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國家發明撰寫教學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832293
- 條形碼:9787563832293 ; 978-7-5638-322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新創業+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國家發明撰寫教學為例 內容簡介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近5年來,教育部配合黨中央,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新工科”“課程思政”等工作,如何將上述三者相結合是本書的研究重點。本書的撰寫是為了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創新創業教育”“新工科”與“課程思政”如何相輔相成有機結合,解決例如“發明撰寫”與“課程思政”毫無關聯等問題。(2)“課程思政”被提出和推廣以來,廣大教師面臨的評價難,考核難,結合難,取得良好效果難等問題。(3)“科研”“教學”“課程思政”工作脫節,產生“科研”“教學”與黨建與思政工作“兩張皮”問題。
創新創業+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國家發明撰寫教學為例 目錄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內容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4 高質量網絡教學的實現方法
1.5 “+課程思政”的實現方案
2 電壓頻率測量分析系統及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技術領域
2.3 背景技術
2.4 發明內容
2.5 附圖說明
2.6 具體實施方式
3 網絡參數測量系統
3.1 引言
3.2 技術領域
3.3 背景技術
3.4 實用新型內容
3.5 附圖說明
3.6 具體實施方式
4 專家模糊增量式自適應的參數在線整定優化系統及方法
4.1 引言
4.2 技術領域
4.3 背景技術
4.4 發明內容
4.5 附圖說明
4.6 具體實施方式
5 基于情感監護與實時互動的身臨其境教學方法與系統
5.1 引言
5.2 技術領域
5.3 背景技術
5.4 發明內容
5.5 附圖說明
5.6 具體實施方式
6 基于大數據和VR的跨平臺3D智能交通指揮方法及系統
6.1 引言
6.2 技術領域
6.3 背景技術
6.4 發明內容
6.5 附圖說明
6.6 具體實施方式
7 基于智能終端和大數據分析的協同養老服務方法和系統
7.1 引言
7.2 技術領域
7.3 背景技術
7.4 發明內容
7.5 附圖說明
7.6 具體實施方式
8 小波卷積小波神經網絡及情報分析方法與系統
8.1 引言
8.2 技術領域
8.3 背景技術
8.4 發明內容
8.5 附圖說明
8.6 具體實施方式
9 循環漣漪紋波預測方法與智能控制系統
9.1 引言
9.2 技術領域
9.3 背景技術
9.4 發明內容
9.5 附圖說明
9.6 具體實施方式
10 多場景多主體身份行為情緒識別分析方法及智能監管系統
10.1 引言
10.2 技術領域
10.3 背景技術
10.4 發明內容
10.5 附圖說明
10.6 具體實施方式
創新創業+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國家發明撰寫教學為例 作者簡介
劉經偉,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工學博士,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PMP。曾任信息學院軟件研發中心主任,現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大數據系黨支部書記。聯系方式:liujingwei@cueb.edu.cn。研究領域: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智能系統與智能控制、商務智能與MIS全終端開發、PMP專業管理、創新創業教育等。曾擔任商務部機關及事業單位與北京市委市政府信息化專家,教育部全國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研究生課程授課專家。教學獲獎:北京市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北京市教學改革創新項目、北京市優質教材、北京市挑戰杯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北京市互聯網+大賽優秀指導教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最受學生歡迎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教學新秀一等獎、優秀課堂、優秀教師黨員、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后備學科帶頭人等獎勵與稱號。教學改革成果先后被《人民日報》、人民網、 “學習強國”等多家媒體報道認可。科研情況:作者在SCI一區二區、CSCD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軟件著作權30余項,國家專利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教材2部,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教學項目多項。 唐雪涵,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管理工程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本科在讀。曾獲2020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北京賽區甲組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H獎,國家發明專利1項,中國大學慕課“30天快速上手Python數據分析”課程核心運營人員。 楊建棟,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工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專業,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會員、特許工程師。現就職于首都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曾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項,獲得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8項,發表論文20余篇。主要從事智慧城幣、電子政務規劃建設和運維工作;具備20多年大型電子政務及信息系統建設和運維工作經驗(負責億級項目建設實施及十余個千萬級項目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項目管理和IT服務方面的經驗。在城市管理、物聯網建設、大型賽事管理、信息化規劃設計和業務運營方面具有豐富技術背景和管理經驗。主要技術研究領域: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物聯網、數據壓縮、視頻技術等。 張純,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秘書長、理事,國外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大數據專業委員會委員,Urban Rail Transi 期刊副主編。研究方向為交通與城市協同、城市形態、職住平衡與可達性等。出版學術專著《城市社區形態與再生》,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曾主持世界銀行研究項目“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對低收入群體就業影響”,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動態協同規律及關鍵指標研究”等。曾獲得201 8年北京市師德榜樣(先鋒),美國“百人會英才獎(C-100Leadership Scholarship Awards)”。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