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變局時代:春秋全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93293
- 條形碼:9787514393293 ; 978-7-5143-932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變局時代:春秋全史 本書特色
◎讀懂春秋,讀懂中國歷史的著名大變局時代。春秋是一個大變局時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 春秋諸侯林立,戰爭頻繁,但君權沒有至上,自由未被扼殺;春秋崇尚勇武和智謀,血性與權謀交織;春秋是中國貴族精神*后的輝煌時代,風骨與道義至上。戰爭本是殘酷,然而貴族的騎士精神讓它變得可愛。春秋之后,再無春秋。 ◎每個人都該讀的一部春秋史。 對于學習者來說,讀了它,就讀得懂《左傳》《國語》《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史籍的春秋部分,因為這本書的選材都源于它們。 對于決策者來說,讀了它,就能以古為鏡,思考今天該如何運籌帷幄,于變局中開新局,在危機中育新機,做出正確的組織決策。 對于歷史迷來說,讀了它,就能全方位地理順人物事件繁雜、線索混亂卻又精彩紛紜、蕩氣回腸的春秋三百年史,將之熟記于心。 ◎本書對經典史籍進行詳盡爬梳,從細節著手,將人物與事件刻畫得有血有肉,充分展現了王侯、將相、小人物共同構筑的春秋精神譜系和當時中國人異于后世的精神風貌。追尋大變革時代逐漸逝去的貴族禮義精神。
變局時代:春秋全史 內容簡介
春秋是大變局時代,新與舊交替;春秋是諸侯林立,戰爭頻繁的混亂時代,但君權沒有至上,自由未被扼殺;春秋是崇尚勇武和智謀的時代,血性與權謀交織;春秋是中國貴族精神很后的輝煌時代,風骨與道義至上。本書以春秋三百年諸侯諸侯爭霸為主線,立體化全景式地呈現了這段蕩氣回腸、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左傳》《國語》《呂氏春秋》《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史籍的記載為基礎,充分展現了王侯、將相、小人物共同構筑的春秋精神譜系。
變局時代:春秋全史 目錄
引子 西周的滅亡 / 1
**章 中原雄獅 / 6
一、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 6
二、十年征戰,十年經營 / 11
三、天子與諸侯之戰 / 20
四、政變迭出 / 23
第二章 南方巨鱷的成長 / 28
一、我是南蠻我怕誰 / 28
二、楚武王揮鞭 / 33
三、戰爭與女人 / 37
第三章 秦狼晉虎 / 42
一、浴血奠基:秦國開拓史 / 42
二、半個世紀的內戰 / 46
三、假虞滅虢:奇襲戰之范本 / 51
第四章 齊桓霸業 / 57
一、兄妹的亂倫之戀 / 57
二、通往權力之路的賽跑 / 61
三、管仲:治國天才 / 66
四、刺客列傳之柯邑驚魂 / 72
五、齊國霸業的狙擊者 / 77
第五章 尊王攘夷 / 83
一、蠻夷的威脅 / 83
二、華夏的攘夷之戰 / 86
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90
四、伐楚之戰:雷聲大,雨點小 / 93
五、南北對峙 / 97
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 100
七、霸主的慘淡結局 / 104
八、宋襄公:狗尾續貂 / 108
第六章 亡命天涯 / 113
一、晉太子申生之死 / 113
二、韓原之戰 / 117
