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印度青年狂想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0087
- 條形碼:9787208170087 ; 978-7-208-17008-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青年狂想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堅信用噱頭統治世界的標題黨創業者/“瘋狂英語男”兼勵志演說家/逃離貧民窟的自費選美冠軍/富有爭議的年輕女性政治家/來到大城市找工作卻走上電騙之路的年輕男女…… 每月有100萬印度青年需要工作,然而只有約100人能找到工作。他們蜂擁而至,誰也不會懷疑自己生來就要成就一番大事,只要足夠瘋狂。只能足夠瘋狂。 教育機會遠遠不夠,上升通道極度匱乏。與其束手無策,不如孤注一擲。來自小鎮的印度青年用近乎瘋狂的努力,安撫焦躁不安的熱血。他們相信金錢與名氣威力無窮,自我實現并非空談,世界可以被改變。而這究竟是一曲夢想之歌,還是一派狂言妄想?
印度青年狂想曲 內容簡介
本書描寫了印度小城鎮年輕人的生活,每章都選取了一位特立獨行的青年或一個青年團體為切入點,細致地描寫了他們的夢想、希望與憤怒。他們中很多都充滿激情,有令人驚嘆的履歷,渴望改變世界,比如創辦了世界上僅次于Buzzfeed的內容工廠WittyFeed 的Vinay Singhal,但這些年輕人某種程度上說都對未來感到焦慮。他們的成功在一個教育、健康、免于暴力和歧視都難以保證的環境中是難以復制的。這些印度青年的狀態也映射著印度社會的底層及自上而下的問題。
印度青年狂想曲 目錄
**部分 “沒有 B 計劃”
1 標題黨
2 英語男
3 疏通者
第二部分 “我已做好準備,迎接戰斗”
4 男憤青
5 女憤青
第三部分 “一切表象都是假象”
6 明星
7 騙子
后 記
致 謝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表
印度青年狂想曲 節選
以下選題會場景可能來自印度 100 萬個標題黨創業公司中的任何一家:一群編輯圍坐在桌前討論接下來要將哪些新聞和八卦推給讀者。整個過程迅速又殘酷,選題討論就好像在拍賣場上競標一樣: 為什么你的好朋友就是你的真愛,像米拉 · 庫尼斯和阿什頓·庫徹一樣 關于阿曼達你需要知道的事——賈斯汀·比伯的新女友 如果你從一場車禍中幸存,你的臉會是什么樣的 15 條*搞笑的針對特朗普的惡評 從卡戴珊家族到啤酒肚,性的坦白到生活小竅門,編輯部只需要15 分鐘就能把所有美國人癡迷的話題過一遍。平均下來,他們每做一個決定只要15 秒。可憐的阿曼達不由分說地被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擠掉了,后者剛剛為了回擊一條育兒丑聞,在 Instagram(簡稱 Ins)上發布了一張她親吻孩子的照片。編輯們選擇了一個大膽的立場,說這位前“辣妹”沒做錯什么。或者,像之后發布出來的文章所說,“為什么嘴對嘴親你的小孩不是件壞事”。 一位涂著黑色眼影的年輕女編輯告訴整個編輯室,選擇這個選題的理由是“親小孩在美國正流行。”車禍選題被調整為,想象兩輛車同時撞在一個人的臉上會發生什么。大家一致同意這個選題只做個 視覺故事就可以了,因為很顯然美國人就愛看事故慘劇。金·卡 戴珊輸給了凱莉·詹娜。又一個很拼的女孩子自告奮勇要做一個 DIY 實驗,為了給“如何不動刀子就能獲得凱莉·詹娜的嘴唇”這個選題貢獻實戰經驗。(很顯然,“凱莉·詹娜嘴唇挑戰”也很火。) *后一個選題沒有變化——唐納德·特朗普,永遠有流量。選題的通過靠的不是他們的新聞價值,而是他們能否激發人們本能的情緒。15 分鐘里,這10個年輕人探索了所有能觸動美國人情緒的開關:讓美國人激動的、害怕的、傷心的、好奇的——一切。 這場選題會并非發生在美國,而是在印多爾,一個位于印度中部的中等規模城市。這場會議的與會者都不足 23 歲,他們此刻正坐在一個購物中心的全玻璃辦公室里。他們正在決定的是,幾個小時后美國人起床的時候將讀到什么。 他們很少判斷失誤——至少從數據上來看是如此。每天有上百萬人會點擊他們的網站—WittyFeed。其中 80% 是外國人,而這其中又有一半是美國人。WittyFeed 是全球發展*快的內容工廠之一,單在 Facebook 上就有超過 10 億的關注。此類網站中,唯一比它擁有更多點擊量的就是全球內容流量引領者,BuzzFeed。現今估值只有 3000 萬美元的 WittyFeed 給自己定了目標,要在幾年內趕超 BuzzFeed。但這并非他們的*終目標—這群年輕無畏的創業者想要把它建成世界上*大的傳媒公司(“比 BBC、CNN 還要大”)。他們打算怎么做到這一點呢?遵循他們的座右銘:“想刷屏,靠感情。”(It’s emotion that goes viral.) 即便是在印度,也并沒有多少人聽說過WittyFeed。我到這里來是因為我發現它的數據很驚人:月點擊量8200萬,瀏覽量15億,用戶 1.7 億,Facebook 上有 420 萬個贊。如果以他們自己的新聞評判標準——奇葩程度——來看,WittyFeed確實是做新聞的。一群根本沒有見過世界的印度小鎮青年,就因為自己互聯網玩得比別人溜,就敢于夢想統治世界? 