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唐朝大變局之安史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92289
- 條形碼:9787514392289 ; 978-7-5143-922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朝大變局之安史亂 本書特色
◎繼“彪悍南北朝”系列,云淡心遠重磅新作!從盛唐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講起,還原了唐帝國中晚期動蕩而吊詭的歷史變局。 ◎中晚唐時期宦官專權,朝堂動蕩,政壇重組,藩鎮割據。光芒四射的大唐開始走下坡路,盛唐神話宣告結束。由此引發天下大亂,分崩離析。唐朝到底是中了什么“病毒”?本書作者從“野心賊”安祿山開始講起,告訴你歷史的答案。 ◎安史之亂,這一戰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從開放轉向封閉,從進取轉向保守的轉折點。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也逐漸演化成了內卷和保守,對外日漸封閉,對內日益專制。 ◎這場戰亂由何引發而起?平叛為何如此艱難?文筆犀利幽默,觀點新穎獨到,史實準確翔實,以豐富的歷史細節,還原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解讀大唐帝國命運密碼。正史秘聞,亦莊亦諧,有趣有料,一讀就上癮。 ◎全書講述一眾唐代歷史風云人物,造就開元盛世卻英雄遲暮的李隆基,紅顏禍水而成了替罪羊的楊貴妃,禍國殃民的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李林甫、楊國忠,神勇平叛的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顏杲卿……展現他們的朝堂紛爭,權謀博弈,愛恨情仇,困惑迷茫,行為和抉擇,人性和命運,并串接成歷史的軌跡。
唐朝大變局之安史亂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大唐中后期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和平定叛亂的經過,以及該事件對大唐王朝乃至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唐朝安史之亂的爆發,結束了盛唐的神話,大唐帝國從此走上下坡路。本書從因野心膨脹走上叛亂道路的安祿山講起,楊貴妃紅顏禍水,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李林甫、楊國忠禍國殃民,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顏杲卿、神勇平叛。盡管無數的仁人志士付出了無數努力,但卻依然回天乏術,挽救不了曾經無比輝煌的大唐王朝,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不斷下滑,直至徹底墜入深淵。一場戰亂導致了大唐政壇的變局,也成為中國歷史從開放轉向封閉,從進取轉向保守的轉折點。本書全景再現了安史之亂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為讀者講述這一段風起云涌、詭譎多變的歷史。
唐朝大變局之安史亂 目錄
引子
**章 安祿山:偷羊改變命運
偷羊改變命運
死里逃生
文化不高情商高
第二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
盛世危機
楊家有女初長成
詩仙李白
三千寵愛在一身
第三章 權謀界的珠穆朗瑪峰
弄獐宰相
張九齡 VS 李林甫:才子和權謀大師的對決
獨攬大權
口有蜜,腹有劍
第四章 貴妃認義子,皇帝喜當爹
有趣的靈魂三百多斤
比干媽大 16 歲的干兒子
第五章 安李雙賤合璧,長安大案迭起
不怕皇帝,只怕李林甫
太子李亨
陷害王忠嗣
哥舒夜帶刀
第六章 楊國忠:從市井無賴到大唐首相
天上掉下個貴妃妹妹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仇人相見,分外溫馨
視制度如無物
第七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狗咬狗,一嘴毛
忽悠之王史思明
你不仁,我不義
第八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
華清池之約
安祿山范陽起兵
第九章 安西雙壁:高仙芝和封常清
高仙芝奇襲小勃律
怛羅斯之戰
封常清傳奇
第十章 千里大潰敗
烏合之眾
節節敗退
二將枉死
關中無大將,病人作主帥
第十一章 顏真卿和顏杲卿:雙忠耀河北
大器晚成郭子儀
顏真卿首倡義舉
顏杲卿:義舉驚天地,壯烈泣鬼神
第十二章 河北風云
李光弼大戰史思明
神奇的說客
氣勢如虹
第十三章 急轉直下
張巡初露鋒芒
敗事圣手楊國忠
靈寶之戰
哥舒翰英雄末路
第十四章 馬嵬疑云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個多余的人
宛轉蛾眉馬前死
第十五章 李亨靈武自立
你莫走!
