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包郵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9-01
開本: 32開 頁數: 392
本類榜單:家庭教育銷量榜
中 圖 價:¥30.2(4.4折) 定價  ¥6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5131
  • 條形碼:9787532785131 ; 978-7-5327-851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本書特色

1、《教養的迷思》的作者朱迪斯??哈里斯新作 2、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誠意推薦。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內容簡介

心理學上的難解之謎:是什么導致人有不同的個性和行為?這不只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的問題,因為即使是基因極為相似且成長背景相當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個性都不一樣。如果心理學連雙胞胎的相異性都無法解釋,更遑論其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為什么沒有接近相同的兩個人?作者深入檢視了從社會心理學的傳統實驗到神經科學的近期新領域,包括雙胞胎研究、觀察自閉兒、猩猩甚至螞蟻。很后她終于得到了自佛洛伊德以來,個有關"個性"的完整理論:以演化心理學為基礎,哈里斯以地位系統、社會化系統和關系系統這三種心理機制,精辟入里地為我們解開了人格差異之謎。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目錄

前言

**章 理解差異

第二章 該死的長方形

第三章 猴子的實驗

第四章 長幼及家庭內部環境的其他差異

第五章 人與情境

第六章 心理模塊

第七章 關系系統

第八章 社會化系統

第九章 地位系統

第十章 結局

注釋

參考書目


展開全部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節選

**章 理解差異 我動筆寫這本書的那天,拉蕾·比賈尼(Laleh Bijani)和拉丹·比賈尼(Ladan Bijani)在伊朗下葬,一人一個墓冢: 除了死亡,她們從未分開過。二十九歲的拉蕾和拉丹是連體同卵雙胞胎,生來頭部相連。她們在分離手術中不幸身亡。 拉蕾和拉丹在二十九年來被迫的如影隨形中,取得了比她們這一代中大多數伊朗女性更高的成就: 二人都從法學院畢業。她們可以坐臥、行走,因為她倆是同向并排粘連住的。但是雙胞胎只能從照鏡子中看到彼此的面容。 拉蕾和拉丹了解手術風險后選擇了手術;醫生告訴她們手術的成功率是50%,但她們為了可以以后分開生活甘冒風險。“我們是兩個粘在一起卻完全獨立的個體,”拉丹在手術前向記者解釋道,“我們有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生活方式,看待問題也很不一樣。”拉蕾想要去德黑蘭當記者,而拉丹計劃留在家鄉設拉子,從事法律行業。相比之下,拉丹更加健談,身邊一位密友形容她“非常友好,總喜歡開玩笑”1。 職業規劃的沖突是她們接受手術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她們希望可以不再只從鏡子中凝視對方。可能還有其他她們未向記者袒露的原因,比如她們不會向記者承認——她們可能想成家生子。姐妹倆如影隨形難免尷尬。研究人員發現(拉蕾和拉丹可能自己也發現了)愛上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的人可能甚至不喜歡另外一個。2 盡管同卵雙生是自然界制造克隆的方式,但雙胞胎對于她們自己和朋友而言是獨立且獨特的個體。拉蕾和拉丹擁有相同的基因和相同的環境——她們到哪兒都在一起,沒有選擇——但她們的人格、觀點和生活目標不同。為了個體性,她們付出了生命。 當然,大多數同卵雙胞胎不是連體嬰兒,大多數連體雙胞胎成年后也不會選擇分離手術。但是同卵雙胞胎的人格的確不一樣。他們為什么不同是科學界迄今無法解開的謎團,雙胞胎本身也困惑不已。 “為什么我是我?”