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聞采訪十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4289
- 條形碼:9787542674289 ; 978-7-5426-742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聞采訪十講 本書特色
本書是針對傳媒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新聞采訪與寫作》編寫而成的書稿。
新聞采訪十講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新聞采訪的基本原理、主要觀念和具體的業務。本書注重實用性,作者結合自己教授新聞采寫課的經驗,總結和分析了學生在日常的新聞實踐中的主要的問題,針對學生在日常學習和實踐中的薄弱環節進行論述。本書案例豐富,既包括知名媒體的近期新報道,也包括一線記者、編輯的采編經歷,有助于學生了解傳媒實際運作,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同時,本書還選擇了一定量的學生作品,增強了教材的地氣。通過對學生新聞實踐的點評,并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為本書使用者的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互聯網對傳媒業的發展影響巨大。本書專門設置互聯網對新聞業務的影響一章,從新聞線索的獲取、用戶生產內容的盛行、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的挖掘和核實、在線采訪、機器人寫作、傳感器新聞等幾個方面對這一方面的內容作了介紹,并指出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業務的變化與應該注意的主題。
新聞采訪十講 目錄
**節 新聞專業的困惑到底是什么
第二節 學新聞能做什么
第二章 新聞的基本概念
**節 新聞的概念
第二節 新聞價值
第三節 新聞價值的判斷
第三章 新聞線索
**節 新聞線索的獲取途徑
第二節 獲取新聞線索的思維方法
第三節 了解新聞線索的基本內容及其反映的問題
第四節 要有受眾意識
第五節 多新聞點的新聞線索
第六節 無新聞點的線索
第四章 新聞角度
**節 從新聞線索到新聞角度
第二節 尋找*佳的新聞角度
第三節 材料、會議類新聞報道中新聞角度的挖掘
第四節 新聞角度與新聞報道中的"方法論
第五節 有溫度的新聞,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聞角度
第五章 新聞采訪的理念
**節 新聞采訪的具體內容
第二節 記者的職責
第三節 記者與受訪對象的關系
第六章 新聞采訪的具體業務
**節 采訪前的準備
第二節 采訪思路的形成與采訪提綱的制定
第三節 新聞的觀察
第四節 采訪對象的確定與尋找
第五節 采訪中的提問
第六節 采訪中的傾聽
第七章 新聞采訪中應注意的事項和常見的問題
**節 新聞報道中的細節意識
第二節 要多采訪
第三節 新聞報道中的證據意識
第四節 常見問題及其應對
第八章 幾種特殊的采訪方法
**節 新聞實驗法
第二節 體驗式采訪
第三節 暗訪
第四節 從精確新聞到數據新聞
……
第九章 人物報道
第十章 互聯網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后記
新聞采訪十講 節選
《新聞采訪十講》: 新聞線索往往是我們肉眼能直接看到的或身體能感受的,但發現線索后并不能立刻進行新聞采訪,而是需要在既有線索的基礎上繼續挖掘,找出具體的、有報道價值的那個點,即要有一個尋找新聞角度的過程。確定了具體的采訪角度,后面的整個采訪才能有比較清晰的思路:應該采訪哪些人,重點應該采訪誰,主要問哪方面的問題,稿件的落腳點在哪里等等。比如,關于許多大學生在給教師評教時不認真的現象,如果不去深入挖掘,就會寫成一篇很平庸的稿件,采訪學生、老師和教務處等各方說法,然后結尾,如此就事論事,幾乎沒有什么看點。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為什么大學生不愿意認真評教?很多時候是他們認為即便認真評教了,老師在后期的上課過程中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觀。為什么老師的表現是這樣呢?這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一是可能教師的教學壓力大,這樣就很難保證備課質量。二是學校重科研、輕教學。一個老師辛辛苦苦上了一年的課,拿到的課時費可能還不到其他老師科研獎勵的三分之一。在評職稱時,主要還是看教師的科研成果。這兩個角度都可以去寫,還可以分析是否有其他值得報道的角度。一個新聞線索,有時能找到幾個新聞角度。記者拿到選題后,首先就是要分析該選題有哪些報道角度,哪些報道角度具有報道價值,然后根據截稿時間、媒體版面、受眾興趣、采訪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從中選擇一到兩個很有價值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 一、新聞報道與新聞角度 幾乎對任何一條新聞而言,確定報道角度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只有報道角度確定了,記者才知道采訪與寫作的重點在哪里,整個報道的結構和材料組織方式應該是怎樣的。一般來說,一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都有不止一個新聞角度。 2015年12月21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報道《用講座綁定學分,但質量與需求不匹配已成大學生普遍詬病的問題——誰讓講座變成大學生的負擔》。這篇報道關注了高校中大學生被強制要求聽講座的現象。