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戴國煇講臺灣·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0899935
- 條形碼:9787510899935 ; 978-7-5108-9993-5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戴國煇講臺灣·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 本書特色
我很想念這位史才、史德兼?zhèn)涞呐笥选鲊鵁悺K谂e世瘋狂時讓大家清醒,他在別人有偏見的時候,毅然廓清矯正偏見,不屈不撓,堅持守住自己的立場。且得到令人欽服的佳績。 ——著名歷史學家 許倬云 戴國煇·正本清源的臺灣史 這不是陳詞濫調(diào)的陳舊講述, 而是一趟抽絲剝繭有關(guān)臺灣過去一百年歷史的探險之旅, 將臺灣的長程和今日的過去,都納入研究并有所記錄。 從歷史根源處,講述臺灣何去何從。 是著作等身的臺灣歷史學家戴國煇先生 一生嘔心瀝血,將他的生命與研究化為一體的研究成果。 求真·獨立 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戴國輝, 他對早期國民政府批判,以致被列入黑名單長達11年之久, 他旅居日本40余年,在學術(shù)觀點上知日而不親日。 他以“知識的野蠻人”自謙做學問, 堅信“知性的誠實”“道德的勇氣”和社會科學家的批判精神, 長期觀察、記錄臺灣歷史的發(fā)展,還原臺灣歷史真相。 求新·建樹 在20世紀70年代首開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 戴國煇率先提出“臺灣主體性”一詞, 認為臺灣深受美國、日本價值影響而不自覺。 執(zhí)著于臺灣認同問題, “霧社事件”等研究揭示日本殖民統(tǒng)治對臺灣的傷害, 為反對“臺獨”理論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率先在日本學界通過嚴謹?shù)膶W術(shù)論證, 提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張, 他提出著名的“睪丸理論”, 從歷史根源論證,臺灣的活力必須扎根大陸。 求通·廣博 涉獵廣博,歷史學、文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 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個學科。 以宏大的世界史視野探討近代中國的過去與未來。 將臺灣史納入亞洲史、世界史的 全歷史過程中正當?shù)囟ㄎ唬? 重新構(gòu)筑“中國史像”。 求實·平易 使用的豐富史料, 接觸訪問仍在世的歷史見證人,獲取一手資料。 以平易簡潔的語言,解釋復雜的臺灣問題。 在日本、臺灣及海外華人社會,作品受到大眾喜愛。 正如戴國煇先生所說:“我既愛我出生之地臺灣,又深愛我祖先之原鄉(xiāng)——中國大陸,并關(guān)懷它的前途。我愿為我們及我們祖先的鄉(xiāng)土——海峽兩岸之進步和福祉,奉獻棉力,給它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園地扎實地、持續(xù)地添些磚,加些瓦。” 閱讀本書—— -你將收獲- 1套 對于臺灣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的全新看法 N種 關(guān)于祖國統(tǒng)一問題深入認識。涉及臺灣問題本質(zhì)及來龍去脈以及臺灣人身份認同問 題、臺灣何處去等與祖國統(tǒng)一息息相關(guān)的問題。 N條 反對“臺獨”,證明“臺獨”不成立的豐富的理論支持。“臺灣主體性”、“睪丸理論”、“霧社事件”研究、“一個中國”、“兩岸一中”、“九二共識”…… N個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發(fā)現(xiàn)與線索,來自日本的出版物、官方檔案、圖書館館藏,以及相關(guān)歷史事件多位在世的歷史見證人的一手資料…… 12冊 生動、全面、抽絲剝繭般的臺灣歷史系統(tǒng)講述 1份 對臺灣、祖國、中華民族的熱愛