北上靈武
自立為帝
第十六章 長路漫漫
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白衣山人李泌
悲陳陶
剪不斷,理還亂
李白和高適: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杜甫:《三吏》《三別》
第十七章 峰回路轉
安祿山之死
太原保衛戰
第十八章 收復兩京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付出
香積寺之戰
勢如破竹
功未成而身退
第十九章 父子合演一場戲
史思明降唐
是皇帝,也是影帝
第二十章 張巡:英名傳千古,爭議伴古今
雍丘之戰,草人借箭
死守睢陽,智計百出
孤城陷落,壯烈殉國
第二十一章 九節度兵敗鄴城
騙神仙易,騙史思明難
太監當主帥
天助史思明
唐朝大變局之安史亂 節選
節節敗退 由于天下太平已久,唐朝各地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戰事完全沒有準備,很多州縣的武庫早已荒廢多年,里面的鎧甲不是爛的就是壞的,弓箭不是拉不開的就是一拉就斷的,刀槍不是銹到一碰就跟蘇式月餅似的掉渣就是鈍到連豆腐都切不動的…… 很多唐軍士兵甚至只能徒手或拿著木棍去和叛軍作戰。 毫無疑問,這種近乎裸奔的軍隊想要打贏武裝到牙齒的叛軍,就如同自行車想要跑贏法拉利—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叛軍所到之處,無不摧枯拉朽,望風披靡。 事實上,就在高仙芝從長安出發的次日,安祿山已經在靈昌(今河南滑縣)渡過了黃河。 時值臘月,天氣寒冷,安祿山用繩索將破船及草木捆在一起,投入河中,僅一夜時間就冰凍成橋,大軍得以順利渡河,隨后進抵河南重鎮陳留(今河南開封)。 駐守陳留的,是新被李隆基任命為河南節度使的張介然。 此時他剛到陳留還沒幾天,連東南西北都還沒分清楚,連手下的軍隊有多少人都還沒搞明白,叛軍就殺到了。 張介然倒是很鎮定,親自帶兵登城守衛。 可打仗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要靠士兵去拼才行。 他麾下那些士兵都從未經歷過戰事,見到叛軍綿延數十里,煙塵滿天,鼓聲震地,他們連手里的武器都拿不穩,哪里還有什么戰斗力? 不到一天工夫,陳留就被叛軍攻陷了,張介然也兵敗被擒。 進城之后,安祿山的次子安慶緒從城中張貼的榜文中看到了哥哥安慶宗被殺的消息,急忙告訴了父親。 安祿山忍不住捶胸大哭,仰天長嘆:我有何罪,要殺我兒子! 我猜,他說的時候一定是閉著眼的。 因為,人是不能睜眼說瞎話的—“我有何罪”這樣的話,虧他說得出口! 然而安祿山說得卻是那樣的理直氣壯。 也許,對他這樣一個“內心強大到渾蛋”的人來說,做任何壞事都是理直氣壯的—再怎么傷天害理,他都覺得合情合理;再怎么慘無人道,他都認為是替天行道;再怎么毫無人性,他都當成是修身養性! 為了祭奠自己的兒子,他竟然下令將投降的近萬名陳留守軍全部殺光。 張介然也被他斬首于軍門。 他要用無數人的生命,來給自己的兒子陪葬! 在屠城后,安祿山命部將李庭望留守陳留,自己親率大軍直撲下一個目的地—滎陽(今河南鄭州)。 滎陽的唐軍比陳留守軍還要沒有出息,看到叛軍聲勢浩大,很多人都嚇得兩眼一黑,兩腿一軟,兩股間一濕,直接栽倒了! 有的是“啪!啊啊啊啊……”,那是栽到地上摔傷的;有的是“啊啊啊啊……啪”,那是栽到城下摔死的。 …… 不要以為這是我瞎編的,實際上,這是通鑒上明確記載的:士卒乘城者,聞鼓角聲,自墜如雨……當然,這種說法難免有些夸張,但那些士兵的不堪一擊卻是無疑的。 此戰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當天,叛軍就輕松攻克了滎陽,滎陽太守崔無诐(bì)戰死。 連戰連捷的叛軍氣勢更盛。 之后安祿山以大將田承嗣、安忠志(奚人,本名張忠志,因被安祿山收為養子,故改姓安,不過他后來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李寶臣)、張孝忠(契丹人)為前鋒,繼續向洛陽進軍。 