關于這個選題,也有很多新聞角度點值得報道,中國青年報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的,一是“‘有貨’的好講座可遇不可求”,二是“規定講座數量不如提高講座質量”。實際上,這是一個報道角度,就是講座的質量*為關鍵。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報道角度值得參考: 首先,從學校、學院和任課老師的角度講,有時候可能需要強制學生聽一些講座。因為完全自愿去聽的話,很多學生可能一次也不去,不管講座是否好壞。據筆者的一些學生說,有些被強制要求聽講座的學生后來反映說,應該早去聽講座,認為學到了許多知識。實際上,很多高校對學生聽講座都有一些硬性要求,這不是沒有一點兒道理。講座作為一種擴展知識、開闊視野的形式,如果完全靠學生自覺來聽,對學生而言未必一定是*有利的。從更大的角度看,這不僅僅是講座的問題,而是高校對大學生是否應該強制管理的問題,包括哪些方面應該強制管理或制定硬性的規定,比如上課是否要點名、是否強制學生上交手機等。 其次,另一個新聞角度是,高校講座的形式化。現在一些高校的講座實際上跟舉辦講座的初衷已經相差很大,而是作為某些學院的政績或是學院每年要完成的工作任務。邀請多少學者來講座,是學院工作報告中的一項工作業績。而一些學者也自降身價,靠著自己的資歷到處去做講座,兜售很多年前的舊知識和舊理念。在舉行講座時,學院為了撐場面,也會強制學生參加。這樣的講座,對學生沒有太大的意義。 再次,一些高校會出現明星來了學生蜂擁而至,而學術講座卻相對受到冷落的現象。比如現在一些電影宣傳選擇在高校進行,常常會受到學生的熱捧,2011年11月復旦大學學生逃課來到該校的香港藝人梁朝偉就引發了當時正在上課的哲學系教授張慶熊的質疑。對于這種現象,應該怎樣去解讀和對待。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可以報道的角度。比如那些被迫去聽講座的學生到底是怎么聽的,多少是在認真聽,多少是在玩手機、睡覺或交頭接耳。這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現場觀察和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做一篇精確新聞。另外,還可以報道那些即便強制也沒有去聽講座的學生都是一些什么樣的學生,大體上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這些學生沒有去聽講座去干什么了。記者還可以報道,在哪些情況下學生愿意去聽講座。實際上根據了解,除了來了學生喜歡的專家學者之外,還有一些情況是,學生愿意在上課時間被要求去聽講座,愿意在軍訓期間去聽講座,因為這樣就不用聽課或軍訓了。這里也許也有值得媒體報道的地方,即為什么學生在講課和聽講座之間挑來挑去,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以上幾個角度都可以進行報道,其中第二個角度對學生記者而言,采訪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于為何高校講座形式化可能也未必能拿捏準確。第三個角度*好要有恰當的由頭,比如在拿到線索時,全國范圍內是否有大學生追星的新聞出現,否則新聞就缺乏說服力。另外,大學生追星的普遍性如何也需要認真斟酌,不能將單一事件普遍化,認為大學生都這樣。而報道大學生聽講座的時候有多少人是在認真聽、即便強制也不去聽講座的學生去干了什么等角度,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這樣采訪起來難度也不大。 除了這些話題類新聞外,活動類新聞的報道在拿到線索后同樣需要按照類似的方式去尋找新聞角度。活動類新聞一般包含很多方面,報道角度一般是選擇其中一個*吸引人的方面。如迎新晚會的報道,可以從*出彩的演員、幕后工作者、*精彩的節目誕生記等幾個方面中選擇一個。當然,也可以跳出這個框架從另外的角度去報道。比如在迎新晚會的新聞中,從學校到學院再到學生團體的活動都非常多,包括各種排練和組織協調工作等等,這是否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這也是個值得報道的角度。 一個新聞,如果確定不了有價值的新聞角度,就無法去寫,因為不知道怎么去采訪,去采訪哪些人,采訪完后不知道該如何確定新聞稿件的結構,不知道該強調什么,該省略什么,該刪去什么。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學院的黎勇副教授曾講述了自己在長江日報當記者期間遇到的一條線索:一對美國父子在中國看到板栗容易發霉的情況后,發明了板栗干燥機。以下是黎勇寫報道時,對這條線索思考新聞角度的過程: ……
新聞采訪十講 作者簡介
劉福利,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傳媒系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媒體報道,新聞業務。主持并完成廳級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一項。 王中偉,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傳媒系教師,副教授。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項,主持完成廳級課題五項。現任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傳媒系主任、專業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市電視臺節目評議員等。近年來,出版專著《體驗塔里木腹地的新聞學》等五部,指導學生參加中國計算機設計大賽(數字影像組)曾獲一、二、三等獎,并獲得自治區教育廳頒發的優秀指導教師稱號。目前,對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均有涉及,近年來主要從事影像文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工作。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