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虹口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0964
- 條形碼:9787208170964 ; 978-7-208-17096-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虹口源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虹口一詞*早作“洪口”,出現在宋代方志之中,意為吳淞江下游的泄洪口,其位置大約在今嘉興路橋以東的水域,以今日虹口港河為其遺跡,這里作為明清上海縣北部的村集,存在了數百年。 在上海*早開辟的馬路中,**條以人名命名的馬路,就是圣公會救主堂面前的文惠廉路(今塘沽路),而以文惠廉路與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圍成的夾角,并在日后向西南方向拓展的空間,是虹口地區*早的近代城市空間。 筆者以此夾角及其周邊文化范圍,以近代虹口城市之源的名義,將其命名為“虹口源”,以塘沽路、東大名路所夾,西至吳淞路的范圍內的建筑、空間、人物、事件,將成為本書重要的敘述對象。
虹口源 內容簡介
“愛上北外灘·關于虹口的記憶”系列叢書由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任主編,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圖書組成。虹口一詞很早作“洪口”,出現在宋代方志之中,意為吳淞江下游的泄洪口,其位置大約在今嘉興路橋以東的水域,以今日虹口港河為其遺跡,這里作為明清上海縣北部的村集,存在了數百年。 在上海很早開辟的馬路中,條以人名命名的馬路,就是圣公會救主堂面前的文惠廉路(今塘沽路),而以文惠廉路與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圍成的夾角,并在日后向西南方向拓展的空間,是虹口地區很早的近代城市空間。筆者以此夾角及其周邊文化范圍,以近代虹口城市之源的名義,將其命名為“虹口源”,以塘沽路、東大名路所夾,西至吳淞路的范圍內的建筑、空間、人物、事件,將成為本書重要的敘述對象。
虹口源 目錄
序北外灘的歷史由來和文化特征
李天綱1
“虹口源”之成立:近代中國城市化中的北外灘
王啟元1
慈善家唐廷桂
陳曉平17
同仁醫院:上海近代西醫教育的發端
魏洲陽34
虹口之子顏福慶
錢益民49
從歐亞學校到漢璧禮公學
劉冰61
西童公學
陸雯75
南潯路圣芳濟學堂的“東”與“西”
陳嘉仁86
音樂VS. 建筑:從“圣芳濟”走出的葉肇昌
張曉依109
虹口的日本人
陳祖恩120
愛因斯坦*先講述相對論的地方
景智宇133
村松梢風在虹口
徐靜波140
虹口源 節選
“虹口源”之成立:近代中國城市化中的北外灘 王啟元 通俗近代史界有句話大意是:“一部近代史,半部是上海”,仿佛這里既是發生歷史的場所,又是被敘事的對象。當然,上海城市空間絕非演繹近代史的靜止的“容器”或“平臺”(此處借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名言),且自身擁有時空上多重因緣;正是其多元的城市發展脈絡,注定了今天上海大都市多彩的精神與空間線索。 城市源點 作為現代城市(modern city)的上海,嚴格意義上始于五口通商、上海開埠;之前的松滬府縣鄉保、“東南壯縣”的歷史,只能算作1843年開始的“近代上海”的前史。上海開埠后的1845年10月,蘇松太道的宮慕久與英國首任駐滬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了**次《土地章程》,劃定上海縣城外北郊的租界“外灘”,這里誕生了包括日后英領館、各大洋行在內的近代建筑群,并由“外灘源”逐漸擴大成日后面積巨大的英租界及公共租界。“重返江南三耶穌會士”之一的南格祿(Claudius Gotteland)則在 1842 年 7 月,于勝明閣老徐光啟的葬地附近籌建新式學堂、教堂,把徐家匯建成“(上海縣)西鄉一大市”(民國《上海鄉土志》)。“外灘源”與“徐家匯源”作為城市歷史程碑式的空間,今天也已成為上海重要的城市景觀。嚴格意義上,相似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法租界發源地的法國領事館與公館馬路,無疑是法租界外灘的“源點”;而倫敦會經營的“麥家圈”,亦可視作一處獨立的城市源點。近代城市多元共生的特質,同樣適用于蘇州河北岸。今天北外灘發展的浪潮下,曾經城市化進程中重要的拼圖:滬北空間,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視。 