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西布利觀鳥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9338
- 條形碼:9787301319338 ; 978-7-301-31933-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布利觀鳥指南 本書特色
本書基于豐富的觀鳥經驗、技巧,以流暢風趣的文字和精美絕倫的鳥類插畫,向愛鳥人士傾囊相授觀鳥竅門,無論是資深觀鳥人還是充滿熱情的初學者,均能從中獲益良多!
西布利觀鳥指南 內容簡介
常銷20年的觀鳥指南性讀物,基于豐富的觀鳥經驗、技巧,以流暢風趣的文字和精美絕倫的鳥類插畫,向愛鳥人士傾囊相授觀鳥竅門。與其他同類書籍不同,本書關注的不再是鳥種,而是著眼于能夠影響鳥類外部形態、提供鳥類識別線索的“總體特征”。這本“觀鳥圣經”深入淺出,內容豐富,涉及方方面面的觀鳥知識,為世界范圍的觀鳥活動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無論是資深觀鳥人還是充滿熱情的初學者,均能從中獲益良多!
西布利觀鳥指南 目錄
1 著手準備 / 4
2 尋找鳥類 / 14
3 鳥類識別的挑戰 / 25
4 識別誤判 / 48
5 識別罕見的鳥類 / 65
6 鳥類分類學 / 67
7 運用行為線索 / 74
8 鳥鳴 / 82
9 認識羽毛 / 95
10 羽毛排列與羽色模式 / 121
11 尾部和翼的結構 / 130
12 裸區 / 145
13 換羽 / 150
14 羽毛磨損 / 168
西布利觀鳥指南 節選
所有的自然之物都有絕妙之處。——亞里士多德 換羽的基本原理 換羽特指鳥類更換身上羽毛的過程—— 脫去舊的羽毛,長出新的羽毛。由于羽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損,喪失保溫或防水的功能、降低飛翔能力,因此換羽非常必要。但對一些種類而言,換羽只是為了更換成季節性的羽色。鳥類都會換羽,而且通常情況下,每年至少會進行一次完全換羽。換羽只會在每年的特定時間發生,而非全年進行,因此換羽的階段可作為一種有用的野外識別特征。 換羽提供了一些鳥類識別的直接線索,此外,了解換羽模式和過程是我們理解羽色變化的關鍵。能否識別出新舊羽毛的差異、理解羽毛磨損,并認識其隨著季節和年齡變化而產生的差異,都取決于我們對鳥類換羽模式的掌握程度。換羽是我們了解鳥類羽色變化的關鍵,一旦了解了換羽模式,就能夠根據鳥類的年齡和季節判斷其羽色變化。熟悉換羽的人不僅可以對一種鳥進行概括,而且可以對處于不同年齡和季節的鳥的羽色外觀進行更精確的描述,進而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地識別。 羽毛都是從皮膚的每一個特定的皮膚羽乳頭上長出來的,只需一段時間就能基本長成,通常也就是幾周而已。就像人類的頭發一樣,羽毛一旦長成,就會受到陽光和磨損等外部力量的影響。羽毛顏色是羽毛在生長過程中由于機體的激素以及食物中的色素作用而形成的。 每根新羽毛都是從皮膚上的濾泡中一段較短的羽鞘里生長起來的。首先生成羽錐,隨后從羽鞘中長出,接著羽毛的其他部分也漸漸地凸露出來。經過幾周時間,羽毛完全長成(較大的羽毛可能需要長達十周之久),此后羽鞘就會自動剝落。如果鳥類羽毛在生長的過程中經受了某些環境壓力,如缺少食物,羽毛的生長速度就會延緩,并可能在長出的羽毛上留下隱約的條紋,稱為缺陷條紋(fault bars)。 通常情況下,換羽以左右對稱的方式進行,而且其模式是有規律的。同年齡段的同種鳥通常在每年同一時間換羽,而且每只鳥通常也以同樣的順序來更換同部位的羽毛。*明顯也*容易預測的要數更換翅膀上的大片飛羽了。諸如猩紅麗唐納雀等鳴禽,一般都是從*內側的一枚開始(見上圖),待更換完幾根初級飛羽之后,次級飛羽就開始向著身體軀干的方向逐次更替。這時的換羽是自翅膀中心向兩個方向同時進行,三級飛羽通常會在大部分次級飛羽更換完之前就已經更換了。初級覆羽是和對應的初級飛羽同時更換,但次級覆羽的換羽時間先于對應的次級飛羽。 換羽是一個極其消耗能量的活動。鳥類必須盡快長出一身新羽(占身體重量的10%~15%,且更換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質)。同時,鳥類既要滿足日益增長的營養需求以加快換羽的速度,也要承擔因為羽毛缺失和生長所造成的能量損耗。