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外二種)(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0044
- 條形碼:9787573200044 ; 978-7-5732-000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外二種)(全二冊) 本書特色
作者利用傳世和出土文獻,結合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等學術成果,證明《楚辭九歌》乃一部系統的歌舞劇作(腳本),而非祭祀歌辭匯編,為重新認識《楚辭九歌》提供了方法范式。
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外二種)(全二冊) 內容簡介
本書對《楚辭·九歌》在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上作了全面考察,并從古文字、音韻、訓詁,乃至天文、地理、文獻校勘等多方面考證,從《九歌》整體系統論證了這一屈原名作。此次重新排印,勘誤了初版中的訛誤,并增補了初版未予收入的手繪插圖20余幅。
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外二種)(全二冊) 目錄
張松如序
作者自序
卷一楚辭《九歌》緒說
一、楚辭《九歌》和《楚辭·九歌》
二、對立統一和楚辭《九歌》
三、楚辭《九歌》的寫作時間、主要背景及其作者
四、楚辭《九歌》的寫作目的及作者
卷二楚辭《九歌》整體系解
一、引言
二、迎神之辭
(一)東皇太一
(二)云中君
三、愉神之辭
(一)湘君
(二)湘夫人
(三)大司命
(四)少司命
(五)東君
(六)河伯
(七)山鬼
四、慰靈之辭
國殤
五、送神之辭
禮魂
卷三楚辭《九歌》考證
一、楚神話中的九歌性質、作用和楚辭《九歌》
(一)傳說中的九歌是一種愉情之制
(二)神話中的九歌是一種愉享上帝的樂舞
(三)用《九歌》愉太一這個“賓帝”思想到前漢末期還是為人所知的
(四)神話傳說中的《九歌》性質、作用和楚辭《九歌》
二、東皇太一與楚辭《九歌》
(一)東皇與五帝
(二)東皇與太一
(三)太一和楚國
(四)太一即太歲
(五)太一和天一、青龍
(六)太一和戰爭
(七)歲星之神即戰爭之神這一觀念并不是在漢代才有的
(八)把歲星之神叫作“太一”是星歲紀年的產物,它也并不是漢代才有的
(九)太一和楚辭《九歌》
三、楚辭《九歌》各章情節的地理關系
(一)人世間的河漢兩水
(二)神話中的昆侖山水
(三)湘水和九疑
四、楚辭《九歌》各章情節的整體關系
(一)東皇太一
(二)云中君
(三)湘君湘夫人
(四)大司命少司命
(五)東君
(六)河伯
(七)山鬼
(八)國殤
(九)禮魂
五、楚辭《九歌》各章稱謂之詞的整體關系
(一)靈
(二)帝子公子
(三)爾我之間的稱謂
六、“子”作敬稱有復數
七、楚辭《九歌》本意失傳原因的初步探索
(一)從作品的語言對立統一關系中看到的楚辭《九歌》本意
(二)楚辭《九歌》本意失傳的原因
八、楚辭《九歌》歌辭的戲劇性和“靈巫”的腳色性
(一)東君眼里的《九歌》場面
(二)十一章歌辭里的“靈”的腳色性
九、哈雷彗星與楚辭《九歌》
(一)戰國時期哈雷彗星曾出現過四次
(二)哈雷彗星在戰國時期的第三次出現正是秦滅蜀取巴奪取楚黔中商于之年
(三)戰國時期對彗星的迷信
(四)楚懷王喪師失地辱國又喪師失地
(五)楚辭《九歌》是楚失商于后一連串失敗中的產物
(六)楚辭《九歌》的“撫彗星”
(七)哈雷彗星周期使我們進一步了解楚辭《九歌》,楚辭《九歌》歌辭又相對地填補了哈雷彗星史書載記的闕文
十、“吹參差”非“吹洞簫”說——《洞簫賦》“吹參差而入道德兮”和《湘君》“望夫君兮歸來,吹參差兮誰思”解
前篇“參差”不是洞簫
(一)“參差”是列管形象而不是洞簫的別名
(二)《洞簫賦》的“吹參差”并不是“吹洞簫”
(三)《洞簫賦》“吹參差”的“吹”是“?”的借字
后篇作品語言的對立統一關系和《湘君》“望夫君兮歸來,吹參差兮誰思”
(一)蕭選《九歌》別有所據,不同于王逸之本
(二)“歸來”應是原文,“未來”當是后改
(三)“吹參差兮誰思”舊注的否定
(四)小結
十一、《荀子》“莊蹻起楚分而為三四”和楚辭《九歌》
(一)從《荀子》看莊蹻