2016 年 5 月,我去了印多爾,想要親自看看 WittyFeed 到底能不能成為世界上*大的傳媒公司。不管我能否得到答案,至少可以認識一群整天活在線上的印度人。從德里飛過來,印多爾的各個方面都顯得很小鎮:路很窄,樓也很矮,一家條件一般的酒店每晚的價格都很便宜。然而,這個小鎮的雄心壯志卻隨處可見——有很多牛經過的路邊開著很酷的咖啡館;廣告牌上宣傳的是搖滾音樂會;年輕人們都穿著隨時可以拍 Ins 照片的衣服在街上溜達。 印多爾新興的事業野心,在WittyFeed位于全鎮*高辦公樓9層的那個9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里達到了高峰。辦公室被裝修成令人驚訝的硅谷風格。墻是一塊巨大的畫布,上面畫滿了表達公司內核的一切圖像,既有詳細的圖解展現 WittyFeed 發展歷程,也有他們*喜歡的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Instagram、Google 和 Snapchat——的標志,還有寫著初創公司“準則”(創造、瘋狂、勇氣等)的拼貼畫。這些五彩斑斕的墻圍著的開放式辦公室像一扇窗口,展現了這個公司充滿希望的、全球化的靈魂:裸露的墻磚、濃縮咖啡機、懶人沙發、乒乓球臺、供員工放松的角落,以及健身房。辦公室設計成這樣的效果是,只要員工的眼睛不在小小的電腦屏幕上,就一定會看到一些勵志的東西,既而志向無限遠大,想法無限接近美國思維。這些東西可以是明星的大頭照——瑪麗蓮·夢露或者麥當娜;也可以是雞湯格言——“99.9% 不等于 100%”或者“制定目標—達成—重來一次”;還可以是WittyFeed心目中*有感染力的三位美國人——亞伯拉罕·林肯、史蒂夫·喬 布斯和埃隆·馬斯克。在這個充滿了勵志雞湯的環境里,一旦有人產生自我懷疑,他需要做的就是站在CEO的辦公室門外,看看巨大的阿拉丁畫像說著那句激勵全印度無數夢想的雞湯:“世界就是一個精靈,它會告訴你‘你的愿望就是我的使命’。”CEO(首席執行官)的辦公室有個名字:臨冬城。衛生間也有名字:男衛生間叫“卡奧”,女衛生間叫“卡麗熙”。和《權力的游戲》里那個血腥的中世紀世界一樣,WittyFeed 的世界里也充斥著對于權力和別人領土的渴望與垂涎。 二十幾名員工一起住在幾個大的平房里,被要求視對方為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沒有洗發水或者牙膏了就找CCO(Chief Content Officer,首席內容官)要。想要進入WittyFeed的世界, 他們必須將過去留在門外。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由“00 后”組織的針對“00 后”的“邪教”:你的過去越少,進入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個想要在 WittyFeed工作的人都會被清楚地告知這個要求。這必須是他們的**份工作,而且他們必須對這份工作足夠渴望。這個公司甚至更想要沒什么工作經驗,也沒接受過什么教育的人。在他們的面試中——*長的可能要一天——*重要的是回答一個檢驗他們是否適合這份工作的重要問題:你是誰?回答的 形式可以是一段獨白,也可以是在房間里跳一段熱舞;后者可能得分更高。 對于大多數參加面試的印度年輕人來說,這是他們**次被問到這個問題。印度的年輕人并不被鼓勵問“你是誰?”這種問題,在一個你是誰——種姓、階層、地區、信仰——從出生前很久就被決定了的社會里,“覺醒”是一種奢侈品。這也是這一代印度人和他們之前的大多世代決定性的不同。 應聘者把自己置于這種存在主義的審問中,是因為他們迫切地需要一個工作,而這是他們唯一的機會。我在印多爾*先見到的三個 WittyFeed 員工中,有兩個都在不久前失去了父親,挑起了負擔整個家庭的重任。適應 WittyFeed 的世界被大多數員工形容為一種奇怪但改變命運的體驗。從對于世界一無所知,到決定世界應該知道什么,達到這樣的轉變只需要在公司待一周。但這絕非易事。如果你是一個從來沒約會過的 18 歲印多爾女孩,你不可能一覺醒來就寫出一篇治療美國人失戀痛苦的良方。你得從學習如何像目標讀者一樣思考開始:有美國小孩想要找“一個像鋼鐵俠的賈維斯一樣的AI 管家”,有嬉皮士想要找一個可以給美國政客找麻煩的 App,還有 Tinder 用戶想要掌握“面包渣”藝術。慢慢你就進入狀態了——或者狀態就浸入你了。你腦海中的每一個想法都是一個潛在熱點的靈感;它從你眼前一閃而過的時候,你就應該立刻計算出大概有多少人會點進去看。如果你精于此道,有些靈感會直接帶著縮略圖閃現在你眼前。有時候你覺得你可能已經瘋了,但是你環視四周,發現大家彼此彼此。
印度青年狂想曲 作者簡介
司妮達·普拉姆,作家、記者,居于新德里,稿件常見于《衛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大西洋月刊》《大篷車》《格蘭塔》等。《印度青年狂想曲》獲2018年印度字謎圖書獎(Crossword Book Award)最佳非虛構作品,并入圍2019年美國筆會文學獎(PEN America Literary Awards)長名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