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1712
- 條形碼:9787108071712 ; 978-7-108-0717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 本書特色
《漢興》是李開元“歷史敘事三部曲”的*后一部,關注從劉邦建國到漢文帝時期的歷史。重點講述漢帝國建立后的政治進程,圍繞皇族、外戚與漢初軍功受益集團的矛盾,通過對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重新解讀,引人入勝地評述高祖、呂后(及惠帝)、文帝三朝的朝野大事。作者延續了《秦崩》《楚亡》的敘事風格,注重將歷史文獻以今日之文字進行表達,注重將讀者帶入歷史的現場,亦注重將自己的研究融入通俗寫作之中。
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 內容簡介
秦漢之際的短短二十年,風云際會,英雄輩出。楚漢爭霸,劉邦勝出,由此開啟兩漢四百年的歷史。但在劉邦稱帝的幾年中,君臣矛盾升級,匈奴南下覬覦,呂氏專權跋扈,宗室蠢蠢欲動,直至代王劉恒入繼大統,漢朝才從興起逐漸走向興盛。
本書是歷史學家李開元先生歷史敘事三部曲的終結篇。多年來,李先生始終堅持踏訪歷史現場,始終堅持講述歷史故事。在李先生的講述中,秦漢之際那段歷史,豐富多彩、有血有肉、生動活潑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 目錄
序 言 歷史是人的故事
**章 建設漢帝國
**節 千年古問
第二節 齊國田氏之優生多育
第三節 王者田橫之死
第四節 新統治的根基:軍功受益階層
第五節 婁敬的建議:建設新都長安
第六節 燕王臧荼一族的吊詭命運
第七節 難以決斷的韓信
第八節 親賢并舉大分封
第九節 秦楚漢間的儒生:坑儒偽史的活見證
第十節 當皇帝的滋味
第二章 修枝剪葉
**節 末代韓王韓信
第二節 匈奴的興起
第三節 白登之圍
第四節 和親匈奴
第五節 遷徙六國貴族:田南的故事
第六節 廢除趙王張敖:貫高田叔的故事
第七節 游俠陳豨的成敗人生
第八節 陳豨之亂始末
第九節 從晉陽馬邑到平城
第三章 群雄的末日
**節 韓信之死
第二節 彭越之死
第三節 南越建國
第四節 陸賈出使
第五節 逼反英布
第六節 更換太子的風波
第七節 親征淮南
第八節 大風歌沛縣情
第九節 燕王盧綰的苦境
第十節 劉邦之死
第十一節 環繞鄱陽尋英布
第四章 無為而治新時代
**節 戚夫人母子的悲慘命運
第二節 仁弱的漢惠帝
第三節 萬世之功蕭相國
第四節 戰戰兢兢老丞相
第五節 曹相國治齊用黃老
第六節 蓋公說曹參
第七節 蕭規曹隨
第八節 吳氏長沙國
第九節 長沙國里尋故舊
第五章 呂氏政權的興亡
**節 女皇呂雉一族
第二節 戇丞相王陵
第三節 男寵審食其
第四節 新分封的政治平衡
第五節 劉呂聯姻的成敗得失
第六節 陳平的深念
第七節 齊王劉襄起兵
第八節 誅呂之變
第九節 齊王一系失意
第十節 代王劉恒進京即位
第十一節 長安城未央宮
第六章 盛世仁君
**節 劉恒的身世
第二節 重建政治平衡
第三節 丞相周勃
第四節 政論家賈誼
第五節 計相張蒼
第六節 來自匈奴的國書
第七節 單于謀臣中行說
第八節 匈奴的漢人部落
第九節 名醫淳于意
第十節 行醫的風險
第十一節 公正執法張釋之
第十二節 整肅親家、弟弟和舅舅
第十三節 蓋棺論定漢文帝
尾聲 后戰國時代
結 語
附 錄
西漢初年漢與列國大事年表(上)
西漢初年漢與列國大事年表(中)
西漢初年漢與列國大事年表(下)
呂雉年表
劉恒年表
參考論著舉要
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 節選
我整理歷史,寫《秦崩》《楚亡》《漢興》,敘事從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于楚國沛縣開始,結束于公元前157 年,漢文帝劉恒病故長安。時間的跨度,整整一百年。
百年歷史,風云突變。華夏大地,經歷了戰國、帝國和后戰國三個時代。
戰國時代,若從公元前453 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七國爭雄的局面形成開始,到公元前221 年,秦滅六國,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大約經歷了230 年。