沒想到剛出滎陽不遠,安祿山卻差點出了意外。 攻擊安祿山的,是唐朝將領荔非守瑜。 荔非守瑜是哪里人,年齡多大,長得怎么樣,之前做過什么,隸屬哪支部隊,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只知道,他是個值得敬佩的好漢。 他埋伏在叛軍必經的一處名叫罌子谷的峽谷中,等叛軍走過的時候,他屏住呼吸,拈弓搭箭,對準戰車上的安祿山就是一箭。 可惜箭稍稍偏了一點,只射中了戰車。 安祿山一下子驚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不知敵人的虛實,他一邊命人帶兵迎戰,一邊下令改道從谷南行軍。 而荔非守瑜則繼續利用地形的掩護,一面不斷轉移一面不斷向叛軍放箭,竟然連續射殺了數百名叛軍! 然而叛軍畢竟人多勢眾,*終荔非守瑜被逼上了懸崖。 在射出了自己的*后一支箭后,他縱身一躍,跳入了山下的滾滾黃河。 滾滾黃河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他就這樣永遠地消失在了浪花中。 但在后人的記憶中,他永遠都不會消失。 不過,荔非守瑜雖然極為英勇,可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絕不可能阻擋數十萬叛軍的兵鋒的。 很快,叛軍就兵臨武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 武牢(即原來的虎牢,唐代為避唐太祖李虎的諱改稱武牢)是著名的險關,也是洛陽以東的*后一道屏障。 駐守在這里的,正是封常清。 得知陳留失守后,封常清立即帶著自己那支臨時拼湊起來的新軍進駐了武牢,打算在那里據險死守,等待高仙芝的東征大軍來援。 在他原來的設想中,守一個月不行,守個十來天總沒有問題吧。 封常清此時的感覺應該和我也差不多。 他手下的軍隊雖然人數不少,卻大都是從未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 正如羊再多也不可能打得過狼群一樣,他的軍隊也不可能是如狼似虎的叛軍的對手。 在田承嗣等叛軍悍將的輪番蹂躪下,武牢很快就失守了。 封常清只能收集殘兵,邊戰邊退。 他先是退到了葵園(今河南滎陽高山鎮),在那里,他憑借高超的指揮藝術總算小有斬獲—殲滅了近百名叛軍前鋒,但接下來卻很快又反勝為敗—被叛軍如潮水般的進攻再次擊潰,只能又退守上東門(洛陽城東北的一道城門),可是依舊無法擋住叛軍的沖擊。 叛軍爭先恐后地從上東門蜂擁入城。 頑強的封常清還是不肯認輸,又在城內的都亭驛與叛軍展開巷戰,結果還是戰敗;接著他又退到宣仁門(洛陽皇城東門),依然還是無力回天。 他知道自己大勢已去,無奈只好長嘆一聲,下令退入提象門(洛陽上陽宮的東門),并砍樹阻塞通道,接著又拆毀了皇城的西墻,率殘部撤出了洛陽。 洛陽就此陷落。 盡管封常清節節敗退,但畢竟還是抵抗了整整六天,為接下來的防守爭取到了一定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實戰,他親身體會到了叛軍強大的戰斗力,總結出了正確的應對策略。 在退到陜郡(今河南三門峽)的時候,他遇到了前來增援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 封常清向高仙芝分析說:賊軍兵鋒甚銳,在下雖連日血戰,卻依然難以抵擋。陜郡人心離散,太守和多數官員百姓都已經逃跑,難以組織有效的防御,而潼關(今陜西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且易守難攻,目前那里沒有大軍駐守,一旦潼關被叛軍突破,長安就危險了。依在下看來,不如放棄陜郡,火速退保潼關! 高仙芝也同意他的看法。 兩人當機立斷,馬上傳令全軍迅速往潼關方向撤退,要求務必趕在叛軍之前進入關內布防。 應該說,他們的行動是非常及時的。 因為他們前腳剛剛撤離陜郡,后腳叛軍就殺到了! 