這個問題是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物理學教授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復述他八歲孫子喬治的問題。我不知道他怎么回答喬治,但是戴森后來告訴一位成年觀眾,這個問題“總結了客觀宇宙中個人存在的難題”。呃,至少我想是這樣的。但這個問題對于喬治來說有更具體的含義,因為他有一個雙胞胎兄弟。據他祖父說,喬治知道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區別,他知道他和雙胞胎兄弟唐納德在基因上完全相同。根據他祖父所言,他也知道他倆“有著相同的成長環境,接受了同樣的教育”——他們有著一樣的父母,在一個屋檐下長大。當喬治問道“為什么我是我?”時,他的祖父總結道:“兩個基因相同、接受的培養也相同的人卻不同。”3如果他們先天本性(nature)相同,后天培養(nurture)相同,那為什么會有不同的人格? 人的個體性和人的差異是本書的主題。雖然雙胞胎直接地體現出了這個問題,但是普通兄弟姐妹之間的差異同樣神秘、無法解釋。如果科學家不能解釋為什么雙胞胎不同,為什么普通兄弟姐妹不同,那么他們也無法解釋為什么你和我,為什么任何兩個隨機選中的人不同。 在小說和現實法則中,解開謎團都需要“證據”。科學在這方面稍有不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提供絕對的證據去論證解決某個科學性謎題的方法是否正確: 通常*多能做的是證明其他解決方案不能解釋證據的關鍵方面。對自己的科學方法引以為豪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喜歡說:“當你排除了不可能時,不管剩下的結果有多不可能,它一定是真相。”4真正的科學家喜歡說一些不太容易流傳的話——例如:“當你排除了極不可能的情況時,剩下的無論是什么,至少在當下,都在正確可能性的范疇中。” 我閑暇的時候喜歡讀一些懸疑故事,通常會看比福爾摩斯新一些的讀物——例如,蘇·格拉夫頓(Sue Grafton)的字母系列故事,從A開始的《A: 不在現場》(“A” Is for Alibi)。這些懸疑小說詮釋了金西·米爾虹(Kinsey Millhone)偵探,她的生活細節在這個系列故事中逐漸顯露。探知金西是我看這些書的樂趣。 像我一樣,金西并沒有向權威低頭,她剪掉頭發,對錯誤一探究竟。她以**人稱說話,書中**或第二頁通常有這樣一段話: 我叫金西·米爾虹。是一名私人偵探,加利福尼亞州頒發執照……今年三十二歲,結過兩次婚,沒有孩子,了無牽掛,性格使然,我很可能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5你也可以叫我私家調查員,因為我也做調查。然而,金西和我住在大陸的兩端。我住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位于美國大陸的西海岸,新澤西州則位于東海岸。——譯者,今年六十七歲,和我的**個也是唯一的丈夫一起生活,有兩個懂事的孩子,四個可愛的孫輩。身邊有一群朋友,性格使然,我很可能也一直這樣生活下去。 但是我和金西*大的區別是,她強壯健康,而我不是。近三十年來,我一直被系統性硬化癥和狼瘡的雙重疾病所累,這兩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會影響各類器官。多年來,我的免疫系統已經對身體的多處部位發起過攻擊。現在它瞄準了我的心臟和肺部。大約一半的系統性硬化癥患者*終會出現心臟和肺部衰弱性功能障礙,即肺動脈高壓。我在2002年被診斷出了這種功能障礙。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金西每天跑三英里;我以正常速度行走都氣喘吁吁。金西能二話不說就開車大老遠地尋找線索;我做不到。但我也不是完全困在家中——偶爾也會出去——可是我的身體耐力非常有限,所以我很少冒險去比圖書館或辦公用品商店更遠的地方。去醫院檢查時,丈夫會讓我坐在輪椅上推著我走。 但是一些小說里的偵探比我還行動不便。懸疑小說《時間之女》(The Daughter of Time)中——書名源于一句古老的諺語:“真相是時間的女兒。”——偵探躺在醫院里破案。小說的作者是約瑟芬·鐵伊(Josephine Tey),書于1951年在英國出版,開頭這樣寫道: 格蘭特躺在高高的白色病床上,盯著天花板,憎惡地盯著天花板。他對這光潔表面上每一條新增的裂痕都了然于胸。6倫敦警察廳的艾倫·格蘭特(Alan Grant)在追捕罪犯時負傷入院,但行動不便并沒有使他止步不前。朋友給他帶來的書和舊畫復本讓他發現了一個未解之謎: 誰殺死塔中的兩位小王子?