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48275
- 條形碼:9787214248275 ; 978-7-214-24827-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的主角是施劍翹。近年有兩部熱門電影的主要人物都以她為原型(《一代宗師》宮二、《邪不壓正》關巧紅),這使得本書忽然具有了一些“網紅”氣質。然而,這是一部相當嚴肅、認真的學術著作,曾獲得2007年美國歷史協會費正清獎,被稱為“現代東亞歷史研究的*佳著作”。書中以“施劍翹復仇案”為研究對象,從各個角度對它進行反復的解剖、拷問,探尋所探討問題的真相和本質,話題主要涉及制造輿論、民情綁架司法、社會對奇案的八卦改編等,都與當下的社會熱點話題相貼合。
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1935年施劍翹在佛堂射殺軍閥孫傳芳這一扣人心弦的歷史事件,通過對媒體、政治和法律檔案的詳盡調查,展示了施劍翹設法為父復仇、吸引媒體注意并爭取公眾同情的策略。作者認為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轟動并激發同情,是因為它與性別規范之論爭、法制改革與法外正義孰輕孰重以及國民黨政府擴張威權統治等更大的社會性問題聯系了起來。在這次審判事件中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個年輕婦女的命運,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戰民國之政治非常不錯這一更大問題。
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 目錄
導 言。
公眾同情:超越哈貝馬斯。
公眾、消費文化與性別。保
情的歷史及它在上世紀30年代的命運 15
暴力、正義和情的道德權威。保
歷史和史學研究中的情感:一個全球性的視野 20
**章 刺客與復仇:大眾傳媒時代的道德英雄主義和女性的自我想象。玻
大眾媒體的時代。玻
刺 客。玻
貪婪的軍閥。常
忠誠的軍人和冤屈的父親。常
復仇:正義和英雄主義。常
感情、預謀和故事的講述方式 48
結 論。担
第二章 媒體炒作:公共正義與城市大眾的同情 56
小說連載,復仇女子和現代道德的主體性。担
戲劇與公共正義 70
結 論。福
第三章 精英們的矛盾態度———對大眾和女性化情感的畏懼。福
禮、情和變化中的社會秩序。福
私人復仇和國家力量 94
女性之“情”與男性“理性”的對抗。梗
女性出版物和對英勇的女性美德的同情。保埃
結論:精英的焦慮、新女性和媒體時代 111
第四章 審判———法庭奇觀和法治中的道德情操。保保
20世紀的法律:情、禮和改革。保保
法庭、審判和新公眾。保玻
辯護:作為官方策略的情。保玻
被告:迎合大眾同情 138
原告:以法律為策略。保矗
法庭:正當的法律程序。保矗
結論:劉景桂之法律案件 150
第五章 國家特赦———國民黨統治下被認可的暴力。保担
1932—1933年的鄭繼成案。保担
特 赦 161
傳統英雄、孝義復仇、“新生活”的國粹。保叮
協會的力量:司法獨立和黨義 174
流言、軍閥和同謀。保福
結論:徐道鄰案。保梗
第六章 30年代之后———從戰時愛國主義到反革命的情感 198
女性的“情”和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保梗
施劍翹晚年的命運。玻保
結 論 217
結 論 223
參考文獻。玻玻
譯后記。玻叮
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 節選
1935年秋,一個名為施劍翹的女子發現她不共戴天的仇敵、前軍閥孫傳芳,成了天津南馬路清修院居士林的理事長。為了摸清孫傳芳的行蹤,施劍翹數次造訪居士林集會會場,*后決定在1935年11月13日早上采取行動。當天早上,孫傳芳被安排主持誦經儀式,但因下雨的緣故,這位下野軍閥遲遲未到會場,讓施劍翹以為計劃要被迫取消。當孫傳芳*終出現的時候,她不得不租車趕回她英租界的家中取其勃朗寧手槍。根據她事后的供詞,為了避免節外生枝,她要確認孫傳芳在場后才敢把槍帶出英租界;氐椒鹛,施劍翹的機會終于來了。她從正跪著的孫傳芳的背后向其射了三顆子彈。當佛堂陷入一片混亂和恐慌時,施劍翹保持著鎮靜并勝利地宣布:“大家不要害怕,我是為父報仇,絕不傷害別人,我也不跑!苯又銡w案自首。報紙報道行刺成功后的施劍翹“異常從容”。一篇報道更稱她“態度從容,儼然無事”。施劍翹非比尋常的復仇行動立刻成為媒體熱切關注的焦點。11月13日晚上,事發后僅數小時內,當地報紙《新天津報》便印發了號外大肆報道該事件。14日,行刺的第二天,被時評家林語堂推舉為民國時期眾報紙中唯一品質可靠的天津《大公報》以《血濺佛堂!》的醒目標題報道了這一事件。文章寫道:“乃三時一刻,闔堂正在虔誠誦經之際,孫身后座誦之女徒,突袖出手槍,向孫腦后狙擊。該彈由前額射出,腦髓濺流,孫當場倒地。又射一彈,由右太陽穴射入,左額穿出。第三槍射腰部,前胸透出。孫立時身死! 媒體的炒作并沒有隨著行刺成事而告終。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市民讀者們飽覽了報章雜志有關刺客的身世及案件與軍閥政治千絲萬縷的關系的種種報道。媒體的銳眼更沒有放過隨后曠日持久的法庭審判的各個階段。經過兩次上訴,南京*高法院對案件做出了*終判決,其從輕發落的處理手法引起了爭議。而兩個月后,*高法院的終極判決更是被國民政府的特赦令推翻。施案的戲劇性發展使這位復仇孝女的故事成了長達一年的頭版新聞。 除報章外,其他媒體對施案傳奇色彩的塑造也是功不可沒;钴S的期刊雜志投入了大量篇幅讓熱衷改革的都市專業人士和社會評論家對孝義復仇及其引起的民眾支持的利弊進行辯論。以施案為藍本的小說、廣播劇、戲劇作品更像雨后春筍似的在各大城市出現。上海市民觀賞劇場表演,天津和北平的民眾則每日追看著描述仇殺案的連載小說。