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通往世界的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0528
- 條形碼:9787559650528 ; 978-7-5596-5052-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通往世界的禪 本書特色
禪風西漸先鋒人物世界禪者 鈴木大拙
立足西方觀念視角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東方禪之本質禪宗入門不朽名作1、鈴木大拙是禪風西漸先鋒人物,被譽為世界的禪者,因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東方的禪學和文化而聞名于西方的人文學界。其關于禪學的著作具代表性與易讀性,在市場上受到廣泛認可,也是讀者理解日本文化、了解禪學的不二之選。
2、本書集結整理了鈴木大拙面向歐洲世界弘揚禪學的講稿,是鈴木大拙的集大成之作之一。在鈴木大拙的眾多作品中具代表性。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很好地了解鈴木大拙研究禪學的基本觀點與大體面貌,對整個禪學體系有很好的認識。 3、譯者高海陽翻譯功底頗深,且對鈴木大拙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譯文流暢、準確、自然,譯文質量非常高。
4、雅眾文化集結了鈴木大拙相當具代表性的三本著作,以ZEN·大拙三書為一個系列出版。三本書側重點各有千秋、相輔相成。通過閱讀這三本書,讀者能對鈴木大拙及其禪學觀點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此同時,三本書也能夠互相帶動各自的銷售。
5、本書裝幀精美,帶有禪意的同時極富現代感。封面紙質觸感佳,可以給讀者帶來很好的閱讀體驗感。
1、鈴木大拙是禪風西漸先鋒人物,因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東方的禪學和文化而聞名于西方的人文學界,被譽為世界的禪者。其關于禪學的著作具代表性與易讀性,在市場上受到廣泛認可。
2、本書集結整理了鈴木大拙面向歐洲世界弘揚禪學的講稿,以“何為禪”為主線,淺顯易懂地解明了東方禪的概念與深厚內涵,是鈴木大拙的集大成之作之一,也是入門禪學、理解日本文化的不朽名作。
3、譯者高海陽老師翻譯功底頗深,譯文流暢、準確、自然,助力讀者在閱讀時專注于鈴木大拙的文字內涵。
4、裝幀精美別致,封面紙質觸感佳,帶有禪意的同時極富現代美學感。
通往世界的禪 內容簡介
鈴木大拙是世界極富盛名的佛教學者,世界禪學代表人物。他將其一生都投入禪的研究,向西方弘揚禪宗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他基于自己實際開悟的經驗,運用圓熟的歐美語言,將禪的思想嫁接其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本書集結了鈴木大拙面向歐洲世界所撰寫的英文講稿,以“何為禪”為主線,精心編纂,淺顯易懂地解明了東方禪的概念與深厚內涵,是禪學入門之不朽名作。
通往世界的禪 目錄
譯者序 1
作者自序 9
**章 關于禪 13
第二章 關于覺悟 19
??一 21
??二 25
??三 29
??四 32
??五 38
第三章 禪的意義 41
第四章 禪和一般佛教的關系 69
??一、前言 71
??二、佛教的生命及其精神 74
??三、禪在中國 89
第五章 禪修的實際方法 111
??一、基于口頭的方法 119
????1.反論 119
????2.超越悖論 123
????3.矛盾 124
????4.肯定 127
????5.反復 132
????6.叫喊 135
??二、直接的方法 138
第六章 存在主義、實用主義與禪 145
??一 147
??二 149
??三 154
??四 158
??五 164
??六 167
第七章 愛和力 171
主要典籍一覽 180
通往世界的禪 節選
**章 關于禪 在佛教中,禪*是傳承其精神、得其精粹的一個派別。它的精粹就在于體驗佛陀成佛得悟(bodhi,菩提)的過程。因此,它對佛陀長年漫游時的說教和說法,拒絕盲從。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或文字,不過是用于指示佛教者生活的起點與終點目標罷了。
*梵語“dhyana”的發音與“禪那”相似。取其省略形式。
據傳,禪學發源于印度,公元六世紀初年由菩提達摩(Bodhidharma)完成并帶來中國。但事實上,禪的起源是在中國,由被稱為禪宗六祖的慧能(638—713)創始。他把重心從禪定轉移至般若(prajna),主張智慧的喚起,事實上,形成了后世廣為人知的禪學基礎。雖然可以說是禪定導出了智慧,但禪定卻不能認作是禪的目標。為什么呢?因為禪的*終意圖,正是在于把智慧從深眠的意識底部喚醒。