通常情況下,鳥類在換羽時不會再進行筑巢或遷徙等其他能量消耗巨大的活動。 每種鳥(或者一個種群)都逐漸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換羽時期。在此期間,要確保食物相對豐富,且沒有其他過高能量消耗的活動,以此來確保換羽成功。每種鳥換羽時期都相當嚴苛,并且和其他近緣種也不同。通常情況下,長距離遷徙的候鳥[如普通燕鷗、美洲燕(Petrochelidon pyrrhonota)和美洲夜鷹(Chordeiles minor)]是在秋季遷徙后于南美洲的越冬地換羽;而短距離遷徙的候鳥[如弗氏燕鷗、穴崖燕(Petrochelidon fulva)和小灰眉夜鷹(Chordeiles acutipennis)]則是在遷徙之前于北美的繁殖地換羽。上述例子中的鳥換羽的特定時間是非常有用的識別線索。例如,在美國換羽的具淡黃色尾部的燕子都很有可能是穴崖燕,而不太可能為美洲燕,因為后者是在秋季遷徙后于南美洲換羽的。 換羽的術語 目前主要有兩大用于描述鳥類的羽衣和換羽模式的術語體系,雖然這兩大體系來源于不同的概念系統,但是人們還是經常將體系中的術語(不準確地)交叉使用。生命年系統(Life Year System)是觀鳥者們使用*廣泛的術語系統。該術語系統主要描述鳥類的外觀,并不包含換羽時期、鳥類的年齡和性成熟時間等。鳥類從出殼開始到第二年夏天,在長到大約12個月大之前這一年時間里,都被稱為一齡鳥(first year)。一齡鳥的這**年又可以細分成幼鳥、**年冬羽或**年夏羽。在鳥類快速成長的**階段,也就是在鳥巢里脫落絨毛后,這時的鳥被稱為幼鳥(juvenile)。隨后,外觀繼續發生變化,通常從9 月到次年3 月間的屬于**年冬羽(first winter);從4 月到8 月之間的屬于**年夏羽(first summer)。許多鳥在**年的時候會進行一年一次的完全換羽,換完后的羽毛,就是其第二年時的外觀(對于許多鳥類來說,這就是成年的模樣),這身羽毛會一直保持到下一年夏天。鳥類的第二年,它們可能會被稱為第二年冬羽(second winter)或第二年夏羽(second summer)。不管鳥類是**年、第二年還是更大,一旦換上成年的羽衣,就步入了成鳥(adult)的階段。 描述換羽模式和換羽術語的系統叫作漢弗萊- 帕克斯(Humphrey-Parkes)換羽系統(下文簡稱HP 系統),它是以其提出者菲利普·S. 漢弗萊(Phillip S. Humphrey)和肯尼思·C. 帕克斯(Kenneth C. Parkes)的名字命名的。該系統不僅可以幫助了解鳥類換羽規律,而且也有助于理解鳥類年齡和羽毛的變化。本書采用了史蒂夫·N.G. 豪威爾等人近期提出的對HP 系統進行修改的建議(未出版的手稿)。 完全換羽(complete molt)指的是體羽、飛羽和尾羽的全部更換。所有鳥類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完全換羽,大多數鳥類通常在夏末或早秋進行。而這次換羽就稱為基本羽前換羽(prebasic molt),換羽后新長的羽毛就是基本羽(basic plumage)。鳥類都有基本羽,每年都會進行更新。 另外,許多鳥每年都會針對頭部和軀干上的一些羽毛進行一次額外的局部換羽(partial molt),通常是在冬末或早春。而這次換羽被稱為替換羽前換羽(prealternate molt),部分換羽后獲得的就是替換羽(alternate plumage)。許多鳥都有替換羽。由于只是局部換羽,新長出的替換羽會與原有的基本羽一起經歷磨損。飛羽和尾羽每年僅在更換基本羽時替換一次。 從根本上來說,使用HP 系統與使用生命年系統判斷鳥類年齡的方式是一致的。從出殼開始到一年后的基本羽前換羽的這段時間被認為是鳥類的**年[這時的羽毛是**基本羽(first basic)和**替換羽(first alternate)],而第二年就是從**基本羽前換羽開始到下一次基本羽前換羽,以此類推。如果羽毛的外部形態達到了成年狀態,那么它以后新換羽毛也不會改變外貌,這時的鳥可以說達到了*穩定狀態(definitive stage)。許多鳥早在性成熟之前就長出了成鳥的羽毛,而“*穩定狀態”一詞指的是成熟的羽衣狀態,而不是指鳥在其他方面的“成年”。 大多數鳥**年的換羽時期與之后的會有細微的不同。HP系統將鳥在快速成長的**階段獲得的羽毛稱為稚羽(juvenile plumage)。