戴國煇講臺灣·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 內(nèi)容簡介
《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系列,是一套全新講述臺灣地區(qū)歷史的文集,也是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戴國煇先生作品在大陸的搶先發(fā)售出版。在所收入的12種圖書中,從縱向的歷史與橫向的文化比較視角看臺灣地區(qū),將臺灣地區(qū)100多年歷史放在亞洲史、世界史進程中,正當定位。作者以臺灣地區(qū)出身的中國人的立場,對兩岸人民的共生關(guān)系進行了形象論述,對臺灣地區(qū)歷史,包括少數(shù)民族歷史進行了具有宏大文化視野的研究,對像“二二八”等歷史事件進行了史料基礎(chǔ)上的客觀分析,對臺灣地區(qū)與日本殖民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作者立足于在日本學習、工作與生活的40余年的經(jīng)歷,進行了充分而翔實的闡述。 戴國煇生前著作多用日文寫作,2011年臺灣地區(qū)組織近百位專家學者參與,將其著作翻譯成中文,在臺灣地區(qū)出版了700萬字的《戴國煇全集》(27冊),自此中文世界才有機會了解戴國煇全部著述情況。時任臺灣地區(qū)地區(qū)領(lǐng)導人出席新書發(fā)布會,評價戴國煇先生是“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其作品“讓臺灣地區(qū)歷史真相攤在陽光下”,“兼具臺灣地區(qū)精神與民族正氣”。在戴國煇生前,國內(nèi)多家出版單位看重戴國煇作品,但一直未能出版。此次九州出版社聯(lián)合中信出版社,傾力推出《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系列作品。在當前復雜多變的臺灣地區(qū)政局和“柔性臺獨”活動猖獗的局勢下,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面臨挑戰(zhàn)。《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對臺灣地區(qū)歷史和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地區(qū)史實的深刻分析,對“臺灣地區(qū)人認同”及其與大陸的關(guān)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對被當前 “臺獨”歪曲的臺灣地區(qū)歷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1947年2月28日,因一位底層婦女販賣私煙而被警察毆打進而引起的全島騷亂的“二二八事件”,被認為是臺灣地區(qū)現(xiàn)代史重要事件,之后臺灣地區(qū)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關(guān)于“二二八”事件仍有諸多疑問與爭議。戴國煇先生親歷“二二八”,是“二二八”研究的先驅(qū)者。為了尋找真相,他用數(shù)十年時間在海外搜集、整理該事件相關(guān)資料,《愛憎二二八》是他對該事件的研究成果,被稱為“二二八”研究的入門著作。在本書中,詳細還原了“二二八”事件始末,介紹了當時臺灣地區(qū)社會的真實情況,談?wù)摿嗽撌录䦟ε_灣地區(qū)民眾以及島內(nèi)外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在該書中提出對光復前后的這段臺灣地區(qū)歷史的建構(gòu),在臺灣地區(qū)有關(guān)“二二八”歷史論述被主張“臺獨”者篡改、進行政治利用的當下,本書依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系列,同時推出——《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臺灣地區(qū)與臺灣地區(qū)人:追求自我認同》 (已出)本書是戴國煇為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而留下的歷史證言,也是海內(nèi)外率先批判“臺獨”理論的學術(shù)著作。