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李翱文集校注--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2845
- 條形碼:9787101152845 ; 978-7-101-1528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翱文集校注--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本書特色
李翱(774-837)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既是古文名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積極反佛崇儒。其代表著《復性書》,以儒家經典思想資源為基礎,對當時流行的佛教思想予以回擊,在歷史上的影響,堪與韓愈《諫佛骨表》比肩。李翱與韓愈(768-824)亦師亦友,共同鼓吹“文以載道”的文學思想,對古文運動的興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李翱文集校注--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內容簡介
李翱,唐代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早年師從梁肅,后與韓愈遊,其文各體兼善,尤擅賦與碑傳,為蘇洵、宋濂、全祖望等所推崇。此次整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十一年馮孜刻、嘉靖四年舒瑞重修本《李文公集》為底本,以汲古閣本 、日本本、光緒本為校本,參校《文苑英華》、《唐文粹》,以及兩《唐書》、《唐摭言》、《八瓊室金石補證》、《唐詩紀事》、《中山詩話》等文獻,全書加以箋注,并補遺文八篇,詩六首,書末附錄有關傳記資料,以及文集序跋等。
李翱文集校注--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目錄
整理說明
凡例
李翱文集卷**賦三首
感知己賦并序
幽懷賦并序
釋懷賦并序
李翱文集卷第二文三首
復性書上
復性書中
復性書下
李翱文集卷第三文三首
平賦書并序
進士策問**道
又第二道
李翱文集卷第四文七首
從道論
去佛齋并序
解惑
命解
帝王所尚問
正位
學可進
李翱文集卷第五文七首
知鳳
國馬說
截冠雄雞志
題燕太子丹傳后
拜禹言
送馮定序
雜說二首
李翱文集卷第六書四首
答韓侍郎書
答獨孤舍人書
答皇甫湜書
答朱載言書
李翱文集卷第七書六首
論事于宰相書
勸裴相不自出征書
薦士于中書舍人書
謝楊郎中書
與陸傪書
答侯高第二書
李翱文集卷第八書六首
薦所知于徐州張仆射書
與淮南節度使書
賀行軍陸大夫書
勸河南尹復故事書
寄從弟正辭書
與翰林李舍人書
李翱文集卷第九表疏七首
論事疏表
疏用忠正
疏屏奸佞
疏改稅法
疏絕進獻
疏厚邊兵
疏數引見待制官問以時事(闕)
李翱文集卷第十奏議狀六首
百官行奏狀
陵廟日時朔祭議
與本使李中丞論陸巡官狀
與本使楊尚書請停率修寺觀錢狀
再請停率修寺觀錢狀
論故度支李尚書事狀
李翱文集卷第十一行狀實錄三首
故正議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使持節都督廣州諸軍事兼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嶺南節度營田觀察制置本管經略等使東海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徐公行狀
皇祖實錄
李翱文集卷第十二碑傳三首
高愍女碑
楊烈婦傳
故東川節度使盧公傳
歐陽詹傳(闕)
李翱文集卷第十三碑述三首
唐故特進左領軍衛上將軍兼御史大夫
平原郡王贈司空柏公神道碑
唐故橫海軍節度齊棣滄景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齊州諸軍事兼齊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貝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左仆射傅公神道碑
陸歙州述
李翱文集卷第十四墓志五首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致仕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司空楊公墓志并序
唐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御史中丞贈右散騎常侍獨孤公墓志
故檢校工部員外郎任君墓志銘
故處士侯君墓志
叔氏墓志
李翱文集卷第十五墓志六首
兵部侍郎贈工部尚書武公墓志
秘書少監史館修撰馬君墓志(原闕,今補)
故歙州長史隴西李府君墓志銘
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
故懷州錄事參軍武氏妻傅氏墓志
故朔方節度掌書記殿中侍御史昌黎韓君
夫人京兆韋氏墓志銘
李翱文集卷第十六祭文十四首
祭吏部韓侍郎文
祭故福建獨孤中丞文
祭中書韋相公文
祭故東川盧大夫文
祭楊仆射文
祭李賓客文
祭硤州李使君文
祭從祖弟秘書少監文
祭劉巡官文
祭錢巡官文
準制祭伏波神文
祭中天王文代河南鄭尹作
別潛山神文
于朗州別女足娘墓文
李翱文集卷第十七雜著八首
行己箴
陸傪檻銘
舒州新堂銘
泗州開元寺鐘銘并序
江州南湖堤銘并序
趙州石橋銘
解江靈
數奇篇
李翱文集卷第十八雜著八首
來南錄
題桄榔亭
題峽山寺
題靈鷲寺
五木經元革注
韋氏月錄序
何首烏錄
戲贈詩
李翱詩文補遺
代李尚書進畫馬屏風狀
斷僧相打判
斷僧通狀判
答泗州開元寺僧澄觀書
八駿圖序
卓異記序
仲尼不歷聘解
辨邪箴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贈毛仙翁