豪威爾等人認為,稚羽等同于**基本羽,因為稚羽是在完全換羽時獲得的,而且會在大約一年后的基本羽前換羽期間被更換掉。許多鳥會在離開鳥巢前更換部分稚羽,而在離開鳥巢后的幾周或幾個月里,它們就會進行一生僅一次的局部換羽。傳統上將這次換羽稱為**基本羽前換羽(first prebasic molt),只是因為這次換羽所獲得的羽毛與之后基本羽前換羽所獲得的羽毛很相似。但是豪威爾等人建議將這次換羽稱為定型羽前換羽(preformative molt),而換羽后獲得的羽毛就稱為定型羽(formative plumage)。這一細微的修改簡化了對鳥類第二年時或年齡更大時的羽毛的命名,而且還將稚羽(**基本羽)與之后所獲得的基本羽聯系在了一起。 關于上文所說的大致換羽周期,鳥類中鮮有例外情況。據文獻記載,有兩種北美洲鳥類——弗氏鷗和刺歌雀(Dolichonyx oryzivorus),它們每年有兩次完全換羽,一次是完全的基本羽前換羽,另一次是完全的替換羽前換羽。此外,一些其他鳥類有近乎完全的替換羽前換羽,更換掉部分飛羽(如一些麻雀和燕鷗類);或有一次完全的定型前換羽(如紫翅椋鳥)。還有極少數鳥每年多了一次局部換羽,這第三次換羽稱為補充羽前換羽(presupplemental molt),而換羽后獲得的羽毛就稱為補充羽(supplemental plumage),如雷鳥和**年的靛彩鹀(Passerina cyanea)。 要知道,無論鳥類其他部分的外觀如何變化,飛羽及尾羽的斑紋全年都是一樣的。這是了解鳥類換羽意義的一個實際例子。無論是在稚羽(**基本羽)期、定型羽期或是**替換羽期,紋胸林鶯(Dendroica magnolia)的尾羽斑紋看起來都是一致的,因為在局部換羽期,其尾羽并未更替。 人們之所以會選用基本羽、替換羽、定型羽等術語,是因為它們不會把換羽、羽衣與其他任何生活史周期(例如,繁殖期/ 非繁殖期,夏季/ 冬季)聯系起來,而只會簡單地描述換羽活動。將換羽術語與其他生活史周期分開有很多優點:不但簡化了換羽和羽毛的命名,而且提供了一種可以在任何情況下應用到所有鳥類身上的術語系統。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術語實際上也說明了鳥類換羽的基礎規律,而比較它們的換羽規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鳥種之間的差異。 換羽與繁殖周期、季節之間固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這種聯系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鳥類,因此,觀鳥者不應該將HP 系統與生命年系統隨意互換使用。HP 系統描述的是換羽,而生命年系統描述的是鳥類的外部形態。兩種系統各有各的優點,觀鳥者(觀察鳥的外部形態)應該繼續使用生命年系統,以達到其大部分觀察目標,當且僅當特別提及換羽的時候,才應引用HP系統。 多數情況下,將鳥類一年中部分月份的多彩替換羽稱為“繁殖羽”是有道理的(如鴨類、林柳鶯類以及其他鳥類),因為顏色鮮明的羽毛可能具有求偶的功能。觀鳥者可以隨意使用“繁殖羽”來描述這些個體,但是應該記住,有些鳥的“繁殖羽”或“夏羽”是在秋天換羽后形成的,而夏天換羽后長出來的是 “非繁殖羽”或“冬羽”,比如許多雄性鴨科類。雌鴨的換羽時間則與雄鴨大相徑庭。雷鳥羽毛經歷著與繁殖沒有直接聯系的顯著季節變化,其夏季繁殖羽的功能其實是為了隱蔽,而不是求愛。此外,許多鳥種[包括長嘴沼澤鷦鷯、短嘴沼澤鷦鷯(Cistothorus platensis)、麻雀等]都和鴨子以及雷鳥一樣經歷了同樣的替換羽前換羽,并且換成了與基本羽一樣的羽毛。這可能是與它們的羽毛經常過度磨損有關,需要及時更換。
西布利觀鳥指南 作者簡介
戴維·艾倫·西布利(David Allen Sibley),2002年獲得美國觀鳥協會羅杰·托里·彼得森獎(Roger Tory Peterson Award),以表彰他在促進觀鳥事業方面的終身成就。他在許多出版物上發表過有關鳥類識別的文章,并著書多部,除本書外,還著有《西布利鳥類手冊》(The Sibley Guide to Birds)《西布利鳥類生活及行為指南》(The Sibley Guide to Birds Life and Behavior)。如今他和家人生活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