——人們通常認為這是理查三世的罪行玫瑰戰爭期間(1455—1485),白玫瑰家族的國王愛德華四世死后,長子愛德華五世和其弟弟約克公爵被禁倫敦塔內。1483年,理查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后兩位小王子不久便秘密“消失”。——譯者。由于事件發生在15世紀,格蘭特即使身體健全,也無法采訪證人和嫌疑人。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說,他的偵探工作包括“學術調查”。7 我所做的事情,一言蔽之,也是學術調查。雖然我活動受限,但還是有很多辦法可以廣泛地收集證據。與不幸的艾倫·格蘭特不同,我可以上網,可以與許多朋友和同事發電子郵件交流。身邊的朋友會知道一些即使我和金西·米爾虹一樣健康和矯健也無法獲得的信息。我的大部分證據來自發表物: 學術著作和專業期刊上的文章(參見本書后面的尾注和參考文獻)。別人“跑外勤”——真正地收集數據——但是他們的工作成果一經公布就為我所用了。即使我不認同研究人員的結論、不認可他們的方法——正如您將看到的一樣——發表的報告還是可能會包含一些有用的東西。 我的**份工作和艾倫·格蘭特一樣: 讓人相信有些謎團仍然懸而未解。格蘭特同時代的人多半認為這個謎團已經解開:“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理查三世干的。格蘭特在確定真兇手前,首先要證明人們信以為真的答案是錯誤的。小說近四分之三筆墨都花在讓讀者相信,理查并沒有殺死小王子——他死去的兄弟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年輕兒子。在一位可以接觸到大英博物館舊檔案的年輕美國研究員的幫助下,格蘭特確定理查沒有動機處死這兩個男孩,再者說這也不符合他的性格。當理查在博斯沃思遇害時,他們很有可能還活著——像莎士比亞一個世紀后寫的那樣,理查呼喊著:“用我的王國換一匹馬!”莎士比亞著名臺詞,出自《理查三世》中主人公在博斯沃思戰役中兵敗勢窮時的高呼:“A Horse!My Kingdom For A Horse!”(給我匹馬!用我的王國換一匹馬!)現用來揶揄代價高昂地換取不重要的東西。——譯者 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人格的奧秘——個體性的奧秘,本書的副標題——已經解決了。大家普遍認為,人們不同于兄弟姐妹的行為方式是“先天本性”“后天培養”,以及/或是兩者之間某種相互作用形式的。 “大錯特錯,”福爾摩斯怒喝,“不能沒有數據就蓋棺論定。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扭曲事實來適應推論。”8現實世界中,推論很少能在完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煥發生機: 手頭上必須得先存點東西。但是推論可能建立在數據不足、模糊不清或產生誤導的基礎之上。然后,人們開始不知不覺地收集更多數據來證實理論。 這種事情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 在心理學方面,會超過一百年。然后,新的掃帚出現,從新的角度解決問題,掃除蜘蛛網。在心理學方面有兩把新掃帚,本書很好地借助了這兩把掃帚: 演化心理學和行為遺傳學。兩把新掃帚的清掃方向不同——不是相反的,而是交叉垂直的。 演化心理學是一門將人類思想視為達爾文選擇理論產物的科學。它初看似乎并不能用來研究人類的個體性。總體而言,演化心理學家對人類的差異沒有多大興趣: 他們主要關注人類的共同點。例如,由演化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撰寫的《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一書。9標題中的“the”值得推敲。平克寫的不是我的思維或者你的思維如何運轉,而是每個人的思維如何運轉。它是一種標準配備,而不是個人選擇。不是那些讓我的思維與你的思維略有不同的細枝末節。 史蒂芬·平克實際上是演化心理學家中的一個例外: 在他的*新著作《白板》(The Blank Slate)中,他談到了個體差異,但是要到第十九章才有涉及。以下是《白板》的開頭: 每個人對人性都有自己的推論。每個人都不得不預測別人的行為,這意味著我們都需要了解人格形成的理論。10的確如此,但問題是,知曉人性理論并沒有多大的幫助,因為人們的行為不盡相同。