公元前256 年,以秦國的歷法計,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這一年,秦國滅掉了東周,天下失去了掛名的天子。爭雄的七國中,秦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國勢強大,步步向東擴張,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形成。 以此為界,歷史進入戰國后期。戰國后期的歷史,自有其特點。我曾經簡略地概括如下:一、天下局勢:多國并立相爭,一國稱雄獨霸。二、政治體制:從世卿世祿向官僚制過渡,君權強化。三、社會類型:由封建領主制下的宗法社會,向郡縣制下的編戶齊民社會過渡。四、統治方式:間接統治的封建原理,與直接統治的人頭原理并用。五、經濟形態:從基于氏族共同體的井田制,向基于核心家族的小農經濟過渡。六、文化思想:諸子百家爭鳴。七、社會風尚:養士之風、游俠盛行。
這種歷史特點,是一種升華了的歷史感,是通過歷史研究提煉出來的一種時代精神。《秦崩》中,我以劉邦和張耳的游俠經歷為線索,復活戰國后期的風土人情,力圖將這種時代精神具現出幾分來。
公元前221 年,以秦國的歷法計,是秦王政二十六年。這一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列國并立的戰國時代結束,秦王朝建立。歷史,進入秦帝國時代。
秦帝國的歷史,也自有其特點。我曾經簡略概括如下:一、天下局勢:天下唯一的國家——大一統的秦帝國,無國際無外交的獨國世界。二、政治體制:皇權官僚集權體制建立,獨天下的絕對皇權。三、社會類型:郡縣制下的編戶齊民社會。四、統治方式:直接統治的人頭原理。五、經濟形態:與軍功爵制配合的名田制,基于核心家族的小農經濟。六、文化思想:以吏為師,焚書尊法,諸子百家消亡。七、社會風尚:家無私客,游俠滅絕。
《秦崩》中,大廈將傾,天下大亂的敘事,是這種歷史特點在國家政府層面上的體現。體現在民間下層,有亭長劉邦的人際交往,陳國后裔陳勝的坎坷人生,韓國后人張良的復仇隱逸……《楚亡》中,有王孫韓信的淮陰生活,英國后裔英布的逃役亡命,貧民陳平的鄉里社稷……在《漢興》中,以叔孫通為主線的儒生群體之遭遇,更是思想文化層面上的真實寫照。
然而,在筆者之復活型歷史敘事三部曲中,戰國后期和秦帝國時代,都不過是前史背景,《秦崩》《楚亡》《漢興》所敘述的歷史,集中在后戰國時代。
后戰國時代,起源于秦楚漢間。所謂秦楚漢間,即司馬遷于《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所截取的八年時間,始于秦末亂起的秦二世元年(前209),終于漢王朝建立之高帝五年(前202)。其時間雖然短暫,歷史變動卻非常劇烈,秦王朝在此期間崩潰,戰國七國在此期間復活,項羽在此期間稱霸天下,分封十九國。劉邦也在此期間戰勝項羽,接受楚、韓、淮南、梁、衡山、趙、燕等七國國王的推舉即皇帝位,建立了漢王朝。
在秦楚漢間,盡管歷史變動紛繁劇烈,歷史運動的方向和脈絡卻清楚明了。在這個時段中,秦帝國在戰國復國運動中崩潰,歷史向戰國方向回轉。但是,向戰國方向回轉的歷史無法繞開秦帝國,于是出現了一個戰國和帝國兩個時代的歷史特點混合同在的新時代。西漢王朝建立以后,沿襲了秦楚漢間的歷史特點,不久,以同姓王取代異姓王的變通形式,將這個特殊的歷史時代穩定下來,一直持續到景帝末年。
對于后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我曾經簡略地概括如下:一、天下局勢:漢朝一強主持天下,與多個王國、眾多侯國并立共存之聯合帝國出現。二、政治體制:宮廷與政府分權共治,漢朝與諸侯國劃界分治,侯國自治。三、社會類型:郡縣制下的編戶齊民社會,與王國侯國制下的封建領主社會并存。四、統治方式:直接統治之人頭原理,與間接統治之封建原理并存。五、經濟形態:配套軍功爵的名田制,基于核心家族的小農經濟,與封建領主經濟并存。六、文化思想:黃老道家主導下的諸子復興,
百家融合。七、社會風尚:養士之風又來,游俠再盛。
漢朝一強主持天下,與多個王國、眾多侯國并立共存之聯合帝國的出現,在高帝五年。這年,以漢王劉邦為首的多國連橫聯盟,擊敗了以楚王項羽為首的多國合縱聯盟。稱霸天下的漢王劉邦,接受六國諸侯王的擁戴,即皇帝位,建立起以漢朝為宗主國的聯合帝國。這一重大變局,正如《楚亡》第五章八“劉邦定陶即皇帝位”所道及,由楚王韓信領頭,聯名韓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前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共同上疏,擁戴漢王劉邦即皇帝位。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一個新時代,聯合帝國之漢帝國時代。
