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09-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4438
- 條形碼:9787547734438 ; 978-7-5477-3443-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09-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 本書特色
★ 《興亡的世界史》第9冊,葛兆光、白巖松、高曉松、羅振宇鄭重推薦
★ 顯微鏡下的東印度公司,既是公司,也是影響全世界的帝國——作者聚焦英國、荷蘭、法國三家東印度公司,細致分析它們從小小的股份公司一路演變成擁有土地、軍隊,能夠發動戰爭的殖民代理機構的過程。了解東印度公司的推薦之作
★ 17、18世紀,亞洲海洋是世界舞臺的中心——對于古代東亞統治者來說,海洋是邊陲之地,然而在17、18世紀,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的中心。茶葉、香料、瓷器、紡織品吸引全世界注目,西班牙大帆船從遙遠的美洲穿越太平洋,攜帶一船船白銀抵達亞洲之海,換成上述商品再駛向歐洲。本書以亞洲海域為落腳點,chaoyue國別和地區,構筑兩百年巨變的新圖像。
★ 東京大學副校長、著名世界史家羽田正新穎力作一—日本史學史家、紫綬褒章獲得者羽田正挑戰傳統歷史敘述方式,以全球史的手法,從總體角度描述東印度公司在世界史上發揮的作用,從地區交角度釋讀東印度公司給世界各地區人帶來的諸多影響。
★ 充滿趣味的海洋史著作一—從日本被趕出來的天主教徒大多居住在印度尼西亞;歐洲船員不會捕魚,航海中只能吃船上帶的食物,哪怕已經變質;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三百多年前的國際企業,雇用外國員工多達50%。本書探討世界一體化初期的面貌,古代的人比我們想象的更飄搖四海。
09-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 內容簡介
本書跳出文明、國別、地區的局限,通過東印度公司的興亡,再現全球兩百年的激變。這些17世紀初期成立的“公司”,在世界一體化之初耀眼登場,用船只和貿易連接全世界,并在一體化完成時黯然退場。它們在亞洲之海賺取利潤、掠奪權力、掌控土地,勢力儼然如帝國一般。香料、茶葉、紡織品,則將這片被當地統治者視為邊陲的海洋變成世界中心。作者以海洋為中心,打破歐洲中心論和東亞疆土觀念,勾畫出獨特而饒有趣味的歷史新圖景。
09-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 目錄
前 言
**章 葡萄牙的“海上帝國”和亞洲之海
瓦斯科·達·伽馬“發現”印度
葡萄牙的“海上帝國”
葡萄牙海上帝國的成立
“海上帝國”的極限
第二章 東印度公司的誕生
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東印度公司進入印度洋海域
東印度公司的結構
第三章 東亞海域的秩序和日本
明帝國和東亞海域的國際秩序
葡萄牙人的出現和耶穌會
日本的“鎖國”政策和荷蘭東印度公司
第四章 生氣蓬勃的大移動時代
亞洲人的遷移
東印度公司的船只
歐洲人的往來
亞洲的船只——獨桅帆船和平底帆船
第五章 亞洲的港口城市和商館
長崎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
馬德拉斯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商館
阿巴斯和眾多東印度公司商館
第六章 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長崎與女性、混血兒
馬德拉斯和走私貿易
阿巴斯和商館館長
第七章 東印度公司運送的貨物
胡椒和香料
茶
紡織品
第八章 東印度公司的蛻變
來自法國東印度公司的挑戰
從貿易公司向政治勢力的轉變
從“海上帝國”走向“海陸帝國”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衰落
第九章 東印度公司的終結和亞洲之海的變化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艱難處境
法國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解散
亞洲之海的變化
結語
09-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 節選
四百年前的世界 讓我們打開世界地圖,一邊看著它,一邊想象距今大約四百年以前的17世紀初期的世界。在那里,有著與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全然不同的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可以嘗試從美洲大陸向東環繞地球一周來俯瞰這個星球。
現在美國所處的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當時還是土著居民世代居住的地方。英國移民*早開始建設正式居住地—詹姆斯敦是1607年的事情,而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抵達北美大陸也不過是1620年的事情。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強迫土著居民和從非洲大陸帶來的奴隸挖掘銀礦、種植經濟作物甘蔗。新大陸被歐洲人“發現”已經過去了一百年。美洲土著居民所建立的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先后滅亡,與現代民族國家前后連貫的獨立國家一個也沒有。