知曉某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原因,或者一百個人性格的形成原因,并沒法幫助預測**百零一個人的行為。 舉個例子: 我的一位郵件朋友,他的兒子馬修*近在一個正式的晚宴上當著一大群人的面向他的女朋友求婚。幸運的是,他的女友艾莉森點頭同意了。但是,如果她拒絕了他,或者她說要考慮一下,抑或者指著另一個男人說“我寧愿嫁給他”,那該怎么辦?馬修當著所有人面冒這個險,著實勇敢。 過后我覺得馬修其實知道他在做什么: 如果他不確定艾莉森的回答,他也不會在某時某地求婚(實際上,他可能根本不會求婚)。他對女友行為的預測不是基于對人性的理解,而是基于他自己的推論,比如,女性天生有結婚的沖動。這是基于他對艾莉森的了解。 無可否認的是,對馬修行為的了解卻可以基于對人性的推論。我相信,如果不是確定艾莉森會點頭的話,他不會當眾求婚,這是基于我的認知,即人們通常不會在公共場合受到羞辱。所以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預測人類的行為。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能夠預測具體某人的行為,這需要我們知道他們性格形成的原因。就像沒有多少人會把飛機開進辦公大樓,但有些人開了。 人們行為上存在差異,某些個體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些人習慣遵紀守法,有些人習慣猜忌多疑,有些人熱情友好,有些人擔憂焦慮。心理學家將個體之間的異同歸結為人格的差異。 在一項經典的研究中,社會心理學家大衛·納波利坦(David Napolitan)和喬治·戈瑟爾斯(George Goethals)讓受試者——威廉斯學院的大學生——與一位扮演成臨床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女性進行面對面的簡短討論。“研究生”實際上是訓練有素的研究人員,故意在受試者面前表現得友善或者不友善。對一半的受試者她熱情洋溢,支持他們的觀點;對另一半則冷漠疏遠,批評他們的想法。 討論結束后,受試者需要填寫一份問卷,其中包括研究生人格的相關內容。題目要求受試者評估她的真實人格,而不僅是她的行為。但是由于受試者和這名女性只見過一次,除了她在討論過程中的行為舉止,沒有什么可寫的。感覺她不友善的人自然評價她冷酷、拒人千里,而感受到她友善的人則認為她溫暖友好、樂于接受。 但當實驗的流程稍作改變,事先告知受試者,研究生是為了做研究才以友好或是不友好的方式行事時,驚喜發生了。額外的信息根本沒有產生任何區別!即使學生知道該名女性交談時是受到指示才用冷漠批判的方式對話,學生仍然認為她的“真實”人格冷酷、不友好。他忽略了是現實情況要求研究生這么做,認為她的行為源于她一貫的性格特點,是她長期的行為傾向——她總會表現得或者可能讓人覺得不和善友好。11 類似納波利坦和戈瑟爾斯的實驗還有很多,結果大致相同。受試者總是傾向將人們的行為歸因于其一貫的性格特點;無一例外地低估了情況迫使一個人以其他方式行事的力量。只有對于自己的行為,他們才可能考慮到情況不由人的因素。 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是一個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高深名字,但其實只是“fundamental”一詞略有夸張。盡管不同文化下歸因錯誤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它是一個人類普遍的問題。12 正如平克指出的那樣,“每個人都得預測他人的行為”。當人們的行為大相徑庭時,如何預測他人的行為?正如基本歸因錯誤所表述的,我們不僅得考慮到人性的一般性,還得考慮到具體個體的本性。我們傾向認為人們的性格特征穩定持久,所以行為方式可以預測,并傾向將行為樣本(即使樣本量遠遠不足)作為推測人們性格特征的線索。理論讓我們認為人們的行為會和我們預測的一樣,比如,如果我們在超市遇到那名研究生,她會像在實驗室里一樣招人喜歡或令人討厭。 將某人的行為歸因于他們身上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東西——現在我們把其稱為人格(personality),以前叫做個性(character)——就容易導致我們在預測中犯錯: 我們期望人們的行為比實際中更加一致。犯這樣的錯誤也合情合理,因為(在沒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推斷某人將來行為的*好方法就是依據他或她過去的行為。