分為五輯:臺灣地區(qū)與臺灣地區(qū)人、我的日本體驗、日本人與臺灣地區(qū)、臺灣地區(qū)支配與少數(shù)民族、殖民地體制與臺灣地區(qū)知識人。在日本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特別是“皇民化”政策之下,臺灣地區(qū)人不僅經(jīng)歷了政治壓迫和經(jīng)濟的剝削,語言文化的斷絕、扭曲和異化也為臺灣地區(qū)人的心靈帶來持久的傷害,重新尋求自我認同的道路充滿艱辛和痛苦,也出現(xiàn)如“臺獨”這樣的錯誤。戴國煇以臺灣地區(qū)人的自身體驗和分析,揭示了“臺獨”的荒謬。在書中他寫道:將本書奉獻給為了作為中華民族之一員,并且為了恢復和確立作為人的尊嚴和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活著而流血戰(zhàn)斗的臺灣地區(qū)諸位前輩。《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與日本人的對話》(已出)本書為作者有關(guān)日本、日本民族以及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地區(qū)、臺日關(guān)系等內(nèi)容討論的論文集。作者以出生在臺灣地區(qū)并親歷日本對臺灣地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的立場,以在日本生活幾十年的特殊經(jīng)歷,對他觀察的日本社會存在的弊端和問題,提出"堅忍而溫和地質(zhì)問",同時作者對中國文化與制度等層面的不足也做了辯證而深刻的反思。作者站在曾經(jīng)是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地區(qū)的立場和日本學者的對話,在日本引起了日本學者的多次回應(yīng)與討論。-------------------- 2021年下半年計劃陸續(xù)推出——《戴國煇講臺灣地區(qū)》系列(預計12冊)
戴國煇講臺灣·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 目錄
給讀者的話/林彩美著 01
一位才德兼?zhèn)涞氖穼W家:戴國煇/許倬云著 04
他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陳孔立 10
自序:我是怎樣走上研究二二八之路/14
----------
**篇 愛憎交錯的前史
**章 狂歡與幻想的雜奏:光復在臺灣
導言 尋找歷史真相 005
光復狂歡,毆打日本警察及其走狗 008
臺灣民眾對大陸不了解 011
“臺灣人”概念的內(nèi)涵 016
認同的困擾 018
重建的崎嶇與曲折 023
幻想的雜奏 026
第二章 慘勝狂想曲:勝利·內(nèi)戰(zhàn)在大陸
歷史底流及其流向 034
從“九一八”到太平洋戰(zhàn)爭 038
戰(zhàn)爭過程的實質(zhì)和闡釋 041
慘勝狂想曲下的中國 046
接收糟亂,鑄成大錯 051
第三章 陳儀的為人·為政及治臺班底
深入客觀論陳儀 059
陳儀的早期經(jīng)歷 064
陳儀的為人 069
陳儀的軍政經(jīng)歷 077
陳儀的為政理念 081
陳儀的治臺班底 086
小結(jié) 093
第四章 官場百態(tài)與臺灣百姓
二二八研究的陷阱與困擾 099
星火與干柴 101
干柴是憤怒是怨懟 106
心有余,力不足的陳儀 117
劫收百態(tài) 136
天真無邪的臺灣民眾與陳、沈唐·吉訶德 144
----------
第二篇 劇的發(fā)生、經(jīng)過和見證
第五章 燎原的星星之火
**幕 太平町緝煙血案 162
第二幕 沸騰的臺北市 167
第三幕 長官公署前廣場的槍聲 171
第六章 官逼民反·憤怒的激情
瘋狂世界 179
扭曲的族群仇恨 186
外省人的反應(yīng) 191
偶然與必然·浮像與實像 194
第七章 處理委員會的討價與還價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成立 201
《處理大綱》的產(chǎn)生 205