安祿山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在攻下洛陽后,盡管很多人都想在那里好好休(搶)整(掠)一番,但安祿山卻堅決不許,嚴令他們立即乘勝西進,直撲潼關。 平心而論,此時的叛軍挾連勝之勢,持不敗之威,士氣如虹,銳不可當,倘若高仙芝帶著他那支雜牌軍按原計劃繼續東征,一旦正處于巔峰期的叛軍,肯定不是其對手,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 那樣的話,長安恐怕也很難保得住了! 然而,雖然高仙芝一再強調要求以*快的速度行進,可由于他手下的這支部隊是臨時抽調組成的,來源復雜,成分不一,互相之間也不熟悉,指揮起來難以得心應手,加上陜郡到潼關之間的道路大都為山路,崎嶇難行,時間一長,他們還是逐漸慢了下來,隊形也拉得越來越散。 *終,高仙芝擔心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一支叛軍騎兵追上了他們! 那個時候,以新兵為主的唐軍本來就惶恐不安—就算被蚊子踢一腳只怕都會嚇尿,何況是得知敵軍來襲? 一時間,他們亂成了一團,自相踐踏而死的、擠下懸崖摔殘的不在少數。 好在此次追來的叛軍只是一小股先頭部隊,兵力有限,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畢竟是經驗豐富的宿將,在他們的指揮下,唐軍雖然樣子頗為狼狽,但還是逐步穩住了陣腳,大部分部隊均有驚無險地撤回了潼關。 入關后,高仙芝立即下令整修工事,加固城防,調集物資,嚴陣以待,做好了長期堅守的準備。 沒過多久,叛軍的大部隊也到了。 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帶領唐軍憑借有利地形頑強抵抗,*終頂住了叛軍一波接一波的攻勢。 見一時難以得手,安祿山擔心久攻不下會有被切斷歸路的危險,只好引兵退去。 之后他命大將崔乾祐駐守陜郡,同時又分兵四路抄掠。 附近的臨汝(今河南汝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等郡都先后投降了叛軍。 此時洛陽失守的消息也傳到了長安。 李隆基大為震驚。 這是他之前從來都沒有想到過的—這種希望破滅的感覺,相信很多父母是深有體會的:孩子小時候,總覺得孩子能上清華、北大,后來卻發現連高中都考不上…… 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決定要御駕親征。 可是現在京城已經沒有多少部隊了,怎么辦? 他只能下詔征調河西(治所今甘肅武威)、隴右(治所今青海樂都)、朔方(治所今寧夏靈武)三鎮的軍隊,要求除保留少部分士兵駐防邊境要地外,其余的主力部隊悉數回京勤王。 十二月十六日,李隆基召集楊國忠、韋見素等一幫重臣,對他們說,朕在位已近五十年,早就厭倦了政事,本來去年就想傳位給太子了,只是當時水旱災害頻繁,朕不想把厄運留給子孫,打算等收成稍好的時候再傳位,沒想到現在又發生了叛亂,朕打算親征討逆,讓太子監國,留守京城,事平之后,朕就可以高枕無憂地退居二線,過自己的清靜日子了—一根香煙一張報,一杯茶水一泡尿,一池溫泉一手摟著貴妃一起泡…… 盡管李隆基的語氣似乎波瀾不驚,楊國忠聽了卻有如五雷轟頂。 因為他知道,一旦太子李亨掌權,自己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當初李林甫陷害太子屢興大獄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小小的監察御史,為了能往上爬,他不遺余力地充當李林甫的幫兇,無論是韋堅案還是柳案,擔任急先鋒首先出面告發的都是他,他也由此和太子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么說吧,如果李亨心中有個“*恨的人”排行榜,名列三鼎甲的肯定是他和李林甫、安祿山三人,而現在李林甫已不在人世,安祿山也不在朝中,李亨上臺后必然會把全部的怒火發泄在他一個人身上! 