13 至少一定程度上,人們的行為是前后一致的。有些人習慣友好;有些人則總是敵對。在一間全是小孩的教室里(教室的設定是為了提供行為一致性的場景),有些孩子不斷地打擾周邊的小朋友或者插話搶話,而另一些孩子則在老師叫到他們時臉紅結巴。盡管身邊老師和同學不斷更替,但年復一年,他們的行為方式沒有變化。 演化心理學家通常不會多說這些差異,但如果沒有這些差異,他們也無法做研究。個體性已經融入他們的理論中,只不過通常沒有明確表明。選擇伴侶是該領域的一個主要話題。如果你問人們在選擇伴侶時什么*重要,無論男女,大家都列出了善良、可靠、真誠和智慧這樣的品質。14如果人們是因為這些品質喜歡上未來伴侶的話,未來伴侶在這些方面應該有所不同。有些人更加友善、可靠、聰明。 當然,外表上也有差異;我們發現某些人會更加有魅力。外表在擇偶中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功能: 讓我們可以認出他,識別出他。盡管聽覺和嗅覺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但人們主要還是依靠視覺來識別個體。如果選擇長期伴侶意味著了解具體某人的特質,那么我們必須能夠在人群中認出未來伴侶,記住誰有什么樣的特質。選擇伴侶不僅僅是選擇正確的性別、體型和年齡: 它關乎選擇特定的個體。 識別和記憶特定個體的能力在演化心理學家總喜歡討論的人性話題的另一個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利他主義(altruism),即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他人。利他主義初看似乎與達爾文的觀點不一致。在熊熊烈火中救人風險重重,但是人們還是選擇這樣做。舍己救人很難從“適者生存”的角度來解釋——死亡是不適應環境的結果——演化理論學家需要用另一種方法去解釋。1964年,威廉·漢密爾頓(William Hamilton)指出,如果你幫助的人和你有相同的基因,那么利他主義從適應性角度就說得通(他稱之為“包容性適應”[inclusive fitness])。他甚至提供了一個公式,根據你與另一人有多少相同的基因——與父母、小孩或兄弟姐妹有50%相同的基因,與堂表兄弟姐妹或孫兒有25%相同的基因——來決定你是否該奮不顧身。15 漢密爾頓的理論,叫做親屬選擇或親屬利他主義(kin selection or kin altruism),認為人類和動物,比起養育他人的后代,更喜歡養育親生子嗣。但為了做到這點,動物必須有某種方法來識別自己的后代。演化論已經提供了各種解決方案。例如,一只雌性綿羊有著各種方法來認出它的孩子。在近處時,母羊依靠視覺和嗅覺來區分自己的羊羔和羊群中的其他羊羔;當羊羔走遠沒法靠氣味或視覺來辨別時,母羊轉而依靠聽力,母羊可以清楚地辨識出自己孩子的聲音。16 與親屬選擇理論的預測一致,大多數種類的動物對自己的親戚都更加親近。但人類也會幫助那些非親非故的人。這個疑問促使演化心理學家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在1971年提出了互惠利他主義(reciprocal altruism)的理論。17互惠利他主義的核心是幫助他人可以增強你適者生存的能力,因為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會來還這個人情。這很快讓我想到一個動物的例子——吸血蝙蝠,信不信隨你。就像電影觀眾知道的一樣,吸食鮮血是蝙蝠謀生的前提;蝙蝠有時候可能苦苦覓食了一整晚卻只能空著肚子回家。但吸血蝙蝠是一種社會型物種: 它們過著群居生活,互相幫助。一只沒捕到獵物的獵手通常可以從滿載而歸的伙伴那里獲得一些施與——反芻的血液。成功的獵手已經吃得溝滿壕平,所以它也樂于分享。因為可能在另一個夜晚,它就需要幫助,那么之前接受過它施與的蝙蝠就會伸出援助之手。18演化心理學家和博弈論領域的經濟學家稱之為“投桃報李”。 投桃報李只有在游戲參與者能夠認出和想起對方的情況下才會發生。19很明顯,吸血蝙蝠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它們知道哪位戰友欠它們人情,然后就會找它討還曾經的施與。依靠互惠利他主義來度過艱難時期的社會動物必須能夠識別出不同的個體。他們需要知道團隊中哪些成員欠他們人情,從哪些成員那里可以得到互利性的回報。所以他們必須能夠將過去的某一經歷與某一個體聯系起來。他們需要為每個人提供獨立緩存的記憶,因為就算你能分清是在和喬治還是唐納德說話,但記不得是他倆誰欠你一個人情,也無濟于事。 