馬前卒 210
半山和投機者 213
應(yīng)變 217
第八章 騷亂、起義、鎮(zhèn)壓的虛與實
實力知多少? 225
臺北——不能成軍 230
臺中市——武斗和文斗 235
起義與鎮(zhèn)壓 243
清鄉(xiāng) 252
----------
第三篇 病變的后遺癥及影響
第九章 歷史的傷痕
恐怖主義的恐怖 264
恐怖政治下的歷史暗影 268
第十章 省籍問題與語言問題
為圖政治目的的省籍劃分 284
近代國家主義的濫觴 287
中國問題的特殊性 290
民族論的學理與實際考量 292
失之偏頗的“臺獨”主張 294
臺籍中上層人士的認同危機 297
消逝的臺籍文學界精英 301
語言的爭議 304
臺灣命運共同體 307
第十一章 統(tǒng)“獨”爭議的本質(zhì)與導向
二二八前后的“臺獨”主張 312
抗戰(zhàn)結(jié)束后臺灣人的地位與立場 316
“臺獨”主張的萌芽至受挫 319
海外人士對“臺獨”主張的影響 322
揭開“黑盒子”中的真相 327
恨事不恨人,可恕不可忘 331
第十二章 建碑風尚的光彩與陷阱
政治紀念物的興建風潮 338
“紀念”的表象與內(nèi)涵 341
以史為鑒 345
----------
后記/葉蕓蕓 著 348
附錄
評《愛憎二二八》/杜繼平 著 352
宿命的寂寞/陳映真 著 356
洗滌的靈魂/葉蕓蕓 著 360
編后記
經(jīng)典永流傳——《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簡體版后記/雷玉虹 著 369
戴國煇講臺灣·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 節(jié)選
暉、泌尿科江萬煊等教授就曾在建中兼課),建中遂成頗有號召力的名校。我在建中念書時,正臨學制的改制期間,寄宿于改制中的臺北高等學校及剛創(chuàng)制的臺灣省立師范學院附近的住宅區(qū)(今泰順街),那個有池塘、夜深人靜的地區(qū),原為日本高級官僚或臺北高等學校教職員的宿舍,戰(zhàn)后很多從日本各帝國大學或高等學校回臺的臺籍學生寄居此地,形成各路英杰聚合的“梁山泊”。雖然有一點早熟,正值青春騷動初期的我,卻很崇拜這些留日且出身名校,博覽群書、學識豐富的學長們,受到他們頗多熏陶。 二二八發(fā)生之際,我讀初三。2 月28 日的上午,因有親戚在臺大醫(yī)院服務(wù),我到醫(yī)院看他們。自醫(yī)院樓頂遙望了包圍長官公署的請愿群眾,并聽到了那不吉利的機槍慘叫聲。同天下午我還到了城內(nèi)專賣局臺北分局附近,目擊了憤怒的民眾在砸爛分局并焚毀專賣品。 有些流氓模樣的青壯年,則仿效日本人頭綁白布巾,口罵“支那人”“清國奴”,不分青紅皂白地找出外省人毆打出氣,連就讀于臺北女師附小(今臺北市立師院實小)的外省小孩也無法幸免,慘遭拳打腳踢后,還被推入學校前的深溝中。連我也因閩南語不甚靈光,而被迫唱日本國歌,以證明臺灣省籍身份。這些情景,對年輕而富于正義感的我造成很大的心理沖擊。我當時固然也對大陸來臺行政官員、士兵的貪污橫暴等無理的種種深表憤怒不滿,但總覺得這樣非理性的暴行騷亂,終非正道,眼見許多無辜受毆打者一撥一撥地被送進臺大醫(yī)院,心里非常痛心難過。至于戰(zhàn)災過后不久,物資甚為匱乏,還焚毀專賣品等,叫我惶惑及惋惜。 3 月1日,早上到學校等上課時,有一位從日據(jù)私立臺北中學(今泰北中學)插班過來的高年級學長到我們班上來,他帶一點江湖流氓氣,語氣激憤地辱罵國民黨、外省人,鼓動我們跟他上街行動。但由于他出身私校,我們出身公立學校的同學,年輕氣盛,不懂事,對他心存鄙視,而且他除了情緒性的煽動字眼外,也未見有足以服人的理由,因此,我們班上沒有一個同學附和跟隨了他。待我回到“梁山泊”,那些從日本名校回來、社會科學素養(yǎng)深厚的學長,對二二八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雖也批評國民黨,但反對毆打外省人的暴力行為,并以社會科學作深刻的分析,令我大為佩服。 不久,建中校長陳文彬被捕,英語教師王育霖(日本“臺獨”領(lǐng)導人王育德之兄)失蹤。家父怕我出事,當即把我?guī)Щ刂袎壤霞冶O(jiān)管。二二八后,大陸國共對抗的情勢愈形嚴峻。國府的政治腐敗,失去民心,軍事上也逐漸轉(zhuǎn)衰,大陸青年學生普遍左傾,學潮四起。1948 至1949 年,大批大陸知識青壯年到臺灣的學校任教,其中頗多思想左傾,不少為中共地下黨員者。