三、天涯何處可棲身 / 125
四、時來運轉 / 132
五、苦盡甘來:通往權力之巔 / 136
第七章 大器晚成 / 142
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142
二、城濮之戰(上) / 145
三、城濮之戰(下) / 152
四、百年霸業的奠基者 / 161
第八章 西域之狼 / 168
一、秦穆公廣攬人才 / 168
二、夢斷殽山 / 173
三、稱霸西戎 / 181
第九章 烈日灼人 / 189
一、晉國的全盛時代 / 189
二、趙盾:夏日之日 / 193
三、秦晉交惡 / 199
四、縱橫中原 / 203
五、晉靈公之死 / 208
第十章 王者歸來 / 215
一、弒父奪權的楚穆王 / 215
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221
三、楚莊王問鼎中原 / 226
四、銳不可當 / 231
五、文明戰爭:邲之戰 / 237
六、所向無敵 / 246
第十一章 卷土重來 / 253
一、掃滅赤狄 / 253
二、龍爭虎斗:鞌之戰 / 257
三、情欲的力量:巫臣降晉 / 267
四、勢均力敵 / 272
五、聯吳抗楚:晉國甩出的好牌 / 279
六、**次弭兵之議 / 283
七、弭兵時代的戰爭 / 288
八、鄢陵之戰:晉楚的巔峰對決 / 293
第十二章 內亂與中興 / 303
一、趙氏孤兒 / 303
二、君臣的生死較量 / 309
三、晉悼公的平衡術 / 316
四、遏制楚國 / 322
五、偪陽之戰 / 330
六、晉楚爭霸的風向標 / 335
七、遷延之役 / 343
第十三章 走向弭兵 / 351
一、艱難復興中的齊國 / 351
二、荀偃伐齊之戰 / 357
三、夙沙衛的叛亂 / 363
四、欒盈事件與晉國內戰 / 367
五、晉楚戰爭的小插曲 / 375
六、一個女人引發的弒君案 / 379
七、吳楚爭戰 / 384
八、和平之光:向戌弭兵 / 390
第十四章 小國的大政治家——子產 / 398
一、初露鋒芒 / 398
二、反霸權之路 / 403
三、子產相鄭(上) / 408
四、子產相鄭(下) / 414
第十五章 齊國的復興之路 / 422
一、崔杼與慶封的垮臺 / 422
二、四大家族的內斗 / 429
三、對外擴張 / 437
四、晏嬰與司馬穰苴 / 441
第十六章 飄搖中的大國 / 449
一、政在家門 / 449
二、攘夷英雄荀吳 / 453
三、安定王室 / 460
第十七章 東南戰爭 / 467
一、權力更替 / 467
二、窮兵黷武 / 473
三、楚靈王之死 / 482
第十八章 氣吞萬里:吳楚大決戰 / 489
一、長岸水戰 / 489
二、伍子胥的出逃 / 496
三、失衡的天平 / 505
四、刺客列傳:專諸刺王僚 / 512
五、刺客列傳:要離刺慶忌 / 518
六、吳王闔閭 / 524
七、兵圣孫武 / 529
八、疲于奔命的楚國 / 533
九、柏舉之戰 / 540
十、郢都失而復得 / 546
第十九章 北方的混戰 / 555
一、三桓驅逐魯昭公 / 555
二、反晉聯盟 / 566
三、魯國陽虎之亂 / 571
四、夾谷之會 / 577
五、孔子與“墮三都” / 582
六、趙鞅力挽狂瀾 / 588
第二十章 *后的霸業:吳越春秋 / 602
一、闔閭之死 / 602
二、勾踐身陷虎穴 / 608
三、耐心總有回報 / 615
四、臥薪嘗膽 / 622
五、艾陵之戰 / 629
六、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638
七、摧枯拉朽的滅吳之役 / 644
尾聲 諸神的黃昏 / 652
變局時代:春秋全史 節選
