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湖山藝叢聽天閣畫談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088360
- 條形碼:9787534088360 ; 978-7-5340-883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湖山藝叢聽天閣畫談隨筆 本書特色
“湖山藝叢”以中國美術學院體系下的一批近現代畫家為作者,將他們的實踐理論、創作心得、課程講稿等篩選、集結成藝術文叢,配以文中提及的歷代名作,嘗試用近現代名家的藝術經驗,以啟后世學子。《聽天閣畫談隨筆》是其中一冊,本書分為“用筆”“用墨”“布置”等幾個篇章。
湖山藝叢聽天閣畫談隨筆 內容簡介
“湖山藝叢”是一套現當代藝術大家談思想和理論的叢書。這些藝術家不但在實踐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學理層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藝術門類的根本問題,所談所論極富洞見。此次推出《黃賓虹畫語錄》《聽天閣畫談隨筆》《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非翁畫語錄》,各冊篇幅不長,但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堪稱藝術領域的“大家小書”。 《聽天閣畫談隨筆》以“雜論”開篇,歷數自舊石器時代、唐宋到新中國,我國的有名畫派、畫家、畫風,厘清傳統繪畫脈絡,再分“用筆”“用墨”“布置”等篇章,條分縷析講解具體的繪畫方式,是潘天壽的經驗之談。
湖山藝叢聽天閣畫談隨筆 目錄
用筆
用墨
用色
布置
指畫
補遺
湖山藝叢聽天閣畫談隨筆 節選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是自然之文也。人有性靈智慧,孕育品德文化,是人為之文也。原太樸混沌,渾茫無象,三才未具,無自然之文,亦無人為之文也。然無為有之本,有為無之成,有其本,輒有其成,此天道人事之大致也。 人系性靈智慧之物,生存于宇宙間,不能有質而無文。文藝者,文中之文也。然文,孳乳于質,質,涵育于文,兩者相互而相成,故《論語》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為人之大旨歟。 藝術產生于人類之勞動,為人類所共有也,非為某個人、某部族、某階級所私有也。原始公社后,漸轉變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工農勞動者,漸被擯于藝園之外矣。是藝術也,非人類初有之藝術也。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掠奪剝削之社會也。掠奪剝削者,無處不千方百計以滿足其占有欲,其對物質之食糧也如此,其對精神之食糧也亦然,以致共有之繪畫,為掠奪剝削者所霸有矣。然《易》曰:“剝極則復。”今日之社會,無掠奪剝削之社會也,繪畫,亦應由掠奪剝削者之手中,回復歸于人民。 藝術為人類精神之食糧,即人類精神之營養品。音樂為養耳,繪畫為養目,美味為養口。養耳、養目、養口,為養身心也。如有損于身心,是鴉片鴆酒,非藝術也。 物質食糧之生產,農民也。精神食糧之生產,文藝工作者也。故從事文藝工作之吾輩,乃一生產精神食糧之老藝丁耳。倘仍以舊時代之思想意識,從事創作,一味清高風雅,風花雪月,富貴利達,美人芳草,但求個人情趣之暢快一時,不但背時,實有違反人類造創藝術之本旨。 藝術為思想意識之產物。意識形態之轉變與進展,全表里于社會政治經濟之情況。故文藝工作者,必須追求思想意識之趕上或趕先于時代,不落后于時代。 藝術不是素材的簡單再現,而是通過藝人之思想、學養、天才與技法之藝術表現。不然,何貴有藝術。 吾國繪畫之孕育,遠在舊石器時代。近時周口店所發掘之削刮器,雖加工粗糙,然大致具備形象之對稱美,線條之韻律美,成原始繪畫刻劃之雛形。至新石器時期,始有彩陶繪畫之發明,以黑色粗簡之線條,描繪水波紋、云雷紋、幾何紋,及鹿、魚、鳥、蛙、半身人像等以為裝飾。然尚未有簡單文字之發現。至商代青銅器、殷墟龜甲之呈現后,始見有象形文字之刻鑄與書寫,則繪畫先于文字矣。然考吾國初期文字,以黑線為表達,象形為組成,與原始繪畫,實同一淵源。故吾國文字學者及繪畫史論家,均有書畫同源之說,以此也。是后雖分道揚鑣,獨立體系,仍系兄弟手足,有同氣連枝之誼,至為密切,迄今猶然。 繪畫,不能離形與色,離形與色,即無繪畫矣。 宇宙問之萬物萬事,均可為畫材、劇材。然無畫家、戲劇家運用而表達之,則仍無以成藝術。原宇宙間之萬物萬事,本不為畫人、戲劇家而存在,特畫人、戲劇家,從旁借為素材而已。 有萬物,無畫人,則畫無從生;有畫人,無萬物,則畫無從有;故實物非繪畫,攝影非繪畫,盲子不能為畫人。 畫者,畫也。即以線為界,而成其畫也。筆為骨,墨與彩色為血肉,氣息神情為靈魂,風韻格趣為意態,能具此,活矣。 濟山僧(石濤)《畫語錄》云: “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故無法,畫之始,有法,畫之立,始與立,復融結于自然,忘我于有無之間,畫之成,三者一以貫之。 法自畫生,畫自法立。無法非也。終于有法亦非也。故曰:畫事在有法無法間。 畫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畫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也。畫中之理法,孕育于自然之理法;然自然之理法,又非畫中之理法也。因畫為心源之文,有別于自然之文也。故張文通(璨)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自然之理法,畫外之師也。畫中之理法,心靈中積累之畫學泉源也。兩者融會之后,進而以求變化理法,打碎理法,是張愛賓(彥遠)之所謂“了而不了,不了而了也”。然后能瞑心玄化,造化在手。 學畫時,須懂得了古人理法,亦須懂得了自然理法;作畫時,須舍得了自然理法,亦須舍得了古人理法,即能出人頭地而為畫中龍矣。P3-7
湖山藝叢聽天閣畫談隨筆 作者簡介
潘天壽(1897年—1971年),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早年自署懶道人、心阿蘭若主持,晚年自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人,中國現代著名中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后師從吳昌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潘天壽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布局善于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閹,賦色沉著斑斕;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詣,是20世紀中國畫壇一代宗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