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民俗·民風·民韻:殷耀散文自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56365
- 條形碼:9787516656365 ; 978-7-5166-563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俗·民風·民韻:殷耀散文自選集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對家鄉風物、史話的透視與闡述,表達了作者對父母恩情的追憶,對傳承家風的理解與熟思。同時散文中常見恰如其分的古詩征引,展現出作者骨子里的詩意情懷
民俗·民風·民韻:殷耀散文自選集 內容簡介
在“地扼塞北、水草豐饒”的敕勒川上,曾經回蕩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歌謠,這片天蒼蒼野茫茫的沃野上各民族互相交流,形成游牧與農耕并重的生產方式,也形成了包容大氣的民俗和豪爽磊落的民風。當你看到蒙漢語雜糅的村莊名稱時,當黃河岸邊響徹云霄的漫瀚調和二人臺響起時,當吃上饞人的手抓羊肉和燴菜炸糕時,當那獨特而親切的方言土語娓娓道來時,你會感覺到一方人使一方水土活了起來。有了這美好的民俗、民風和民韻,再貧瘠的土房土炕也亮堂鮮麗如宮殿,再黯淡的流年歲月也光彩奪目如錦繡。
民俗·民風·民韻:殷耀散文自選集 目錄
一 放馬陰山歌敕勒
從云中郡到敕勒川——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一)
白道川上的隋唐風云——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二)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土默川上起青城——呼和浩特歷史漫話(四)
康熙年間佳話多——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五)
細雨夢回雞塞遠——河套訪古之一
英雄不愧武靈王——河套訪古之二
長城未竟秦皇崩——河套訪古之三
不教胡馬度陰山——河套訪古之四
塞外青城:壯似陰山歌敕勒
閑話家鄉托克托
聽父親說土默川俗諺
炕上看畫憶流年
人窮也要走親戚
土默川村名趣話
說說歸化城當年的討吃子
散發泥土芬芳的草根戲——說說二人臺(上)
回蕩在西口內外的《詩經》——說說二人臺(中)
漫話二人臺的姊妹藝術——說說二人臺(下)
……
二 自敘少小歡樂事
三 教子讀書繼家風
四 家鄉風物永難忘
五 難忘父母養育恩
六 情義綿綿家鄉話
民俗·民風·民韻:殷耀散文自選集 節選
《民俗·民風·民韻:殷耀散文自選集》: 就像我生活的大青山前的這片肥沃的土地,有無數北方游牧民族從這里打馬走過,這片土地歷史上歸屬過不同的“國家”,但終究是中華民族的土地。這些游牧民族南下以野蠻武力實現疆域上的一統,而中華文明又使“入侵”民族接受洗禮,征服者*終被先進文化征服,而中華文明在注入新的血液后也更加升華,革除其中腐朽僵化的成分,注入撤除藩籬的活力與生機,中華文明在不斷豐富中累積,開辟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禮儀、制度和疆土形神皆備儀態萬方的大一統王朝。 現在該回轉到正題,說一說遼金元時代的呼和浩特地區。讓我們先從遼代說起,遼太祖神冊元年(916年),耶律阿保機率兵西征突厥、吐谷渾、黨項、沙陀突厥諸部,大勝而東歸。來到今呼和浩特南邊的和林格爾境內時,遼太祖率眾三十萬圍攻晉王李克用養子李嗣本鎮守的振武(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李嗣本是后唐莊宗李存勖的得力干將,圍城后契丹人“為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城中兵少的李嗣本力屈被俘。這是值得夸耀的大功勞啊,《遼史·太祖本紀上》載耶律阿保機“勒石紀功于青冢南”,青冢即今呼和浩特西南的昭君墓。夸耀完武功后乘勝東下,又攻取了李存勖所控制的“蔚、新、武、媯、儒”五州,于是“自代北至河曲逾陰山,盡有其地”。振武(和林格爾縣土城子)被攻陷后,振武是后唐經營多年的重要軍鎮,契丹人怕這里的老百姓心思后唐,死灰復燃,便把這里的軍民擄掠向東,《遼史·地理志五》載:“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戍。”同年11月遼置西南路招討司,管轄烏拉山和大青山之南、黃河和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 耶律阿保機此次西征不僅開疆拓土無數,也俘獲了大量的人眾。契丹兵馬攻取了黨項諸部占領的勝州(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后,因為遼兵要東返,處于黃河西岸的勝州不便管理,于是將勝州的居民遷移到黃河東岸的托克托縣境內,在唐代東受降城故址另筑州城,因在原勝州東黃河對岸,故稱為東勝州,遺址即今托克托縣大皇城。東勝州城遺址在今托克托縣酒廠院內,我好幾次回家鄉曾登臨城垣,遠眺黃河真是形勝之地。遼金兩代一直置州,元代殘破不再置州,元代耶律楚材過此見到的景象是“荒城蕭灑枕長河,古寺碑文半滅磨”。在東勝州的東北約四十里處,契丹人另筑一座州城名叫云內州(今托克托縣西白塔古城)。 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黨項諸部叛,天德軍城(今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附近)和云內州(今托克托縣古城鄉西白塔古城)等地都被黨項諸部占領。耶律阿保機和皇太子耶律倍率兵征討,收復失地。據《遼史·太祖本紀下》記載,當契丹人攻打天德軍時,后唐天德節度使宋瑤投降,契丹人改天德軍為應天軍,撤軍東歸后宋瑤復叛,契丹兵馬攻人城內,擒獲宋瑤及其家屬。因為天德軍城地處烏拉山前,契丹人覺得這里太過靠西邊不便管理,便將天德軍城和唐代豐州城(今烏拉特前旗東土城古城)的人口強行東遷至大青山南麓,在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巴彥鎮白塔村附近另筑新城安置,此城便為豐州天德軍。 這樣,遼王朝在大青山南麓建起了豐州、東勝州和云內州三座鼎立的州城,構成了遼王朝西南邊境重要的軍事力量。西南路招討司設在豐州城內,天德軍節度使也駐守在豐州城內。之后,黨項族建立起西夏王朝,遼王朝為了加強這里的軍事力量,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1044年)將云州改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將豐州等西三州劃歸西京大同府管轄。 在遼代統治的二百年里,豐州灘的人口和經濟漸趨繁榮,大青山前肥沃的牧場不僅到處是牛羊散漫的景象,也是禾黍離離的景象。豐州灘上的各族百姓不僅向遼王朝提供著馬匹和牛羊,還提供著租稅和皇糧,盡管遼王朝的苛捐雜稅繁重,但只要沒有戰爭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豐州灘上出現了人煙稠密的村莊。經過遼金兩代經營,豐州灘的農業已頗具規模,元代詩人魏初的《豐州》詩云:“五更騎馬望明星,細草坡坨迤邐行。一片長川天不盡,蕎花如雪近豐城。”蕎麥花開在了豐州城的近郊,說明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適應冷涼氣候的雜糧種植技術。 ……
民俗·民風·民韻:殷耀散文自選集 作者簡介
殷耀,1968年出生于內蒙古托克托縣,199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華社高級記者,現任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副社長。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