漢帝國建立后,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國,將劉姓漢朝與異姓諸侯王國并存的聯合帝國,改造成以漢朝為大宗,以多個劉姓諸侯王國為小宗的劉氏聯合帝國。同時,在確保非劉姓不王的條件下,確立了非功臣不侯的原則。一百多位功臣的分封,一百多個侯國的建立,成為聯合帝國內又一等級的自治實體,突出地體現了支撐漢帝國的社會基礎——軍功受益階層的存在。這一重大變局的節點,就是本書第三章十“劉邦之死”中所敘述的白馬之盟。從此以后,天下局勢穩定下來。
宮廷與政府分權共治的典范,是蕭規曹隨。蕭何曹參先后繼任相國,獨立施政,君臣制衡,開啟黃老之治的新政局。延續蕭曹之治,丞相由功臣選任,獨立施政的傳統,一直持續到后戰國時代的終結。至于漢朝與諸侯國劃界分治,侯國自治的特點,*可見于文帝繼位以后,恢復漢朝與諸侯王國的疆界劃分,遣送列侯回國治理國土臣民。短壽的賈誼,他一生長太息的事情,多在漢王朝與王國和侯國的關系上。
名醫淳于意命運坎坷,他在漢朝、齊國和陽虛侯國間的輾轉經歷,*能體現郡縣制下的編戶齊民社會,與王國侯國制下的封建領主社會并存的疊層空間。齊國女子田南的愛情悲劇,既是漢朝與王國劃界而治的寫照,也反映了編戶齊民社會中小人物的無奈。
直接統治之人頭原理,與間接統治之封建原理并存的特點,可以從本書第二章六“廢黜趙王張敖:貫高田叔的故事”中讀到。趙國是漢朝的封國,趙王張敖效忠于皇帝劉邦。但是,趙相趙午貫高,趙臣田叔孟舒,他們是趙王的臣屬,他們效忠的對象是趙王張敖,而非皇帝劉邦。他們為了維護趙王的尊嚴,策劃了暗殺皇帝的密謀。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通行古今中外的封建原理留下的政治空間,是我們解讀這個歷史故事的鑰匙。
與軍功爵配套的名田制,是漢帝國得以建立與穩定的經濟基礎。在本書**章四“新統治的根基:軍功受益階層”中,依據*新的出土文物,描述了這個制度的細節及其施行的結果。有心的讀者,如果關注到唐代的關隴軍功集團與均田制,再聯系到歷朝歷代建立之初,新的統治階層和新的統治基礎如何建立,將會打開眼界,獲得一種貫通中華帝國兩千年歷史的普遍意義。
黃老之學,是后戰國時代的思想主流。黃老之學,以老子的道論為哲學基礎,融入齊法家的刑名法度思想,成就一兼容并包、經世致用的思想流派。文景之治的國勢升平,諸子融合的文化復興,都得益于黃老之學的涵養。在本書第四章五“曹相國黃老治齊”、六“蓋公說黃老之學”中,我結合新出土的文獻,對黃老之學經世致用的精要,做了簡要的概括:守道、依法、均衡、知變、求無為。就是以道為思想本源,以法為制度架構,以均衡為施行方針,以知變為改進方法,以無為為目標境界。源遠流長,意境深遠。
我寫代相陳豨的積習做派,我寫丞相王陵的特立獨行,我寫朱建與陸賈為審食其策劃脫禍之策,都可以看到養士之風又來、游俠再盛的社會風尚。至于直諫敢言的袁盎和公正執法的張釋之,他們的人格風貌,也都需要放在俠士的精神中理解。后戰國時代的養士和游俠之風,是戰國時代的流風余韻,其風貌特點的貫通概述,見于《秦崩》**章七“戰國時代的游俠風尚”。后戰國時代,是秦帝國崩潰后的歷史斷裂與歷史轉型。時間雖然短暫,意義卻很深遠。其深遠的意義,不僅顯現在秦末漢初的六十年間,更隱現在中華帝國兩千年歷史的背后。為了將這種隱現的意義彰顯出來,我從歷史理念的抽象上,對后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做了長時態的歸納:1.新貴族主義:功臣和親族的分封世襲。2.分權主義:分散權力和注意權力的平衡,統一法制下的分權自治。3.保守主義:不擾民亂民,政府盡可能少干預民間事務,盡可能減少民眾的負擔。4.調和主義:不做思想管制,不高掛信念理想,在調和與模糊中留下百家共存的寬容的思想環境。
在傳統的意義上解讀這個時代,可以用“文景之治”的黃金時代來概括;在現代的意義上重新詮釋這個時代,可能是中華帝國兩千年王朝循環的歷史中,唯一一次在體制上出現了新的轉型之可能性的時代。這個新的轉型的方向,就是脫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帝國體制,逐步走向統一法制下的分權政治體制。
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 作者簡介
李開元,四川成都人,1982年北大歷史系畢業,留校協助田余慶先生任教。1989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秦漢史。本書是作者復活型歷史敘事三部曲之一,其余兩種是《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楚亡:從項羽到韓信》。此外,還著有《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等。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