項目。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