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廿三里老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86505
- 條形碼:9787506886505 ; 978-7-5068-865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廿三里老街 本書特色
本書編撰的目的,旨在較短的篇目中勾勒出廿三里村的歷史源流,商海沉浮、杰出人物、古建遺韻、風物民俗、民間故事和現代發展,讓人們了解廿三里,并從一個個細節中認識和品味這片尋常但不平凡的土地,及其背后鮮為人知的人文傳統和精彩故事。
廿三里老街 內容簡介
《廿三里老街》是一本寫地方文化的書。本書分為九個部分,**部分為撥浪鼓之鄉,廿三里之魂,主要是描寫廿三里老街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為老街商蹤,市場發祥,主要從敲糖幫史話、山貨市場溯源、“三圈電筒光”背后的故事、雞毛換糖闖天下四個方面描寫廿三里老街的商業;第三部分為古建有魂,大美無聲,主要從麟祥鳳瑞振興堂、光影流年記新廳、無可覓處九間頭、舊巷深處新慶堂、庭院深深七間頭等數個方面描寫廿三里老街的古建筑;第四部分為剛直勇為,星光熠熠,主要描寫了一身傲骨駱賓王、一代名將宗澤公、明代清官謝愷公等數個歷史名人;第五部分為故鄉情懷,鄉韻綿長,主要從老街的魂、故鄉的老宅、雞毛換糖的記憶、雞毛換糖,鄉音難忘、故鄉情懷五個方面來抒發故鄉情懷;第六部分為風物閑美,民俗淳樸,主要從正月里來迎龍燈、匠心獨運話風箏、意境萬千根之藝等數個方面描寫了廿三里老街的民俗特色;第七部分為美食特產,獨特風味,主要從小小餛飩乾坤大、喜慶吉利話饅頭、民間美食麥托糊等多個方面描寫了廿三里老街的美食;第八部分為老街變遷,懷舊時光,主要從理發店里的舊時光、吾心深處有桿秤、苦樂人生老木匠等數個方面抒發對廿三里老街的懷舊;第九部分為老街故事,民間傳說,主要從廿三里地名由來、土墩的故事、宗澤讓渡等數個方面描寫了廿三里老街的民間傳說。
廿三里老街 目錄
撥浪鼓之鄉 廿三里之魂——廿三里老街的前世今生
老街商蹤 市場發樣
敲糖幫史話
山貨市場溯源
“三圈電筒光”背后的故事
雞毛換糖闖天下
古建有魂 大美無聲
麟祥鳳瑞振興堂
光影流年記新廳
無可覓處九間頭
舊巷深處新慶堂
庭院深深七間頭
明珠蒙塵樓下廳
“竺欽仙”與洋橋
寂寞繼悅橋
金重輝民居
吳可夫民居
徐天喜民居
剛正勇為 星光熠熠
鐵骨錚錚駱賓王
一代名將宗澤公
明代清官謝愷公
紅頂商人金重輝
胸懷壯志黃壯懷
鐵血男兒王祖謙
亦兵亦師朱君誠
肝膽相照王景舜
跌宕起伏金允鰲
飛越緬北黃昌杰
英勇無畏兩兄弟
鋼鐵戰士黃昌悌
海島尖兵黃以義
故鄉情懷 鄉韻綿長
老街的魂
故鄉的老宅
雞毛換糖的記憶
鄉音難忘
故鄉情懷
風物聞美 民俗淳樸
正月里來迎龍燈
九九重陽迎胡公
匠心獨運話風箏
意境萬千根之藝
槌落弓響彈棉花
千姿百態捏面人
一盞行燈三代傳
風月無邊麥稈扇
鑄銅瓢鑄鍋鏟
老街寫對代代傳
美食特產 獨特風昧
小小餛飩乾坤大
喜慶吉利話饅頭
民間美食麥拓糊
紅紅的紅保紅萬家
歡歡喜喜話麻糖
人情冷暖看雞蛋
祛暑清涼的糖餳
難忘的玉米餅
老味道的糕餅
紅糖制作破皮糖
老街變遷 懷舊時光
理發店里的舊時光
吾心深處有桿秤
苦樂人生老木匠
老街打鐵店記事
來得茶館慢生活
美好相伴裁縫店
留住光陰照相館
流金歲月憶藥店
仁和客棧美名揚
一路歡歌供銷社
潛心啟蒙幼兒園
老街故事 民間傳說
土墩的故事
宗澤讓渡
宗澤駁畫
仙姑潭
橋頭殿
元帝廟
乾隆贊金橋
后記
廿三里老街 節選
