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法學之門:學會思考與說理(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2635
- 條形碼:9787301322635 ; 978-7-301-32263-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學之門:學會思考與說理(第4版) 本書特色
法學是一門很難說有“標準答案”的帶有七情六欲的學問。因此,法學常常存在觀點對立,也正是在這種對立的討論中得以發展。 法學是說理的學問。在現實裁判中,原被告雙方律師為了支持不同的結論,按照各自思路提出主張;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高法院也是各自基于判決理由,作出不同結論(*高法院還會附上反對意見)。此外,我們還能看到法學學者對判例提出批判。 法律不只是法律人的法律,而是全社會的法律。本書希望通過10個問題,給大家一個感受法學的趣味的機會,讓大家學會自己思考重要的事情。 〔日〕道垣內正人
法學之門:學會思考與說理(第4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由有名法學家撰寫的有助于人們學會思考與說理,通過10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的書。本書涉及的10個問題包括:蛋糕的分法、電梯難題:公寓電梯修理費的負擔、仿冒附帶爆炸裝置的保險箱、從意大利誘拐兒童、“好意同乘法”如何制定、夏加爾畫作的去向、起草一份合同、還能相信判例嗎、房東的不滿和懲罰性損害賠償。
本書采取“案例導入、問題導向”的體例,選取的10個案例多來源于日常生活,便于讀者想象出現法律問題時的具體生活情景,從而激發讀者自行思考的好奇心。如仿冒附帶爆炸裝置的保險箱案、夏加爾名畫失竊案等事件本身便充滿趣味,讓人不好奇在“一般法感情”都失效的地方,該如何探索正義。而在公寓電梯修理費的負擔、在好意同乘中搭乘者受損是否應當獲得賠償等這些民法學習者都可能難出新意的案件上,作者仍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探索說理的可能性,頗給人以智識上的沖擊。此外,作者并未停留于解決實體問題,還借題發揮,觸及判例拘束力、法解釋的方法等法理論層面的議題,通過具體案件展現了法學理論的魅力所在。
在日本,“法學入門”類書籍是非法律人士了解法學,法學院學生在學習部門法之前,乃至高中畢業生決定是否選擇法學專業的常見讀物。
法學之門:學會思考與說理(第4版) 目錄
1. 各種可能的方法
2. “一方切、另一方先選”的方法
3. 多方共贏的分配方法
問題2 電梯難題:公寓電梯修理費的負擔
1. 是否適用“多數決”
2. 公寓的情況
3.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法》
4. 答案的分析
5. 筆者的見解
問題3 仿冒附帶爆炸裝置的保險箱
1. 美國的真實案例
2. 基于社會常識的善惡判斷
3. 說明理由
4. 其他例子
問題4 從意大利誘拐兒童
1. 推斷當事人的心情
2. 法庭的判決
3. “孩子的幸福”這一難題
4. 國際條約
問題5“好意同乘法”如何制定
1. 《失火責任法》
2. 好意同乘的判例
3. 解答
4. 美國各州“好意同乘法”的制定與廢止
5. 嘗試立法的意義
問題6 夏加爾畫作的去向
1. 紐約州法院的判決
2. 《民法》的規定
3. 各種處理方案的比較
4. 《民法》第194條的問題
問題7 起草一份合同
1. 主動的姿態
2. 交易的藝術
3. 契約文化和不寫契約的文化
4. 起草合同需要考慮的因素
問題8 還能相信判例嗎
1. 判例的重要性
2. 先例拘束性原理
3. 判例在事實上的拘束力
4. 與先例的區別
5. 變更判例的例子
6. 刑事案件中的判例變更
7. 相信判例就夠了嗎
8. 判例的不溯及性變更
9. 損失補償的構想
問題9 房東的不滿
1. 法律解釋的應有之義
2. 《借家法》的變遷
3. 法律修改的經過
4. 1991年的《借地借家法》
5. 《借地借家法》1999年的修改
問題10懲罰性損害賠償
1. 公法與私法——刑事法與民事法
2. 美國的懲罰性損害賠償
3. 日本的相關討論
4. 作業中的意見
5. 想要構建怎樣的社會
關鍵詞索引
法令、條文、條約索引
后記
法學之門:學會思考與說理(第4版) 節選
序言 法學沒有標準答案。這是本書*想強調的一點。 筆者曾給大學一年級學生講授過“法學”課。與大學之前的科目講授一樣,主要形式是講授既有的知識,學生大多面對的是一些講義和法律書籍。然而,法學本來就不是如理工科一樣的發現“真理”的科學。法學是一門思考如何維持社會秩序的學科。這個社會是由一些利己的,有時候臉上還會流露出一些邪惡之心的有缺點的人類組成的。法學是一門很難說有“標準答案”的帶有七情六欲的學問。因此,法學常常存在觀點對立,也正是在這種對立的討論中得以發展。 法學中重要的不是結論本身,而是其結論的根據。總而言之,法學是說理的學問。在現實裁判中,原被告雙方律師為了支持不同的結論,按照各自思路提出主張;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高法院也是各自基于判決理由,作出不同結論(*高法院還會附上反對意見)。此外,我們還能看到法學學者對判例提出批判。 當然,結論也可以分為妥當的結論和不妥的結論。以憲法為頂點,一個國家的法律秩序具有理論上的體系性,各個規范得以在整體中確定相對位置。法律解釋就是摸索這種妥當位置的學問。如果法學是一門“科學”,我們就必然能夠找到如何發現討論的結論的方法。但是,結論難以確定,這才正是法學的有趣之處。 另外,對結論的妥當性再多說幾句。在法學中,讓眾人都覺得驚訝的離奇結論一般來說是不妥當的。在理工科的學問中,越是讓人大吃一驚的結論,越可能是杰出的成就;但是,規制社會秩序的法學的結論如果讓人一驚,恐怕是會帶來困擾的。重要的是,即便得出相同的結論,如何給出一個扎實的理由也很關鍵。 本書希望通過10個問題,給大家一個感受法學的趣味的機會,讓大家學會自己思考重要的事情。希望讀者能嘗試花一天左右在頭腦的角落里思考問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本書的目的也就實現了大半。解說部分不過是給大家一些資料以及筆者的思考作為參考罷了。如果自己不思考就直接閱讀解說部分,那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如果只是希望通過閱讀獲得知識,有的是比本書更有價值的書。真心希望讀者在自己思考之后再去閱讀結論部分,然后與自己的結論和理由進行比較。到那時,你應該會有新的感悟,從而更上一層樓。 那么,現在就先去看看問題吧。 道垣內正人
法學之門:學會思考與說理(第4版) 作者簡介
〔日〕道垣內正人,1955年出生于日本岡山縣,日本國際私法學者、律師。1978年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部,1991年起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助理教授,1996年升任教授。2005年任早稻田大學法務研究科教授,2016年被授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頭銜。著有《要點國際私法(各論??總論)》(有斐閣,1999年)、《國際合同實務的預防法學:準據法·法院管轄·仲裁條款》(商事法務,2012年)等。 譯者簡介: 張挺,日本立命館大學法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沈鈞儒法學院副教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