我們肯下功夫的臺籍學生慢慢地開始有能力閱讀中文刊物,當時大陸深具影響力的報刊,像《文匯報》《大公報》《觀察》已涌入臺灣,早熟的學生無不至圖書館爭相閱讀。左翼作家魯迅、巴金、茅盾等人的小說、雜文也風行一時,成為臺灣知識青年一睹為快的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本地的青年學生也開始對大陸政局的變化熱切地關(guān)注,與大陸來臺學生們會合,搞起活動和學運來。 國民黨在大陸軍事節(jié)節(jié)失利。1949 年大批軍隊撤退來臺,占據(jù)了校舍,學校只能上半天課。而“四六”學潮(1949 年紀念“五四”的前期活動所惹起的)后,國民黨又大肆搜捕活躍的學運分子,我的同學、學長、老師或被捕,或逃逸大陸,一時風聲鶴唳,時局杌隉,學習環(huán)境迅速惡化,遂令我興起遠離這“是非之島”的念頭,一方面“想飛”,另一方面“想溜”。加以,當時五十之齡新遭喪偶的家父竟迷戀上一個酒家女,將其娶回家中,令我深為不滿;國亂如麻,又遭家變,高中尚未畢業(yè)的我經(jīng)此雙重刺激,就“偷”了父親的錢換成美金,跟一個琉球人商定,以200 元美金及三大袋糖為條件,由他幫我經(jīng)過琉球偷渡到日本,投靠東京的二哥。我先給了琉球人100 美元訂金和三大袋的糖,10 月下旬如約到竹南附近后龍的海口等待出海,誰知苦等一個多禮拜,琉球人卻久候未至,于是才知被騙,只有打消念頭,廢然而返。 1950 年6 月,我高中畢業(y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國民黨在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后,獲得美國的軍事、經(jīng)濟援助,為了更進一步地鞏固對臺灣的統(tǒng)治,遂開始實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并撲殺左翼人士。我許多學識超卓、愛國、正直的同學、朋友、師長紛遭系獄、槍斃。我為免遭無端牽連,并遠離中壢老家,遂決定不在臺北讀大學,轉(zhuǎn)而投考臺灣省立農(nóng)學院,一試中第,就在臺中念了四年大學。這一段可以說是我在臺灣實踐既“半飛”又“半溜”的歲月。 在臺中有個值得一提的同學林曲園。他日文造詣極高,又深諳尼采等西方哲學思想,是個熱血浪漫的優(yōu)秀青年。他家世好,性格又豪爽,支援了因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牽連而需避風頭的朋友。此事甚少人知道,只有一位“變節(jié)”成為特務(wù)的惡棍察覺,以向官府告密揭發(fā)相威脅,一再地向他敲詐勒索金錢,林君被迫花錢消災,心中陰影始終揮之不去,遂陷于消沉頹唐,似乎還有自演“頹廢主義”(Decadentisme)的模樣,經(jīng)常借酒消愁,縱情聲色。20 世紀50 年代后期,他得償夙愿到巴黎深造,但因身體耗弱,心情悒郁,竟罹肺病,終乃不起。一個富于才情的善良青年竟爾早逝于巴黎異鄉(xiāng)。林君的遭遇,使我痛感在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亂局中,人格卑劣,趁火打劫,大干出賣、敲詐勾當?shù)呐_籍人士實在也不乏其人,加害與受害的雙方絕不能簡單地以省籍判然二分。 1954 年大學畢業(yè),在預備軍官第三期訓練中,我通過留學考試,然后在1955 年秋天負笈日本,終于得償遠離“是非之島”的夙愿。從1945 年盛夏到1955 年深秋這10 年間,我經(jīng)歷了臺灣光復、二二八、白色恐怖這段臺灣社會政治翻騰攪擾不已的多事歲月,其中摻雜了欣喜、憤怒、悲哀、壯懷激烈的各種復雜情緒。我的許多朋友、同學、師長在二二八、白色恐怖中,有的冤死莫名,有的慷慨赴義,有的身陷囹圄,飽受身心摧殘。另一方面,我也眼見耳聞了數(shù)之不盡的公報私仇、政治權(quán)力傾軋、斗爭、欺騙、勒索、出賣等卑鄙丑陋的邪惡行徑。可以說,人性的崇高與卑劣、真實與虛偽在這過程中,交互呈現(xiàn),做了*徹底無遺的展露。對這些我不能無動于衷,于是發(fā)愿要把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源頭、過程做全面的探討,既為剖解未明的疑惑,也可為當世與來者之借鑒。 