尾聲 諸神的黃昏 三百年的春秋史,霸業為先。 從鄭莊公牛刀小試,馳騁中原始,一代代的霸主,你方唱罷我登臺。真正的霸業,肇始于齊桓公,他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開創春秋霸業的模式。然而真正的重頭戲,卻是晉、楚百年爭雄,這兩個國家均人才鼎盛,明君輩出,勢力此消彼長,實力不分伯仲,晉國的杰出君主有晉文公、晉襄公、晉悼公等,而楚國亦涌現楚武王、楚成王、楚莊王等一代梟雄。晉楚爭霸,將春秋之勇武精神推向極致。 弭兵之會終結兩強相爭的格局,齊、吳、越的相續崛起,打破了長期以來北晉南楚的局面。齊景公狙擊晉國的霸權,而吳王闔閭則以氣貫長虹之勢,搗破楚都,幾滅強楚,吳國之霸業由此樹立。越王勾踐則上演*精彩的謝幕之劇,從而登上春秋霸業的*末班車。 這是個混亂的時代,這又是一個自由的時代;這是打破舊秩序的時代,這是建立新秩序的時代;這是鐵血與權謀交織的時代,這也是文明與智慧發展的時代。 春秋開啟了諸侯間的兼并戰,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這又為戰國時代更大規模的兼并戰打下基礎。與戰國相比,春秋時期更富有一種古代武士的浪漫色彩,在血腥廝殺的同時,又披上一層文明的袈裟,雖然戰爭頻繁,但絕少后世的殘酷與滅絕人性,禮義精神仍是此期戰士們堅守的道德底線。 霸業漸近尾聲,我們來看看諸神們在春秋舞臺上的*后演出。 內斗不斷的晉國無法捍衛自己的霸主地位。自晉文公、晉襄公之后,晉侯與周王一樣,喪失領袖的權威,大權在握的卿家成為政壇的核心力量。卿家與君主、卿家與卿家之間的斗爭,構成一部晉國史的主旋律。家族之間的分權與競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從積極的意義上說,競爭機制使得晉國存在某種貴族民主制的色彩,優勝劣汰的達爾文法則確保政治領袖由*優秀的人才擔任,歷任執政者幾乎沒有一個屬于庸才,新陳代謝維持著晉國政治的新鮮血液。 可是破壞性的惡果又是顯而易見的。流血政變充斥著晉國的宮廷,晉靈公與晉厲公先后被弒,曾經盛極一時的狐氏、先氏、郤氏、欒氏等家族紛紛消失在政治的舞臺。大浪淘沙之后,晉國六卿成為知、中行、范、趙、韓、魏六大家族的專利。從物理學上講,三腳支撐*具有穩定性的平衡,是否受此影響,西方近代政治學也提出三權分立,并以實踐證明它的有效性。倘若這個由物理學與政治學推衍出的理論有某種正確性,顯然晉國的六卿制仍隱藏著巨大的不穩定。 果然,范氏與中行氏率先發難,*終卻使這兩個家族遭遇滅頂之災。趙鞅以堅忍的意志,鏟除叛亂集團,這樣輝煌的成就,理所當然令他在知躒去世后,接任晉國執政。范氏與中行氏的覆滅,六卿制變為四卿制,趙、知、韓、魏四家壟斷國家權力。明爭暗斗的傳統并沒有改變,實力較弱的韓、魏兩家只能當陪襯的綠葉,紅花主角則是趙氏與知氏二家。 趙鞅在執政十七年后,于公元前476年壽終正寢,權力的輪盤由趙氏手中又傳遞到知氏。知瑤又稱為知伯或知伯瑤,他堅強勇敢、崇尚武力、雄心勃勃,同時又狂妄自大、盛氣凌人。在知瑤專政的時代,晉國的中原霸業回光返照,公元前472年與前471年,兩度討伐齊國,捍衛晉作為軍事強國的地位。 知瑤執政期間,趙氏仍不動聲色擴充自己的力量,趙鞅的繼承人趙無恤于公元前473年興兵滅代國,代國之地遂成為趙氏的私家地盤。經歷無數次的內斗與相互傾軋,卿家之間沒有信任可言,知瑤與趙無恤的性格堪稱兩個極端,知瑤飛揚跋扈,而趙無恤隱忍負重,這似乎注定兩人只能是對手與競爭者。 大權在握的知瑤占有先手的優勢,權力被他濫用于對他人進行人身侮辱與攻擊。他居高臨下,口無遮攔,曾當面羞辱趙無恤:“你丑而無勇,何以成為趙氏的繼承人呢?”另一次在酒宴之上,知瑤借著醉意向趙無恤灌酒,不知有意還是無意,還拿著酒樽打他。士可殺不可辱,趙氏家臣們憤怒了,群情激昂,不惜與知氏決一死戰。趙無恤深知時機未成熟,此時發難,無異以卵擊石。