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敦煌歷史地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323781
- 條形碼:9787542323781 ; 978-7-5423-237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敦煌歷史地理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敦煌古代的地理環境和地貌特征,內容涉及敦煌政區建置沿革與人口、敦煌的道路與交通、敦煌的經濟地理、敦煌境內的河流及水利工程、敦煌的軍事地理等多個方面。本書注重參考和利用西北歷史地理文獻及地下考古資料,在充分掌握大量近期新、很前沿的研究動態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在內容的選取和研究成果方面具有一定的非常不錯性和前沿性,作為敦煌歷史地理方面的專題性論著,為后學進一步研究這一領域提供了重要參考。
敦煌歷史地理 目錄
章 敦煌政區建制沿革與人口
第二章 敦煌的道路與交通
第三章 敦煌的經濟地理
第四章 敦煌境內的河流及水利工程
第五章 敦煌的軍事地理
參考文獻
后記
敦煌歷史地理 節選
《敦煌歷史地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以奉密詔誅楊國忠為名,自范陽起兵發動叛亂。由于唐朝承平日久,百姓多不習兵戈,所以叛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占領了唐朝的東都洛陽,并繼續揮兵西進。此時,唐玄宗由于聽信監軍宦官的讒言,誅殺了大將高仙芝、封長清,可謂自毀長城。爾后起用的哥舒翰病重不能視事,而將領互不統屬,再加上臨陣輕敵,*終導致潼關失守,玄宗棄長安出逃。玄宗在出逃途中,下詔命令河西、隴右等地,除留少數士卒駐守外,其余精兵都要勤王平叛。在當時唐王朝統治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調兵平叛自然無可厚非,但這一道命令也直接導致了河西及隴右地區防衛力量的空虛,為吐蕃日后攻占這些地區埋下了伏筆。 “安史之亂”平定后,由于唐中央安撫政策不當,引起了平叛將領仆固懷恩的不滿。于是,其聯合回鶻、吐蕃進攻唐朝,危及京師長安。為了解京師之危,河西節度使楊志烈派監軍柏文達率河西銳卒5000人,襲擊仆固懷恩的后方基地靈州等地,迫使仆固懷恩回援。仆固懷恩派吐蕃、吐谷渾等精兵2000余騎在夜間襲擊柏文達,結果柏文達大敗,所率士卒死傷過半。當柏文達率幸存者返回涼州時,楊志烈居然聲稱這次行動有安定京師之功,而士卒的死傷無關大局,結果造成士卒們的極大不滿。所以在廣德二年(764)吐蕃圍攻涼州時,守城士卒沒有盡力抵抗,涼州很快就被攻陷。由于此時吐蕃占領了隴右地區的秦、成、渭等州,由涼州東歸的道路已被切斷,楊志烈只能自涼州突圍并西奔甘州,*終為沙陀所殺。繼任的河西節度使又自甘州退保敦煌,敦煌成為河西抵御吐蕃的*后的根據地。在河西節度使周鼎及閻朝等人的帶領下,敦煌又抗擊吐蕃10余年。河西節度使由甘州西退敦煌及敦煌地區的長期抗蕃都對敦煌的戶口變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隨著河西節度使的步步西撤,大量的人口從河西東部的涼州及甘州等地遷徙至敦煌。雖然史書中缺少對于此時外來人口遷入敦煌的總量記載,但是敦煌文書還是保留了間接的個案敘述。據P.4640《吳僧統碑》的記載,晚唐時期敦煌著名高僧洪辯的祖父吳緒芝曾長期擔任建康軍使。當吐蕃切斷唐代河西守軍的歸路后,“元戎率武,遠守敦煌。警候安危,連年匪解,隨軍久滯,因為敦煌縣人也。復遇人經虎噬,地沒于蕃。元戎從城下之盟,士卒屈死休之勢;桑田一變,葵藿移心;師律否臧,屯直若此”。很顯然,吳緒芝是以建康軍使的身份隨河西節度使退保敦煌,并*后成為敦煌轄區內的人戶。唐代河西節度使下轄軍隊73000人,分布于轄區內的九軍二守捉。雖然“安史之亂”發生后,河西邊軍內調,但河西節度使屬下的軍隊仍應有數萬之眾,退保敦煌的軍隊能夠堅持10余年時間,也表明軍隊數量的龐大。由于河西節度使是逐步向西退守,并*終據守敦煌,所以河西節度使所屬機構的官吏、家屬及其跟隨人戶數量也很大,這對敦煌地區的人口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補充。這些人口隨著敦煌的陷落,也淪為吐蕃管轄下的敦煌人口。 敦煌軍民抵抗吐蕃的戰爭很激烈,特別是河西節度使周鼎、閻朝與吐蕃的長期抗衡,不僅迫使吐蕃贊普派遣大相尚綺心兒主持對敦煌的攻堅戰,甚至自己也徙帳南山予以指揮。但吐蕃在占領敦煌后并沒有采取屠城等極端做法。P.2991《報恩吉祥窟記》記載敦煌地區所出現的“呼甲乙而無聞,喚庭門而則諾”的情況,只是表明居民處所有所變動,并不代表敦煌人口數量出現了下降的現象。此外,在歸義軍設立初期,敦煌地區的人口總量保持在較高的水平。P.3633《辛未年(911)七月沙州耆壽百姓等一萬人狀上回鶻可汗》記載:“沙州本是善國神鄉,福德之地。天寶之年,河西五州盡陷,唯有敦煌一郡,不曾破散。直為本朝多事,相救不得,陷沒吐蕃。四時八節,些些供進,亦不曾輒有移動。經今一百五十年,沙州社稷,宛然如舊。”從這一敘述看,吐蕃占領時期,敦煌地區的人口并沒有大量外遷。 除了在河西節度使影響下的人口遷入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吐蕃統治者在占領河西期間,也曾經將大量的吐蕃人移居敦煌等地,增加了敦煌地區的人口數量。根據敦煌文獻的記載,遷移至敦煌的吐蕃居民大約有幾種類型:首先是吐蕃駐扎在敦煌的軍隊;其次為吐蕃管理敦煌的官員及其隨行家屬;還有一部分是屬于傳播佛法的吐蕃僧侶。除此之外,一些吐蕃普通百姓也從外地進入敦煌。 ……
敦煌歷史地理 作者簡介
鄭炳林,1956年生,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別教授,曾兼任甘肅省社聯副主席、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敦煌學及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曾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80余篇,出版專著《敦煌碑銘贊輯釋》等10余部,主編10余部,主編叢書10余種。 李軍,1979年生,畢業于蘭州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曾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目前主要從事唐五代西北區域史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