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兩宋王朝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581534
- 條形碼:9787564581534 ; 978-7-5645-8153-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宋王朝史 本書特色
本書以歷史事件為敘述主線,涉及了有宋一朝的主要典制與重大決策,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學底色,更有總攬全局的史家視野,在勾勒一代大勢時兼顧生動的細節,在回放歷朝大事時摹繪關鍵的人物,論史卓有識見,行文暢達雅健,融鑄學術性與可讀性于一爐,在宋史入門中洵為深淺相宜而繁簡得體的一流讀物。 ——虞云國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這是一部曉暢生動的王朝興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調、濃淡相宜的筆觸、豐贍翔實的內容,鋪展開兩宋320年波瀾起伏之畫卷。全書從整體上把握宋代,章節處處點睛之筆,敘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彼時的人,彼時的事,或引人深思,或令人激昂,或使人慨嘆。復雜套疊的內外連環,鮮明地勾勒出時代的跌宕盛衰。 ——鄧小南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地扼要概述了兩宋王朝的歷史進程,對太祖太宗創建北宋立定規模,真宗仁宗因循守舊,英宗神宗變舊圖新,哲宗紹述熙豐,徽宗欽宗矛盾,高宗偏安東南,孝宗壯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趨昏暗至亡國等兩宋歷史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頗為客觀、中肯的評價。本書資料充實,敘述謹嚴,文筆流暢,深入淺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宋朝歷史讀本。 ——李華瑞 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一部簡明扼要、敘事流暢的兩宋王朝興亡史,三百二十年,十八個皇帝,幾多千古風流人物,東京夢華靖康恥,西湖風暖厓山慘,歷史如長卷,徐徐展開。變革與保守,偶然與必然,內在的穩定與外敵的強大,種瓜得豆的政策選擇,歷史如長河,逝者如斯。 ——趙冬梅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兩宋王朝史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曉暢生動的王朝興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調、濃淡相宜的筆觸、豐贍翔實的內容,鋪展開兩宋320年、18個皇帝波瀾起伏之畫卷。對太祖太宗創建北宋立定規模,真宗仁宗因循守舊,英宗神宗變舊圖新,哲宗紹述熙豐,徽宗欽宗矛盾,高宗偏安東南,孝宗壯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趨昏暗至亡國等兩宋歷史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頗為客觀、中肯的評價,深入淺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宋朝歷史讀本。
兩宋王朝史 目錄
兩宋王朝史 節選
寇準罷相與丁謂專權 劉后正式登上政治舞臺是在天禧四年(1020年)。這年春天,真宗得了風疾,手足麻木,嚴重的時候連說話都困難。真宗因病很少上朝,政事多由劉后處理。隨著劉后權勢的增長,在她周圍團聚著越來越多的大臣。劉后干政遭到部分大臣反對,他們主張太子監國。于是,真宗晚年統治集團分裂為太子黨與皇后黨,彼此相互傾軋。 太子黨的首領是宰相寇準。他于天禧三年六月再次出任宰相,恰逢劉后的族人在家鄉橫行霸道,真宗看在劉后的臉面上,打算予以赦免。寇準反對,請求依法懲治,因而得罪劉后。寇準正統思想根深蒂固,眼看劉后大權在握,憂心如焚,他私下向真宗提出由太子總攬軍國大事的建議,真宗在口頭上認可。寇準接著叫翰林學士楊億秘密草擬奏表,準備相機正式提出。太子趙禎年方十一,寇準的這個主張,即使不是為了把太子變為自己操縱的傀儡,至少也是一種迂腐的書生之見。但是,“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準”。 皇后黨的頭目是樞密使丁謂。丁謂起初與寇準關系不錯,他在寇準的力薦下,于天禧三年六月出任參知政事。