1956 年4 月,我進入日本東京大學就讀,就開始著手搜集二二八史料。我找出二二八當時的《大公報》《文匯報》《觀察》等報刊,閱讀了莊嘉農(nóng)的《憤怒的臺灣》、林木順的《臺灣二月革命》、唐賢龍的《臺灣事變內(nèi)幕記》、王思翔的《臺灣二月革命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初編《臺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紀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編印《臺灣暴動事件紀實》、臺灣正義出版社編印《臺灣二二八事件親歷記》、勁雨編《臺灣事變真相與內(nèi)幕》、江慕云《為臺灣說話》、“國防部新聞局”掃蕩周報社編《臺灣二二八事件始末記》等書。舉凡周邊狀況的有關(guān)文獻,像:沈仲九主編《臺灣考察報告》、福建省縣政人員訓練所編述《陳(儀)主席的思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印《陳長官治臺言論集**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行《外國記者團眼中之臺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印《臺灣省各機關(guān)職員錄》(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發(fā)行)等,都是我熟讀的對象。尤其能看到《1949 年美國對華白皮書》的英文本United States Relation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the Period of 1944 —1949 及賈安娜(Annalee Jacoby, 1916—2002)、白修德(T. H. White, 1915—1986)著《中國暴風雨》(《中國的驚雷》)的英文本Thunder Out of China 獲益真不少。這兩本批判及抨擊國民黨當局的美國書籍,提醒我對同樣的事物可有多元的視野來比較思考,從而增加閱讀,使我初步了解到,勝利前后遠東及中國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等的大景況。在日本,我一邊專力于本行的學術(shù)研究,確立在日本學術(shù)界的地位,養(yǎng)家活口,一邊“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地搜尋二二八有關(guān)史料與資料。 20 世紀60 年代,臺灣文學界耆宿吳濁流先生數(shù)度來日,我協(xié)助他出版《亞細亞的孤兒》等書,提示二二八相關(guān)資料并與他討論二二八,敦促他寫成記錄二二八的《無花果》。“國府監(jiān)察委員”丘念臺先生在奉派來日疏導留學生時,我也與他就二二八深談多次,明白了原來“國府”和國民黨并非鐵板一塊,其中派系傾軋斗爭激烈,實非一般不諳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臺籍人士所能想見,而國民黨及“國府”有關(guān)人員也絕不能等同于外省人、中國人。此后,我還訪談了葉榮鐘、王詩瑯、楊逵等前輩,對二二八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1983 年春夏之交,我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研究,葉榮鐘先生的女兒葉蕓蕓女士為了籌備《臺灣與世界》月刊在美國發(fā)行,特地到柏克利看我。我建議她開辟專欄,整理有關(guān)二二八事件的史料。我認為,二二八是當代對臺灣影響極為重大深遠的歷史事變,對中國現(xiàn)代史(當然包括臺灣史)及東亞的和平有獨特的重要性,必須對之作出公正而客觀的省察,總結(jié)這段歷史經(jīng)驗,才能有助于臺海兩岸的和平與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 當年的國民黨當局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二二八的研究,但人人自危的社會氛圍下,當然就沒有人敢去碰它。