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身邊的本草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植物、園藝愛好者; 2.對自然、植物科普感興趣的讀者; 3.對中藥(本草)等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1、26種本草的前世今生,一本書帶你深入了解身邊的本草 玉簪、芍藥、紫花地丁、玉竹……這些本草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在書中,作者借助古今中外的各類典籍和文獻資料,跨自然科學、歷史、醫學、傳統文化等多學科,詳細追溯了我們身邊的26種本草的前世今生。 2、200多幅橫貫古今東西的圖片,讓你多角度、全方位感受身邊本草之美 百余幅中外古籍復原、古風彩色繪圖,帶你領略本草的人文之美;高清實拍本草圖&植物標本,輕松閱讀并能學以致用,識別并了解本草的習性和價值。 3、附植物科普知識&名家醫學典籍里的經典醫案,長知識、變博學 每一章節的文后均添加了相關的植物科普知識,認識本草之余,還能學習有關植物的科普知識;所附醫案均來自名家醫學典籍,本草能治之癥、藥理藥效、經典方劑等都有相應記載,傳統醫學自有其理。 4、走進小小本草背后的歷史與故事 丁香竟是香料戰爭的導火索?紫花地丁與拿破侖有什么淵源?姜的原產地到底在哪里?…… 我們身邊常見的那些本草,已經在大地上存在了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甚至曾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背后的故事數不勝數,本書為你精彩呈現。
身邊的本草 內容簡介
人似草木,氣息相通。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草”字即是東方民族血液中流淌的韌性,有“草民”“草藥”“草根”等稱謂,含蘊表意,微言大義。本草,是傳統中醫對藥物學的統稱。中華大地廣袤的土地、迥異的氣候,孕育了千姿百態的本草,扎根大地,以仰望的姿態洞悉人間。 作家阿南從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植物,如黃連、天門冬、姜、丁香、芍藥、紫花地丁等切入,建立起一套集本草的美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為一體的“本草家庭園藝”體系,優選限度地豐富和拓展本草的文化內涵,彰顯本草美麗、神奇且有趣的一面。并從“藥食同源”的視角深度解讀本草知識,用200多幅貫穿古今東西的圖片,配以食療經方等日常養生保健方式,使本書更具中國傳統經典文化通識讀本的價值。
身邊的本草 目錄
序 本草的無限可能
黃連 苦寒性味,只為換取你安康
絞股藍 纏繞的心事
天門冬 抱樸子的仙藥
葉下珠 心思縝密的本草
當歸 佛家慈悲情懷的化身
遠志 *勵志的本草,食之益智,贈則明志
紫花地丁 適合用來表白的本草
麥冬 在城市中默默奉獻的綠植
玉竹 清風疏竹的美名
鳳仙花 果實一碰就炸的“急性子”
石斛 在生命禁區頑強生長
姜 孔子所言每頓必吃也不可多吃的本草
萬年青 明清皇家*愛的盆栽
芍藥 從兩情相悅的信物到惜別的代言人
人參 曼妙的“百草之王”
玉簪 江南**花
青藜 傳統孝道的載體
藏紅花 *昂貴的香料
丁香 香料戰爭的導火索
卷柏 隨靈魂遷徙
竹 歌詠從未間斷
淫羊藿 讓你離不開我
淡竹葉 張飛靠它打敗張郃,羋月因它險些無緣降生?
細辛 天然的殺蟲劑
獨根草 二氧化碳的克星
天仙子 以美人之名,行惡魔之事
后記 左手漢字,右手本草
參考文獻
身邊的本草 節選
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作為佐料食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莖。有人誤以為,這種植物的根莖之所以被稱為姜,是因為*初發現它的神農氏姓姜。神農氏姓姜不假,但姜卻并非因神農氏而得名。因為姜原本寫為“??”,《說文》稱:“??,御濕之菜也!薄??”應當是個形聲字,上面的草字頭表示這是一種草本植物,而下面的“彊”字則用以表音,原本代表的是疆域或田地的邊界;“彊”的本字為“畺”,人們后來進行簡化,將其寫成了“薑”。因此,《正字通》在說明“薑”字時說“同??省”,即“??”字的簡寫。后來在漢字簡化過程中,薑、姜才合并為姜。不過,如果按照王安石在《字說》中的說法:“薑能彊(強)御百邪,故謂之薑”,彊是強的本字,如此,“薑”就不僅是個形聲字,其得名也可能源于其具有很強的“御邪”功效。再者,中醫所說的干姜,指的是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采挖,經過干燥處理的老姜根莖!侗静菥V目》稱:“干姜,以母姜造之。”母姜即老姜。而生姜,很多人通常認為是新鮮、尚處于生長狀態的姜。其實不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生姜指的是干姜中未成熟且鮮活的根莖,并指出:“今人謂不干者為生姜。失之矣!庇纱丝芍瑖栏駚碚f,生姜應該是指鮮活的嫩姜。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學界都認為姜是舶來品,原產于東南亞或印度。但近年來的研究,卻越來越傾向于支持“姜原產于中國”的觀點。