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芝加哥科學傳播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6893
- 條形碼:9787030686893 ; 978-7-03-06868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芝加哥科學傳播指南 內(nèi)容簡介
本書認識到不同的科技工作者具有的不同需求和受眾群體。通過一些可靠的實例和具體的建議,蒙哥馬利試圖幫助科學家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并成為強有力的傳播者。他還教導讀者們在更廣泛的科學傳播的背景下去思考自己的工作,他討論了在科學的態(tài)度方面媒體和公眾的角色定位,并為那些從事氣候變化、流行病毒等具有爭議性的問題的研究者們提出了建議。傳播者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具備在各種平臺和風格之間進行無縫對接的能力。本書的覆蓋面極其廣泛,這意味著,科學家和研究者們將能極好地與他們的受眾開展交流,不論通過哪種媒介方式。
芝加哥科學傳播指南 目錄
叢書序/i
譯者序/iii
第二版前言/v
**版前言/vii
**部分 科學語言和修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章 傳播科學/003
一、引言/004
二、態(tài)度的重要性/005
三、學術交流相關文獻概覽/007
四、本書的寫作思路/009
五、結語:語言的學問/011
第二章 科學的語言:讀者和作者應當知道的歷史事實/014
一、陳年舊事/015
二、我們從哪里來:現(xiàn)代科學表達的開端/017
三、教育的作用/021
四、科學修辭:著名文章的啟示/023
五、語法:事實和謬論/027
六、寫好文章或做好演講意味著什么?/029
第三章 閱讀:寫作的**步/032
一、創(chuàng)作的感覺/033
二、內(nèi)化喜好:模仿的價值/034
三、做一名批判性讀者/036
四、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037
五、一些相關技巧/038
六、作者的心理障礙:一個不同的觀點/040
七、T.S.艾略特和“盜竊”的重要性/042
第四章 寫出好文章的基礎/044
一、實用型表達/045
二、寫作就是做實驗/046
三、讀者/047
四、作者/048
五、組織/049
六、體例/051
七、環(huán)境/052
八、著手動筆/053
九、修改文稿/054
第五章 善于寫作:創(chuàng)造力和文字修養(yǎng)的歷練/066
一、超越實用型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067
二、機會/068
三、*后:文學技巧體現(xiàn)在知道什么時候該停止/086
第六章 審稿過程:評判優(yōu)劣/087
一、編輯和他們的工作/088
二、審稿過程:逐步評議/089
三、要點和指示/091
四、得體的回復:要有重視批評的態(tài)度/093
第七章 穿過黑暗的瓶頸:剽竊、欺詐和作者的道德規(guī)范/097
一、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098
二、歷史因素/101
三、什么是剽竊?/102
四、剽竊有多頻繁以及誰會剽竊?/106
五、一個必要的結論/108
第二部分 專業(yè)傳播:何處、何事、以何種方式
第八章 專業(yè)科學傳播:事件在哪里發(fā)生?/111
一、傳播的情境/112
二、科學全球化:發(fā)展中國家的重要性/116
三、傳播到底意味著什么?/117
四、地點,地點 /123
第九章 科學論文:現(xiàn)狀和實用建議/125
一、過去和現(xiàn)在/126
二、論文類別/127
三、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其他文獻/129
四、論文結構:各組成部分及其目的/129
五、提綱能輔助/141
六、科學論文中的引文:它們的意義和用法/141
七、共同作者:如何組織和管理他人的貢獻/143
八、選擇期刊/144
九、提交原稿/145
第十章 其他寫作類型:綜述、書評、辯論/評論/147
一、建議與贊同/148
二、綜述文章:功能和角色/149
三、書評/155
四、辯論/評論/159
第十一章 項目申請書/164
一、申請書的重要性/165
二、提出理由/165
三、定義與現(xiàn)實/168
四、價值判斷標準/170
五、使用范例/172
六、實例/174
七、結語/178
第十二章 圖片和它們的位置/179
