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儒林外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352074
- 條形碼:9787501352074 ; 978-7-5013-520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林外傳 本書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繪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群像的長篇諷刺小說。全書描寫了深受封建八股毒害的儒生們種種荒誕與虛偽的行徑,貶抑、諷刺了假儒士和假名士,批判了當時敗壞的世俗風氣,同時塑造了少數遠離功名、追求自由的真儒士和真名士形象,并于其中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先河,是一部足以躋身世界文學名著之林的偉大作品。
儒林外傳 內容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五十五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于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儒林外傳 目錄
導讀
一、吳敬梓的生平和思想發展
二、功名富貴場的精神危機
三、賢人禮樂場的無奈蕭瑟
四、奇人嶔崎場的氤氳化生
五、慼而能諧婉而多諷:喜劇性與悲劇性相融合
六、作為古典小說經典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七、本書編纂說明
儒林外史
**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周蒙師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第四回 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第五回 王秀才議立偏房 嚴監生疾終正寢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第十三回 蘧夫求賢問業 馬純上仗義疏財
第十四回 蘧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馬秀才送喪 思父母匡童生盡孝
第十六回 大柳莊孝子事親 樂清縣賢宰愛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
第十八回 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業橫遭禍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牛布衣客死蕪湖關
第三十一回 天長縣同訪豪杰 賜書樓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舉 婁煥文臨去遺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婦游山 遲衡山朋友議禮
第三十四回 議禮樂名流訪友 備弓旌天子招賢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賢問道 莊征君辭爵還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縣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賢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禮 送孝子西蜀尋親
第四十回 蕭云仙廣武山賞雪 沈瓊枝利涉橋賣文
第四十一回 莊濯江話舊秦淮河 沈瓊枝押解江都縣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婦殉夫 泰伯祠遺賢感舊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來 彈一曲高山流水
主要參考文獻
儒林外傳 節選
清康熙四十年(1701),當安徽全椒一帶火紅的石榴花燃紅大地之時,“哇”的一聲,一代文豪吳敬梓降生了。十來年后,另一位大文豪曹雪芹也降生了。他們一個捧著《儒林外史》,一個捧著《紅樓夢》,共同構筑了中國小說史的又一個高峰。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中被魯迅稱過“偉大”的就是這兩部。一、吳敬梓的生平和思想發展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幼名學栻,號粒民,安徽全椒人,齋名“文木山房”,遷居南京秦淮河后自稱秦淮寓客,及老稱“文木老人”。《儒林外史》之外,他還留下四卷本的《文木山房集》、近百年陸續發現集外佚詩佚文四十篇,以及經學著作《詩說》四十三則,俱收入李漢秋著《吳敬梓詩傳》。(一)慕魏晉風度嫉科舉八股他出身于由科舉而飛黃騰達的官宦世家,曾祖“兄弟五人,四成進士”,“五十年中,家門鼎盛”。少年時他基本上生活在家風祖德的氣場中。“十四隨父宦”(以上皆引自吳敬梓《移家賦》),隨父吳霖起赴蘇北贛榆縣教諭任所,二十二歲時陪侍病父回家鄉。自幼聰慧的他,心高氣傲,追求卓越,“穿穴文史窺秘函”(金榘《次半園韻為敏軒三十初度同仲弟兩銘作》),還讀了不少筆記小說之類的雜書。二十三歲時父親吳霖起逝世,他的生活面臨一個轉折,逐漸踏上違悖的程途。此后他獨擔門戶,種種矛盾叢集一身。首先是遭逢“家難”——族人蓄意侵奪其祖遺財產。由此,他從近親身上發現了劣紳的貪婪冷酷,看到了爭財奪產的丑惡、傳統道德的淪喪、人情世態的炎涼(在《儒林外史》的嚴貢生謀奪弟產、五河縣勢利熏心等篇章里,還可以看到他對勢利劣紳的切齒痛恨)。年輕人單純而和諧的精神狀態被打破了,處在青春躁動期的他,產生了逆反心理,不滿和憤慨以極端的形態表現出來:你們嗜財貪富,我就輕財好施;你們虛偽狡詐,我就任達放誕。表面看來這時的吳敬梓一派紈绔習氣,骨子里卻另有蘊含。共高祖的族兄吳檠、表兄兼連襟金榘、表兄金兩銘為賀他三十初度而各寫的賀壽詩(《為敏軒三十初度作》及和作,以下簡稱吳檠賀壽詩、金榘賀壽詩、金兩銘賀壽詩),對他此前幾年的心態狀貌有真切描述。吳檠賀壽詩說得很清楚:吳敬梓原先是“少年志卓犖,涉獵群經諸史函”的,何時發生轉變呢?——“浮云轉眼桑成海,廣文(秋按:指吳霖起)身后何□含!他人人室考鐘鼓,怪鶚惡聲封狼貪!”吳霖起逝后,面對如“怪鶚”和“封狼”的奪產族人,他由憤世嫉俗激而為縱情悖禮,放浪不羈,于是“一朝憤激謀作達,左□史妠(秋按:樂人)恣荒耽”。金兩銘的賀壽詩也說:“邇來憤激恣豪侈,千金一擲買醉酣。”這種“憤激”就是對丑惡現實的強烈憤恨而激發出來的逆反情緒。再加上這幾年他在科場受蹇,眼看才智不如自己的人反而得手,對他刺激尤大,使他覺得八股科舉無憑。對于一向恃才傲物的吳敬梓,當時能夠顯現自己價值的*有效辦法就是科場告捷。二十九歲時逢鄉試年,按清朝的科舉制度規定,為鄉試作準備須先進行鄉試前的資格考試“科考”,這年五月,他到滁州參加科考,抱著志在必得的心態,拼力一搏。誰知他已被謗“文章大好人大怪”,文章做得再好也有被黜之虞。他見情勢不妙,競不惜忍辱降志,向考官“匍匐乞收”,用極屈辱的方式挽救危機。結果科考雖然過了關,但到秋闈鄉試時還是鎩羽慘敗!這對向來心高氣傲的吳敬梓,打擊極大,他被甩出科舉軌道之外,逼他睜大眼睛看看歷來慣走的科舉之路到底值不值得信賴。吳敬梓從自身的鄉試經歷,打破了對科舉拔才的信賴,“有瑰意與琦行,無捷徑以窘步”(《移家賦》),“恩不甚兮輕絕,休說功名”(《內家嬌》),這使他愈益走上違逆之路。后來他的好友程晉芳寫的《文木先生傳》說他由此發展到“獨嫉時文士如仇”。此后幾年,逆反情緒隨著接踵而至的不平事而日益增長,祖遺財產卻隨著逆反情緒的增長而加速散盡,家族長老跟他的沖突越來越尖銳,他對“長老”“兩眉如戟聲如甝”(吳檠賀壽詩),被封建勢力視作瘟疫的傳染源加以防范排斥,“鄉里傳為子弟戒”。但他決不妥協,到三十三歲時懷著“逝將去汝”的決絕情懷,憤然離開故土。他自己經常以阮籍自比,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比阮籍之哭窮途,《移家賦》寫自己移家南京時就猶如: 阮籍之哭窮途,肆彼猖狂。P1-3
儒林外傳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林山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于絕糧。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延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小說《儒林外史/經典文學名著》。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