當局對整個事變諱莫若深,極盡掩蓋之能事。經(jīng)歷過二二八的世代,對當年國府接收人員的貪婪殘酷與鎮(zhèn)壓事變時的兇狠毒辣,雖有極深的憎恨與惶恐,但在“戒嚴”高壓體制下的臺灣島內(nèi),除了偶爾私下吐露幾句憤懣之詞外,只有噤默不語,不敢聲張;而戰(zhàn)后出生的世代則靠著父母輩的一些傳聞,擷取一鱗半爪,滋長出不斷增高的憤懣與抑郁。“臺獨”人士則利用國民黨當局的不當禁制措施,置二二八的歷史真相于不顧,反而利用其“黑盒子”制造些神話,夸張失實地大作政治性的煽動蠱惑文章,有意無意地借此制造仇恨,加深省籍矛盾,以求擴充政治資本,趁而建構(gòu)其“臺灣民族論”及凝聚其“臺灣人意識”,企圖為奪取政治權(quán)力鋪路。這種做法只會造成歷史悲劇的惡性循環(huán),無法療傷止痛,達到吸取歷史教訓的目的。而大陸方面也不脫政治掛帥的窠臼,鮮見對二二八本身做客觀的總結(jié)及學術(shù)研究。 為此,我遂自1983 年8 月起,在美國發(fā)行的《臺灣與世界》雜志上以“梅村仁”的筆名開始連載“二二八史料舉隅”,將我搜集到的史料分篇、整理、注釋并考證,逐月發(fā)表,目的在提供鄉(xiāng)親資料和一些看法,并期待能就正面層次來刺激有關(guān)二二八的研究。這個連載后來引起海內(nèi)外人士的重視,直至1984年4月初我返日本,看時機認為預期的目的已達成后,適可而止,便留下一些“余韻—重要史料”而自主地停載。 在《臺灣與世界》連載中,有不少機會和葉女史面敘及書信的往來。不久,我發(fā)現(xiàn)了她的才華和條件。她的家庭背景(她先尊葉榮鐘先生帶給她的余蔭)和持有美國護照(方便走動)這些甚難有人能夠兼?zhèn)涞臈l件,正是她能夠做好采訪二二八有關(guān)人士的絕妙大前提。我向她建議,小心被拖下“政治”的旋渦,只要能保持不涉及“政治”并固守學術(shù)研究立場,你可以完成任何臺籍有識人士都無條件完成的業(yè)績。 近年,葉女史開始把她的采訪記錄結(jié)集成書,公之于世,其中有關(guān)二二八的佼佼者,當為《證言二二八》(人間出版社,1990 年2 月)。我們兩人,一直懷有合撰通俗本二二八事件的計劃。本于我過去一貫的做法,是先公開資料方便學術(shù)界同好之士的利用,以期公平競爭,互相提升研究水平,反饋社會;繼之著手學術(shù)專著的撰寫,完成通俗本卻是我每一個個案研究的*后一段的作業(yè)。 1985 年后,我開始能返臺;返臺機會增多后,我發(fā)現(xiàn)上述一類的執(zhí)著和做法在價值觀混亂、知性的誠實不被尊重的臺灣頗難適用,有可能被投機分子趁機惡用,將有為害臺灣學術(shù)界之嫌。 我們所注目的二二八的研究動向,逐漸大白于世。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及“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的研究報告將于1992 年2 月28 日以前公布。我們終于決定,我們非“國府”、非中共、非“臺獨”(他們的立場振幅相當?shù)卮螅瑫阂浴芭_獨”的概稱來代稱)的第四個立場的初步研究報告,也應(yīng)該在同一個時期披露,仰請社會諸賢的批判及斧正,這才是公正堂皇的做法。 因而,我們倆將多年累積下來的研究心得及認知總結(jié)合撰成此書,**篇和第三篇由我,第二篇則由葉蕓蕓執(zhí)筆,因我尚留在臺灣之故,*后的定稿及校正則由我一人負責,以供關(guān)心二二八者參酌。本書的完成雖未及參看海峽兩岸未公布的官方典藏史料,但我們依多年搜集所得的資料與親訪見證人,將整個事變作一宏觀而科學的分析,相信不無一得之愚。 我始終認為,只有站在公義、公正、不偏不倚、客觀理性的學術(shù)立場上來探討二二八事件的全貌,才能接近事變的真相,才能有效地撫平歷史創(chuàng)傷,從而將悲劇性負面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正面的歷史鑒戒。 因是立意撰述通俗本(自感不夠通俗,差強人意)故,我們考慮到讀者諸君閱讀時不感枯燥及瑣碎,而盡量免去腳注,方便一讀能終篇。在可預期的將來,我準備完成精磨細琢的二二八學術(shù)研究專著及資料匯編,斯時,筆者當然將作必須作的一切交代。 為了完成這一本書,我們得過無數(shù)前輩和朋友的幫助,我們應(yīng)該感謝。 我們得特別感謝的有吳克(《美洲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杜繼平(同前周刊主任)兩兄。