他的隱忍功夫堪比勾踐,只是淡然地說:“先父立我為繼承人,只因為我能忍辱負重! 忍辱負重在囂張的知瑤看來,只不過是膽小鬼的托辭、懦夫的借口。強勢的趙氏都甘拜下風,韓氏與魏氏,知瑤又豈放在眼里呢? 野心急劇膨脹的知瑤,終于干了一件看似精明實則愚蠢的事情。公元前455年,知瑤獅子大開口,同時向韓氏、魏氏索地。實力不如人的韓虎、魏駒夾起尾巴做人,將一部分土地拱手相讓。嘗到甜頭的知瑤不知收斂,反倒得寸進尺,又索地于趙無恤。土地乃是生存之本,忍無可忍的趙無恤斷然拒絕知瑤的無理索求。氣急敗壞的知瑤訴諸武力,率韓、魏之師討伐趙無恤。 寡不敵眾的趙無恤退守晉陽,知、韓、魏三家合兵圍困。晉陽之圍持續三年之久,苦苦支撐的趙氏孤立無援,生死存于一線之間。知瑤為迅速解決晉陽,引汾河之水灌城,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關鍵時刻,“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傳統格言似乎再次得以印證。為扭轉危局,趙無恤兵行險著,游說韓、魏兩家,曉以唇亡齒寒的道理。知瑤的惡行終于得到報應,韓虎與魏駒的突然倒戈,令戰場形勢發生不可思議的逆轉。趙、韓、魏的聯手,使知瑤眼看就要到手的勝利演變成大潰敗,這位獨斷專行的晉國執政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家底雄厚的知氏從此在晉國消失,曾經煞費苦心經營的地盤,成為趙、韓、魏三家瓜分的戰利品。雖然晉國還頑強地存在半個世紀之久,但“三家分晉”的格局已基本定型。公室的地盤已被壓縮到僅有絳、曲沃等地,而趙、韓、魏三家勢力蓋過晉侯,并*終成為戰國時代七雄中的趙、韓、魏三國。 與晉國的命運相仿,齊國的卿家勢力也蓋過公室。 齊景公之死是齊國政治之轉折。即便是他統治的半個世紀里,陳氏家族(即田氏)仍然是左右齊國政局的一大勢力。當年陳無宇聯合鮑氏家族打垮欒、高二氏,歸政于齊景公,這種以退為進的明智選擇確保了陳氏家族在齊國的聲望與影響力。 作為外來移民的后裔,陳氏家族自公元前672年由陳國遷居于齊,到齊景公去世這一年,即公元前490年,已整整過去一百八十二年。**代移民陳完因為受賜田地,故而又稱“田氏”,對于這一家族,史書有時稱為陳氏,有時稱為田氏,名不同而實相同。時間的流逝淡化了陳氏家族外來移民的色彩,如果說陳無宇還認為在齊國的根基尚淺,那么到其子陳乞時,陳氏家族已經深深扎根在齊國大地上了。 陳乞延續父親的策略,施恩惠于百姓,這為家族贏得良好的口碑。齊景公去世后,國政卻仍然由國氏、高氏等老貴族把持。到新舊交替的時候,作為新貴的陳氏要從老貴族那里爭取更多的政治話語權。憑借著陳氏家族在齊國民眾中崇高的聲望,陳乞振臂一呼,國人響應,驅逐執政的國夏、高張,立齊悼公,而陳乞出任齊相,獨攬大權。 權力場上的高歌猛進,卻不能掩飾對外戰爭的羸弱。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大舉伐齊,驚慌失措的陳乞竟然謀殺齊悼公以謝吳師,君主成為權臣手中可隨時撕毀的紙牌。然而妥協并非制勝之道,在第二年的艾陵之役中,齊國仍然一敗涂地。唯一讓陳乞感到幸運的是,勾踐在南方發動的攻吳戰爭,不經意之間拯救了齊國。 陳氏家族在政壇上一手遮天,儼然已是無冕之王。陳乞的兒子陳恒,重演父親弒君的“壯舉”,公元前481年,齊簡公成了陳氏家族的又一犧牲品。比之晉國,齊國的君主顯然更有如坐針氈的不安全感,從齊襄公到齊桓公,從齊莊公到齊悼公,如今又輪到齊簡公,弒君游戲的流行,顯然暗示著權力悄悄地轉移了。 由于習慣的因素,我們把陳氏改稱為田氏,陳恒改稱為田恒,他的另一個名字叫田常。田恒是田氏*終得以代齊的關鍵人物,他執政齊國二十九年,并延續陳無宇、陳乞的惠民政策,減輕剝削,爭取民眾,殺盡公族中之強者,擴大田氏封邑,封邑面積大于齊國公室,終使齊政皆歸田氏。 