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文生境:文明、生活與宇宙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1002
- 條形碼:9787108071002 ; 978-7-108-0710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生境:文明、生活與宇宙觀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將“人文”和“生境”兩個詞組合,意在于“超社會體系”和“廣義人文關系”等說法上,再進一步,概括出一種理解“人”的方式:平衡民族志與“超整體”的關系,以理解超越民族國家的“文明”之重要性;同時也將這種關系模式融通到具體生活世界的層面,在“廣義人文關系”中呈現人所在的世界的復雜與多元。
人文生境:文明、生活與宇宙觀 內容簡介
“人文生境”是一種包含人類、萬物、神靈乃至生存環境的“泛化的生命”,將人與萬物納入共同的生存境域,展現出其間主客雜糅、相互關聯、互為條件的存在關系。如果“人文”脫離了“生境”,便將無法獲得真切的理解。“人文生境”的構建,體現出人類學家王銘銘對于“好人類學”的想象。 本書是王銘銘《超社會體系》的續集,以生命賴以成其自身的“生境”為題。全書收錄二十二篇文章,從中國人類學的發展歷程、作為文明的超社會體系、中西文明論的比較出發,很終落腳于生活世界中的廣義人文關系,及宇宙觀、天人關系的探討;既處理“國族主義”給人類學帶來的問題,亦思考如何通過現實生活和“形而上”宇宙觀,將社會、文化、文明開放給自然。作者內化了原有的中西人類學理論精華,又超越了現有研究的思路和范圍,試圖從源于中國的“多元一體”“究天人之際”傳統出發,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人文生境:文明、生活與宇宙觀 目錄
自序
致謝
**編 “人的研究在中國”
東方中的西方——中國人類學的形成
費孝通
局部作為整體——從一個案例看社區研究的視野拓展
《古代社會》——一個時代的豐碑
中間圈的文化復合性
有關人類學與藏學(答問)
說“邊疆”
關于“另外一些人類學家”
從關系主義角度看……
第二編 從社會到文明
反思“社會”的人間主義定義
“道德生境”與文明
社會中的社會——讀涂爾干、莫斯《關于“文明”概念的札記》
第三編 東西方文明論
在國族與世界之間——莫斯對文明與文明研究的構想
升平之境——從《意大利游記》看康有為歐亞文明論
第四編 生活世界的廣義人文關系界定
人類學家的凝視與環顧(答問)
民族志——一種廣義人文關系學的界定
談《山海經》的廣義人文關系體系
山與“社會的自然之源”
當代民族志形態的形成——從知識論的轉向到新本體論的回歸
第五編 宇宙觀與文明的差異與關聯
“西游”中的幾個轉向——歐亞人類學的宇宙觀形塑
附篇 人類學如何直接介入歐亞研究(答問)
“超文化”何以可能?
“天人合一”與其他宇宙觀
參考文獻
人文生境:文明、生活與宇宙觀 作者簡介
王銘銘,北京大學教授,人類學家,大英學院拉德克里夫-布朗社會人類學紀念講座(Radcliffe-Brown Memorial Lecture)首位華人演講者。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并在中國東南區和西南區開展實地考察工作。近期關注文明與廣義人文關系概念的社會科學認識論價值。出版大量論著,如《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臺三村五論》(1998)、《人類學是什么》(2001)、《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2005)、《心與物游》(2006)、《西方作為他者》(2007)、《中間圈》(2008)、《超社會體系:文明與中國》(2015)、《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2018)等。音像訪談錄被劍橋大學收錄于《人類學祖先檔案》(Anthropological Ancestors)。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