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4371
- 條形碼:9787542674371 ; 978-7-5426-743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 本書特色
“鄉愁”包含著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而“現代性”是一個龐大的歷史進程,充滿了矛盾和沖突。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收錄了“中國鄉愁的文化本源”“現代鄉愁的文化意義”“當代鄉愁的文化書寫”等內容。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鄉愁”這個當代社會復雜矛盾的文化現象,通過對當代鄉愁的文化書寫、城市空間的再生產與鄉愁、鄉村社會的鄉愁與重構、現代性語境中的民俗與民俗主義等幾方面展開的綜合研究,我們認為,現代鄉愁是復雜的精神活動和社會實踐,具有雙向性。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 目錄
**章 中國鄉愁的文化本源
**節 鄉愁的起源
第二節 傳統鄉愁的文化內涵
第二章 現代鄉愁的文化意義
**節 現代鄉愁的源起
第二節 現代性主體的建構
第三節 現代中國的文化鄉愁
第三章 當代鄉愁的文化書寫
**節 主流話語的鄉愁書寫
第二節 鄉土文學與鄉愁
第三節 社會學文本中的鄉土書寫
第四節 小城書寫的不同路徑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城市空間的再生產與鄉愁
**節 現代性主導下的中國城市化歷史
第二節 中國的城市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第三節 新型城市化與城市理想審美實踐
第四節 城市化中人與自然、傳統融合的路徑
第五章 鄉村社會的鄉愁與重構
**節 傳統鄉土社會遭遇現代性
第二節 現代鄉村建設語境下的田園重構
第三節 藝術鄉建與鄉村文化重構
第四節 關于藝術鄉村建設實踐的分析與思考
第六章 現代性語境中的民俗與民俗主義
**節 傳統民俗文化遭遇現代性
第二節 民間目的性敘述與國家民俗主義
第三節 民俗審美的邏輯和民俗主義的意義
結語
參考書目
后記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 節選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 前文我們給出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幾個文本,表征了現代中國人的鄉愁,預示著現代新文化類型的誕生。激進的新文化運動出于啟蒙的目的,猛烈抨擊傳統文化,造成了文化傳統斷裂,直接影響了對現代中國民族國家身份的建構。現代文化史上的新文化領軍人物與整理國故派、西醫與中醫、國畫與油畫的論爭,無一不是對文化話語領導權的爭奪。抗戰時期,中國前途*黑暗的時候,錢穆先生針對主流話語的這種文化價值觀,感慨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懷著“不過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的拳拳之心,在漂泊動蕩中撰寫了卷帙龐大的《國史大綱》,痛呼:“文化與歷史之特征,日‘連綿’,日‘持續’。惟其連綿與持續,故以形成個性而見為不可移易。惟其有個性而不可移易,故亦謂之有生命、有精神。”“一民族政治制度之真革新,在能就其自有問題得新處決,辟新路徑。不管自身問題,強效他人創制,冒昧推行,此乃一種‘假革命’,以與自己歷史文化生命無關,終不可久。”“斷斷無一國之人相率鄙棄其一國之史,而其國其族猶可以長存于天地之間者。”“以我國人今日之不肖,文化之墮落,而猶可以言抗戰,猶可以言建國,則以我先民文化傳統猶未全息絕故。”“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燦爛光輝,而遽喪其國家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斷絕,而其國家之生命猶得長存者。”①整部《國史大綱》從頭到尾貫穿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憂心忡忡的危機感。民族認同既是現代性的出發點,更是現代民族國家的歸宿。現代性是西方的內生性原發性文化,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而中國近代被迫走上了文化轉型之路,繼發性的現代性意味著水土不服,東方亞細亞的共同體結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會關系、社會組織。金惠敏認為,在中國甚至整個東亞儒家文化圈,凝聚社會、構建民族身份的功能不是由西方那種邏輯、知識式的百科全書建構的,而是由歷史和神話來承擔的。無論歷史還是神話,都是錢穆先生呼喚的不可移易的連綿與持續的民族心靈史,都可視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共同體的主體,是一種神性的存在,珍藏著民族認同的基因、密碼。 如果我們承認連綿與持續的歷史文化構筑了民族文化主體,那么“文化記憶”就是文化*大的社會功能。德國學者阿達萊·阿斯曼提出了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概念,認為記憶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個體行為,個體只有在社會化過程中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記憶。文化因為是人類的一個永遠處于生產性的“形成與構成的過程”,文化內核抽象成一種“凝聚性結構”,通過民俗、節慶、紀念日等形式使過去的事件延續到當下,流逝的時間就成為綿延不斷的時間,事件因為具有了永恒的意義而成為集體成員所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文化記憶包括神話、歷史、傳說、事件,作為建構民族文化主體的權力話語,“文化記憶”顯然屬于記憶政治學,是一種主動的歷史建構,在不斷地敘述中“重現”歷史,建立一套與過去保持聯系的新話語體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保羅·康納頓指出:“我們保持回憶的方式,是把它們和我們周圍的物質環境聯系起來。我們的記憶若要重現,那么我們所必須關注的,正是那些被我們占據的、不斷步步回溯總可以參與其中,隨時能夠重構的社會空間。”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甚至認為,作為一套意義系統的國家認同,正是通過不同層面文化想象被不斷塑造出來的,國家也只有通過基于歷史、空間和制度等多層面的文化指示框架,才能創建出一體化的、穩定的心理歸屬感和共同體符號系統。當然,通過想象創建的符號系統不是隨意的、虛構的,它只是借想象的力量建構起來的,想象是多民族創建國家認同的重要方式和渠道。①這套體系為了驗證主體,必須與歷史、過去保持內在的連續性,這套話語就是鄉愁,就是對文化記憶和自我的呼喚。這些學者的論述都是對現代性語境下主體認同的闡釋,給我們研究中國現代主體認同問題以深刻的啟示。 ……
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 作者簡介
亢寧梅,女,江蘇省南京市人,碩士,副教授。執教于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長期從事美學、文化人類學研究。主持并完成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農民畫的國家話語、民俗性、商業性三重奏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鄉愁與現代性的沖突與重構”,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視閾中的蘇北地方文化形象話語體系研究”,以及一般項目三項,完成研究專著三部,創作散文集《水一樣的鄉愁》,詩歌集《堅硬的天空》。發表論文八十余篇,文學作品三十余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