盡管隊友選擇和互惠利他主義的理論很有意思,但它們并不是演化心理學*重要的貢獻。*重要的貢獻是有關人類思維的一個新觀點。 心理學家約翰·加西亞(John Garcia)和同事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一系列精妙實驗預示著突破的產生。實驗對象不是人類,而是老鼠;實驗的順序在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巴甫洛夫(1849—1936),蘇聯生理學家,1904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提出經典條件反射的概念,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對狗唾液條件的實驗。——譯者實驗之上稍作了改變。巴甫洛夫發現,先給狗鈴聲或者其他信號,再投食,反復訓練,狗可以在聽到信號后流涎。美國心理學家將鈴聲與食物味道之間的前后聯系稱為“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巴甫洛夫假設——大多數美國心理學家也從未質疑過——任何任意刺激都可與任一先天反射相關聯,形成條件反射。 加西亞證明了巴甫洛夫的假設是錯誤的。實驗發現,即使X射線誘發的不適在老鼠飲水數小時后發生,老鼠也能很快學會將特定的味道(糖精沖的水)與X射線照射誘發的惡心聯系起來。盡管實際上水不是造成老鼠惡心的原因,但這種關聯的結果就是老鼠對糖水產生了厭惡。老鼠還可以學會某種燈光亮起就是預示著即將受到痛苦的電擊。但是,如果是在飲用糖水后受到電擊,它們并不會學著拒絕糖水;如果是在喝水后胃不舒服,它們也不會把水和燈光聯系在一起,擇而避之。20 加西亞和合著者在發表研究成果時遇到了很多麻煩;他們被一家又一家的期刊拒之門外。一位傳統的行為主義者表示,加西亞的發現“不可能比在布谷鳥鐘里發現有鳥屎更有可能”。21但是這一發現有助于重復性實驗。動物,包括人類,在眾多聯系中更容易學習某些聯系,他們學會的聯系是有意義的。聽到晚餐鈴聲時覺得會有晚餐了,這合情合理。如果晚餐包括某種你以前從未吃過的食物,你吃了它后胃感不適,那么你會(無論正確與否)把惡心與這種食物聯系起來,避免再吃到它。一次糟糕的體驗會讓你永遠失去某種食物。 加西亞的老鼠只是個開始。越來越多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人類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脊椎動物的大腦執行各種學習任務的程度不同。有些事情很容易關聯在一起,有些事情則較難,有些則根本關聯不到一起。人的大腦事先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沉著冷靜、毫不費勁地以眼花繚亂的速度學習某些東西。 *好的例子是語言學習。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喬姆斯基(1928—),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其生成語法理論對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有著巨大貢獻。——譯者認為嬰兒要從聽到的只言片語、不完美的例子中學習語言極其困難,喬姆斯基還認為,能夠快速完整地學習語言,嬰兒肯定有某種語言學習的特殊天賦。但是史蒂芬·平克把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一種假設的大腦機制解釋得通俗易懂,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把這種理論與全新的領域聯系在一起——演化心理學。平克在《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中說道: 語言不是一種文化制品,我們不能用學習看時間、學習聯邦政府如何工作的方式去學習語言。相反,它是我們大腦獨特的生物組成部分。語言是一種復雜的專業技能,自發地在孩子身上發展,不需要著意努力或正式指導。語言的配置不需要認識其內在邏輯,它在每個人身上的性質都是一樣的。語言不同于其他更一般的信息處理能力或思辨行為能力。因此,一些認知科學家將語言描述為精神能力、心理器官、神經系統和計算模塊。但我更喜歡“本能”這個著實方雅的表達。它給人的感覺就好像人們知道如何說話如同蜘蛛知道如何吐絲一樣。22語言只是人類賦有的眾多特殊能力中的一種,其中有些能力其他物種也有。