半個多世紀后,到公元前391年,田恒的曾孫田和終于捅破薄薄的窗戶紙,遷齊康公于海上,田氏由是獨占齊國。這已是戰國時期的事了。 我們再來看看南方楚國的艱難復興。 自從吳王闔閭攻破郢都后,曾經盛極一時的楚國在鬼門關口繞了一圈又生還,大難不死的楚昭王知恥而后勇,痛定思痛后走上重振雄風之路。楚昭王深知無法與吳國做正面對抗,便將矛頭對準鄰近的諸侯與蠻夷部落。公元前496年,楚國將頓國從地圖上抹去;公元前495年,楚滅胡國;公元前491年,討伐蠻夷,俘其君臣,大獲全勝。經歷陣痛后楚國人又重新尋回擴張的激情, 楚昭王將復興的大棒交到楚惠王手中,可是一場兵變差點讓楚國陷入災難之中。兵變主角白公勝(即熊勝),是前楚太子熊建之子,當年與伍子胥一同逃亡到吳國。多年之后,楚惠王特許他回國,并封為白公,算是對太子熊建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平反。熊勝的父親死于鄭國人之手,他與伍子胥一樣,身上流淌著復仇的血液,為報父仇,多次要求出兵討伐鄭國,然而令尹子西不僅未應允,還與鄭國締結同盟。 惱羞成怒的熊勝將一腔怨氣傾泄到令尹子西身上。在雇用刺客刺殺子西失敗后,熊勝不惜鋌而走險,以政變的方式來取對手的人頭。公元前479年,熊勝找到一個進軍郢都的機會。這一年,他打敗吳國人的入侵,便以獻捷為由,揮師入郢。楚惠王迎來的不是衛國英雄,而是一群叛逆者。熊勝的軍隊迅速控制首都,殺死楚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并劫持楚惠王。 慶幸的是,自幼漂泊他鄉的熊勝在國內缺乏深厚的根基,而楚國向來不乏智勇雙全的英雄。葉公沈諸梁成為穩定國家的中流砥柱,他率軍隊進入郢都,王師的到來得到國人的鼎力支持,勢單力薄的熊勝終于敗走,走投無路之下,他只有絕望地選擇自殺。 總有人不自量力,小小的陳國借楚國內戰之機,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冒冒失失地進攻楚國。趁火打劫的結果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實際上陳國不僅是蝕把米,而是葬送了整個國家。楚國在平定熊勝之亂后,立即揮舞武士之刀,殺氣騰騰地劈向陳國,這雷霆萬鈞之勢,是陳國人無法招架的。公元前478年,陳國成為楚國利齒血口下的又一犧牲品,陳閔公成了刀下之鬼,國家也隨之被楚國所吞并。 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楚國表現出令人不可思議的低調,幾乎在國際舞臺上消失,既不與晉、齊爭雄中原,也不與越國角力東方。楚惠王是長壽的君王,統治楚國超過半個世紀,他韜光養晦,似乎與世無爭,只是埋頭于閉門造車,超然于競爭之外。直到三十年后,楚國才又讓天下人眼前一亮,再度出鞘的寶劍比以往更加寒氣逼人。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即位四十二年后,開始他一生*輝煌的擴張。楚國的戰車踐踏蔡國的土地,這個在西周初便建立、歷史悠久的諸侯國,又被楚國人括入囊中。兩年后,又一個古老的諸侯國被楚國所吞并,這便是以“杞人憂天”的故事聞名的杞國。屢屢得手后的楚國,繼續向東擴張,目標直指江淮以北之地。在越國滅吳后,勾踐未能盡征服該地之各部落,楚惠王以一往無前的意志,武力征服,東拓領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 此時距吳楚柏舉之役,已整整過去六十年。曾經的敵人吳國早已如云煙散去,而奮斗不息的楚國人又回來了。楚惠王以半個世紀的艱辛打拼,打造出一片新天地,這也使得在戰國時代,楚國仍是七雄之一。 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楚國的幸運,春秋*后的霸業是勾踐創造的,但越國的霸權只是曇花一現。 