一、視覺語言:分離但平等/180
二、特異性與改變/181
三、選擇范例:這里也用得到/183
四、試驗再試驗/184
五、一些必需指標/186
六、示例/187
七、在文本中提及配圖/202
八、*后一點/204
第十三章 口頭演講:寥寥數(shù)語/205
一、科學中的口頭用語/206
二、基本態(tài)度/207
三、怯場:誰都經(jīng)歷過/208
四、結構與流暢性/209
五、使用文稿:電子展示的現(xiàn)狀和技巧/211
六、設計演示文稿:進階實用要點/218
七、該不該照稿子念?/219
八、向公眾做講座:一些要點/220
第十四章 畢業(yè)論文(學位論文):它的意義和寫作方法/224
一、論文意義/225
二、論文基礎/226
三、論文結構/228
四、論文主體部分/232
五、但是你的論文評審委員會(審查人)會審查什么?/240
第十五章 網(wǎng)絡世界:科學的新語境/243
一、新媒體,新信息/244
二、積極的一面/245
三、注意事項/247
四、版權問題/249
五、開放獲取/250
六、警告:“捕食性”出版商/257
七、社交網(wǎng)絡:科學的新文化/259
第三部分 科學傳播專題
第十六章 寫給非英語國家的研究者/269
一、英語作為科學語言的幾個現(xiàn)實問題/270
二、讀、聽、說、寫/271
三、要想會寫作,首先要會閱讀/272
四、有益的和無益的擔憂/275
五、同行的重要性/276
六、一些實用建議/277
七、耐心是必要的/278
第十七章 翻譯科學資料:指導原則和現(xiàn)實問題/279
一、視角/280
二、如今的這個領域/281
三、關于計算機翻譯的幾個問題/284
四、給新手翻譯或準翻譯人員的建議/285
五、*后說些鼓勵的話/288
第十八章 應對媒體:如何成為有效且可靠的信息來源/289
一、為何要有這么一章?/290
二、事實與問題/291
三、新聞媒體的現(xiàn)實問題/293
四、一個簡單的比較/297
五、科學家的動機/298
六、公眾的興趣/300
七、做好準備:一些建議/302
八、如果我的研究領域特別有爭議怎么辦?/306
第十九章 科普寫作和科普講座:與公眾交流,為了公眾而交流/311
一、別跑,我們是你的朋友/312
二、什么是科普寫作?/313
三、如何做:一些基本要素/314
四、公開演講:基于實戰(zhàn)的實用建議/322
五、結語/330
第二十章 教授科學傳播:給課堂教學的建議/332
一、致謝/333
二、教授科學寫作和演講/334
三、教授科普寫作和演講/337
第二十一章 結語/340
參考文獻/344
芝加哥科學傳播指南 節(jié)選
**部分 科學語言和修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章 傳播科學 一個人若是講了真話,那是他肯定自己遲早會被發(fā)現(xiàn)!獖W斯卡 王爾德(Oscar Wilde) 一、引言 科學家既是作家,又是演說家。如果我們從事生物、物理或地理等科學方面的職業(yè),會對這一點有更加直觀的感受。作為可共享的知識,科學與書面語言和口頭表達密不可分。做科研與傳播科學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也沒有隔閡;傳播科學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在做科研。如果只做科研而不傳播科學,就好比把科研數(shù)據(jù)扔在森林里,沒有人會聽到,也沒有人會看到。那些未能形諸筆墨、見諸出版的研究,要么還沒有發(fā)表,要么還處于設想階段,要么根本不存在。出版物和學術報告,事實上是在彰顯科學工作的現(xiàn)實存在,這也是一種可共享的存在。 以上這些基本事實,指明了科研工作的起點。科學家是專注于學習和研究的學者,也關注不易獲得的學術頭銜。傳播科學是科學家的本職工作,決定著科學研究的存在以及科學家在專業(yè)領域的地位。所以,科學家必須履行傳播科學的義務,接受寫作的需求和責任。除了履行傳播科學的職責外,科研工作本身也需要科研工作者能夠與同行之間保持良好的交流。 所有致力于科研工作的人都避不開傳播和交流科研成果的需求?梢钥隙ǖ卣f,良好的寫作和表達能力決定著人們對所做工作的重要性與可靠性的理解。在科研領域的聲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流能力。因此,提升表達交流能力不是為了取悅英語老師,而是專業(yè)領域的現(xiàn)實需求,有助于專業(yè)發(fā)展。良好的溝通交流是為了自身發(fā)展得更好。換句話說,清晰準確的書面和口頭表達是專業(yè)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上述觀點可能與你的個人經(jīng)歷和聽別人故事的感受不太一樣,不過沒有關系。