*終,連法庭審判本身也成了一場奇觀。民眾爭相涌入地區及河北省法院,為求一睹這名女刺客的真面目。當時一名論者曾如此一本正經地慨嘆:公眾幾乎完全沒有留意行政院院長汪精衛被刺殺未遂的事件,而施劍翹這一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復仇事件卻成了街談巷議。 難以簡單說清為何媒體和民眾如此專注于一樁看似微不足道的家族仇殺事件。1927年,國民黨表面上結束了困擾中國多年的軍閥混戰,定都南京,開啟了史稱“南京十年”的國民政府統治。然而,盡管世界各國均承認國民政府作為中國統治政權的合法性,但國民黨集權中央、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鞏固國家主權的努力卻一直收效甚微。這十年來,日本在東北和華北持續擴張的勢力從外部威脅著中國的主權。在城市和內陸組織起來的共產黨,以及在西部、西南部以及尤其致命的華北擁
兵自重的軍閥則是自成一體,從內部挑戰著國民黨政權的統治。重建社會、建立現代統治制度的大業舉步維艱;國民黨一方面試圖實現現代化,另一方面又要對有待革新的社會和制度予以威權控制,更是進退兩難。盡管當時的評論家對案件引發的媒體炒作曾作出種種評價,但未能解釋何以施劍翹復仇案會在民眾間觸發大量公眾同情和引起廣泛的輿論爭議。一名記者在回顧其職業生涯時,指出這場轟動一時的案件曾提供他事業上的重大突破。一名傳記作家則對施案能在當時國內外引起異常轟動嘖嘖稱奇。安徽的地方志史學家對原籍安徽的施劍翹一生的非凡事跡引以為傲,而搜集中國歷史奇案的編纂者更是對施案大書特書。然而這些記載并沒有具體說明為何這件案子會引起如此廣泛的爭議,也沒有審視案子是否包含著更深層的社會政治意義。著意借助施劍翹的名氣抬高該省聲望的安徽地方志只是把復仇者不加批判地描述為一名巾幗英雄。通俗史家和傳記作家則是把施案引作為民國亂世的憑證,僅把它視作是當時政治秘聞的注腳。 有別于對施劍翹美譽有加以及把這宗謀殺案當作荒誕軼事的敘述,本書將透過這樁奇特的案子指出施氏奇特而暴力的孝義行為促生了一種嶄新的公共道德情感——同情。相應地,筆者將探討施案如何推動了輿論關于“情”在中國現代性中的角色的論爭,這一“情”既包括施氏訴諸孝義的道德情感,也包含史無前例的市民公眾的集體情緒。圍繞著英勇的孝行是否應當成為現代國民的素質,以及復仇女的正義動機是否應當贏得法院的司法寬恕和行政當局的特赦,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另外,施劍翹英勇的孝義行為引發的公眾同情引起了某種特定的社會焦慮。對于某些人來說,案件中的集體情感構成了一種強大而嶄新的公眾情感;谇楦芯哂械赖录儩嵭赃@樣一種根深蒂固的觀點,他們認為這一公共情感能夠抗衡傳媒的浮躁炒作、國民黨政權的四分五裂以及司法制度的種種不公。然而,其他論者則把集體激情視為落伍和危險的洪水猛獸。他們以為施劍翹獲得的廣泛支持是一群難以駕馭的女性化的公眾的自發的情感表達;此公眾挑戰著現代性的父權形式,譬如“法治”和左翼知識分子對歷史唯物主義和關于社會發展的論述。 這里先要交代一下施案在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史學和理論問題。首先,通過審視施案中所表現的公眾同情,本書將重新處理中國現代史學界關于“公共領域”的論爭。筆者嘗試用一種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在大眾消費文化萌芽和政治威權主義持續強化的氛圍下城市公眾在現代中國的興起。其次,這一研究將深化對“情”這一復雜概念的探討。作為亙古以來儒家世界一個重要但模糊曖昧的道德概念,“情”一直是研究明清文化、哲學和文學時所不能忽視的復雜概念。但從施案可以看出,“情”在現代中國試圖建構后儒家時代的社會和政治秩序的進程和論爭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后,透過審視這一轟動性的行刺案件,本書將深化我們對民國時期暴力文化的認識,并闡述施劍翹刺孫這類案件如何調和了道德暴力在現代正義中扮演何種角色的論爭。
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 作者簡介
林郁沁(Eugenia Lean),中國現代史、科學技術工業史和情感研究領域的學者。于斯坦福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0年),并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碩士(1996年)和博士學位(2001年)。曾執教于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2002年起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現任哥倫比亞大學魏德海(Weatherhead)東亞研究所所長。本書被美國歷史研究學會授予2007年度費正清獎,被評為現代東亞歷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2020年出版《中國本土工業主義:化妝品帝國形成中的本土創新及外來科技,1900-1940》(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0)。 陳湘靜,本科、碩士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并從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亞洲研究和比較文學博士學位,F任教于清華大學外文系、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理論、亞洲現代性。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