平心而論,越國只是僻處東南的小國,地小人稀,文明落后,難成氣候,越國的奇跡只是因為有勾踐這樣的曠世英雄。滅吳之役,使越國迅速取代吳國而成為軍事力量*強的國家,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并致貢于周,開始將東南夷國的影響力滲透到中原大地。全然落魄的周元王封勾踐為伯,這意味著周王室承認越為諸侯之長,只是這種任命象征性的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是勾踐慷慨的施舍仍然贏得諸侯們的尊重,他以淮上之地與楚,歸還吳國所侵占的宋國土地,將泗水以東六百里之地劃給魯國。這樣大手筆的贈送,鞏固了越國在江淮東部的霸權地位。 自滅吳之役后,越國衰落的征兆初顯。首先是**謀士范蠡悄然離去,他輔佐勾踐二十余年,功勞赫赫。這個明智的人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至理,越王復仇心愿以遂,稱霸之業已成,功成名就之后,能共苦的人未必能共樂。盛名之下,難以久居,他急流勇退,云游四方,*后落腳于齊國陶地,開始他人生第二次創業。精于政治謀略的他,在經商上亦有超人的天分,竟然在商場上所向披靡,富甲一方,號為“陶朱公”。 另一名大功臣文種則下場悲慘,他的好友范蠡曾寫信給他,提醒說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文種卻自恃功勞甚大,不愿像范蠡那樣灑脫而去。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踐的猜忌心日甚一日,當年文種為滅吳提出九策,而勾踐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著文種以同樣的手段來對付自己。勾踐的一席話暗藏殺機:“當年你的九策,僅用三策就破強吳,還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這些計策對付吳國的祖先!辈①n送一柄屬鏤之劍,文種明白越王欲置己于死地,*終只得以伏劍而死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 越國的人才與勾踐的意志,是這個東南小國得以威懾天下的原因所在。當這兩大元素不復存在時,越國走向衰弱似乎是必然的趨勢。公元前464年,一代偉人勾踐與世長辭,我們不能奢望他的繼承者有著他因坎坷而磨礪出的堅強品質,能小心翼翼地維持國祚已屬幸運。 進入戰國時代的越國失去與諸雄抗衡的資格,在公元前306年,終亡于楚國人之手,這時離勾踐去世已經過去一百六十年。 春秋史是從平王東遷的公元前770年始,然而何時結束,卻有不同爭議。一般的看法是結束于公元前476年,不過這個時間段的劃分并沒有特殊的歷史事件,只是以周敬王去世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考慮到春秋后期周王實際毫無作用可言,這種劃分時代的方法顯然只有某種政治上的象征意義。也有人認為春秋應劃到公元前453年,這一年晉國趙、韓、魏三家顛覆知瑤,為晉國三分奠定基礎。如果以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劃分法,則是在公元前403年,趙、韓、魏被冊封為諸侯、以“三家分晉”為跨入戰國時代的標志。 眾說紛紜,筆者無可適從,竊將春秋結束的時間,將傳統的公元前476年略延長至公元前473年,是年勾踐滅吳,這使得春秋后期*重要的歷史事件不于因人為因素而尷尬地被分割在兩個不同的時代。總的說來,春秋大約延續三百年的時間,而戰國則大約二百五十年,這樣略可以說春秋與戰國是平分秋色吧。 