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占領你的身體微生物是“好舍友”還是“壞鄰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69387
- 條形碼:9787511569387 ; 978-7-5115-693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占領你的身體微生物是“好舍友”還是“壞鄰居”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你拿得起絕對放不下的超有趣微生物攻略! 來自德國漢高的微生物學教授為你爆笑解讀健康那點事。 讓你三觀炸裂的微生物知識,這一本里都有了,當然那些你羞羞說不出口的私房事也在其中! 哪些黑暗料理會搞壞我們的身體?運動完之后是滿身大汗還是滿身微生物?什么地方更臟臟?手機屏幕or馬桶圈?帶著你的好奇心放馬過來! 既能讓你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學到知識,又能讓你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中""當家做主""這樣的寶典還有誰? 有趣的漫畫插畫,超多超有意思的知識點,每看一眼都是賺到哦!
占領你的身體微生物是“好舍友”還是“壞鄰居” 內容簡介
你害怕微生物嗎?或者說生活在充滿微生物的世界里,會不會讓你覺得坐立不安?事實上我們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遠沒有你想得那么簡單。 可能你會覺得那些藏在馬桶圈上,廚房角落中,洗衣機里,甚至于在你身上,你的牙縫中的微小的“野獸”簡直令人作嘔,讓人發狂。但是,多虧有這些微生物,不然地球上可能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種類繁多的生物群,它們可是地球生命的祖先哦。 所以一起來看看這些小“鄰居”是如何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的,它們之中誰是“天使”誰是“惡棍”,我們又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它們,我們與它們相互糾纏的命運很終又會何去何從,答案即將揭曉。
占領你的身體微生物是“好舍友”還是“壞鄰居” 目錄
是不是病菌
002/原始病菌這個工作狂,一切拜它所賜
014/眾志成城--為什么細菌都是“戀家癖”
023/人生益友--人類微生物組
034/一個親密無間的故事--細菌與性
043/頭號通緝犯--細菌王國的大反派(可能就潛藏在
你家里)
細菌不是獨行俠
060/衛生假說--為什么我們要解除武裝
073/廚潔海綿--世界上*大的細菌旅館
085/插話:肉泥刺猬--世界上*危險的動物
089/廚房衛生--那些狂野的細菌住在哪兒
101/禁區--為什么衛生間對細菌毫無吸引力
111/您永遠不會自言自語--手機和眼鏡上的細菌
它們就在我們當中
120/天哪!為什么細菌也會去教堂
128/自然抵抗力--當微生物具有了耐藥性
149/該歸罪于健身房里的病菌--還是因為“運動”真的會
“傷身”
158/“爸爸,這些是蟲蟲嗎?!”談談兒童、寵物和寄生蟲
芽孢桿菌博士和病菌先生
170/禍害人類的尷尬困擾--出汗、口臭和丘疹
189/洗衣機里的警報--為什么細菌會進入我們的衣物
198/天堂里的病菌--通過危險,奔向遠方
223/結語
226/關于衛生與微生物學的互聯網信息資源
228/參考書目
占領你的身體微生物是“好舍友”還是“壞鄰居” 節選
原始病菌這個工作狂,一切拜它所賜 我通常喜歡用這樣的開場白開始一場關于家庭衛生的講座:你好,我的名字是馬庫斯·埃格特。至于我研究的課題—病菌和細菌,恐怕一開始就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一丁點兒都不想了解這些。這個話題太倒胃口了,似乎還有一點詭異,因為話題牽扯到的都是些潛滋暗長見不得光的東西。 不過,一般這種反應持續不了幾分鐘,因為家庭衛生切切實實關乎每一個人,任何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根據我的經驗,絕大多數人認為自己使用抹布和清潔劑是非常干凈和明智的,笑料一般都在別人身上。誰還沒有個熟人,那個過生日的時候大家都*想送他一包餐巾紙的家伙? 恐怕還有一位不常走動的女友, 因為她臉上總是寫著潔癖患者對打掃的執念。 作為一名微生物學家,我致力于家庭衛生這一領域,并不是順理成章的。當然也不是說我在家里一遇到打掃衛生就無比狂熱。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是關于非洲玫瑰甲蟲的幼蟲、蠐螬(金龜子的幼蟲)和蚯蚓腸道中微生物組的研究。如果微生物學給你的印象是一個華而不實的小眾學科,請放心,我可以向你保證,現如今微生物學家的工作絕對有保障。實際上我們的現代生活的正常運轉已經離不開微生物學,它在各個角落都發揮著作用。微生物學家必須檢驗我們的食物和飲用水中是否含有有害的細菌;很多藥品甚至必須是無菌的,就是說要達到完全沒有細菌的標準;即便是汽車行業進行車身噴漆的浸泡池,也要執行低菌標準,否則會存在原生物附著在金屬上的危險而導致噴漆脫落的情況。 微生物學家的冒險樂園 應該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成了一名家庭衛生師。自2006年起,我開始供職于杜塞爾多夫的消費品生產商—德國漢高。這個職場轉型首先給我這個走出象牙塔的單純的科學家展現出權力黑暗的一面,因為在這里,科研不再僅僅是為了科研本身,而是為了賣出更多的洗衣液、洗潔精和除臭劑。 我被任命為微生物部門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止汗劑和除臭劑方面的研究。從此,我一腳踏入了一個浩大的微生物冒險樂園。一位老領導把我用新式學院派方法演示項目的創意稱為“埃格特先生的沙坑”,每每對此津津樂道。 有一次,我們研究化妝品和護膚品在膚表菌群下的作用,為此我們從同事腋下進行細菌取樣,一一隔離研究,就是要看看哪一種細菌會釋放臭味。之后,我們又研究過汽車空調里發臭的細菌、洗衣機內部的細菌群,以及家用環境下清潔劑對微生物的影響。 此外,我們還研究過轉基因微生物酶,它們可以在洗衣機洗滌的過程中消解衣服上的污漬。