這是一定的—就像明天一定會到來一樣。 怎么辦? 他覺得,要想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就一定要阻止皇帝親征、太子監國這件事的發生—無論這樣做對國家有怎樣的好處! 這就是楊國忠。 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沒有考慮一點點國家的安危,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 退朝后,楊國忠馬上找到了楊貴妃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流著淚對她們說:我等死在旦夕了。太子一直都厭惡我們楊家,一旦他掌權,我與姐妹們就都沒命了。嗚嗚…… 被他這么一危言聳聽,三個女人被嚇得花容失色、心律失常、大小便幾乎失禁,跟他一起抱頭痛哭起來。 當然,他們也知道,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能解決問題的,只有楊貴妃。 于是,三個夫人一起入宮,哀求自己的妹妹幫忙。 不愧是中國好妹妹,為了她的家人,楊貴妃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的。 她不顧自己的形象,嘴里銜著滿口的泥巴—必須說明的是,這并不是表示她的嘴很臟(雖然我覺得的確有此效果),實際上這在古代叫銜土請命,是臣下請求死罪的表示,哭得梨花帶雨,苦苦請求皇帝收回成命。 見心愛的女人如此可憐,老皇帝一下子就心軟了:愛妃快別哭了。我哪里都不去,就在宮里陪你…… 楊國忠就這樣逃過了一劫。 而前線的高仙芝、封常清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 盡管他們*終守住了潼關,遏止住了叛軍的進攻,但李隆基對此卻極為生氣。 戰前封常清曾信誓旦旦地說可以輕松地平定叛亂,可給他帶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 本以為你是個人才,沒想到卻是個廢柴! 本以為你能一往無前,沒想到卻是一退千里! 戰前他對封常清抱有多大的期望,現在他就有多大的失望! 戰前他有多想提拔封常清,現在他就有多想處罰封常清! 是啊,安祿山十一月九日在范陽起兵,僅用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占領了東都洛陽,占據了唐朝的半壁江山! 這樣的結果,是戰前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的。 李隆基認為,必須要有人為此次失敗負責(背鍋)。 也許在我們后人看來,*該對此負責的不是別人,就是李隆基自己—給安祿山如此大權力的是他,縱容楊國忠胡作非為導致安祿山造反的也是他,制定外重內輕政策導致中原空虛的還是他……
唐朝大變局之安史亂 作者簡介
云淡心遠,本名陳煒,江蘇江陰人,天涯社區煮酒論史著名作者,以嚴謹有據而又通俗的寫作風格解讀歷史。著有《彪悍南北朝之十六國風云》《彪悍南北朝之梟雄的世紀》《彪悍南北朝之鐵血雙雄會》《彪悍南北朝之鐵血后三國》《彪悍南北朝之亂世終結者楊堅》等暢銷歷史作品.一場戰亂引發了大唐政壇的變局,導致了中晚唐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形成。安史之亂后,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也逐漸演化成了后來的內卷和保守,對外日漸封閉,對內日益專制,這也成為古代中國從開放轉向封閉、從進取轉向保守的轉折點。本書全景再現了安史之亂的來龍去脈,為讀者講述這一段風起云涌、詭譎多變,充斥著權力與人性對峙的歷史。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