與此同時,在位于歐亞大陸*西端的歐洲,自16世紀前半期發生的圍繞基督教信仰、禮儀的政治斗爭也一直在持續。新教徒勢力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北尼德蘭發動了對強行擴張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在這時基本塵埃落定,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終成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手工業和金融中心的地位,所受打擊可謂沉重。而在中歐地區,以德國諸邦的宗教對立為源頭,不久之后即爆發了三十年戰爭,法國、瑞典等周邊國家也卷入其中。
另一方面,根據伊麗莎白一世的統一令、亨利四世的南特赦令,英國和法國境內宗教沖突基本結束,王權勢力漸強,所謂的絕對主義王權體制逐漸形成。而曾經主導文藝復興的意大利各城邦,其光輝在這一時期已然消退。有學者推測,當時歐洲的人口大約為1億。在歐洲東部地區,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已處于誕生前夜,俄羅斯人的勢力終于開始擴張到烏拉爾山脈的東側。
讓我們把目光從歐亞大陸西南端轉向南方。在這一地區,眾多帝國互為鄰國,其規模遠超歐洲各國,并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該地區從西向東分布著奧斯曼帝國、薩法維帝國以及莫臥兒帝國。莫臥兒帝國的人口超過1億,也有學者認為其人口甚至接近1.5億。據推測,當時世界總人口只有大約5億,而其中約五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這一地區。三大帝國的皇帝和統治階層都是伊斯蘭教徒,但其境內也居住著眾多非伊斯蘭教徒。與歐洲不同的是,就當時而言,此類宗教和教派之間的對立與斗爭均隱藏在皇權之下,尚未發展成為大的問題。從現代的視角來看,17世紀初期大致是上述三個王朝的鼎盛時期。奧斯曼帝國和薩法維帝國雖然在邊境交界地區不時爆發激烈沖突,但在同時代的人看來,上述帝國的統治非常穩定,皇帝的權力和威望也是空前的。
而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與現在相比可謂人煙稀少。總人口大概只有2300萬,人口密度僅為5.5人/平方千米,這只相當于當時中國和印度的七分之一或六分之一,也只達到歐洲的一半。但是,自此前兩百年開始的海上交易盛況持續至這一時期,以此為背景,該地區出現了擁有一定規模的政權。例如,在蘇門答臘北部的亞齊、爪哇西部的萬隆、蘇拉威西南部的望加錫等海島地區,出現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而在東南亞大陸的泰國和緬甸境內,則分別出現了大城王朝和東吁王朝等信奉佛教的國家。
歐亞大陸中部到東北部的這一地區,是使用突厥系諸語言、蒙古語的世界,但該地區并沒有實現政治和軍事上的統一,對于周邊地區的影響力也沒有超過三百年前的“蒙古和平”。這些民族雖然大多數是游牧民族,但他們在與使用槍炮的定居民族軍隊的較量中,逐漸處于劣勢。
在歐亞大陸的東部,明朝已經持續了近二百五十年,其影響力舉世無雙。明朝統治下的人口與莫臥兒帝國不相上下,大約有1億人。不過,這個時候明朝的財政狀況已經瀕臨破產。16世紀末,豐臣秀吉下令日本軍隊入侵朝鮮,明朝派兵支援朝鮮并與日軍開戰。前后兩次的戰爭加重了明廷的財政負擔。統治階層的士大夫和太監之間的對立白熱化,帝國瀕臨崩潰。另一方面,在現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后來取代明朝建立清朝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國,在這之后,其統治范圍也不斷擴大。
*后,我們再來關注一下漂浮于歐亞大陸東端的日本列島。日本列島此時已經經歷了長達百年以上的戰國時期,德川家康建立江戶政權。但在規模龐大的大阪城中,豐臣家族仍然掌握部分權力,由德川政權完成的“天下統一”究竟是何種程度的穩定社會此時尚不明晰。關于當時日本列島的人口,一般認為大概在1200萬到1600萬之間。
在其他地區,大洋洲和非洲大陸也應該有很多人居住,過著各自的生活。但關于他們的政治和社會,現在我們掌握的信息極少。他們沒有記錄本民族歷史的做法,外國人到當地訪問甚至對此進行相關記載也非常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地區的政權和社會對外界的影響不是很大。
09-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 作者簡介
羽田正,1953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專業博士課程修畢、巴黎第三大學博士,曾任京都橘女子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現任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東京大學副校長。著有《伊斯蘭都市的研究》《清真寺訴說的伊斯蘭史——建筑與政治權力》《夏爾丹勛爵的生涯——十七世紀的歐洲與伊斯蘭世界》《“伊斯蘭世界”概念的形成》《走向新的世界史》等。合著有《世界的歷史15成熟的伊斯蘭社會》等。 ◎ 譯者簡介
畢世鴻,南開大學世界史博士,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東亞地區國際關系史。著有《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東南亞的經濟統制》《冷戰后日本與湄公河國家關系》等,另有《越南政治、經濟制度研究》、《安南史研究Ⅰ·元明兩朝的安南征略》等譯著多部。
李秋艷,1978年生于云南江川。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畢業,長期從事中日文翻譯和教育事業,現就職于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下屬單位。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