(二)莊蹻入滇,秦取商于,楚分為三
(三)“吾復吾商于之地”和楚分為四
(四)楚分為四和楚辭《九歌》
十二、“莊蹻暴郢”乃是“莊蹻暴'枳'”的方音誤記——支耕陰陽對轉造成的語言誤解
(一)“莊蹻暴郢”的由來
(二)“相暴”即“相搏”——“暴”乃是“"”字
(三)“韓、荊、趙”與“此三國者之將帥貴人”互相依存,莊蹻決非為盜
(四)“暴郢”乃“暴枳”之誤記——因方音音變,支耕陰陽對轉,說話人與寫話人地區不同、方音差異,而致誤記誤解
(五)支耕對轉與“枳”、“郢”方音
十三、莊蹻的時代問題
(一)莊蹻王滇不是由于他“既滅夜郎”
(二)秦從巴蜀攻取楚黔中主要戰場都不在湘西沅水
(三)另一條可以入江的“沅水”
十四、秦取楚商、于之地在周慎王六年(前)——司馬錯伐楚取商、于之地是秦滅蜀取巴事的一個計劃部分,其時應在周慎王六年
十五、《華陽國志·蜀志》司馬錯伐楚取商于之地系年刊誤——附:論晉朝尚用木簡
十六、《詛楚文》古義新說——“今”和“今又”的區別
(一)絳帖本和汝帖本的剪帖和互補
(二)《詛楚文》“今楚王熊相”與“今又悉興其眾”的“今”和“今又”——“吾復得吾商于之地”與《華陽國志》之關系
(三)《詛楚文》秦、楚都是十八世
十七、《詛楚文》古義新證
(一)新發現的《詛楚文》例證
(二)周金文給予的啟示
十八、《商君書》、《去強》為“經”
《說民》、《弱民》為“說”說——“楚國之民”以下抄《荀子·議兵》而又亂其次序
(一)《去強》和《弱民》、《說民》“經”、“說”關系對照表
(二)從《對照表》看《弱民》、《說民》同《去強》的關系和性質
(三)從《對照表》看《去強》、《弱民》、《說民》三篇的錯簡
十九、敬答李延陵先生
(一)本來不必說明的說明
(二)不能掠前人之美
(三)不能把《毛詩注疏》等書斥之于“一切古書”之外
(四)李先生的“奇貨”和《河伯》的“奇禍”
(五)根本的分歧在對待作品的態度和研究作品的方法
二十、楚辭《九歌》史事簡表
附錄一
一、自題《楚辭九歌解詁初稿》
二、楚辭九歌解詁初稿序
三、再序
附錄二
楚辭九歌解——楚辭《九歌》歌舞劇解
附錄三
一、孫曉野論《東皇太一》和楚辭《九歌》
二、關于《詩經》與楚辭
三、高晉生先生來信
附錄四
楚辭《九歌》參考圖書舉要
附錄五
作者手繪楚辭《九歌》插畫
外二種
《史記·天官書》經星五官坐位圖考
洛陽西漢壁畫墓星象圖考證
展開全部
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外二種)(全二冊) 作者簡介
孫常敘(1908-1994),字曉野,祖籍河北永平府樂亭縣,1908年12月26日(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四)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立大學文法學院教育系肄業。曾任長白師范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東北師范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吉林省語言學會理事長、吉林省文史館館長、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吉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吉林省第五屆政協委員、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名譽系主任等職。孫先生自幼聰慧,多才多藝。青年時代即研究甲骨金石,擅長考據訓詁,兼涉書法篆刻、古琴、繪畫。因為他飽學而多藝,所以有吉林才子、江城名士之譽。先生的一生,以新中國成立為界,大體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從事金文甲骨研究和文獻考釋工作;后期則專注于語言文字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漢語詞匯》、《龜甲獸骨文字集聯》、《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楚辭·九歌整體系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