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思維中有許多機制——心理器官、機制或本能——它們在演化過程中執行特定的任務。大腦不是想象中無所不能的廚房小配件。大腦是各種專門配件的集合: 有的用于切割洋蔥,有的用于炸洋蔥,還有的用于防止炸洋蔥時被燙傷。 心理器官或機制為物種在演化過程中完成意義重大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許多情況下,這些機制也激勵著物種去完成這些工作。嬰兒不必為了得到獎勵,甚至不需要鼓勵,就會去學習語言,他們天生就想學習語言。嬰兒生就喜歡聽人說話,并試著理解一二。 人類擅長做的另一件事是辨認區分不同的個體。人們不僅能區分男女,或是從黃發垂髫中找出妙齡女性: 我們還能識別和記住具體的每個人。“人類癡迷于個體。”平克指出。23我認為人類都配備了專門用于這一目的的心理機制,這一心理機制能夠自我激勵。就像嬰兒生來就想學習語言一樣,人們生來就有極大的興趣學習區分他人。人們從出生就熱切地凝視著一張張面孔;從出生——甚至更早以前——就關切地聽著周圍的聲音。非常小的嬰兒可以看臉或是聽聲音認出自己的母親。24他可以認出或聽出他的妹妹、姑姑或保姆,并知道她是別人——而不是他的母親。

獨一無二: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譯文科學) 作者簡介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199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予杰出心理學作家的喬治??米勒獎。撰寫過多本關于“兒童發展”的大學教科書、暢銷科普書籍,包括《教養的迷思》以及這本《獨一無二》。哈里斯是位獨立的研究者,于演化、社會、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深耕多年,見解獨到。《教養的迷思》自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與回響。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在线 |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 欧美口味重的毛片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 波多野结衣免费一区视频 |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91看片在线 | 丰满少妇女人a毛片视频 | 男女人本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五月丁香六月激情综合在线视频 | 成人午夜久久精品 | 日韩高清成人毛片不卡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 久草在线中文最新视频 | 日韩一级片免费 | 国产精品图片 | 黑人香蕉又粗又大视频免费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色噜噜五月综合激情久久爱 |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视频免费在线 |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按摩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看片 |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精品综合 | a级黄色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a级黄色毛片视频 |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 日韩经典欧美精品一区 | 浮妇高潮喷白浆视频 |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韩国 | 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 欧美热妇xxxx欧美热妇 | 欧美视频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