明清以來,松江府上海縣與北面蘇州府嘉定縣及所析寶山縣,以吳淞江古道“舊江”為界。明代中葉吳淞江潭子灣以東,改走新濬宋家港河段(今市區潭子灣以下的蘇州河),“舊江”與蘇州河下游至新濬黃浦江間,隔斷了一片屬上海縣的狹長土地,為縣二十三及二十五保,兩保以虹口港為界。“虹口港”因吳淞舊江泄洪口得名,開埠后,略晚于英國人來華的一些美國人發現虹口港水陸交通便利,可待開發。*初雖然有“美租界”之名,但既未劃定界限,也沒簽訂租約,文惠廉牧 師(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 在虹口*初的經營,竟然處在一種中國特色的“灰色空間”中開始的。真正*終劃定美租界區域,要到文惠廉去世前一年 的 1863 年 6 月 25 日, 美 駐 滬 領 事 熙 華 德(George Frederick Seward,1840—1910),與繼任上海道臺黃芳議定美租界劃界章程。同年,美租界與南岸英租界合并 成為“公共租界”。美國圣公會牧師文惠廉不僅是虹口近代化歷程中 *重要的人物,還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他 1845 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抵達上海之前的近 10 年間,還曾去過東南亞的荷屬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中國的澳門、廈門鼓浪嶼多地傳教。初到上海的文惠廉先在上海縣城內活動,在獲得租地權利后,文惠廉來到蘇州河以北,建起**座近代建筑:虹口救主堂(Church of Our Savior),及包含住宅、學堂等多重生活設施的傳教大院。文惠廉極重視教育,抵滬不久就在上海縣城東王家碼頭附近開辦了一所男童學校“大美圣公會學堂”。1851 年(咸豐元年)初到虹口后,文惠廉不僅把男校遷來此處,又在附近創設上海*早女校之一的“文紀女校”,這兩所學校后加入著名的圣約翰大學與圣瑪麗女校之中。滬北近代城市,正是沿著救主堂為中心的街區向外發展。救主堂北一條東西向馬路文監師路(Boone Road,音譯為蓬路,今塘沽路),被以文惠廉的名字命名,與教堂同時建成于 1848 年,東起自“虹口路”、后改百老匯路(今大名路),沿著蘇州河北一直修到了老閘以西。而堂東南的百老匯路,筑成于十余年后的 1864 年,沿著黃浦江,西達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的前身“威爾斯橋”,東至匯山碼頭附近。這一帶很快建起上海*早的碼頭船廠“老船塢”(Dewsnap Dock),以及上海*早的醫館之一、新式學堂,并出現上海*早的集中領事館區;中國*早的火車站、*早用上電路燈的街區, 同樣出現在文監師路與百老匯路上。19 世紀末虹口的城市化,甚至可以視作整個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縮影;而文惠廉的救主堂所在的空間,無疑是近代虹口乃至滬北的源點,今塘沽路與大名路相交的街區,即為歷史與空間上的“虹口源”
虹口源 作者簡介
李天綱,1957年生于上海,現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系主任,利徐學社主任,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宗教學會副會長。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師從朱維錚教授,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基督教史,獲博士學位。著有專著:《跨文化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增訂徐光啟年譜》、《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文化上海》、《人文上海》、《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等。 王啟元,浙江鄞縣人,寄籍虹口,復旦大學古籍所博士、復旦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博士后。現為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虹口區檔案館副館長(掛職)。主要研究領域:明清文學史、宗教史、上海地方史等。曾出版《保釐云間:上海歷史上的神祇、信仰與空間》(合著)一書。
- >
推拿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