春秋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這個變革是全方位的,也是意義深遠的,同時也充滿探索、創新的精神。“天無二日”的一王獨尊局面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霸主為主導的政治新格局,在春秋霸主中,*著名的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除此之外,鄭莊公、楚武王、楚成王、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齊景公等也有過不俗的表現。春秋的亮點在于君王并非絕對的主宰,貴族階層對國家的影響力時常超過君王,如晉之六卿、鄭之七穆、魯之三桓,還有宋國華、向二族,以及*后奪取齊國的田氏(陳氏)家族,均為強勢之貴族。國與國之間有力量之角逐、霸業之更替,國家內部則是君臣之爭、貴族間的傾軋。 與后來亂世如南北朝、五代十國不同,春秋時期混亂的表面下,實際上是飽含生機與活力,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相互牽制,反倒形成一種平衡機制。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有了制衡的力量,這種機制具有非獨裁性的色彩,因此整個社會未脫離文明的框架,絕不似其他亂世時代,暴君橫出,踐踏人性的尊嚴。在三百年的春秋史中,國家林立,涌現的君主與權臣不計其數,但真正稱得上暴君的,非常少。傳統的禮儀文化雖然衰落,但仁義的精神仍被奉為圭臬。 如果我們做一個不太貼切的對比,春秋時代略近于近代歐洲,各國為生存空間而戰,既有野蠻的一面,亦有文明的一面,新的思想層出不窮。春秋時期的法、道、儒三家對中國影響至深至遠的思想,已初步確立。管仲與子產的重法精神,比起戰國時期的商鞅、韓非子,多了幾分理性與人性;老子留下五千字的真言,成為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不朽的源泉;孔子的儒學思想雖然在他生前未能大放光芒,但卻成為其后兩千年中國政治思想的定海神針。 春秋是開放的社會,華夷之辨,不在血統,而在文明。華夏族的開放心態,使其可以融合諸多少數民族,楚、吳、越這些蠻夷之國,*終都成為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這也是華夏民族大發展的時代,更呈現強勢文明之優勢。勇敢與堅強成為這個大民族奮發進取的力量來源,春秋的史詩,無處不寫著勇敢的字樣,他們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完全不亞于荷馬詩章下所歌頌的英雄,趙氏孤兒、伍子胥復仇、勾踐臥薪嘗膽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是春秋血性濃縮的寫照。 春秋之史事,有終結之時,這本小書也將曲終收拔。以短短數十萬字,要收藏三百年之震蕩曲折之故事、百十號英雄人物的非凡人生,勢必是掛一漏萬,所以堅持者,蓋以為能做些許投石問路的粗活、拋磚引玉的鋪墊。筆者深信不疑者,故事有結局,而那勃勃生機之時代所孕育的精神之光,卻沒有停泊的終點。
變局時代:春秋全史 作者簡介
醉罷君山,本名鄭文州,福建漳州人,專注于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研究,作品有《戰國全史》《大唐帝國的擴張》《秦朝原來是這樣》《漢朝原來是這樣》《宋朝原來是這樣》等,擅長還原歷史中最令人血脈賁張的景象,文字里激蕩著昂揚奮發的鐵血精神和思辨特質。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