一 廿三里村是一個擁有千年文明的歷史古村。 古時,廿三里一帶原是一片荒野,北面群山疊翠,境內溪流縱橫交錯。前溪、后溪二條溪流猶如蛟龍環抱著整個村落,南端流經上街頭石拱橋,北側流經金橋頭,*終共同匯聚長江底的義烏江。由于溪水蜿蜒,猶如盤龍,故而稱之為盤溪。 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人居生活歷史久遠。廿三里村臨溪而建,溪塍邊多栽種灌木和喬木,原無村名,因距義烏縣城、蘇溪,東陽縣城、上盧均為23里而名。雖然文字記載無從查考,但從地名及挖掘出的遺物中可以加以佐證,絕非空穴來風。 廿三里村地處典型的丘陵小平原,乃天之所賜風水寶地。村舍、田地得溪水之利,一派田園風光,方圓五里之內,有東李塘、蓮塘、錢塘、深塘、草湖塘、八足塘、花皮塘、五口塘、麻車塘、雙塘,更有一些不知名的池塘散落其間,從地名村名中可見一斑。 盤溪邊有一條杭州到溫州的官道,是東陽、永康、麗水、杭州、紹興、諸暨等一帶客商的“中轉站”,行人絡繹不絕,于是,就有人開始在官道邊設攤做起了買賣……久而久之,盤溪邊就成了休息、飲食、住宿的理想之地,漸漸集聚形成村落。南宋時,華溪人虞復曾經撰寫過《朱丈人認修盤溪橋記》,一時之間,盤溪名聲大噪。 據明萬歷元年(1573)《義烏縣志》與《重修宗忠簡公祠記》石碑中記載:“公(宗澤)生于石坂塘,遷居廿三里!逼涓缸谒辞渑c早先僑居廿三里的處州商人陳允昌結為“義兄弟”。由此可見,早在千年前的北宋,這里就是一個人員繁雜的移民村。 查閱《義烏縣志》及有關宗譜記載:*早定居廿三里上街的住戶大多姓朱,中街姓謝,下街施姓為主。明清時,縉云、永康、東陽、蘭溪、江山等諸縣的百姓因商業聚落等原因在鎮上落戶謀生,加上鄰鄉近村人的加入,廿三里鎮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家姓集聚地。如今,朱、謝、施、黃、金、陳、王、吳、樓、何、張、駱、楊、劉、方、丁、葉、虞、趙、周、李、胡、馮、俞、徐、葛、孫、馬、洪、邵、杜、盧、毛、許、陸、呂、畢、伍、詹、鄧、邢等多姓氏構成了一個大村莊,其中本地戶籍1572戶,人口3233人,外來人口約3萬人,大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 清代至今,廿三里村行政組織也歷經變遷。清代,廿三里屬縉云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屬廿三里鄉。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義東,成立廿三里鄉廿三里農會。1951年,成立廿三里鄉廿三里村政委員會。1952年,成立互助組。1954年,改為群峰初級生產合作社。1956年,成立五聯高級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廿三里人民公社廿三里大隊。1962年,成立廿三里公社廿三里生產大隊。1968年,成立廿三里公社革委會生產大隊革命領導小組。1978年,成立廿三里公社廿三里生產大隊。1983年,成立廿三里鄉廿三里村民委員會。1986年,成立廿三里鎮廿三里村民委員會。2000年,成立廿三里鎮廿三里居委會。2003年,成立廿三里街道廿三里居委會。2018年,成立廿三里街道廿三里社區。廿三里村的行政組織和區域名稱、管轄范圍多次變更,但街道駐地一直沒有更改。 現廿三里村由廿三里、前店、前宅、后畈、草湖塘等5個自然村組成,分21個村民小組,有山地面積121.3畝,耕地面積550余畝。村民緊緊圍繞“以商促工,貿工聯動”的發展戰略,利用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優勢,開展投資興業、商品貿易,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居民生活越過越紅火。集體經濟收入以夜市、東海明珠等項目租金為主,積累資金越來越雄厚。 P2-4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