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387240
- 條形碼:9787122387240 ; 978-7-122-3872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本書特色
★這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的第二輯,是由中國八位優秀的IPA候選人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翻譯的。 第二輯包括五本書,每本書選擇一篇弗洛伊德的重要論文,在IPA范圍內挑選此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詮釋和討論,因而每篇弗洛伊德的被選論文均在問世百年的歷史中被精神分析的當代學者們深耕和拓展。 《哀傷與憂郁》是理解人類哀傷和憂郁過程的正常與精神病理的一個里程碑,因而將其作為第二輯的開篇。如此排列下去的另外四篇分別是《分析中的建構》《論潛意識》《女性氣質》以及《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由這五篇論文展開的五本書向廣大的專業工作者和愛好者奉獻了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 ——童俊,教授,IPA中國學組首任主席 ★結束分析是精神分析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但相對于其他精神分析概念的海量研究和文獻,結束分析的研究文章相對單薄。即便在當今精神分析師的培訓中,對分析開始和中間過程的強調遠勝于結束分析。在精神分析的臨床工作中,一方面治療情形如此復雜多變,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的結束治療似乎有著一個標準化結局,甚至被“神話”般渲染。安娜·弗洛伊德曾說過:“毫無疑問,我們對于分析開始的所知遠遠多于對一個好結束分析的認識。”什么才是一個“足夠好的結束治療”?或者分析的終點在哪里?盡管精神分析結束治療是后弗洛伊德時代建立起來的概念,但早在1937年,弗洛伊德就發表了他的重要論著《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這不僅是一篇需要反復回訪的文章,同時應以此作為起點,探討精神分析治療結束概念的演變及其背后的理論和臨床技術演繹軌跡。 ——仇劍崟,IPA認證精神分析師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內容簡介
“論弗洛伊德的《有止境和無止境的分析》”是靠前精神分析協會(IPA)《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中的一個重要分冊,目的在于促進精神分析不同領域間的交流。目前該系列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成為精神分析專業的教學輔導書。 本書開篇首先呈現弗洛伊德的經典論文《有止境和無止境的分析》,然后由靠前杰出的精神分析學者和理論家圍繞該論文進行主題討論。每位討論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論文的重要貢獻和深遠影響,澄清其中不明確的概念,然后討論者會以他們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論文中的重要思想與當代議題之間的發展脈絡。 本書試圖帶領精神分析學科的學習者深入思考這些議題,希望他們閱讀此書如同與靠前杰出的精神分析師們進行深入的對話。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目錄
約瑟夫·桑德勒(Joseph Sandler)
埃塞爾·S.珀森(Ethel Spector Person)
彼得·馮納吉(Peter Fonagy)
009**部分《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193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043第二部分關于《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的討論
045以一個新視角看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雅各布·A.阿洛(Jacob A.Arlow)
057有限的和無限的分析
哈拉爾德·勒波爾德·洛溫塔爾(Harald Leupold-Lwenthal)
079關于《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教學
戴維·齊默爾曼(David Zimmermann)
A.L.本托·莫斯塔迪羅(A.L.Bento Mostardeiro)
094分析性治愈的障礙
特圖·埃斯凱琳·德福爾奇(Terttu Eskelinen de Folch)
106論元心理學與終止
阿諾德·M.庫珀(Arnold M. Cooper)
123弗洛伊德晚期作品中的本能
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
138弗洛伊德:虛構的對話
戴維·羅森菲爾德(David Rosenfeld)