這聽起來有一點像科學怪人的實驗,然而現代微生物學使其成為可能:在繪圖板上量身定制一款微生物,使它完全,或者說幾乎完全按照你的意愿行事,這不成問題。 另外,活的微生物需要在固態或者液態的營養培養基上處理,這方面仍然和病原細菌學鼻祖、結核病病原體的發現者羅伯特·科赫醫生的研究方法一樣,將近150年以來沒有什么變化,因為只有保持微生物的活性,才能真正測試出它們對如清潔劑和除臭劑這些外界刺激的反應如何。 微生物也是生命體,也有自己的新陳代謝,而這是人們很容易忽略的一點。這些微小的生物體只有約千分之一毫米的身量,人們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們。使這些地球上*微小的居民肉眼可見的,是發生在大約350年前的一項重大突破。酷愛磨制鏡片的業余配鏡師、荷蘭人安東尼·范·列文虎克,是人類歷史上切實觀察到細菌并進行了可靠記錄的**人,但這位仁兄當時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跟誰打交道。甚至到了19世紀,醫生對它們仍然一無所知,堅持認為疾病是由難聞的氣味引起的,直到羅伯特·科赫醫生揭示了微生物的存在,人們才恍然大悟。 攪拌器中的微生物 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單細胞生物。它們以這種形式繁衍存續,相當了不起。如果微生物學家要解釋單細胞生物和高級的多細胞生物有什么區別,他手頭就有一個簡便易行的區分標準:所有能扔進攪拌器里打碎還殺不死的,都是單細胞生物。原因在于,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功能都細化了,每類細胞各司其職,以至于它的組成細胞在自然環境下無法單獨存活。這些細胞一旦被分離開來,就無法再組建完整的生物體。 與此相反,微生物卻有永生不死的可能。它們只需通過分裂就能大量繁殖,或者用科學的語言來表述—呈指數增長:一個細胞變成兩個新細胞,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八個變十六個……*終會怎樣呢?一個單細胞每20分鐘分裂一次,連續分裂48小時之后,就會產生一群約為地球重量3000倍的生物。 所謂微生物或者說微小生物,包括細菌和古細菌。古細菌是一種鮮為人知的菌種,它是細菌的親緣姐妹,它在沼氣工廠分解垃圾生成的甲烷是重要的燃料。同屬于微生物的還有真菌、藻類、單細胞原生生物以及病毒微生物。此外還有一小撮非主流,它們不是生物,“僅僅”是一些復合分子,也不能進行新陳代謝。 細菌是被研究*多的微生物。它們能夠感知化學刺激,其中許多甚至具有某種可以移動的馬達。有人認為細菌的概念與病原體同義,那是不恰當的!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是完全無害的。 細菌被稱為“原核生物”,它沒有細胞核,這也是它和真菌、藻類、原生生物以及高等生物的不同之處。盡管如此,細菌和我們的細胞卻有著直接的親緣關系,確切地說,我們的細胞也脫生于細菌。很久以前,細菌和古細菌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謂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細胞。隨著它們的發展演變*終形成了人類。 我們人類能夠出現在地球上要歸功于細菌,而我們需要感謝細菌的還不止于此!地球上一切生命源起歸根結底都是細菌。可悲的是,在《創世紀》的篇章當中,對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物卻只字未提。在關于人類演變的任何一部著作當中,細菌和微生物都值得擁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微生物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批居民,盡管當時的地球如地獄般對生命充滿敵意,沒有鳥語花香,完全不是今天我們稱之為可愛家園的美好模樣。假如微生物沒有這種近乎駭人的抵抗力,那我們的地球仍將是一片無法居住的荒蠻之地。 沒有任何人或者其他動物能夠在這里存活下去,樹木和花草也必死無疑。 在家里,微生物被我們視為入侵者。面對現實吧,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是我們要跟它們住在一起,不是它們要來跟我們一起住! 所有生命的祖先—細菌 不得不承認,要去感謝一種只有人類頭發絲四十分之一細小而且聲名頗為狼藉的生物,著實是一種挑戰。但是這個基本的認識是繞不過去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基于一種超級細菌,它們大約在43億年前就已經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科學家們給這些*早出現在地球上的細胞生物命名為“LUCA”,是“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的縮寫,意為所有生命*終的共同祖先。LUCA出現的時候,年輕的地球大約只有幾億年的歷史。 細菌沒有留下任何與霸王龍骨架化石一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證據,但有化石留存于世,這多虧氣候突發了離奇的變化,若非如此,這份曾經存在的歷史的印記也無法留下。由于全球變暖,人類發現了越來越多此前無人得見的巖層。 例如,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努瓦吉圖克綠巖帶,一個由英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了43億年前具有管狀結構的巖石。這種結構至今仍是典型的一些地域性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的結構。那種微生物生活在熾熱的火山巖附近的溫泉湖底深處,因為那種被稱為“黑煙囪”的水養分非常充足。
占領你的身體微生物是“好舍友”還是“壞鄰居” 作者簡介
馬庫斯·埃格特,出生于1972年,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分子微生物生態學博士。在衛生和化妝品行業工作多年,2011 年起擔任弗特萬根應用科學大學微生物學和衛生學教授一職。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