他們讓我有機會先連載(自第348 期〔1991年10 月26 日,11 月1日號〕至第357 期〔1991 年12 月28 日,1992 年1 月3 日號〕)一部分,不但在整理原稿上拔刀相助,還讓我享有再推敲的機會。 還得感謝的有我內(nèi)子林彩美和葉女史的先生陳文典博士。林彩美女史有時幫我謄清稿件及整理資料,陳博士和林女史他們兩人分別當為**個讀者,常常提出一些尖銳且具批判性的可貴觀點來鼓勵我們撰述。 必須特別作好交代的是,本書書名的來由。詩人楊澤博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任)把本書第十一章“統(tǒng)獨爭議的本質(zhì)與導向”選登于《人間副刊》時(1991年11 月16 日),另取大標題“愛憎二二八”,這個給了我們啟示,終于決定以此為書名,謹向他致謝。 遠流出版公司的王榮文發(fā)行人非常寬容,一直等待并支援我們完成這本書,資深編輯林淑慎小姐幫忙整理及校正,讓本書不致有太多錯誤,我們由衷致謝。 我們在撰述過程中,一而再地確認了我們應(yīng)該堅持的立場和撰述的態(tài)度。**,我們就事論事,不褒不貶;第二,我們只準備并冀望對歷史能作好交代,但不準備遷就任何個人及社會、政治勢力;第三,我們等待的是“世界史和人類史法庭”的審判及善意且具有建設(shè)性的批判和指教,但拒絕一切低層次的“假批判”及圍剿性、貼標簽式的無聊攻擊抑或耳語。顯然,撰寫當代史自求冷靜、理性、客觀比力求正確來得容易。我們相信本書疏漏的地方必還不少,如蒙方家指教,深為致謝。 戴國煇謹志 1992 年1 月20 日于臺北
戴國煇講臺灣·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 作者簡介
戴國煇(1931—2001) 海內(nèi)外知名歷史學家、思想家 臺灣近代史研究的開拓者 “統(tǒng)派的理論家” 臺灣桃園平鎮(zhèn)客家人。1955年大學畢業(yè)后留學日本,東京大學農(nóng)經(jīng)博士。曾任日本國立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歷史系教授、日本文部大臣外籍咨詢委員。1996年返臺定居,終老于故鄉(xiāng)臺灣。 戴國煇先生一生著述甚多,他專攻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近現(xiàn)代中日關(guān)系史、華僑史,同時也是臺灣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開拓者。其研究視角涉及經(jīng)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學科,是跨界研究的典范。 旅日40年間,他以“臺灣出生的客家系中國人”身份,知日而不親日,活躍于20世紀日本的主流學界、輿論出版界。由于被國民黨當局列入“黑名單”,他長期不得返回故鄉(xiāng)臺灣,但其視線一直沒有離開臺灣,始終以“隔離的智慧”,以敏銳的眼光,以“內(nèi)在自由之嶄新境界”,觀察著、記錄著臺灣歷史的發(fā)展。 他在20世紀70年代首開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他批判日本殖民統(tǒng)治對臺灣的傷害、“臺獨”理論的貧乏、“臺灣民族論”的荒唐。他提出“臺灣主體性”概念,研究臺灣認同問題,解決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危機。他以“睪丸理論”說明臺灣的活力必須扎根大陸,主張海峽兩岸保持自立與共生的關(guān)系,“在一個中國的大前提下,一致對外,對內(nèi)可用和平手段來協(xié)商、溝通及調(diào)適”。 主要著作有《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二二八史料舉隅》《臺灣結(jié)與中國結(jié):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gòu)圖》,于2011年在臺灣出版《戴國煇全集》(27冊)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