一次,丁、寇二人在宰相辦公處共進午餐,寇不慎把菜湯灑到胡須上,丁立即站起來替寇擦掉,溜須拍馬,令人作嘔。寇說了句玩笑話:“參政,國之大政,乃為官長拂須耶?”丁的臉面大受傷害,從此對寇懷恨在心。他把劉后作為靠山,在她跟前說了不少寇準的壞話。在大臣中,黨同丁謂的為數也不少。樞密使曹利用與寇準有舊仇,在丁、寇之爭中,始終站在丁謂一邊。翰林學士錢惟演是劉后的前夫、后來的干哥哥劉美(原名龔美)的妻兄,屬于皇后黨。他為了巴結丁謂,同丁謂結為兒女親家。 寇準是個有名的酒罐子,太子監國正在籌劃之中,他酒后失言,泄漏密謀。丁謂及其黨羽抓住這個把柄,加緊中傷寇準。宋真宗或者是由于老來糊涂,或者是迫于來自劉后以及某些大臣的壓力,竟忘記他贊同過寇準的請求,準備處分寇準。他把錢惟演叫來詢問,錢大談寇準如何專橫,竭力推薦丁謂出任宰相。天禧四年六月,寇準罷相,真宗給了他一個太子太傅的虛銜,封為萊國公。不少人對此憤憤不平,開封滿城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他們把丁謂視為“眼中丁”。 在太子黨與皇后黨之間,宋真宗企圖搞平衡。他在天禧四年七月,先后把李迪、丁謂任命為宰相。李迪兼任太子賓客,身為太子的老師,是太子黨的重要角色。太子趙禎畢竟年紀還小,不會裝模作樣。他一聽說李迪將拜相,馬上喜形于色,向真宗磕頭道謝。丁謂拜相的時間稍晚于李迪,但名列李迪之前。丁謂反對太子監國的理由是:“即日上體平,朝廷何以處此?”李迪當即駁斥:“太子監國,非古制邪?”雙方“力爭不已”。寇準罷相后,內心不服氣。他在真宗跟前鳴冤叫屈,指責丁謂之流系奸人結為朋黨。丁謂及其黨羽則企圖把寇準置于死地,攻擊寇準的兩枚重磅炸彈是周懷政策動政變案和朱能偽造天書案。 寇準請求太子監國一事與宦官周懷政有關。真宗患病期間,生怕自己一病不起,曾同周懷政商議,讓太子監國。周懷政把這一內廷機密告訴寇準,寇準才向真宗這樣建議。真宗出爾反爾,寇準反而因此被罷相,周懷政預感大禍即將臨頭。他串通一批同伙,準備搶先在天禧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發動政變,殺掉丁謂及其黨羽,恢復寇準的宰相職務,奉真宗為太上皇,擁立太子趙禎為皇帝,廢劉后為庶人。殊不知,周懷政的兩個同伙在二十四日晚向丁謂告密。二十五日天剛亮,周懷政即被丁謂的黨羽逮捕,在當天被處斬。丁謂及其黨羽想用這個案件株連太子,真宗擬廢太子為庶人。李迪及時上奏:“陛下有幾子,乃為此計!”趙禎的太子地位才得以保留。但寇準受到牽連,當月被貶為太常卿,出知相州(治今河南安陽)。 永興軍(治今陜西西安)巡檢朱能是走周懷政的門路才做上官的,他于天禧元年伙同周懷政在乾祐山(在今陜西柞水)偽造天書。當時,寇準判永興軍,朱能竭力奉迎,寇準對他有好感,因此卷入此事。丁謂及其同伙在處理周懷政策動政變案的同時,又把朱能偽造天書的舊案翻騰出來,派專人前往永興軍捉拿朱能歸案。朱能早有準備,殺掉來人,并率部叛亂。天禧四年八月,他被朝廷派來的軍隊戰敗,自縊而死。寇準受到此案牽連,再貶道州(今屬湖南)司馬。寇準一再被貶官,并非完全出自宋真宗本意。一年后,真宗突然問身邊大臣:“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何也?”真宗這時簡直昏聵之至。 寇準遠貶道州是丁謂的一大勝利,丁謂利用上述兩個案件罷免了不少寇準同黨,其權勢炙手可熱,其親信飛黃騰達。可是,太子黨與皇后黨之爭并未停息,丁謂仍然不能完全為所欲為。李迪表示絕不向丁謂低頭,他說:“迪起布衣,十余年位宰相,有以報國,死且不恨,安能附權臣為自安計乎!”丁謂、李迪這兩位宰相事事針鋒相對。李迪的官階按照規定應當由侍郎升為尚書,丁謂拒不照章辦事。丁謂準備把林特提拔為樞密副使,李迪堅決反對,并痛罵丁謂。這兩位宰相幾乎在朝廷上動起手來。天禧四年十一月,宋真宗一氣之下,將丁謂、李迪一并罷相。丁謂有劉皇后替他說情,不久便復相。李迪曾經反對立劉氏為皇后,拜相后又觸犯劉后。一次,真宗氣急敗壞地對大臣們說:“昨夜皇后以下皆之劉氏,獨留朕于宮中。”這是病中說胡話,但反映真宗內心擔憂死后趙家天下被劉氏篡奪。李迪馬上進諫:“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真宗這才清醒過來,掩蓋道:“無是事。”劉后在屏風后聽了這番對話,對李迪恨之入骨。李迪被罷相,劉后心歡喜。接替李迪出任宰相的是馮拯,他傾向于丁謂,于是宰相成為清一色的皇后黨。 宋真宗在妻子與兒子之間,也企圖搞平衡。真宗宣布在他生病期間,太子聽政于外,皇后裁制于內。可是,劉后與趙禎母子倆鬧得冤怨不解。參知政事王曾調停于其間。他一面勸告趙禎:“太子幼,非中宮不能立”;一面又勸告劉后:“中宮非倚皇儲之重,則人心亦不附”。劉后與趙禎的關系才沒有徹底破裂。
兩宋王朝史 作者簡介
張邦煒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2008年榮休)。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