161專業名詞英中文對照表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節選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系列:論弗洛伊德的》: 施密德伯格(Schmideberg,1938)描述了分析師和被分析者,在潛意識層面,如何被他們關于個體在治療結束時應該如何的全能預期所引導。他們期望被“充分分析”的人永遠不會有沖突、對焦慮免疫,等等。施密德伯格指出,這樣的描述是一個小孩對于長大意味著什么的表達。一個病人戲劇性地向我證明了這一點,當我出現口誤的時候,她變得很沮喪。如果我,一個想必是被“充分分析”的人,都不能完全做到自我控制,那我怎么能幫助她實現這一目標呢?這讓她想起了小時候尿床的經歷,以及她*近在一個很優雅的晚宴上有多么的羞恥,有人叫她倒茶,但因為壺嘴壞了,茶流得到處都是。 還應提到的是,有一類特定的移情幻想,它們往往被擱置了一段時間,然后出現在終止階段或分析結束后不久。由于這未分析的移情的殘留,患者可能會感到某些不適,并重新回來接受咨詢或治療,這就在潛意識層面對分析的結束進行了隔離。例如,一位外科醫生的兒子,因為他是這個新英格蘭小鎮上唯一的猶太人而遭到戲弄。他的朋友和同學嘲笑他割過包皮的陰莖,這讓他感到羞辱。分析結束后不久,他又回來了,他抱怨說他有些抑郁,并且因分析沒有給他帶來他所期望的東西而感到很失望。進一步的分析揭示了一個很有趣的幻想。他想象,在整個分析過程中,我把他付給我的所有錢都放進了我辦公室的保險箱里。他期望,在分析結束時,我會把錢從保險箱里拿出來,再還給他。這背后是一個潛意識的幻想,他幻想分析師將使他的包皮恢復原狀。 分析結束后可能發生什么,哪怕是對此*不起眼的表述,也值得在終止階段給予*密切的關注。患者會經常設想*后的告辭是什么樣,并提出他們是否可以和分析師建立一種友好的或私人的關系:也許他們會在街上或在一些社交聚會上遇到分析師;分析師是否會接受晚餐的邀請,等等。針對病人有關“分析結束后”幻想的分析技術,可以寫成一整章的內容。許多隱藏的移情愿望會在這個看似無關的情境中浮出水面,因為在分析結束之后,與職業性關系相關的禁忌就不再適用了。這些愿望類似于某些宗教信徒的想法,他們希望在來世實現他們在地球上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有些病人會以分析師是一個“新客體”,或者還沒有做好離開的準備等理由,不愿意與分析師分離,或者與分析師糾纏,對此明智的建議是,在輕易地接受這些之前,仔細地審視病人關于“分析結束后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想法,以及這些想法背后隱藏著什么東西。 *后,當然,一些對現實的失望和命運不公所持有的愿望,應該在分析中得到糾正——身體有殘缺的人想要獲得徹底的重生、希望已經去世的父母重新回來、對缺席的父母進行報復——這一類都是弗洛伊德(Freud,1916)所描述的“例外情況”。換句話說,在訴諸諸如“力比多黏滯性”或“自我的先天性不足”等概念之前,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個人生活中對本能的發展變遷和自我的成長產生影響的經驗性因素,因為它們會影響到神經癥過程的本質和移情的特征。 治療所能達到的限度不僅是精神分析所固有的,也是人類境況的本質所固有的。精神分析不能創造一個“完美”的人,也不能使人對潛在的神經癥具有免疫力。它甚至不能保證一個曾經被成功分析過的人,其神經癥永遠不會復發。沖突是關于存在的一個不可避免和無法回避的維度。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命運可能會善待一個人,使他免受難以駕馭的嚴酷考驗。事實上,適應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的自我能力是在“一般可預期的環境”(Hartmann,1950)中進化而來的,并且僅在與這樣的設定相一致的情況下運行。 精神分析的情境,是精神分析基礎的研究和治療工具,是為了對內在心理沖突進行持續、動態的記錄而專門設計的(Freud,1925)。人對心靈中潛意識元素的影響進行的解釋,是對沖突的驅力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概念化而得來的推論,并由病人聯想的性質和模式所支撐。就其方法論的本質來說,精神分析只能處理當前活躍的沖突,它們以各種衍生物的形式出現在意識中。潛在的沖突是一種假想的可能性,我們從對心理發展變遷的了解中推斷出這種可能性。在其他因素中,足夠嚴重的或具有特殊性質的外部事件可能有能力破壞先前有效的妥協方式,它在掌控先前的沖突方面被證明是令人滿意的。這樣的話,基于在正常發展過程中曾經被偶然掌控得很好的沖突也會被喚起,那么之前已經取得成功的分析,它的有效成果也可能被破壞,或者一種新形式的神經癥可能隨之而來[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哈特曼(Hartmann,1955)提出了本能的中性化、去中性化,以及自我力量的概念,并用對自我功能的再本能化(reinstinctualization)的阻抗來進行衡量]。 在對未來的神經癥疾病進行預防性免疫的概念背后,是對永恒的幸福和完美的虛幻而神奇地追求,這是我們從未完全屈服的早期自戀的碎片。一些精神分析流派思想似乎確實表明,這樣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這對于那些淡化沖突在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而傾向于心理發展的變遷和客體關系的人來說,可能是這樣。如果母親的做法得當,如果客體關系是真正富有同理心的,事情會變得多么的不同!這樣的思考在邏輯上會影響分析師在精神分析過程中對待病人的方式。弗里德曼(Friedman,1978)將這些分析師的技術描述為一種替代療法,即試圖重建和改善生命*初幾年的母子關系。通過讓分析師適當地扮演母親的角色,治療就成為了在更有利的條件下對心理發展的重演。在這個全新的心理發展體驗中,隨著壞媽媽被好分析師取代,在錯誤的發展中產生的病理性結構就可以被消除。據推測,這會使得心理結構,經由與治療師之間適當的、具備同理心的情感關系,在一種新的發展過程中進行重組。弗里德曼認為,這種方法隱含的觀念是,如果不受到“不那么足夠好”的母親的有害入侵的干擾,成長是一種自發的非結構化的現象。這種想法的結果之一可能使得治療目標在本質上變得相當虛幻,例如,實現超我的功能,使之絕對理性,完全由次級過程思維主導,或是由同樣虛幻的信念主導,認為一種成熟的、真正充滿愛的客體關系是不容置疑的。 ……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系列--論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作者簡介
約瑟夫.桑德勒:倫敦大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紀念教授、精神分析學部主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培訓和督導分析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