除前文提到的孔子與姜的交集外,差不多成書于2500多年前的本草類古籍——簡書《萬物》中也記載:“姜葉使人忍寒也……。”這些文獻資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經對姜的性味、功效有了深刻的認識。而在《穆天子傳》中,共記錄了四次周穆王在西巡途中賜給當地人黃金、桂姜等珍貴禮物的史實。桂姜,即肉桂和生姜,是 久負盛名的香料。據《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記載,西周時期,周穆王曾將用肉桂和生姜作為香料制作的肉脯賞賜于人。在當時,肉食尚且珍貴,何況是加了肉桂和生姜等調味品精工細作而成的肉干,難怪周穆王將其視若寶貝賞賜于人。周穆王大約生活于公元前1000年,如此算下來,姜在中國,差不多也就有了3000年的食用歷史;蛟S正因如此,俄國學者布靳斯奈德認為,中國人先于其他民族了解到了姜,并強調:“毫無疑問,姜原產于中國。”另有英國學者在其著作中指出生姜是由中國南方傳到馬來群島,并進一步傳播到東非、地中海地區的。而學術界通常認為,姜的拉丁學名中Zingiber來源于梵文Sringavera。不過中國的植物學家吳德鄰先生考證發現,“Zingiber這個詞可能是波斯商人將中國話‘姜’(居音切)加上一個本民族土話‘bil’而成。‘bil’來自波斯語‘bila’,指裝麝香的容器或袋,這里借用來指有姜的香氣。直到現在,在伊朗還是稱姜為‘Shangabil’,阿拉伯語則為‘Zangabil’!倍F在,姜在中國,除藥用外,也是很多菜肴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用量極其驚人。中國人對姜如此癡迷,是因為其中含有的姜辣素——姜的辛香味正來源于此。姜辣素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化學物質,其沸點高達240℃,因此入菜時無論怎么煮,姜味始終不變。而在西方國家,姜常被用作甜品的配料。在日本和韓國菜系中,嫩姜常常作為單獨的開胃小菜出現在食客的餐桌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姜是以姜塊進行無性繁殖的,跟土豆的情況有些類似。不過在生長的過程中,老姜的體量不降反增,而土豆的種薯種到土里,過不了多久就會完全腐爛,*終變成新土豆的肥料。 姜科植物在植物界也算得上是個大家族,在全世界范圍內約有49屬,1500余種,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9屬,150余種,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地區。姜科植物中有很多聞名的香料和藥材,如砂仁、草果、益智、草豆蔻、生姜、姜黃、莪術等。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國產姜科植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種類是適合園林綠化的。目前,南方地區有白姜花和花葉艷山姜等少數品種得以綠化應用。 姜科植物不同于大多數有花植物,在其具備的6枚雄蕊中,只有1枚可以發育成正常的雄蕊,其余5枚在發育過程中或消失或特化或退化。姜科植物花朵耀眼的唇瓣,就是由兩枚雄蕊一起特化而成。這樣特殊的花朵結構,使有些姜科植物進化出了獨特的繁殖方式,如豆蔻屬和山姜屬植物的花柱卷曲性異交機制,以及大苞姜屬植物獨有的花粉滑動自花授粉機制等。同時,姜科植物的花都比較短壽,它們縮短自己的花期,并非厭 倦了招蜂引蝶,而是基于遵循自身的收益規律:花的壽命越長,適合度收益越大,但到了一定程度以后,進一步延長花的壽命,適合度收益增加的程度便會漸趨減緩。此外,花的壽命和維持花的壽命所需的資源關系恰成反比——隨著花的壽命的增加,為進一步維持它繼續開放付出的代價也越來越大。于是經過認真權衡,它們選擇了*理想的花的壽命。 在家庭園藝中,除姜花、海南三七、閉鞘姜等品種外,還有一種姜科植物*適合作為家庭園藝素材——象牙參。云南大理一帶出產的象牙參株高常不足20厘米,花色豐富,有白色、黃色、玫瑰紅、紫色、天藍色等,自成體系。而產自西藏的象牙參,株高僅十幾厘米,室內盆栽*好。 本草小百科 特化 在物種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某一種特殊的生存環境,某些局部器官有時會變得過于發達,這種現象稱為特化,它是物種進化過程中的特殊表現;ㄖ砬援惤粰C制很多人認為兩性花植物是通過自花授粉實現繁殖的,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多數的有花植物,為了避免自交或近交引起下一代的適應性下降,進化出一種精巧的機制以達到遠交的目的。比如熱帶植物山姜科的山姜屬和豆蔻屬植物,便會在開花時主動彎曲花的柱頭(上舉或下垂),從而避免自交,實現自花傳粉。
身邊的本草 作者簡介
阿南,本名鄭炳男,著有系列隨筆集《自在書》及古漢字學專著《漢字的前世今生》,迄今出版四十余部譯著。所著的詩、小說、散文作品散見于《作家》《民族文學》《延河》《散文》《天津文學》《南方文學》《鹿鳴》《當代詩歌》《詩歌報》等紙媒。曾企劃統籌大型中國藝人系列紀錄片《絕版現場》。近年來致力于國蘭和石斛等本草的新品種培育,業余寫作關于漢字源流及本草文化方面的專著。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