創(chuàng)造和分享知識不僅意義重大,同時也是一種操作性極強的活動。這種活動屬于人類能夠達到的*高層次的成就。但實際上,當你用電腦鍵盤打字,當你走上演講臺,當你站在教室里講課時,你都是在參與這項人類*重要、*需要智力投入的事業(yè)。 本書旨在幫助科學家更好地勝任科學傳播者—作家這一角色。我要表達的是,作為科學共同體的一員,你該如何自在地表達和交流,甚至為自己能夠進行這樣的交流而感到自豪。這個過程沒有煎熬,也沒有什么金科玉律,只需要有耐心,有向他人學習的愿望,以及正確看待“作家”這個身份的態(tài)度。 二、態(tài)度的重要性 對于科學家來說,寫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許多杰出的研究工作者寫的文章能把剛教作文課的老師“炫”花了眼,而且這樣的故事太多了。但實際上,寫出好文章對任何人、任何學科(無論是量子力學還是藝術史)來說都不容易。寫作是一項技能,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系列技能的集合。寫作并不是模式化的機械活動,往往還需要情感的投入,并且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斷磨煉。日語里有個非常好的諺語用來形容學藝的艱難,叫作“三年石上立”(Ishi no ue ni,san nen)。 我不建議大家這么做(用一兩年時間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太耗費時間了),但這里指出了大概方向。作為科學家,應該接受的寫作方面的訓練是什么樣的呢?事實上,人文學科與科學學科之間*主要的差別是,撰寫、評論和修改文章是人文學科基礎訓練的核心內(nèi)容,但科學學科不是。此外,研讀前人的優(yōu)秀著作也是人文學科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但科學教育則很少有這類訓練。我們在基礎物理課上,不會讀艾薩克 牛頓(Isaac Newton)的文章;在植物學課上,不會讀卡爾 林奈(Carl Linnaeus)的文章;在化學課上,不會讀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的文章;在地理課上,不會讀查爾斯 賴爾(Charles Lyell)的文章。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復雜,與近代科學史有很大關系。但科學家進行寫作訓練的成效卻是顯而易見的:科學家應當自己培養(yǎng)和提高寫作能力,要么通過在校期間的專業(yè)寫作課程學習寫作技能,要么在進入專業(yè)研究領域后通過潛移默化的學習來提升寫作能力。 如果正式、規(guī)范的交流對于科學家和工程學家來說是一種壓力,那么,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能改變這種情況呢?研究者對撰寫科研文章和科學語言的理解非常重要。要想達到良好的交流效果,你至少應當能夠駕馭你所使用的語言。也就是說,作為作者,你起碼要意識到,你正在使用文字和形象的描述來展示研究工作。同時意味著,你應當知道你正在通過特定的方式和邏輯架構講故事,說服特定的聽眾。 在科學研究工作中,科學工作者經(jīng)常感到語言是一種障礙,需要耗費很大工夫應對語言問題。學術發(fā)表有固定的規(guī)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發(fā)表者能說什么和不能說什么。事實上,科研寫作的總體風格是平實的,十分依賴專業(yè)術語,學術期刊編輯不會喜歡那些敬神般的華麗辭藻、激情抒發(fā)和肆意鼓吹。這些不足以把科研成果說清楚?茖W,聽上去也許是平淡無奇的,但骨子里充滿了人情味和個性化!捌届o”是學術演講向人昭示的“聲音”,有待通過種種選擇使之煥發(fā)新生,而其中的一些選擇又是靈活多變的。如果足夠細心,就能發(fā)現(xiàn)有很多方法可以將個人的口頭表達用于科學交流。創(chuàng)新性和獨特性是寫科研文章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詳見第四章)。 另外,相較于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者,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在學術交流方面還有一定的優(yōu)勢。一些使科研用語顯得平實且規(guī)范的東西對科學家進行學術交流是有益的。實際上,大量使用專業(yè)術語意味著科學工作者的論文或演講的許多成分是預先設定好的。很多時候,在寫文章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