與智慧相對的,是知識(vijnana)。若說知識指的是我們相當有限的一些知識,那么,智慧就是我們*高級別的直觀力。在慧能所在的時代,他反對通過靜心禪定而謀求精神專注的偏頗的大眾潮流,強調智慧的覺醒。就是說,慧能在佛教的歷史發展中,掀起了一場革命。
在印度的哲學思想里,龍樹的中觀學派指出,“智慧”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以直接透視“空”(sunyata)為基礎的。但是,中國禪與印度哲學思想*為明顯的區別,在于前者毫不關心對離開有限的現世進行抽象的、形而上式的思考這一點。禪的這個特色,從其“問答”的形式來看顯露無遺。禪的問答通常直接從生命出發,不容諸如思維和表象等作用的介入,而直接與生命本身發生碰撞。因此,禪學呈現出來的是一副活潑生動、充滿活力的面目。
禪的問答里,并不涉及有關神、救贖、啟示、罪、饒恕等宗教或精神上通常提出的問題。這個缺失甚為顯著。如果禪與我們精神上的欲求毫無關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的覺醒有怎樣的意義呢?禪能在刷洗碗碟中找到救贖嗎?耕田時,或是賣東西時,能找到救贖嗎?賞花之時,互相問候的時候,能得到什么啟示嗎?像某些神僧,時而莫名其妙,大喊大叫那樣,能得到解脫嗎?禪學總是拒絕討論、立說、說教,或嘗試解釋。反之,禪說,從自己身上提出來的問題,就從自己身上找出其答案。為什么呢?因為答案總是在提問之中。神僧有言:“我說的話,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可能成為你的;一切必須是從你自身中發起和成就。”
禪強調智慧必須從自身所生,這點令人深思。禪并不是對佛教從頭否定。相反,禪正是在佛教的框架中心處存在。它所教導的主要有兩個要素:智慧及慈悲。確實,禪也強調佛教體驗中慈悲的一面。而慈悲呢,總是在為其同胞兄弟—智慧的到來助力,從中生出了各種妙用功夫,成為了創造的源泉。
有一位僧人問他師父:“體驗到覺悟之前的人,是怎樣的人?”師父答:“跟我們一樣,普通人。”“那么,覺悟后又如何?”“灰滿頭,土滿面。”僧人進一步問道:“這究竟結果卻是如何?”“也只是這樣罷了,沒啥大不了的。”師父這樣回答。
“灰頭土面”是典型的禪的表現—一個禪者,為了人類的幸福,一步一步,終其一生竭盡全力的意思。“吃茶去”—這句有名的話,也是禪者對關心社會的一種禪式表現。禪與佛教其他宗派一樣,慈悲和智慧,如同車輿的兩輪,共同發揮作用。
有一個僧人,他向雪峰(822—908)告了假,去訪靈云和尚,問道:“佛陀出生之前的世界是如何的?”靈云把拂塵(本來用于趕蟲子的工具,現在成了一種宗教道具)立了起來。“那佛陀出世后的世界又是如何的?”靈云又把拂塵豎起來。這個僧人回到雪峰處,師父問他:“怎么如此早歸來?”僧人把見靈云的前后,全般不解等事由說了一通。雪峰說:“那你問我。我來教你。”僧人重復了同樣的問題,雪峰又把拂塵豎了起來。第二個問題一問,雪峰把拂塵扔了出去。這時,僧人對師父行了一禮,師父打了僧人一下。就這件事情來說,拂塵的使用是智慧;師父的一擲一打,則是慈悲。
禪在中國,于唐朝(618—907)、宋朝(960—1279)*為昌盛。及至明朝(1368—1644),開始出現式微的征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諸國對禪的關注度有了提升,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日本人的生活及其文化不斷加深關注的反映。也許只有在日本,禪學作為生活、生存的力量,流傳至今,仍然健在,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今天,其皈依者還達到了四百五十萬人眾。
通往世界的禪 作者簡介
鈴木大拙 すずきだいせつ 1870—1966
出生于日本金澤。國際著名佛教學者,世界禪學權威。
1891年游學東京,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哲學科選科學習,同時在鐮倉圓覺寺,隨今北洪川參禪。1897年赴美國芝加哥,從事相關學問研究十一年。1909年回日本后,著力于向全世界推介禪學,傳揚大乘佛教的思想。他一生著述宏富,除日文著作外,還用英文寫作了大量有關禪宗的著作,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榮格、海德格爾和湯因比等重要思想家的極大推崇,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以及“世界禪者”的美稱。主要著書有《通往世界的禪》《東方的智慧》《禪與日本文化》等。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