廣慶寺
奉酬劉言史宴光風亭
遠游聯句
附錄一生平傳記
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唐)韓愈
舊唐書·李翱傳(后晉)劉煦等
新唐書·李翱傳(宋)歐陽修、宋祁等
附錄二書信贈詩
寄李翱書(唐)裴度
與李翱書(唐)韓愈
送李翱(唐)韓愈
汴州離亂后憶韓愈李翱(唐)孟郊
送李翱習之(唐)孟郊
與韓愈李翱張籍話別(唐)孟郊
贈李翱(唐)舒元輿
附錄三序跋綜論
讀李翱文(宋)歐陽修
書李翱集后(宋)歐陽修
書所編李文公集篇目后(元)趙汸
李文公集識語(明)邢讓
李文公集序(明)何宜
李文公集序(明)黃景夔
題李習之集二則(明)胡應麟
李文公集跋(明)毛晉
讀書敏求記·李文公集(清)錢曾
四庫全書總目·李文公集
提要(清)紀昀等
李文公集補序(清)熊松阿
書李公文集后(清)吳大廷
新刊李文公集跋(清)馮焌光
李習之文讀序論(清)劉聲木
附錄四評論選錄
論業(節錄)(唐)皇甫湜
上歐陽內翰**書
(節錄)(宋)蘇洵
劉舍人書(宋)鄭獬
石林詩話(節選)(宋)葉夢得
朱子語類(節選)(宋)朱熹
中庸集解序(節錄)(宋)朱熹
學詩文法(宋)佚名
胡仲子文集序(明)宋濂
井觀瑣言(明)鄭瑗
李習之論(清)全祖望
附錄五雜記摘錄
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
集紀(節錄)(唐)劉禹錫
李文公夜醮(唐)高彥休
陰注陽受(五代)王定保
李翱女(宋)李昉等
澧州藥山惟儼禪師傳
(節錄)(宋)釋道原
翱湜待退之之異(宋)王楙
主要參考資料
李翱文集校注--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節選
本書包括四部分內容:一是點校;二是箋注;三是補遺;四是附錄。 本書以明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馮孜刻《李文公集》為底本,以下列各本(書)為校本(附簡稱): (一)《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馮孜刻、嘉靖四年(一五二五)舒瑞重修本,簡稱“嘉靖本”。 (二)明末毛晉汲古閣刻、清光緒時遞修、翁同和批校《三唐人文集》本,簡稱“汲古閣本”。 (三)日本文政二年(一八一九)刻、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福建劉存校本,簡稱“日本本”。 (四)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馮焌光刻《三唐人集》本,簡稱“光緒本”。 (五)中華書局排印本《文苑英華》,簡稱“《文苑》”。 (六)中華書局排印本《唐文粹》(參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宋紹興九年刻本),簡稱“《文粹》”。 (七)中華書局據清嘉慶刻本排印《全唐文》,簡稱“《全唐文》”。 校記置于每篇詩文之后,依順序編號。關于標點、校勘之原則: (一)標點,凡題目皆不標句讀,不加標點。 (二)凡底本有明顯訛、脫、衍、倒者,一律據他本或他書校改后出校;底本與他本異文兩通者,亦出校,但不改底本;底本不誤而他本顯誤者,一律不出校。 (三)底本所無,據他本補入的作品(包括存疑者),依文體置于書后“補遺”之中。 (四)凡唐人避諱改字,仍依原書;后世刻本所改避諱字,均不出校;錄文尊重底本,常見異體字不出校,如“暫”與“暫”,“俯”與“俯”,“階”與“階”等;影響文意者,出校說明。 本書之注釋,主要包括作品之寫作年代、背景及與本文相關的人名、地名、職官及部分語詞等,但有些無法確考創作時間的作品,為謹慎起見,亦不強為箋注。引文一般僅注出處,不作釋義;為避繁瑣,注文反復使用之參考資料一般用簡稱代替,如司馬光《資治通鑒》簡稱“《通鑒》”,羅聯添《李翱年譜》簡稱“羅《譜》”,何智慧《李翱年譜稿》簡稱“何《譜》”,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簡稱“《刺史考》”,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簡稱“《僚佐考》”等。 本書之“補遺”部分,收錄底本外之存疑李翱文八篇,詩六首,一律不出校記,末以“按語”形式對該文出處及作者歸屬略作考證說明。本書之“附錄”,主要選錄與作者及《李翱文集》相關的重要資料,包括傳記、序跋、書信、詩歌、評論等,并一一注明文獻出處,以便讀者查檢利用。
李翱文集校注--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作者簡介
李翱(774—837),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德宗貞元九年(793),“就州府之貢舉人事”(李翱《感知己賦》)。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開成二年(837),卒于襄州(今湖北襄陽市)。享年六十四歲。謚曰“文”。有《李文公集》十八卷,別與韓愈合著《論語筆解》二卷。 郝潤華,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日本天理圖書館藏漢籍調查編目、珍本復制與整理研究”首席專家。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的整理研究工作,兼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歷史文獻研究》輯刊編委、韓愈研究會副會長等。 杜學林,西北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元明清文獻整理與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刊《詳注昌黎先生文》整理與研究”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