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96111
- 條形碼:9787300296111 ; 978-7-300-2961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 本書特色
1、 本書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傳播的歷史文化條件、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深層次會通的機緣和內在理由,以期更深層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一部深入淺出、別開生面的高品質哲學讀物。 2、 本書作者何中華教授是一位學術造詣深厚、治學風格獨樹一幟、依靠自學成才的傳奇學者。他沒有讀過大學,如今卻成為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他善于化玄妙為平常,變枯燥為生動,將哲學的運思傳遞給讀者;他善于以思辨力量來回應現實關切,并試圖喚起人們改變現實的情懷;他在哲學的世界里“安家”,以思考本身作為生存方式,認為與哲學相遇是自己一生的幸運。 3、 本書是一部從主題到內容、從思考方式到文風都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水平學術著作,可以雅俗共賞。 4、 本書深入挖掘儒學中跨越時空的哲學觀念、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在更深層次上講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豐富內涵。 5、 本書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融會貫通,具有很強的思想沖擊力。
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何以能夠來到中國,并在中國大地扎根、發芽、開花和結果?馬克思主義同儒學會通的歷史條件和機緣是什么?本書以馬克思與孔夫子自晚清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中國的相遇為主線,通過特定歷史語境的還原和追溯,試圖從哲學觀念、文化原型、精神氣質等層面,多維度地揭示這種相遇的內在可能性及其學理依據,以期更深層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
本書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雖然在自覺的層面更多地表現為沖突,但在無意識層面卻更多地表現為融會貫通。本書主要從運思方式、歷史觀、自由觀、實踐觀、真理觀等多個方面,從對歷史本真性的敞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洞見、對人性超越性的指認、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等不同維度,探尋了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相會通的內在理由。
本書考察了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會通的歷史文化條件和契機:前現代的儒學與后現代的馬克思主義,有其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相遇的機緣;中國文化與歐洲大陸文化之間的親和性,也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會通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近代文化遭遇后的嚴重受挫,“一戰”所暴露出來的西方文明的局限,使中國人對東西方文化產生了雙重失望,這是馬克思主義作為第三種可能性被中國人選擇的重要歷史原因。
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 目錄
一、引言
二、中西體用之辯:回到歷史語境
中體中用
中體西用
西體西用
西體中用
超越中西體用之爭:新的可能性
三、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會通的歷史—文化條件和機緣
馬克思與孔夫子的“相遇”
中國何以選擇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互化”
現代性語境的吊詭:敞顯與遮蔽
土地、農民、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從“西學中源”說到“馬克思主義中源”說
四、運思方式上的一致:“圣之時者”與歷史地思
“圣之時者”:儒家對歷史感的捕捉
歷史地思:馬克思的獨特運思方式
五、“誠”與歷史本真性的開顯
“誠”:儒家的“回到事情本身”
真理之開顯:人的存在的祛蔽
六、“天人合一”與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天人合一”:實體與境界兩層意涵
人與自然的雙重解放:兩者互化
七、人性論預設:對人的超越性的正視和確認
人性之凸顯:人對肉體存在的超越
預成與生成:人性論的內在張力
八、“生生之謂易”與實踐辯證法
“易”之觀念:變化的永恒性
辯證法:從暫時性角度看問題
九、推崇“踐履”與實踐唯物主義
“踐履”:儒家的“親在”狀態
我實踐故我在:馬克思哲學的真諦
十、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歷史觀上的親和性
成事與謀事:儒家的命運觀
規律與目的:馬克思尋求其“合取”
十一、真正的自由:“為仁由己”與“自由王國”
“為仁由己”:儒家自由觀的要樞
“自由王國”:馬克思自由理想之真諦
十二、“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
“大同”:儒家孜孜以求的社會愿景
群己和諧:科學共產主義之鵠的
后記
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 節選
后記 在這里,照例應該向尊敬的讀者交代一下寫作這本小冊子的緣起和大致經過。 若干年前,蒙《文史哲》主編王學典先生熱情向我約稿,囑我寫一篇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會通方面的論文。我深知,王先生也是出于對許嘉璐先生主持的國家重大課題的關注和支持。我之所以研究這方面的問題,乃是緣自許先生的項目。盛情難卻。2013年6月即開始動筆,直到2017年10月初才告完成,其間斷斷續續、寫寫停停,前后歷時四年之久。這首先是因為我的懈怠,當然也是因為問題本身的復雜和棘手。這篇文章后來以《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會通何以可能?》為題,刊登在《文史哲》2018年第2期上。文章發表后,引起了不少關注和一定反響。譬如《新華文摘》紙刊和網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哲學原理》和《哲學文摘》、上海《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予以轉載,《中國哲學年鑒2019》《中國儒學年鑒(2019年卷)》等權威工具書也摘登介紹;一些學界的同行以這樣那樣的方式給予不少鼓勵和肯定。這一切,都是對我的莫大安慰。借此機會,向所有支持鄙人的刊物和朋友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就在文章發表后不久,有朋友建議我圍繞這個主題,以這篇論文為基礎擴寫成一本小書出版,一方面把問題說得更透徹些,一方面也讓更多的讀者了解相關內容。就我本人而言,盡管原發文章篇幅已有四萬余字,但仍覺得還有不少話要說,所以也愿意把有關內容處理得更為完備。為此,近幾年來又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文字。本書就是在此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的,題目也調整為現在這個樣子。我所做的工作大致包括兩方面:一是增加了幾個新的方面,盡可能地使相關論述周全些;二是在有關論證方面,又補充了某些新的材料,力求把問題處理得更細膩一點。因此,篇幅也相應地擴充到了十幾萬字的樣子。 *初的那篇論文雖然在發表時遲遲才出手,但我對文章仍感覺不甚滿意。因為對我來說,如何在馬儒關系的研究中避免知性地比較兩者的異同,依舊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坦率地講,迄至本書寫畢,該問題也不能說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解決。這是令我感到*為惶恐的地方。但愿今后有機會在這個方面能夠有所突破,以不負朋友們的雅意。因此,也衷心希望讀者諸君不吝賜教,以使我對相關問題思考得更為周密和通透。 時間*偉大也*無情。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想法也都悄悄地有了改變。現在的我可謂身心俱老、身心俱疲。年輕氣盛的時節已是一去不復返,剩下的僅僅是一點有限的精力和學力。我利用這點余力做些自己力所能及且情愿做的事,延續以往的思考和寫作,或許還會有新的收獲。但總是有些身不由己而又不期然而至的事情,把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切割得七零八落。所以,我很多時候感覺力不從心,做想做的事已變得相當奢侈。什么時候有那么一天能夠真正自在起來,這是我此刻*大的想望。 *后,衷心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梁保菊、霍殿林、王海龍三位編輯對于本書的寫作和出版給予的無私支持和大力幫助。離開了這種支持和幫助,離開了他們的精心編校和辛苦勞作,拙著的出版且以目前的面貌呈現出來,就是不可想象的。另外,也要感謝我指導的博士生楊鵬等同學在個別資料的搜集方面所提供的幫助。 何中華 2021年5月18日于山東大學寓所
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 作者簡介
何中華(1962— ),山東莒南人,現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發展理論。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哲學:走向本體澄明之境》《重讀馬克思:一種哲學觀的當代詮釋》《歷史地思:馬克思哲學新詮》《社會發展與現代性批判》等著作。有些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刊物轉(譯)載,在學界有較大反響。 曾獲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2006年)、人社部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009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5年)、“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6年)。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